朋友ParkerLI对本片最大的不满,是片名《Lean On Pete》的中文翻译《赛马皮特》,我认同。
本片与马有关,但与赛马无大关联,且很容易与赵婷的《骑士》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Lean On Pete只是那匹马的名字,并且在中段便退出了叙事——它是片中最为重要的意象。
而影片从始至终的重点都是查理·汤普森(Charley Thompson)。
不管是本色出演还是经过调教,查理·普拉默(Charlie Plummer)无疑将这个15岁的流浪少年诠释的非常到位,顺理成章地在威尼斯得到了肯定。
表面上,这是一部私人化的电影。
数字摄影延续了安德鲁·海格影像上一贯的脆弱延绵。
他仍以部分去情节化的设置去突出中心人物,并将情绪暗中积累并消化掉,不求外露。
只是这次不同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三场较为激烈的运动戏(并非动作戏)暴力地打碎平缓的节奏之余,也让人物情绪有了几次彻底的爆发。
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却显然是海格在考虑主题与内容之后所做出的更新。
《Lean On Pete》通过描述查理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流浪,去影射一个情感割裂的荒漠化社会和个体的成长困境。
上一次让海格名声大噪的《45周年》,讲的是对“爱情-时间”正比关系的讽刺与背叛,更早的《周末时光》则是通过对话和有限的动作,描述同性母题下审视自身的过程。
在后来相同题材的《寻》中,仍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安德鲁·海格是拍室内场景的好手。
一般来说,室内戏的调度需要更为精确,光线亦要更加地道。
封闭空间中人物的活动往往不甚激烈,于是情绪流也不容易让人明确感知。
我们首先会想到对白的功效,但是通过影像本身的营造,人物的心理状态亦可能被精准捕捉到的,且蕴含的情感张力不容小觑。
这是法国人的长项,他们所研究出的技法,如今遍用世界各地。
我们已在《周末时光》和《45周年》里领略到了海格对室内戏的创造性效果。
《Lean On Pete》刚上来,就是查理在房间里摆东西。
他沉缓的动作不仅是对物体的小心翼翼,同时也传达人物面对生活的虚掷态度。
房间黯淡无光,宛如牢狱。
背景的窗户是影像的主要光源,映出查理瘦削的轮廓。
印满花斑的玻璃让窗外的清晨显得阴蒙蒙的。
不需要言语,僻静与疏离的氛围便一览无余。
这是摄影、灯光与调色一同作用的结果。
以查理的晨跑作为影片开头,是相当高明的安排。
一方面,镜头随他身体游移于街道与建筑物之间,及时展现出了他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面。
另一方面,当查理的生活崩塌之后,“走”与“跑”两个动作就成了一组极为有趣的反差。
至此,影片还未让主人公开口说话,我们便已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
门与窗户构成的线条,在海格的电影中一直是暗示人物心理最重要的手法。
《Lean On Pete》刚开始便是大量的封闭构图,查理与父亲的对话是和谐而开放的,但二者的行为和语言被限定在了一道门之中,显得异常逼仄,在影像上显现出极其不协调之感。
包括每次用完封闭构图后,常常会很快切到室外远景和全景。
这种人物状态与环境的冲突,以及景别的大跨度转变,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形成了内在的反差。
当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德尔(Del)出场之后,叙事便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查理与老马皮特的情感在此没有必要去加力渲染,因为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人物行为(包括片名),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定这个少年与马一定会形成某种情感认同。
德尔是个美国乡村题材中典型的投机商人,包括他的女伴邦妮(Bonnie),也声称不能与赛马产生感情,它们只是比赛和赚钱的工具。
影片在每个对立面上都没有反复去强调,无论用台词还是戏剧性情节,只是很随意地带了出来。
这就让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没有凌驾于影像风格之上,从而形成由外而内的自洽。
这是文本的精炼老道。
实际上,虽然《Lean On Pete》偏向于散文化的勾勒描绘,但影片的意图实现了几个较大的转变。
首先是参与德尔的赛马工作,将查理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影片不再仅仅局限于室内戏的铺陈。
其次是父亲的受伤,这是影片第一场暴力戏,却是靠画外音来完成的。
父亲之死,本质上已将查理推向了广袤无边人迹罕至的沙漠,标志着他被动流浪的开始。
然后便是偷马,预示着与文明社会律法与道德的进一步决裂,也就有了后来偷超市东西,吃霸王餐的一系列情节。
再后来是皮特之死,暗示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纽带的消亡。
查理的流浪自始至终便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找到自己的姑妈。
但除了几次电话询问,我们在角色身上似乎看不到对这个目标过于明显的积极性。
当然,影片结尾查理还是顺利找到了她,善良的姑妈也收留了他。
但是在故事一大段的公路戏上,叙事重点完全不是建立在“寻找”的主题上的。
这是一个少年与老马带有放逐意味的逃离和反抗。
二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背叛社会的既定原则。
影片虽然没有对社会本身的指控与剖解,永远紧紧跟随查理的个体视角。
但故事背后的指向性也是易被洞察的,于是也不可避免的让表象本身沾染一些残酷的色彩。
几场染血的场景便是对故事内质的回应,其中又以皮特被车撞死最为沉重。
皮特的死,是由逃离与反抗导致的。
这匹安静的老马,通过查理的视角已被建立起性格,无论其是否为马内心的真正所想。
当它脱离缰绳时,我们便会与查理一同紧张不安。
马与少年的双重表意关系,至此迎来终局,同时也构建了影像上的高潮。
当然,影片也并未一路残酷到底,查理的结局还是较为光明的。
《Lean On Pete》继承了美国新独立电影的影像与叙事形式,当然,这也与安德鲁·海格自身的英伦导演属性脱不开关系。
但是从文本性上来说,影片就像是“垮掉的一代”的变体——也是威利·瓦伦汀的原著气质所然。
我们在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小说、诗作中都能找到如查理一样的原型,只不过本片剔除了那些癫狂与荒诞的部分,变得更为肃静。
虽然影片并未直接展现,但这种肃静无疑是建立在21世纪美国政治与经济演化的乱象格局之上的,是失语的反叛。
当然,查理本身也是一个失语的少年,无论在德尔面前还是流浪时。
他可以自由交流的只有两个对象:父亲与老马。
二者都是被抛弃的边缘化群体。
皮特本有明确的形象,却经常与查理形成错位与交融,至此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表意。
首先它是一个被规训的野生动物,本就不属于人类环境,是被强行拖拽进来的。
其次,它是可以随时被抛弃淘汰的工具,被不断易手,毫无安全感。
查理亦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查理与皮特的流浪,就是两个被驯服的角色自我放逐,寻求灵魂解放的过程。
这是较为常规的写作手法,即用其他事物去比喻主人公自己。
然而,在海格的风格加持下,这种“老套”的手法仍然是新颖而独特的。
那么,一切的矛盾与不安也就有了明确的落脚点。
查理拥有一个破碎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单调迷惘的外部环境,最终导致了他归属感的缺失。
从他与父亲女朋友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甚至在自己的家里都像个客人一样。
所以他与父亲的对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构图上的美感和暗示,也成为了文本主题的注脚之一。
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是建立在这种缺乏归属感的状态之上。
考虑到他的家庭以及年龄,查理便可看作一个典型的心理不完整的少年,具有某种精神上的代表性。
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不接受任何权力机构和救济制度,于是从医院逃离;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可以心安理得地偷车偷马,吃霸王餐;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在目睹老马皮特的死亡后,本就不完整的内心又形成了一道阴影;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可以叩开别人的家门,或者住进流浪汉的房车里;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即便找到心心念的姑妈之后,还是以奔跑与对周遭的迷茫观望成为故事的结局。
于是,也许我们可以换个平素更为常用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状态:孤独。
《Lean On Pete》就是以一次另类的迁徙过程,对孤独与死亡做出细腻描绘。
从而通过个人化的客体意识角度,自然流露出一种慈悲温和的情感体验。
在晚年的海德格尔看来,人与生俱来的畏惧、厌烦与死亡与事物的本真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是一种“被抛弃的设计”,是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现象界。
因此,“孤独”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对象,同时也是认知世界寻求“此在”的精神张力。
在人类或个体寻求本真、“此在”的过程中,孤独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只是,海德格尔将孤独体验最终指向于东西方结合的神秘玄学上,消解了其中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孤独从最初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对待,到哲学对其存在理性/精神感性的广泛研究讨论,令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尼采便说过“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不透它。
”雅思贝尔斯的“自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个人为轴心的内心体验的自由,是精神个体通过与自然、现象的“ 孤独”交游而实现的。
叔本华和康德也以孤独的自在心灵自居。
总之,“孤独感”是现代西方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涵义,是决定个人意志、实践行为、文化创造的精神性存在。
中国古典哲学对“孤独”的阐释也很有意思。
由于东方思维的特殊性,先秦老庄等并未如西方哲学家们那样对其构建了统一理性的立场结构,没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更多是心灵上的静观,直觉“唯识”,把“孤独”视为主体的神秘体验,是掣望万物、创造齐物化我境界的精神工具和心理方法。
它在中国古典哲学上是超万物的虚无先验的本体,凌驾于所有之上又居于或超于每一存在物,非语言、逻辑所能把握的东西。
随着发展,“孤独”最终化为一种具有东方具象思辨色彩的诗意哲学,并赋予其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审美性。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抛去“孤独”那些形而上的观点,这个概念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和美学观念。
“孤独关照”实际上便与“爱情”、“战争”等一样,成为具有亘古生命力的文化创作母题。
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和弗洛姆的现代性孤独心理理论也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本片中缺失的归属感是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原始动力。
通过这个渠道,安德鲁·海格用死亡去对照孤独,有意无意间靠近了西方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孤独-单独-异化-共同体”这一议题。
查理无疑是一个“孤独个体”,并且死亡也在他身边发生。
通过他在马场工作的段落,我们能深刻意识到劳动不仅本质地规定了查理(我们)的自我,同时也规定了查理(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而塑造一种共同生活。
但是反过来,个体也正是在这种劳动和活动中,逐渐对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失去了信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查理到马场工作也许并不是一种自由的解放,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标志,反而进一步决定了他放逐流浪的命运。
《Lean On Pete》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几无配乐,视听上也非常冷静克制。
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少年流浪成长的简单故事,实际上也对现代社会的非宽容本质和自我异化进行了一番探讨。
影片实现的手段,是以缺乏归属感与关注度的边缘少年为视角,在“孤独关照”的主题框架下,运用类似“垮掉一代”的叙述脉络,进行一番存在主义式的主观体验,从而与观众建立起心理层面的感性认同。
其以简驭繁的形式风格,自然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片尾曲Bonnie “Prince” Billy 的《The World’s Greatest 》太好听了,可在本文首发公众号“论戏书影”听到!
还有(应该是)Scott Saslow 的海报设计也很美!
整部电影发生了两次意外:父亲意外离世,赛马皮特被撞而亡,少年查理反复说:I’m sorry 。
谁该说对不起?
从小被母亲抛弃,和父亲艰难生活,独自面对孤独。
尽管如此,查理善良,温和,自尊,富有同情心且吃苦耐劳。
他孤独得只能对赛马皮特倾诉。
和皮特同行的一程,就是交代查理成长的过程。
那些自生自灭的生命微如尘埃,那些寂寞独自成长的孩子如孤星散落在茫茫宇宙,无人知晓。
安德鲁·海格的电影如同他本人一样温文尔雅,这位英国导演两年前凭借《45周年》为世人熟知。
在他的作品中,平淡如水的叙事,表面上不露声色的人物,内心往往流淌着不易为人知却又细腻丰满的情感。
《45周年》里的Kate是这样,新作《赛马皮特》中的Charley亦是。
从格局上讲,《赛马皮特》相较于海格的前两部作品《周末时光》和《45周年》都要广袤许多,导演不仅将场景搬到了美国,而且视角也不再局限于短短的一个周末或是几天。
在这部有些“公路电影”特质的电影中,主人公Charley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都要比先前作品里的角色要复杂得多。
因此,《赛马皮特》里未知和不确定性占据了更大的比重——直到最后Charley走进姨妈家门,我们一路上都不知道哪里会是剧情的终点。
但是,看海格的电影并不需要依托这些未知和不确定性。
可以说,这位导演的叙事风格反倒相当“确定”和沉稳。
他从不刻意挑拨观众的视听神经。
我想,这种缄默和略带点儿枯燥的“确定性”,应该源于导演本人对“好莱坞”式起承转合的摒弃,和对此类电影中过于浪漫化的人设的不以为然。
有人曾经打趣道,海格的字典里就没有高潮这两个字。
在这一点上《赛马皮特》与《45周年》一脉相承。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高潮的形成方式之一,就是利用角色间的矛盾外化和激烈冲突。
虽然《赛马皮特》和《45周年》刻画的是截然不同的角色,但巧合的是,与主角对戏的“二号”人物都处在相对话语缺失的状态。
《45周年》基本就是Kate“第一人称”视角,她的老伴Geoff成天不见人影;而到了《赛马皮特》里,陪伴Charley漫漫长路的lean on Pete,干脆就是一匹不能说话的马。
掷出的话语没有人聆听响应,“角色”之间没有正面交锋,某种意义上,海格荧幕里的人物都是相当边缘而孤独的。
自己就身为边缘人 [注:这里并非刻意拿导演的戏外身份说事], 海格关注和“凝视”这类人群的目光更显慈悲和温暖。
《赛马皮特》后半段Charley独自与lean on Pete踏上征途,我们发现,镜头开始不断地从近景,中景,远景以及各个角度“关照”着他们,一刻也不离开,生怕跟丢了似的。
导演刻画人物过程中对角色的呵护和关怀,在这样持续性的追踪式视角里彰显无遗。
用沉稳大气,举重若轻来形容这位剪辑师出身的新锐导演或许有些过誉,但海格电影里流露出的真挚和诗意正是通过这样轻巧而清晰的叙事方式来展现的。
我想形容他“举重若重,举轻若轻”,不加矫饰,就像一位扎扎实实的书生,一心一意把剧本的原貌拍出来给你看。
同时,海格希望自己的每一部影片结束之后,观众才被里面的角色感染,打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才是通过“电影语言”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正确方式——人物不应停留在放映屏幕的画面上,而需要真正走进映后每个人的脑海与心底里。
海格擅长在电影中营造出恰到好处的距离,他用安静的运镜,舒缓的节奏,和细腻的情感,将自己对主题的独特思考呈现给观众。
这也是看罢《赛马皮特》和回顾《45周年》后我对海格执导功力欣赏的最主要一点。
这位英国导演的剪切和“留白”能力非常强,他的影片里几乎很少看到“废笔”,很多时候情节的铺陈与推动都是通过人物不经意间的对话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场景描摹实现的。
例如《45周年》里Kate去镇上旅行社询问的一幕,不仅侧面交代了剧情,而且观众也能在饱满完整的Kate视角中去体会她当时的心境。
《赛马皮特》里也一样,影片前半段对Charley这个人物的塑造,多半是通过Del的点评完成。
马厩里的“Don't run, walk!”,还有餐桌前的那句“You don’t have any manners, do you?” 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他多少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
相似的是,Charley家庭的过往和变故,和姨妈Margy究竟是谁,也没有通过画面直接呈现,而是借Charley本人的喃喃自语(或是与lean on Pete的对话)交代。
再举一个例子。
父亲这个角色在全片中消失得很快,但是他在厨房里和儿子聊天时候的一句“All the best women have been waitresses at one point.” 却是一句十分精彩的台词。
表面上这是一位父亲在儿子面前对女人侃侃而谈,然而联想到后来“跑路”时企图吃霸王餐的Charley,决定放走他的正是一名waitress,我们不由得感叹这句早就铺垫好的双关语的巧妙。
其实不止是父亲,在《赛马皮特》中除了Charley之外的所有角色(包括lean on Pete)都停留得十分短暂,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云烟过眼和匆匆过客。
海格在Q&A时也说他想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氛围,这未必是孤独背后的漂浮,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看待成长时的广阔与豁达。
“We have really amazing supporting characters. They come in, and drift out. Just like life.” 是的,just like life,安德鲁·海格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中对情感关系的描摹与剖析中走出,以一个少年成长的角度巧妙切入,去展现他眼中生活原始,质朴而纯粹的那一面。
《赛马皮特》未必有《45周年》优雅,或《周末时光》般用情,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丰富也更成熟的海格。
Lean on Pete 月初终于在英国公映了,比起当初一鸣惊人的《周末时光》和早些年突然爆红的《45周年》,《赛马皮特》的安静如鸡,多少有些让人心慌。
自从上一年 9 月 Andrew Haigh 带着它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之后,就一直几乎没有任何声响。
在 Telluride 电影节也被同场的《水形物语》、《至爱梵高》、《至暗时刻》等一众后来在奥斯卡呼风唤雨的大热之作碾压得不成样子,今年 3 月在美国的点映好像也反响甚少,甚至 5 月的英国公映也没有捣鼓出什么大动作来。
但 Andrew Haigh 拍电影,观众的掌声和热闹的口碑,好像一直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选择的切入口太小,小到似乎都不值得去认真讨论,从《周末时光》炮友之间对话到《45周年》老年夫妻之间的口角,这样的日常琐事对于纷扰的世界、忙碌的观众来说,太过于寻常而不值得花时间去细细感受。
《春天不是读书天》里的 Ferris有说:Life moves pretty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for a while, you could miss it.庆幸的是,还是有这么一群人,愿意在快速节奏的生活里稍微停顿一下,听一听这位闷骚的英国导演想要说的东西。
我曾经说过,一旦爱上 Andrew Haigh,你就很难爱上别人了。
他那种独有的沉默的力量,在现在什么都讲求速度和噱头的市场,显得是那样的遗世独立。
从从前的《周末时光》/《45周年》/《寻》到现在的《赛马皮特》,Andrew Haigh 仍然是那个细腻得不能再细腻的闷骚的中年男人。
某种程度上,他和李安的风格很相似,但李安追求的是通过放大小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来探讨社会和人文议题,但 Andrew没有那么大野心(可能也不擅于这种方向),他更喜欢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人物情绪的发酵上。
他极其善于把人心里最负面的情绪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完美刻画出来,让你纯粹地感受这种情感之余,又轻轻地给你勾勒了一个可以拥抱幸福未来的希望,无论是《周末时光》里最后 Russell 和 Glen 的拥抱,还是《45周年》里 Kate 的坚决甩手,更别提《寻》里小婊砸 Patrick 最终还是重新牵上了 Richie 的手。
他的电影从来不追求高深的哲学或者人文社会主题,每次都把情感小切口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观众完全淹没在这种情绪当中。
《寻》剧照李安的商业化之路走得非常稳健,Andrew在《45周年》之后其实也具有了商业化的能力,但还是选择了在小众电影中继续走下去,不然也不会有《赛马皮特》的诞生。
这样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场景还是主题都小得不能再小,商业价值和噱头实在有限,全片唯一勉强算是冲突的画面,大概就是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被车撞倒的那一幕吧。
没有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估计很难拍下去。
《赛马皮特》背后仍然是那个典型的Andrew Haigh,安静深沉但绝不枯燥,同名原作本来就是一个相当松散的流浪小说(在小说的中后期,我一度以为作者要崩了收不了尾),但却为他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舞台来酝酿情绪。
电影长达两小时的剧情很松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冲突和起伏,甚至被 Charley 偷走马和拖车的 Del Montgomery 也没有像一般剧本走向那样,重新出现要让我们的小男主角受到应有的教训。
但仍然,这是不甚无聊的两个小时。
Andrew Haigh借《赛马皮特》成功打造了一个孤独星球,好像这个世界除了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和 Charley 之外,就再也没有了别人。
他就是这个星球的小王子,也是唯一的居民。
Del 和女骑师 Bonnie,途中 Charley 所遇到的女侍应生、Mike & Dallas,这些人更像是从别的星球来短暂造访一样,离开之后再无印记,和那广渺的沙漠一并融为毫无意义的背景当中。
这种孤独感如此之强烈,让那些散落在两小时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人和事都变得合理了起来。
这看似荒谬的逻辑其实就如同被逼和脾气暴躁的爷爷一同生活的胖女孩 Laurie 所处的境遇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个不成逻辑的即成事实。
When you get no where to go, you are kinda stuck.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harley是幸福的,因为不爱他的人离开了他,爱他的两个人(他爸爸和姑姑)不仅愿意留在他身边,还为如何抚养他而争吵和决裂了。
正如他爸所说的:I ain’t worth shit, but I like being here with you.
能够拥有一个真心愿意留在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因为亲情、不是因为责任、不是因为你的外表,就是纯粹因为想要留在自己身边,这种无道德制约的自私是一种多么奢侈、难能可见的决定啊。
这么难得和令人幸福的人,Charley 拥有了两个。
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里,Ross 和他前妻的现任女友 Susan 在杂物间争吵究竟谁更爱尚未出生的 Ben,他们都觉得自己处于人生天秤被轻放的那一边(Ross 只拥有探望权,Susan 在当时美国同性婚姻未合法时连个名分都没有)。
但在一旁坐着、被生母生父抛弃、养母自杀、养父入狱、和双胞胎姐妹决裂、曾经流浪街头的 Phoebe 却为这个幸福的宝宝而感到高兴,全然没有代入自己的惨境。
Charley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 Phoebe,他知道自己的境况是多么的不堪入目,但他选择去抓取他所能抓取的幸福,留在爸爸身边,思念着自己的姑姑。
那个没法留下来的妈妈,他选择了不去多想。
他甚至都不想去求助任何人,不想自己的苦况为任何人徒增烦恼。
不想邀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不想在父亲意外死去的时候向朋友发出求救的信号,他羡慕一家齐全、友爱温暖的朋友家庭,若他们永不再见,Charley 希望他们记得的,是自己还过得还不错的样子。
Charley 现在可以憧憬的,就是从 Portland 走到 Wyoming,找到那个愿意为自己和父亲争吵的姑姑。
人生就是这样,99% 的时候都是不可抗拒的、不如人愿的改变,你只需要努力奔向那可能的1%。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Charley 对于父亲的突然逝世,好像表现得异常冷漠,又或者是导演在这一块上处理失当,人物情感断裂了。
但这正正是小说/电影有趣的地方。
原作者Willy Vlautin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独特和微妙的少年角色,沉默寡言的Charley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留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
这份热爱,又与他的冷漠形成了一个毫无逻辑可言的矛盾关系。
他不能不冷漠,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他改变不了父亲去睡已婚妇女、改变不了父亲和姑姑的决裂、改变不了赛马被强制卖往墨西哥的命运、改变不了父亲的并发症……如果他在用心地去感知这些困境并做出反应,毒品或死亡会是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回应,但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生活走向,他在用蛰伏的形式去等待一个可以真正成长的环境。
由于电影时长有限,有很多关于Charley的细节并未能完完全全地刻画出来,书中关于这种静止式抗争生活的矛盾心理给出了更多的描述。
比如他多次的从便利店、超市偷食物,之前是因为爸爸并未能及时回家给生活费,后来在逃亡过程中就更是成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
Charley对这些偷窃行为没有任何“感觉”,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也不觉得理所当然,对他来说,这只是他为了生存必然要采取的一个行为,这和他用口去吸别人的车油是一个性质(这个在电影里有拍到),他不觉得生活亏欠了他,也不对被偷者产生过多的愧疚。
冷漠面对,就是他的生存法则。
他从家里把自己的电视搬走被警察发现,在逃跑的过程中把自己大腿划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带着这个发炎的伤口在黑暗中奔跑了长长的一段路,最后也是自己默默地在便利店买了消毒水等东西包扎好,第二天如常上班去了,因为他需要钱去生活。
在逃亡过程中,他从 Mike 和 Dallas 家里偷走了一大罐水和一些三文治,但他给他们留了个字条,说以后会还给他们。
Charley 贫穷得一无所有,穷得除了跑步,觉得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甚至在自己的新家里喝杯水都要问老爸的新情人许可。
对家和归属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又怎么会有所有权的意识呢。
最后,不得不佩服 Andrew 选演员的眼光,他倒没有只选籍籍无名新人的偏向,一切都是为剧情和角色出发。
有《周末时光》里完全没有知名度的 Tom Cullen 和 Chris New,也敢在《45周年》起用资深演技派的 Charlotte Rampling,和 HBO 合作的《寻》让 Jonathan Groff 和 Russell Tovey 全裸出镜更是完全没有问题,每一次都总能让演员和角色产生非常和谐的化学反应。
这次起用 Charlie Plummer 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单纯看剧照觉得 Plummer 实在太过路人,而且表情相当呆滞,总觉得整个电影要不就崩坏要不就无聊透顶。
但没有想到在电影里,他将 Charley 这个角色所独有的那种超然脱离感演得刚刚好,而且整个人动起来之后(剧里真的很多奔跑的戏份),全身都散发着令人疼惜的好感。
观众对角色对演员的好感,对于这种剧情松散的公路片来说,真的是太重要的。
一个不讨好的演员,绝对是会影响整个电影的完成度。
Plummer 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的新锐演员奖,也实在是实至名归了。
烂番茄92%,一个少年,一匹骏马,一段史诗之旅!
文章属于红颜秀影原创,禁止抄袭
先说个好消息,《天赋异禀》第二季已出,大家可以在公众号里自行回复剧名,继续相约你的北极星小姐姐了!
进入正题,西部牛仔类的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国类型电影的一个代表,漫天黄沙和绚丽天空交相辉映下荒芜又辉煌的风景,戴着牛仔帽、骑着高头大马在草原上狂奔的牛仔们。
他们或许喝多了酒,忍不住长篇大论、或许沉默寡言,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但不变的是他们对马儿的温柔和尊重,他们对沙漠和草原的永久的热情和依赖,还有他们对自由永远的追求,粗粝如旧报纸般的质感,关于自由、拯救、友情、勇气、成长这样关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又一直可以激励人心的东西。
这样西部牛仔的故事往往都是一匹马、一位骑士和一个伙伴为了一个目标的旅程,像红颜秀曾经为大家推荐过的科恩兄弟打造的《大地惊雷》,就是一部标准的西部牛仔题材的电影。
一个总是醉醺醺、满口胡言乱语爱抱怨的独眼老骑士,一个倔强成熟、勇敢坚韧一心只为为父亲报仇的少女:一老一少他们骑着各自的马儿奔驰在漫天黄沙的西部世界,老骑士用粗粝和铁汉柔情教会小女孩成长,小女孩的坚强正义和一往无前的精神让颓废的骑士再次重温人性的魅力。
黑夜银河星空下,两人一马的彻夜狂奔讲故事和西部牛仔精神升华,即使这个世上和命运中充满了磨难喝不公,但牛仔们永不服输,粗粝颓废的老骑士一路上充满抱怨和悲观,所以到最后一刻他为了营救小女孩时奋不顾身的驾马狂奔时,才让人感到共鸣、以及人与人之间超过血缘的关爱,这也格外令我们动容。
而如今的西部牛仔电影,仍在保留着电影风格的基础上不停的开拓着这个题材能够承载的新的意义,它可以是以小见大的,如红颜秀前段时间为大家介绍的《骑士》,一位受了伤的骑士、在生命的转折处遭遇梦想与希望的毁灭,如何重新找回自我。
它也可以是有诗意,又有史诗级重量的,这也是今天红颜秀要为大家介绍的一部电影,《赛马皮特》,一个少年,一匹骏马,一段史诗之旅!
影片对威利·瓦伦丁撰写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故事围绕15岁的男孩查理为寻找消失的姑母和陌生的家园踏上行程,而他唯一的“搭档”便是赛马皮特。
《赛马皮特》在豆瓣上获得了7.7分,IMDB7.2分,烂番茄的新鲜度达到了92%,爆米花74%。
从剧情上来说,《赛马皮特》是一部简单到近乎无聊的电影,一个没有母亲的少年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和父亲的关系平等友好,亲近的亦兄亦友,但是刚刚15岁的他,还是要面临着成长路上的孤独、迷茫,找寻自我,以及最终的归属.....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也不是一部完全的西部牛仔电影,它更多的是在西部风情、牛仔精神中融入了一种少年迷茫和一种公路的寂寥、一种寻找的感觉。
这个叫查理的15岁少年和父亲居住在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喜欢和不同的女人约会,但对他亲切而热情,他们之间的相处仿佛就是两个单纯亲密的少年,但查理自小就失去了母亲的陪伴,在成长过程中也难以避免的面对那些少年成长之路上的迷茫、寻找、对金钱的渴望执着以及对自己生理、情感归属感上的找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帮一位脾气古怪、但极有原则的马场主打杂,这是他迈向男人的第一步,从一个只能靠父亲给的零钱买食物填饱肚子、终日无所事事的小男孩,查理第一次品尝到了做男人的意义。
即使是铲马粪、牵马、喂水、停卡车、扭轮胎这样的工作,也让查理体会到男孩成长为男人,或者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最重要的一步:挣钱。
和很多作品里成长的设定“经历失去和毁灭”不同,《赛马皮特》中处理的很现实却也格外动容,查理的表现让多少人想到了挣第一桶金时的自己,无比认真和投入,细细沉浸坚定投入于每一个细节,即使陌生羞涩也要硬着头皮去上。
在挣到自己的第一笔钱之后,我们感受到的满足是日后挣再多钱也无法感受到的,我们急着用这笔劳动所得犒劳自己,甚至因此感受到了对生活的希望,大口大口吃完盘子里的薯条和汉堡,我们还急着去向父母证明自己,查理拎着满满一袋食物,带着等待褒奖的神情,腼腆的走到父亲身边。
带着鸭舌帽、穿着宽大T恤、笑的腼腆又自信的少年,清晨茂盛又柔和的阳光,父亲难掩着笑意故意压着少年的鸭舌帽,与他打闹,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这一切明媚温暖的如同我们普通人的往日生活,然而电影总有瞬间转折的时刻,就如同生活也常大起大落,查理的父亲在一夜间丧命,他必须想方设法自己活下去,不仅是找到一个自己停留的归宿,也是一个失去双亲、无人关心的孩子的心灵归宿。
其实就和我们漫长平凡的一生一样,在一生中“我拥有的只有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啊”,即使父亲母亲那么爱我,他们也不一定能陪我们走到生命的最后;即使我们曾经和朋友们拥有过无比温暖的时刻,但落难时我们只能咬着牙一个人走下去。
一无所有的、难以与社会融合、单纯缺爱又无比坚定的查理,终于走上了一条“寻找”之路,从核心本质上来说,《赛马皮特》和文学作品上的流浪汉小说、电影作品中的公路电影讲述的本质相同,这个一无所有的主人公,一个人牵着马在路上寻找自己的唯一可以投靠的姑姑,这段旅程也如同我们的人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为了寻找情感和生活上的归属感,然而我们寻找的这一切却终究都会离开我们…..但这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一段路的人与事,也能影响我们最终成为的自己,甚至影响我们,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教查理爱上驯马的老头却因为查理心爱的赛马皮特老了要被卖到墨西哥屠杀;口中说着自己真心热爱赛马却因为自己是女性身份被歧视的女骑士却能一边违反着规定,一边拿下冠军;接纳他的兄弟在深夜喝醉又夺走了他的钱,两个和他一起收留查理的男人,只是为了能够骑一骑查理的赛马,然而查理却说“我从来没骑过马,我不认为他们是应该被骑的。
”就连一直默默陪在自己身边的赛马最终也挣脱了缰绳,被卡车撞死在了马路上。
似乎在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和自己表现出的模样背道而驰,正如《傲骨之战》戴安所说:“这个世上没有人是非黑即白的,人可以在说真话的同时说谎。
”
爱马却为了利益杀马的老牛仔、既重义气又残暴的兄弟、痛恨规则的不公又以不公赢得胜利的女骑士…..动物、女人、朋友、上司、同事……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出现在查理的生命里又最终离开,而这个仿佛经历了一切,外表却依旧稚嫩阳光的男孩,早已经不是故事刚开始时的自己。
电影的结尾处理的非常漂亮,电影开始时查理无忧无虑奔跑在自己家门口,只为了消耗青春期挥发不完的躁动和精力;而电影结束时,经历过一切的查理,奔跑在姑姑家门口秋风瑟瑟的道路上,他一个转身,还是那张少年气的脸庞却已经展露出这个有故事的人的棱角。
查理就像我们,在一路找寻的过程中,一路失去,最终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依旧是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 END -往期文章回顾神韵太像《碟中谍6》,约翰·卡拉辛斯基的硬汉新剧!
是疯子,还是狂想,艾玛·斯通的百变,无与伦比的疯癫!
一夜激情秒变惊悚悬疑,九月里最“细思极恐”美剧!
《江湖儿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好片一部!
女巫的“禁忌之恋”,接力暮光之城,重启魔法世界!
不是赛马片,也不是动物片,而是公路片。
公路片的关键,不是故事,而是人。
无论是旅行的主角还是路上遇到的人,人物精彩了,整个片子就令人难忘了。
这个片子精彩的是旅行的少年。
他和这匹退役而被抛弃的赛马皮特一样,被环境所抛弃,既胆怯又坚韧、既逃避又能吃苦。
同病相怜的少年和马,在烈日下走在茫茫荒野中,就是全片的意象所在。
少年表演克制,而又十分到位。
和青少年演员常见的帅气活力不同,他透着一种非常动人的质朴感。
十几岁能演成这样,一度以为是找了一个德州乡下男孩本色出演。
没想到,生活中的他竟然是个纽约小开。
查了一下也演过纨绔子弟。
天赋异禀,戏路宽广,如果机遇好,前途不可限量。
在少年的路上,遇到了好人,也遇到了不那么好的人。
没有猎奇的抓马,一切折射出的还是男孩自己家庭的残缺和生活的苦难。
在这冷静的镜头下我感到了导演的悲悯之心 。
皮特和dad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完美的,但是相互的爱给他力量。
在深夜、沙漠、陌生人的房子里,怀着姑姑还在的信念撑了下去。
Being put through the outside world , He ask his aunt ,Can I go to school again?经历了皮特要送到Mexico ,在酒吧后面留宿、在房车里被喝醉的酒鬼夺去刷墙后的钱,他不敢轻易相信谁。
所以他小心翼翼问了姑姑,Can I live your house a little bite?得到肯定回答睡在沙发上又不安的起身,敲着姑姑的门,I just live one week if you don't like me, I can understand, I would not be angry. 姑姑肯定地回答他,安抚他。
他才放心下来,告诉姑姑,我做噩梦总是遇到皮特溺水我救不了他,也总会梦到爸爸。
就像他对pete说Everything would be okay. It's okay 那样,姑姑抱着他也这样 对他说。
感谢善良的爱,被爱和爱着度过寒夜。
一直比较喜欢这个导演,从《周末时光》,到《45周年》,他没让我失望过,这次也是。
他的片子一向是在沉静里波涛暗涌,《周末时光》里的对话,试探和克制,《45周年》里的猜测和小心思,以及这部里男主不怎么笑的面孔下的那颗心。
海格片子里的人物从来很立体。
我不知道要怎么去定义这个少年,他表面上很坚强,但内心一定是柔软 的,他时而15岁,时而16岁,时而18岁。
他看起来一副从来不会慌张的样子,对事物只是接受,并做出反应。
他笑,他哭,大多数时间他只是一言不发,像一匹沉默的马。
这不是一个讲述失去和得到的故事。
这甚至不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归属感的缺失的故事。
少年从小就是归属感缺失的。
母亲角色的缺失,时常搬家导致的“home”这个实体的缺失。
父亲频繁换女友,他和父亲更像兄弟而非父子,很多时候他显得比父亲还要成熟,他从小就知道责任感的含义,而他的优秀是来源于他的安全感的缺失。
当他看到那匹马时,是很容易产生共情的。
它也像他一样,需要不停奔跑,需要随时保持清醒,不然可能会被作为一个负担而卖掉。
他与父亲之间的是一种相依为命的感情,尤其是父亲不愿意依赖自己的妹妹,断了联系很多年并且也不让少年去寻找姑姑。
父亲传达给他的观念就是我们两个谁也不依靠,我们不需要别人帮忙。
但是父亲也倒下之后,少年就只剩自己了。
其实他从来就只有自己一个人。
他和那只马皮特说话,和它一起散步,鼓励它打起精神,父亲出事后,他就睡在马旁边的马厩了。
赛马的人要把皮特卖给给屠宰场,这是让少年爆发的导火索。
这马是他在世上除了那个在远方飘渺的姑妈之外唯一的亲人了,他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他对于没能救父亲感到自责,而这匹马他一定要救下。
他看着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个消失,他要抓住这最后一个。
可惜这最后一个也抓不住。
在路上流浪的查理显得从容又有方向,对流浪生活也没有强烈的不适应,仿佛他已经这么流浪很多年一样。
他算是偷了卡车,偷了马,偷过汽油,偷过地图,偷过零食,还吃过一顿霸王餐。
他走过沙漠,住过人家,领过救济,住过房车,打过零工,也打过别人的头。
在那处住着还算舒服的房子里,一个女孩对他说她已经被困住了,所以任人宰割。
于是他连等几天的电话都等不及,当晚就牵着皮特悄悄离开了,他知道这不是他们停留的地方,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赶。
皮特受到惊吓脱缰被撞倒,他跑到它身边,安抚着它,跟它说一切会好的,就像当初承诺父亲时那样。
但是他只能看着它在自己怀里停止呼吸。
他一步步后退着,呼吸沉重,只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是想拒绝这个真相。
他找到一处空房子,洗了衣服,手上还有皮特的血。
他把衣服洗干净。
他看着他爸爸的皮带。
以及那张他常常在看的他小时候和姑妈的照片。
他终于见到了照片上的姑妈。
他吃了很少的食物,他有了一张睡觉的沙发。
他到了终点,但是他还是很清醒。
他还是很小心翼翼。
他去跟姑妈说,假如你就让我住一段就走,我也能接受的。
他还是很懂事,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
他说假如能留下来,他能继续上学吗,假如继续上学,他甚至能加入橄榄球队吗?
当这些都确定了之后,他还是不敢睡。
他会做噩梦,会梦到爸爸,会梦到皮特。
姑妈说会好的,这一切慢慢都会好的。
当初父亲死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还要忙于生存,皮特死时他没有哭,因为他还要赶路。
在姑妈怀里他哭了。
他说他只是很想他。
太想他了。
结尾他在清晨跑步,感觉一切都进入了正轨,他站住,回头,脸上没有笑容,他心里有一部分永远的失去了。
他也许永远不会有纯粹的安全感了,在未来很长时间他可能不会睡个好觉了。
他确保自己能去橄榄球队,确保自己能在姑妈家待下去,但橄榄球队给不了他归属感,甚至姑妈家也给不了。
归属感早就消失了,跟着皮特一起消失了,跟着爸爸一起消失了,跟着那个抛下他走了的妈妈一起消失了。
他可能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但他余生都将是流浪了。
马都是站着睡觉的,希望他能找到一个让他安睡的地方。
《九三之夏》和《赛马皮特》观后感 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1、都是从儿童视角拍摄的电影,《九三之夏》小主人公弗里达和《赛马皮特》中的小主人公查理,都有着悲惨的童年。
两个孩子本来都生活在单亲家庭,弗里达的母亲突然病逝,而查理的父亲则在儿子的眼前被情妇的丈夫打伤致死。
弗里达被送到西班牙乡下的舅舅家,而查理带着赛马皮特千里迢迢寻找断了联系的姑妈。
2、两个孩子在面临家庭重大变故,至亲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哭。
以至于和弗里达玩游戏的小伙伴问:“你为什么不哭?
”。
查理则是选择了跑到赛马皮特的身边。
我们能感觉到巨大的悲伤的情绪被忽视,被压抑。
3、两个孩子都在寻找安全感,从悲惨开始,最终收获了温暖的结尾。
在这个过程中,弗里达做了很多让我们有些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会系鞋带,偏偏让外公系。
把外婆给的蓝色睡衣弄脏,偏偏要舅妈家的小妹妹安娜的粉色睡衣,把安娜带到森林深处,让她躲着不出来,导致安娜胳膊受伤;哄不会游泳的安娜下水险些出危险以及深夜离家出走等等,但是最终弗里达接受了新家庭,在一次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却放声大哭,几度哽咽。
这一哭,情绪获得宣泄,新生活也将从此开始。
而查理一人一马也经历了千难万险,饭店偷食物险些被警察抓走,为了拿回自己的钱打伤了给自己提供住处的人,眼瞅着受惊的皮特被汽车撞死在自己的眼前,感觉所有的不幸都在追随着这个15岁的男孩,本该在父母怀抱中享受关爱,却要独自一人承担亲人离去的痛苦,在寻找唯一亲人的过程中颠沛流离衣食不继。
好在电影的结尾,查理终于找到了姑妈。
深夜和姑妈谈话,他告诉姑妈自己睡不着觉一直做噩梦,姑妈告诉他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他,他在姑妈的怀里大哭,这一哭,让我们觉得他的苦难生活也宣告了结束,等待他的,即使是因为偷马被判刑,或者打人被判刑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同时也找到了安全感。
看完电影,内心有些沉重。
父母健在,才是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
正如有些保险员说的那样:“保险其实应该保父母,因为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险!
” 这两天刚刚也看到了两句话感受颇深:“年轻的时候,不要拖累生你的人;年老的时候,不要拖累你生的人。
”“你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儿女的福气;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就是儿女的累赘。
”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平安健康,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幸福快乐!
少年查理暑假在马场打工,结识了赛马皮特。
随着父亲突然离世,查理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年,他带着要被卖去屠宰场的皮特踏上了“寻家”之旅。
失去父亲让本就家庭残缺的孤独少年更加沉默寡言,他很少笑,眼神迷茫,怯怯的如一只小鹿。
寻家之旅也是一场逃离之旅,他想逃离那样一个支离破碎、迷乱无序的生活。
没有父母,在十六岁掉入一个淡漠荒诞的成人世界,少年是无措恐惧的。
可生活就这样残酷地又去压迫他,赛马皮特死于中途,少年抚摸着奄奄一息的马儿,精神在生活的重锤下几近崩溃。
片中极少地刻画查理较大的情绪波动,父亲去世时他慌乱的悲伤被接踵而至的生存难题压抑,而在皮特死去时,他急促粗重的喘息和压抑的哭腔混合,少年那瘦弱的胸腔里仿佛藏了只愤怒而悲伤的困兽,他的痛苦在此处第一次得到有力的宣泄,那藏匿多年的情绪喷薄而出。
查理面对那个陌生的成人世界是抵触而不得不接触的,他虽然迷茫但尽量以一种善良感恩的姿态面对,他不曾倚惨卖惨博取同情,而是努力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在被激怒的情况下,查理无奈反击,他能分辨对错,但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保护自己。
全片令我最惊喜的是他并未变成一个彻头彻尾暴力冷漠的混蛋,虽然他周围充斥了这样的人,他依然会对那些温情表示感谢。
他经历一切依旧沉默温和,尽力保持友善,值得庆幸的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并没有迷失在成人世界。
成长是孤独的,仓皇失措的,甚至是痛苦的。
你不一定能得到什么,但最好别丢了什么。
🌟 镜头记录了很多美丽的乡野风光,与繁华迷离的都市不同,质朴单纯的自然景色勾起了人内心原始的野性与孤独。
形单影只的瘦弱少年奔跑在路上,他不会停下来。
🌸如果一匹赛马跑的不快了,那他就不配做一匹赛马。
这就是底线,没有余地。
If a racehorse isn’t fast then he’s no good as a racehorse.This is the end of the line.There is no lower tracks.🌸当你无处可去时,你就像被困住了一样。
And when you don’t have anywhere else to go, you are kinda stuck.
孩子是好孩子,马是好马,姑妈是好姑妈,但是好惨。唉,孤独又善良的小孩子,你对他好一点点他都记得。15岁少年孤身穿越荒野,袋里无蚊,后有警察,前途不明,他该有多不安?会有一个人愿意毫无芥蒂的接受他爱他吗?再美的景色也显沉重。最后男主终于哭了出来,观众也终于安心了。
中规中矩
tedious.挺常见的主题,然而。
#LFF17# AH的控制力太强了,完全被导演的个人能力还折服,导片子这种东西是真的需要天赋的。全片基本没什么废的镜头,看好AH日后更为英国电影界争光。
看似极普通的题材,却拍得很有感觉。从细碎的生活细节中,表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
Lean on Pete只是Charley经历中的一段,片名直接换做《Charley》更完整。这是一个关于内心伤痕的故事,也是寻找归宿的故事。两段印象深刻:1.Charley说他自己不会骑马,起码他自己不会骑;2.途径服兵役的年轻人家中,他问年轻女孩为何还和暴躁刻薄的祖父住在一起,女孩说,当你无处可去时,你就被困在原地了。电影的内核仍旧是围绕着自由与归属好好地诉说一番,站在Charley的角度去理解他的遭遇与选择,而不是粗暴地指责和漠视他的出走。安德鲁·海格擅长的东西都体现出来了。
导演全程给你一个我要硬了,瞧好吧,然后萎了,重复了好几次的故事。题材很好,想法很好。男主碰到好人拿到第一份工钱,跟赛马产生感情。赛马是工具。偷马。马死。这么多好的点,没一个让人充分共鸣的,全是前戏。
故事充盈着男性躁狂的语境,而除结尾外,女性基本失语,且有更多的细节将其指向男性成长的主题,考虑海格处女作就叫《Greek Pete》,Pete就像查理分身,与其形成互文,又有点同性爱的影子。电影依旧是细腻的海格,情绪、色彩、运镜都是我爱的。4.5
总体还行吧,不过演到一半就断裂了,前后两部分都可以独立出来,后来马死了又断裂一次……少年那种心气演的很好,有意思的是里面几乎每个主要角色都是独身,最后少年的眼神还是有点迷茫
比小蝌蚪找妈妈还牵强
结构有少许问题,几个剧情的推进点都偏迟。整体看下来还行。
这是个好故事,但也只有故事
马只构成了男孩上路的动机 其余就没什么存在意义了 主题显得很弱
从制造焦虑情绪的手持摄影,到开阔荒野的大全景,再到最后重逢姨妈后平稳眷顾室内的暖色调,导演给予《赛马皮特》的调子是非常温情和慈悲的。从父亲Rey到赛马皮特再到姨妈Martha,究竟哪里才是少年的家呢?其实只要有着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于Charley来说,哪儿都能是温暖的家吧。
零碎又无聊。而且我就想问问,让Family Services帮你找阿姨有啥问题吗?
@bjiff. 美国西部最惨男孩。
201904没妈(马)的孩子像根草,好在结尾是治愈的。然而我们从不幸运。
4.0 换成赛狗皮特也没什么问题
不管经历多少坎坷 不能被困住 要勇敢地闯出去
很奇妙地,把英国少年骨子里的愤怒和硬气,和美国广袤无际的荒野景色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绝望过后还有重生的感觉,就像那一幕幕绝美的朝阳场景。皮特不是凯斯,动物自有它寄托的象征意义,但这里的查理并没有太依赖这个象征。或许美国故事里,再苦的地方,人也总会更相信自己能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