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五大人口迁徙之一,也是历史持续最长的人口迁移,长达500年。
而正是这样的大规模长时间的迁移造就了晋商的繁荣。
田青及同伴如同现在的北漂一样,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最后发财富贵的有,苟且偷生的有,然而到最后都回到了起点。
结尾,最开始的一批人都死得差不多了,他们象征着中国封建的,落后的面貌,以及一个旧的时代衰退死亡。
刘一刀代表中国最后一批土匪,这样让人不恨的坏人群体,消亡。
田青活下来了,因为他是革命者,敢于跟随时代潮流走下去的勇士,他代表的就是革命烈士(徐伯伯)永存的民族精神,虽然不知道他会不会牺牲,但如果他也倒下,也会有继他后尘的人,不断延续。
大院是留不住的,它象征封建,封建终被淘汰。
通过群体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改朝换代中,艰难与心酸。
晋商的繁荣到衰败。
挺好看的。
今天回看了走西口这部电视剧。
应该是在我初二的时候看的。
2008年。
记得那个时候正赶上我期末考试。
可是下了晚自习回来以后,我还是要坚持看这个剧。
剧的主线是男主人公走西口,侧线就是他和女主豆花的感情线。
那个时候的我很欣赏两位主人公。
但是我也非常介意,就是男主对他未婚妻翠儿的念念不忘。
可以说,如果不是翠儿嫁人了,男主是不可能娶女主的。
但我今天回看这个剧的时候,我觉得更让我欣赏的是豆花,也就是苗圃饰演的这个角色。
她独立果敢,知道自己要什么,主动争取,适当让步,脑筋很清楚。
可以说,男主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辅助。
而田青其实是一个有点圣母且自私小气的人,但是当时可以说是闪闪发光的主人公了,帅气正派有能力,可惜杜淳没有火起来呀。
而现在我从回头看一些剧的时候,我发现的确是。
电视剧也会教你一些东西,比如说走西口,其实说了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就是。
很多人的确是没有办法跟自己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认识的伴侣相伴一生的。
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个人只是作为你初恋,作为你心中的一个遗憾存在。
而往后的伴侣都必须要接受这个人的存在,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性。
本来对央视这部开年大戏抱有很大希望,想好好学习一下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但看到第11集实在看不下去了,田青太完美了,完美的太不真实了:1 同龄人中长得最帅 完美2 所有人都打不过他(包括那个混迹多年的二寨主) 完美3 读过多书 在当时的情况下 完美4 出身当地最大家 后来败落 后来又起 完美5 11集前重来没有做过一件错事 包括当土匪里的好人当的那么完美6 最漂亮的女人被他遇到 并全都喜欢他 包括在土匪寨子7 遇到任何事情都有人出手相救 完美........很多 很多也可能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但他离我们太遥远了,本来还想从其它人的身上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但到第11集,我实在看不下去,不知道在douban的朋友怎么看,你们觉得应该继续看下去吗?
再看《走西口》:是开拓、和谐与繁荣之路作者/孙树恒1、《走西口》不要看每个人的结局,要看所走过的路这是自从山东人《闯关东》火爆后,又有了山西人《走西口》。
都是那个年代的人们走出家乡,外出闯荡,兴旺发达的故事。
我喜欢《闯关东》,因为我们祖辈就是闯关东,从山东到东北的。
同样我也喜欢《走西口》,因为我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他们的祖辈就是《走西口》过来的,骨子里都透着精明,务实的心态。
52集电视剧《走西口》是2009年拍摄播出的,那时因为工作忙,就没有好好看过,时隔十五年,在这个春节期间,在内蒙古电视台播放时,连续追看了这部电视剧。
“哥哥,你走西口啊!
小妹妹实难留,提起你走西口呀,小妹妹泪花流.....”每当听到这首歌,电视剧《走西口》的画面就会浮现出来。
2、《走西口》是生生不息的发展之路《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
该剧通过主人公田青循着祁县、杀虎口、包头、恰克图这些地方立足,整个生命的旅途是艰辛的,奋斗也充满血和泪。
田青在杀虎口遭逢黑社会,刚踏入包头就身陷囹圄,在包头生意刚刚起步,又被污为“盗墓贼”,生意做到恰克图,已经进行国际贸易了,又莫须有地被控为“勾结苏联”。
可是田青正直善良,勇敢无畏,心底无私,真诚守信,面对猜忌坦坦荡荡,面对困难首当其中,面对牢狱之灾,从不屈服,正因为他的这些品质,能在一路的走西口中,化解风险,不断成熟,这些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又背起民族兴亡的大义,有家国情怀。
跟田青一起出来的梁满囤,在走西口之前,是本分人家长大的,虽然好吃懒做,好耍小聪明,心胸狭隘,唯利是图,对田青的嫉妒心很重,让他的心里越来越不平衡,总想压田青一头,寻找翻身的机会,这便是休了田青的姐姐丹丹,给裘老板做上门女婿。
迫于裘氏父女的压力,他不敢孝顺爹娘,偷偷让人给爹娘十块大洋;及至后来,他把房契还给田青,为夺取那笔可令田青起死回生的货款而丧命。
说到几个老掌柜的。
田耀祖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
他对儿子田青自是百般呵护,他为给女儿报仇,千方百计不仅令梁满囤的生意血本无归,也令他人前丢尽脸面。
他是个浪荡子,又是个可悲的父亲。
那个梁满囤的岳父裘记皮匠铺的掌柜,透露着小商人的精明,被土匪撸上山不想交赎金,爱财如命甚至胜过生命,惹得家破人亡。
这里说说几个女人,裘老板的女儿叫做巧巧 ,本来喜欢书生田青,可是却被田青已经有心上人拒绝,而这个时候勤劳肯干的满囤就入了他们的眼。
梁满囤隐瞒了自己已经娶妻的现实,成为了这家皮匠铺的上门女婿。
巧巧根本不把他当作自己的丈夫,而是当作伺候自己的仆人,在他破产翻身后,因为巧巧怀孕,反而怜香惜玉,恩爱有加。
翠翠本来是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要上山喂牛,每天最大幸福就是在一棵大树下等田青从私塾回来,教自己写字。
在翠翠走出山西,去找田青的路上碰到了药材铺的掌柜邹老板,在他的精心谋划下翠翠嫁给了他。
邹老板大翠翠很多岁,而是害怕翠翠会红杏出墙。
每天像对待犯人一样不允许翠翠迈出家门一步,在一次争执中,手无缚鸡之力的翠翠失手杀了邹老板田青和豆花是唯一的幸福夫妻。
要说豆花是幸运的,那是因为她受过教育,她能嫁给一个叫田青的有情有义的男子。
因为被人陷害是绑匪,田青要被当众砍头,豆花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准备了送行酒,让人给自己定了两口棺材,她想要和他死在一起。
翠翠、丹丹、还有淑贞,或者还有裘巧巧。
是恨命运的不公还是所处时代的不幸。
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3、《走西口》是家国天下为礼,一诺千金为信,而为之奋斗的道路。
从田家大院遗训的变革,也反映了家国情怀,一诺千金为信的商业道德,不断丰富。
田家有一块乾隆皇帝御赐金匾,上书“仁、义、礼、智、信”为田家的家训。
田老太太对它的解释是: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
后来田青《走西口》创立了“志同贸易公司”,而公司的训诫仍为“仁、义、礼、智、信”。
他接受革命党人诺颜王子、徐木匠(宝音)的影响,其意被徐木匠修正为: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营为智;以义取利为信。
后来田青从一个努力复兴家业的年轻人,逐渐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成为一个忧国忧民,为之求翻身解放的共产党人。
重新赋予了“仁、义、礼、智、信”新的内涵::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并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
而为之奋斗。
从《走西口》到《大盛魁.》,这些掌柜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级管理层,就采取了职业经理人,是管理团队的核心。
可以说,没有大掌柜,他们就不可能进入长远,也不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商帮。
除了他们不畏艰辛,敢于冒风险方面。
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犯险阻,北走蒙藏边疆;横波万里浪,东渡东瀛,南达南洋。
充分表现了他们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潘照东说,作为群体行为的走西口,形成了一种社会的意识、社会的精神,它远远超越了个体生存的要求,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
正是这种走西口的社会追求,汇聚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身份的人们,发挥了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繁荣与辉煌。
这些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光大。
4、为什么要走西口这条路,人间古道也沧桑 “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西口外好收成。
”这是二人台《走西口》中的一句唱词。
这只是走西口的一个方面,年复一年的走西口活动,是山西一带穷苦农民讨生活的正常活动,不管丰年与歉年,总有那么一些人走西口谋生,只不过遇到灾年,走西口的人更多些罢了。
据专家考证,走西口的第一波浪潮开始于康熙年间。
这时社会渐趋稳定,人口增加。
在康熙推行摊丁入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后,人口爆发式增长,越发人多地少。
此时朝廷放松蒙古封禁,开放部分蒙地,内地汉人由此开始大规模迁徙到口外。
汉、蒙交界段有不少关口,像杀胡口、古北口、喜峰口、张家口等。
边关安定时,这些关口皆为汉、蒙物资交流的“互市”之地。
至清,中国版图进一步统一而稳定后,这些关口更成为贸易重镇,朝廷既驻有重兵,又设税卡,一举多得。
我们通常讲的“走西口”的“西口”即“杀胡口”,在现山西右玉县境内,出了此口就是现内蒙和林格尔地区。
清康熙帝平蒙古噶尔丹之乱返京时曾驻跸“杀胡口”,考虑到汉蒙各民族的和睦相融,康熙将此口更名为“杀虎口”,一字之改颇显康熙帝的睿智。
走西口”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讨生活”的,另一类是“做买卖”的。
所谓讨生活就是在蒙地务农打工或挖甘草刨苁蓉。
蒙人善牧而不善耕,蒙地多少肥沃的可耕地被闲置,后来大多移居蒙地成为农民,当然其中也有做了买卖的。
做买卖的就成了当地人称之的“旅蒙商”,而在旅蒙商中异军突起的就数咱们的“晋商”了。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潘照东认为,西口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开拓、和谐与繁荣。
踏上西口路的多为不惧风险、勇于开拓的有志之人。
走西口的过程中形成了团结互助、多元交融的和谐精神。
草原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大量的内地人口来到塞北,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城镇和文化的繁荣,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复合型的西口文化。
伴随着走西口而产生的“西口文化”,是由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直接嫁接而成的一种综合文化,多元交融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流行于今内蒙古中西部的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等艺术形式,就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传统民歌与晋西北的山曲、秧歌,陕北的信天游结合的特点。
在这些民歌、曲艺、戏曲的表演中,有些是采用了蒙古族民歌的曲调而填了汉词的,有些是汉族民歌结合蒙语唱词的,有些是蒙汉两种语言互相穿插的“风搅雪”的艺术表现形式,广受蒙汉人民欢迎 。
(有关资料不一一注明)(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家学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艺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打开电视,1,3,5,7频道在放。
2台在插广告,4台片尾曲,调到6台,发现居然可以接上8台的节奏。
有两个台很酷,放到晚上11点多,忽然开始倒着放。
先放三十几集,再播二十多集。
一年没看电视,如今却被走西口和电视购物吓到。
不知是如今的大众频道堕落了,还是原先的沙发土豆成长了,也可能是我们都被优酷和土豆宠坏了。
初看《走西口》,我是充满排斥情绪的,因为总是出现配音有问题,同时对于故事情节感觉略显俗气,但是深入以后发现故事情节还是非常不错的,同时对于从《樱桃》到《走西口》的演技深深的佩服。
说实话不论是在剧情呀各种方面是实在不如闯关东好看,但是为了富大龙我还是看完了但是就只看了一遍,其余基本都是在b站上找有关富大龙的片段来看的,但是闯关东我反复没有快进的看了十来遍了,不得不说闯关东的剧情是真的好。
最后说一句,要是富大龙演的是闯关东里面的传文,传武或是传杰就好了,我觉得他的演技这些都能演,期待大龙老师更多优秀的作品。
主角永远高大上,永远有一堆反派想杀他,反派杀主角时永远都是磨磨唧唧,主角被杀前永远都有人挡枪,两个同时爱上主角的女人必须有一个得死,没有相认的父子临死前必须相认,憨厚老实的配角总会因为憨厚老实被杀,从良的反派最后都得死,大反派永远凭自己的想象力在报仇,最后时刻被已经控局的内奸揭秘,然后内奸被剩一滴血的反派反杀,军阀和警察永远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看守牢房的永远是最赚钱的职业,民国时期的电视剧想上央视,最后都得往抗日的路子上走!
之前看过他主演的《天狗》,他应该是属于实力派演员那一类的,演技很好。
这个角色给他很合适,把农民小心眼儿的劲头全体现了出来,即使是后来娶了有家产的老婆,他还是不满即骂,不快则打!
一个西北地区有个性的男人,保守、顽固、不忠不孝的影子都可以看到,估计编剧也是为这个角色倾注心血了的。
虽说《走西口》不如《闯关东》那样子的辉煌,但它把西北那个贫瘠地区人们的生活完整的表现了出来——人身上的那种不服输、不认命、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东西,那是我们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被父母捡回家(父母估计没有生育能力)的翠儿、父亲走了的遗腹子王南瓜、从小丧母的巧巧都是独生子女倒也罢了,父母都挺健旺的满囤、家里过得挺不错的鲍晋中、田耀祖等这些都是独生子女,龚文佩一个人给他爸和他叔叔两个当儿子,当然更是独生子女;翠儿的亲妈好不容易要生孩子,还双双死了(孩子丢了再生一个不违背计划生育政策,就这都不行),……这里面除了田家有俩孩子,和田青后来估计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外,剩下的都是独生子女……田青从小的愿望是把家里输给人家的房子赎回来,后来也果真赎回来了,但是后来又卖了;他自己在包头买了不少房子,后来也卖了;裘记皮匠铺要赔光了的时候,满囤很高兴地说咱们是坐商至少咱有房子卖房子也不能饿死之类的,提醒广大观众不管房价都高都得存房子以防止经济危机。
二手房交易市场真是红红火火啊!
很久以前看的了,当时就觉得剧情太烂,本来看过闯关东还满心期待呢 结果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的
浪费时间的连续剧, 连结尾都不想看了,
听说本片被表扬了。特此添加。只为bs。bs导演bs编剧。bs表扬此剧的xx。
被抓了,发财了,变穷了,又被抓了,又发财了,又变穷了……
烂!
挺差劲的
硬伤太多,不靠谱
田青什么渣男
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终究,走西口不如闯关东
跟老妈一起看的,开始认识原来在那么多电视剧里看过的人叫杜淳啊。。。
演员演技加分。剧情全是漏洞,各种坑,没法儿看。
好喜欢这个剧,当年一集一集追,好多经典剧情,狗血但是跌宕起伏
。
补标
片子拍的还不错。讲述一个大时代的故事,不过个人着实不太喜欢片子里这个最终诉求。。。
x
江波~~~~~
http://movie.douban.com/pics/nst.gif
当时还很喜欢男主的,不过现在没感觉了,杜淳可惜了,当年资源那么好,央一开年大戏
滚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