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最好看的巷战题材电影,伊拉克人视角摩苏尔战役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大家好!
今天鲤鱼给大家推荐一部巷战题材的战争片《血战摩苏尔》,《僵尸世界大战》、《黑水》编剧马修·迈克尔·卡纳汉导演处女作。
电影曾经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参映,今年11月26日网络发行。
真人真事改编,以伊拉克人视角再现2017年摩苏尔战役末期,残垣断壁的废墟之上,残酷血腥的人间炼狱。
非常出色的一部,鲤鱼觉得这部是近十年最好看的一部巷战题材电影。
这一期鲤鱼只对剧情进行简单介绍,盘点电影的主要看点,不会涉及关键情节的剧透,强烈推荐喜欢战争片的朋友去看完整版。
2017年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已经被极端宗教组织伊斯兰国(ISIS)占领长达三年之久。
自2016年10月开始,伊拉克政府军在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支援下,开始了长达九个月的“摩苏尔战役”。
战争进入到了末期,政府军已经控制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
极端宗教组织的残余势力,被分割包围在城市各个角落之中,激烈的战斗仍然时有发生。
数名伊拉克警察在遭遇极端宗教组织围攻,子弹打光束手待毙的危急时刻,大名鼎鼎的尼尼微特警队及时杀到。
击毙了极端宗教组织的武装分子,救出了两名幸存的警察。
尼尼微特警队的长官得知年轻警察的叔叔,在刚才的战斗中丧命后,决定将其收入自己的战斗小队。
年长的警察没有资格加入,原因是他与伊斯兰国之间没有刻骨铭心的血仇。
尼尼微特警队,是摩苏尔战役期间,一支战功卓著的伊拉克本土警察精英部队。
因为击毙极端宗教组织武装人员的人数众多,是伊斯兰国唯一不给“脱巴”机会的武装力量。
“脱巴”是伊斯兰国恩赐给伊拉克本土军事人员,被俘后忏悔倒戈的机会,尼尼微特警队的命运是,一旦被俘当场处决。
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警察加入尼尼微特警队之后,开始跟随只有十几个人的特战小队,一起在危机四伏的摩苏尔城中穿行。
这位年轻人发现,小队不仅要与极端宗教组织作战,同时还要不时应付伊拉克官方哨卡的审查。
在一连串残酷激烈的战斗之后,小队成员不断有人倒下,小队此次行动的真正目标也渐渐浮出水面。
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以中东和北非动荡地区为背景的战争片拍过很多。
主要还是以美军视角为主。
土耳其和库尔德人视角的作品,鲤鱼也看过。
以伊拉克人视角作为切入点的,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这座曾经的伊拉克第二大都市,在美军2011撤出之后迅速被伊斯兰国占领。
在长达三年多的极端宗教组织统治期间,我觉得除了生活在那里的伊拉克人,没有到过那里的人绝对无法理解这座城市究竟发生了什么。
看电影不行,看新闻也不行。
《血战摩苏尔》这部电影,虽然全片对白使用阿拉伯语,剧情也是跟随尼尼微特警队,一路在摩苏尔的废墟中穿行,但是说到底,还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风格战争片,毕竟导演是美国人。
不过反过来思考,我不知道其他影迷朋友,只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可以理解什么是伊朗电影的风格,我绝对不知道什么风格属于伊拉克人。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文化上的话语权,等同于丧失了灵魂。
这部美国人拍摄的电影,美军没有像以往那样以救世主的高大上形象出现,压根就没有美军什么事。
并且通过尼尼微特警队一位指挥官之口,说出了近二十年美军全球步武的一个关键所在,美国人一直都只在摧毁自己认为的敌人,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摧毁之后的重建。
911之后美军开始全球打击自己认为的潜在敌人。
搞掉了萨达姆,卡扎菲,搞掉了一大半塔利班。
可是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的人民真的被美国解放以后,就过上了幸福生活吗?
好像并非如此。
摧毁暴政统治当然没有错,可是权力交替的真空期,各方势力呲着獠牙相互撕咬的时候,美国人无意建立新的秩序和安定,反倒为了避免伤亡抽身离开。
甚至我感觉美国人的思维,压根就认为这种骨子里的潜在敌人,内部互相咬的一嘴毛,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来说,反而更加有利。
在暴政的统治下,人民还可以苟且的活着,被美国人解放之后反而流离失所朝不保夕,那么这种“解放”还有什么意义?
最关键的是,美国人认准了要来解放,被解放的人民没有拒绝的权利。
电影中还有一个触目惊心的地方,就是数次出现,参战各方用一把锋利的小刀,将俘虏斩首的画面。
不是一把一米来长的大斩刀一挥而就,是二十来公分那种细长的小刀。
第一次看到极端宗教组织以此种方式处决人质时,惊得一身冷汗。
这部电影中,不止是ISIS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在摩苏尔战斗的各方都是如此。
如果要战胜野兽,必须用野兽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这个观点我完全赞同。
可是当一个人用野兽的方式思考以后,还是人吗?
《血战摩苏尔》这部在Netflix上线以后,口碑不错,豆瓣和IMDB分别拿到了7.9和7.3的高分。
鲤鱼个人评分8.0,一部让人略感沉重的战争片强烈推荐给大家。
微信搜索关注鲤鱼电影手册,B级神片(神经病的“神”)宝藏号,带给大家更爽、更酷、更刺激的观影感受。
整部电影虽然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但是那种局部战斗拍得很仔细。
里面有非常专业的CQB战斗战术。
CQB,全称Close Quarter Battle,即室内近距离战斗。
这种特殊的作战战术是特种部队应用在大楼,居民区,小巷等室内狭窄环境中的。
与敌人搏斗时能够抢占先机。
1,电影里有一段特警队突袭ISIS总部的场景,非常非常精彩。
整场突袭符合CQB战术原则,强力攻击,出其不意,快速移动。
首先狙击手预先进入制高点,另一名AK射手进入顶楼攻击位置。
而其他队员埋伏在ISIS总部的大门口。
然后RPG抢先发射,但是没有爆炸。
在这样突然的情况下,所有人依然镇定地突破大门。
接着进攻节奏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完全压制住了ISIS的火力,非常漂亮。
2,街道上反狙击的那一段也是可圈可点。
当时出现狙击手后一片混乱,根本判断不出狙击手的位置,都在等指挥官下命令。
指挥官看到车队左边的行人遭到射击,所以猜测敌人在左边。
后来有子弹击中指挥官右边位置,所以他命令机枪往右1点钟方向压制狙击手。
在战友牺牲的情况下,仍然凭借自己的意志指挥,心理素质棒棒哒。
很多评论着眼于第一视角战斗,战争的真实与血腥,只浅浅提到结尾的温情。
其实,这样评论没有抓住重点。
影片结尾特警队员见到自己的女儿和妻子正是全片的主旨,前面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这一幕铺垫,对无辜市民的拯救、与伊朗部队的接触,甚至端掉了一个ISIS的一个总部,这些都为结尾的一幕张本。
特警SWAT队长带着小队人马执行任务,新加入的年轻队员不断追问任务到底是什么,但队长一直不说。
这样的感情持续酝酿和压抑,直到最后一幕才骤然释放,任务居然是拯救队员的家庭,从ISIS分子手中营救被占有的妻女。
所以即便队长牺牲,一个队员的家庭已被拯救,新队员突然提出来要拯救另一队员的家庭,突出了家庭温情的力量。
私信+++qun:
一开始以为是讴歌美国军队在摩苏尔的战斗和牺牲,没想到剧中人物全程阿拉伯语,实际上讲述了一群在摩苏尔战斗着的伊拉克“尼尼微”特警的故事。
在满是残垣断壁的摩苏尔,伊斯兰国即将溃败,这群特警在这个档口在执行一次极为特殊的任务。
影片开始,一名年轻的警察遭遇伊斯兰国恐怖分子的围攻,差点丧生,前述的特警们恰巧路过,将他从枪林弹雨中救出,于是这个年轻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在连续不断的突进中,特警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年轻人越来越好奇这个任务到底是什么,如此值得特警们浴血奋战,在所不惜。
当特警们冲进居民楼房间的大门后,妻子和孩子出现的时候,答案一下子揭晓。
不是为了抽象的国度,也不是为了泛化的人民,而是为了营救出自己的家人,简单而有力,合理又合情。
只有家人的安危,才能催生出如此巨大的动力和潜能,让这帮热血男儿不顾一切杀入险境,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直到任务的完成。
就像特警队长说的那样,家人才是一切,代表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的未来,伊斯兰国已经被打败,等待他们的是家人的团聚和家园的重建,有了这些,历经多年战争的伊拉克才能恢复原来的模样,才有希望,才有明天。
前期被营救,还是一脸懵逼,懵逼树上懵逼果,经历过几次冲突后,尤其是亲手结果了他的叛徒朋友,至此逐渐成熟,他也逐渐明白为何而战。
人狠话不多,身法灵巧,动作娴熟,杀伐果断,尤其是眼神,无情冷静中透着悲悯。
几场巷战,波澜不惊,但导演处理的非常棒,胜在营造的真实感,以及无处不在的死亡时刻在提醒着屏幕后的我们,和平的生活是多么不易。
塑造队长这个角色,导演倒是耍了小技巧,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收拾满地的垃圾,也似乎在暗示着他的所作的事业,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肃清垃圾,也为他最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最后附上帅气的眼神照,爱死这眼神了
刚开始被营救,还是那么的青涩与无知
队长死后,平静的眼神,或许明白了,他和队长的归宿最终都一样
眼神中透着坚毅,他真正明白了,自己为何而战
2019美国动作片《血战摩苏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定级R,豆瓣评分7.7,时光网评分7.3。
这是一部精华全在结尾的带有悬念色彩的小制作动作片,影片的大部分情节是类似于《黑鹰坠落》那样的巷战,动作戏戏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眼的地方,动作戏比重也不大,在街头巷尾短兵相接的枪战。
本片是那种一句话剧透的类型。
影片以一个新加入特警小队的菜鸟警察为视角,将特警小队出生入死的任务目标设置为故事悬念,导演故意误导观众以为任务目标是铲除大反派之类的高大上正义目标,而在结尾时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主题升华——出生入死,枪林弹雨,只为能让战友回家与亲人相见。
本片的豆瓣评分7.7,在NETFLIX小制作动作片中是很高的评分了,如果不是结尾的升华,评分不至于7.7这么高,除去结尾以外的部分都是小打小闹,没什么亮点。
本片的口碑评分证明了“二八定律”——收个好尾要远比开个好头更为重要,本片正是胜在了结尾剧情的转折上,将观众的情绪在铺垫了九十分钟后一下子升华到感动。
战火中的伊拉克,手持摄像机拍摄的接近纪录片的战争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2010年代后半段,伊斯兰国如强弩之末,控制区域只剩下伊拉克曾经的第二大城市尼尼微省的摩苏尔市。
摩苏尔当地有一支民兵武装,被称作“特种部队”,队员前身大多是当地的警察,在伊斯兰国占领摩苏尔后就一直在城市的瓦砾深处通过游击的方式猎杀ISIS恐怖分子,伊拉克联邦确认了这支部队的合法身份,但从来没有哪个官方组织声称对这支部队的行动负责,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为这支部队提供后勤援助。
电影中的“特种部队”,只剩下最后的20人左右,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时,解救了一名年轻的库尔德人警察,这名警察的父亲被ISIS成员杀害,“特种部队”接收了他。
“特种部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亲人受到伊斯兰国侵害的当地精壮男性,虽然库尔德人也不怎么安分,但当时局势下伊拉克人和库尔德人都有共同的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支伊朗志愿武装,在小队被敌人无人机围困时,这支伊朗武装为小队解围。
小队用香烟交换了伊朗人的弹药,年轻的警察在双方队长的口角高潮中用工兵斧结束了叛徒的性命。
伊斯兰国站在所有哈理发国家的对立面,ISIS成员大部分都是曾经的犯罪分子和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对伊拉克人民造成严重伤害,而且引起了全世界伊斯兰国家的不满。
伊朗虽然和伊拉克水火不容,但同样是面对共同的敌人。
两方人马起初还比较友好,但当发现叛徒警察后,因俘虏的归属问题两方队长产生了分歧,口角中牵扯出两个具有很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国家划分和民族起源方面的争论,好在年轻人手起斧落,不然友军互殴在所难免。
“特种部队”小队一路进发,进入伊斯兰国控制的摩苏尔市区域,年轻的警察不知道这支小队执行的任务具体是什么,但在一路并肩作战中,他发现所有队员都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甚至队长(曾是摩苏尔市刑警)被敌人的诡雷炸死,他意识到小队执行的任务一定很重要。
最后的“特种部队”只剩6个人,他们突破ISIS最后一道防线,抵达任务目标——一幢居民楼。
当队副用藏在军靴里的钥匙打开一扇房门,队员相互配合击毙房内的恐怖分子,年轻警察才明白,小队的秘密任务,是解救被伊斯兰国控制着的还活着的亲人。
本来就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经过战争的伊拉克几十年恢复不了元气,满目疮痍的国家还没重建就在残垣断壁中滋生了一个新的恐怖组织,让这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乱状态。
而活下来没走的人,之所以一边杀人一边活着,是为了解救家人再度重逢。
那些没了家人的人,是为了复仇以血还血。
这样怀着深厚的仇恨往复循环,这个国家将永无宁日!
年轻的警察看着被解救的战友亲人,突然意识到这项任务的伟大意义。
影片的最后一句对白,是他向另一位战友说:“你的儿子离这还有多远……” 也就剩下亲人的爱,或许能让仇恨产生的仇恨不再恣意蔓延。
这是我的原作
下面是抄袭的影评
复制粘贴就隔了一天,而且还是抄袭当天才注册的马甲小号,除了最后一段,一字不落的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改,豆瓣现在沦落至此了?
复制粘贴就隔了一天,而且还是抄袭当天才注册的马甲小号,除了最后一段,一字不落的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改,豆瓣现在沦落至此了?
复制粘贴就隔了一天,而且还是抄袭当天才注册的马甲小号,除了最后一段,一字不落的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改,豆瓣现在沦落至此了?
反正开场就是大片气场,这种感觉也许我已经适应了,就是很爽,很气势磅礴,很“知道”这片子不会差。
所以,更多的影片,是看了第一幕就知道,心就慌了,完蛋了大概率掉坑里了。
这种测试方法,屡试不爽。
又是讲恐怖和不恐怖之间的关系,成熟的心智已经不想去分辨谁对谁错,不是不想谈论政治,而是政治太容易说清楚。
F you and everything you stood for. 这什么鬼信仰,要靠杀害平民来捍卫?
毛泽东说,思想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所以,这些人的思想,被错误占领。
所以人这动物,总要相信点什么,否则发动机没油,人的发动机油,就是信念,怪吧。
搞定发动机,还不如去搞定油。
油正确了,冤死的平民会巨幅减少。
题材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这种东西,一旦一个类别的题材出了一个神作,后面的都会吃土。
结尾就这么草草结束。
你说它真实吧,确实在可以告诉大家,真正的战争就这么短暂而残酷,你说它不到位吧,拯救大兵为什么就能让人灵魂震撼一下。
同样是一群人牺牲为了一个人,被拯救对象的高度太低,拉低了整体水准。
花15分钟刻画一下,被拯救对象的内容,有这么难?
还是说懒惰对谁都是公平的。
先说这帮演员真的是演员吗,不是士兵吗,这也太真实了,这场景就是在战场拍的吧,代入感太强了,这比真人cs真实多了。
再说情节不拖沓,节奏感非常快,一个半小时刷刷就过完了,知道少校阴沟翻船,才知道电影要结束了,最后升华部分有点感慨,战争的意义是什么,为了什么而战。
不管is,伊斯兰帝国,还是反政府武装,他真正的目的是啥,可能电影最后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什么信仰宗教都不是最重要的吧,家人,爱,才是永恒的真理。
1:41:23 已看
原来他们神秘了这么久的计划就是送这一群男人每个人回家见家人?一局战役死一个人,对方却死一群人的套路。
跳戏
身临其境的战斗,真实感十足!
硬朗,纯粹,意料之外地精彩,没有战争片常见的枯燥、拖沓、煽情、虚假的毛病,战斗和剧情的比例和节奏刚好,地点和文化比较陌生但也没有影响代入感,一个问题是男主的成长未免太快了,从技术到心理都突飞猛进,不到一天就碾压各种老兵
战争场面还是不错,男主全程扑克脸
战争使人成长。
这拍的太平淡,剪辑的太碎了,看了个开头完全看不下去了。。。
精彩刺激的巷战电影,必给五星。背景设在惨烈血腥的摩苏尔战役后期,上来就开战,剧情超紧凑,不拖沓,不煽情,不圣母,就是干他妈的ISIS!直到结局最后,才知道这群真男人的温情!为抗击ISIS而英勇牺牲的伊拉克军警致敬!
直率鮮活地呈現一段不為人知的部隊故事,或許敵我過於分明,電影缺乏對不同角色包括部隊成員角色的描繪,單純依靠熱血到死的故事線攻陷摩蘇爾,難以讓觀眾共情。印象最深是片初一幕,部隊詢問某個警察「點解叔叔死左你無喊」,警察回答「我都唔知」,大概他們習慣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自從IS燃起戰火當日起,離別對於這群無辜受害的人已是家常便飯。
肾上腺素飙升!
最后的点落得好,回头看,很多情节都在帮助衬托这个结尾。全程阿拉伯语挺带感。
我几乎可以无缝带入素子和巴特的雇佣小分队在大战时候的战区所展开的作战行动…但是若是以真实来看,只剩下残酷了吧。
他们起先并未带着拯救国家的雄心壮志,只是为了复仇,断壁残垣之间,国家和未来被人无情嘲讽,死亡也是如此突然,唯有亲情和互相之间的信任才能支撑他们继续下去
摩苏尔伊拉克第二大的城市
没啥氛围的真人cs,一般般。
新人成长的很快,穿越城市只为见到你 感觉真好
美国佬的确很厉害,不经意间,就把美国的战争罪行洗白了:伊拉克的灾难从根本上说是美国入侵伊拉克造成的,但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ISIS才是万恶之源。在影片中,ISIS只是一个邪恶的影子,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势力会急剧膨胀?没有任何反思。《血战摩苏尔》用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重新讲述了伊拉克战争。美匪不仅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还垄断了对伊拉克战争的阐释权。期待有一天,能够看到伊拉克人拍摄的伊拉克战争电影。
题材+一星
狗日的伊斯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