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日本生活片的特色——娓娓道来,波澜不惊!
影片描写一位因赌而欠巨债,然后撇下孤儿寡母离家出走。
在其葬礼的过程中,家人和朋友分别展示了其不同的人生。
家人觉得这位父亲不负责任,重压之下选择逃避!
而朋友们觉得其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两肋插刀的优秀男人。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经常对外和风细雨,而对自己的家人愿意用最刻薄的语言,最恶劣的态度。
同床的爱人,同室的家人,身在近旁,心而彼岸。
如果是我的葬礼,那些人会出席?
他们又会有什么感言?
真希望我能够做对内对外皆面善心和,在各方面都面面俱到!
葬礼一定要全程都是肃穆压抑的么?
我在后半段阿雅各种无厘头的朋友回忆他们的故事时,想起一件一直让我很介意的事情。
我舅舅的葬礼上,所有家人异常悲痛,可是我姐姐(舅舅的女儿)在其中的一个环节笑了,被另一个舅舅狠狠的责备,她辩解自己没笑,家人们也说是我舅舅太敏感了,自己父亲去世怎么可能会笑……我姐姐的确笑了,我看到了,因为我也笑了。
那个环节是什么我早忘了,应该是跟家乡习俗有关的令人费解的操作吧。
我们的笑让我责怪自己好久,今天却释然了。
人有多复杂呢,人的情绪又有多奇妙和不可控呢?
再悲伤的时候也可能会笑出来,也可能在一堆无厘头的回忆里泪流满面。
当阿雅说出门买烟的时候,家里人料想到了他不会再回来。
小孩子的敏感天真只能伤的更深,唯有恨撑起黑暗的幕布。
可知道父亲在麻将桌上对自己作文看似不在意,却珍藏了好多年仍是哽咽不已。
恨,不过是因为期待,因为幸福,因为爱。
由爱生恨只要一瞬,可是恨到放下却可能耗尽一生。
恨是对自己的保护,放下意味着战争结束脱掉铠甲释放战俘。
但自己受过的伤怎么办?
怎么能妄想握手言和?
对于父亲的自私任性,去恨就好了。
可那是和自己有深深羁绊的父亲,爱着自己的父亲。
可对父亲来说,过自己不喜欢的一生,又要恨谁呢?
恨自己的话,只能逃跑了。
电影结束之后我一直在听炎亚纶的《这不是我》。
父亲,丈夫,儿子,妻子……种种身份,不是我可选择的,我还没做好准备,我在洪流中向前茫然麻木的走,可这不是我。
看着看着我爸一通电话打过来,本来是局外人旁观者的状态,一下子被拉进那个情境中,猛然间烦躁不已,心绪难平。
希望父亲能回家的梦,和希望能进甲子园的梦,混杂在一起,想要拌着生活吃下去,但似乎它们又只能是漂浮在空气中灰尘上方的浮沫,轻轻地,悄悄地在日常中时隐时现,挥之不去,但心里也明白不可能真的到来。
人活着还是要有个念想的,只不过明明就不是能享受浮沫的身份又偏偏想做这样的人,最终必然有人要承受代价,必然有人要承受任性妄为的痛苦。
最后,在父亲的葬礼上,借着零零散散的路人的口,如同陌路人的儿子儿媳得以获得一些无用的碎片,勉强探进父亲的意识,了解他的生活。
原来可以放任债主敲打家门、留下两个孩子一走了之的父亲是这么热心肠的善良人啊!
连讨债的都会来祭拜。
因为他们很辛苦,所以你才能有你所谓的“自由美好生活”啊。
怎么说,小日子很喜欢这种立意异乎平常的角度,我在最善良最圣母的情况下也只能说看立场,看你能站在谁的角度。
我讨厌这个煽情的结局(我知道这是“一生到此终结尘归尘土归土的安宁”的意思我依旧讨厌),我讨厌这种亲属关系,非常非常讨厌。
我讨厌高桥的角色,但是他依旧演绎地非常生动迷人。
(话说我看到他是运钞车司机的时候还以为会有为父铤而走险的戏码捏)
为了主题去看的,音乐配的真好。
旁边断断续续可以听见抽泣声 但我全程只是感受自己钝生生的气愤。
原谅没办法靠了解完成,而要靠时间。
什么叫好人?
对家人不负责任是最大的坏事。
“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遗书里的话一定是真心的,但听到这里我也是真心想骂一句,狗屁。
有时候会憎恨亲情的不讲道理。
即使我爱你,我也并没忘记我恨你。
电影里不会有救赎,我也没得到想要的答案。
猪猪字幕组刚出。
导演:8斋藤工:《サクライロ》,《我的世界只有一半》,《Embellir》。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当导演了,以前都是短片。
这次也只有71分钟,而题目出现在第37分钟。
编剧:8西条光敏:《下北泽die hard(下北泽之人生最糟的一天)》第一话 ,《○○人的末路》,《ゆらり》剧作家为主,电视剧脚本只写了3部,后两部没能找到资源。
原著 桥本广司,节目作家为主,这次是根据亲身经历写的故事。
演员阵容:9
高桥一生:《四重奏》《民王》《民众之敌》《公主小屋》,目前正在上的《我们由奇迹构成》主演。
童星出道,所以去翻老日剧时,时不时会看见他。
松岡茉優:《问题餐厅》里初见,现在已经不止是熟脸,有拿得出手的角色了。
初主演的电影《最终幻想女孩》个人觉得还不错,要是能主演是枝裕和 的电影,那就真成了(其实剧本是最关键的)。
大陆外号谐星,早安死忠饭。
都参演过热门剧或者热门电影,都算熟脸了。
摄影/视觉效果/服装:8
骑车时的镜头抖动。
过去场景的不同调色。
音乐/歌曲:100音乐是 金子ノブアキ (金子统昭),是RIZE乐队成员之一,团中担任鼓手。
作为演员也参加过很多日剧和电影。
弟弟kenken是日本玩贝斯最溜的人之一。
主题曲是 笹川美和 的《家族の风景》。
总分:43/50这是仅仅本人的打分。
影片开始切入镜头时的bgm,带有“不和谐”的节奏音,用蝉来意象人。
当父亲离开后的这段bgm再次开始,伴随着母亲的艰苦工作。
母亲车祸时此bgm停止,然后她病了。
当孩子们开始送报的时候,这bgm又重头开始。
末盘二儿子开始发言时此bgm再现,并去除了“不和谐”的节奏音。
最后母亲坐在窗边唱的是:“優(やさ)しいすぎたのあなた 过于温柔的你呀子供(こども)見(み)たいなあなた 犹如孩童的你呀“前面所提父亲喜欢邓丽君《つぐない》里的歌词。
然后母亲点燃了13年前父亲留下的香烟,bgm无缝衔接上了主题曲《家族の风景》。
“不和谐”的节奏音大概是不安的心情,bgm是去忘记一个人,还是怀念一个人?
令我困惑的地方是前后两部分厚实感差得有些多,外人描述的“父亲”没有实感。
或许这就是哥哥角色感受到的吧,那是一个陌生人。
不过来道别的都是真挚的人。
结尾松岡茉優摸着自己的肚子,高桥一生看来她两次,他已经算半个父亲了。
要是以后他能依着她的步幅就好了。
这么一想,有点甜。
1.感谢所有字幕组。
2.文中仅个人观点。
3.请点赞,请评论,请转发,请关注,请收藏。
写了又删,删了又写。
电影故事情节和我的生活太像了,导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
生活对于儿女角度的我来讲就像一滩烂泥。
读高二的时候,父亲因为和邻居之间的纷争离开了家。
到现在算下来有十年了。
这十年间我站在无数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向左向右,家里祖父祖母逐渐老去、生病、手术,再有其他长辈离世,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仿佛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缺席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电影从火葬开始,也在火葬结束。
有时候需要一个仪式,去和过去的牵挂也好,不愉快也好做个告别。
我觉得挺好的,但我选择不原谅。
有点没看懂,但最大的冲击是人不仅不是扁平的,反而立体到让人感受到有些无力。
从某些方面说,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发生的事,而任何一个他人的表述和转达,不能否认都是经过他人自我筛选加工后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黑或白么?
大概灰色才是最终的归属吧。
看完以后会有一点点小压抑,不仅仅由于葬礼的基调,还是自身对传统认知的怀疑。
影片侧重二儿子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纠结和牵绊,但影片对于二儿子和妻子以及二儿子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展现太少,原以为还想描述扭曲的家庭、父子关系会对二儿子的夫妻、亲子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或许这不是讲故事的人想讲的,但作为观众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很喜欢日本电影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坦然和重视,追思会上各种社会人对这个不成职的父亲居然是各种另类的褒奖,让儿子们意外又有点惭愧...没有谁的一生是可以被总结的,即使是这么一个抛家弃子十三年的浪子,尽管通篇气氛很丧,台词寥寥数语,却在传达一种大爱、小人物的真情对他人错误的谅解也是对自己的放过
感觉能改名成:被偏爱的小儿子。
大儿子和父亲之间基本没有一丁点回忆。
而小儿子却是从小就被爸爸教导打棒球,盼望小儿子实现自己的棒球梦想,为小儿子学习魔术;就连妈妈也坐在棒球场边回忆过去。。。
大儿子好像在他的生命中不存在,哥哥有点惨啊。
这父亲对家庭毫无疑问是不负责任的。
总之我个人没觉得这电影有什么意义,什么都没说清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没批判到位也没有感人到位,乏善可陈吧
我们怎么去了解一个人自己的眼睛+别人的眼睛开始大公子的一句话:“人的价值,从葬礼就能看出来”人死了,在那一刻,一生等待人们来评价雅人大叔的葬礼零星的几个人,不多但都是真情实感来致谢的,大叔就好比人间的阳光,在他们生命的寒冬期温暖了他们。
为这个没来得及给孩子表演魔术的大叔感动,为这个没和孩子玩够棒球的大叔感动,为这个一边帮助别人一边向家人“赎罪”的大叔感动,(我想他是一边幻想着家人能够理解他的作为一边进行帮助别人,要不他最后为什么谢谢家人给了他自由呢)谢谢这个把爱无私奉献给身边的人的大叔,抛向人间的爱终究汇成了一条长河流回来,载他去天堂。
2017 #18, 20 高雄電影節 圖書館/MLD / 2018 #28 The One如果不是某橋演的,大概不會有興趣,於是就會錯過工導原來是這麼細膩的人電影很多細節細膩,值得好評.但喪禮那場戲沒有想像中的過癮.倒是對比隔壁那盛大喪禮的真相更帶感.某橋演出當然好,但有時太用力.但想到他演這戲的時候剛好媽媽過世,到底那時候是怎樣的心情呢
就挺喜歡喪禮上家人們,聽悼念者各種感恩和緬懷,如坐針氈的一幕。母親的角色偉大又悲慘。這樣的老爸就該讓神經病一樣的悼念者,撐開他的嘴巴,把那所謂「白金」的假牙給一顆顆拔下來,但退一步想,他已經死了,曾經害了全家人的罪孽,單憑如此早已無法彌補。母親不去悼念會場的原因就挺值得細味的。
清淡但不寡淡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采取的拍摄方式看的让人还是挺舒服的,前半段还挺有《无人知晓》的味道的,可惜片长太短,很多该往深处挖掘的情感挖掘的不是很好,到最后都没有看到我想看到这部影片应该展示的点,有点失望吧。
除了几位配角的台词有趣之外,全片单薄,两位主角也没有看到太多内容,缺少力度,虽然也有情绪的感染。
没得意思
镜头和音乐感觉很好,故事没上去
这种洗白断不能接受,况且还要刻意安排隔壁葬礼是花钱请人参加,自己虽然是个自私自利,留下一堆烂摊子,逼得妻子卖身还债,最后还恬不知耻说自己过了逍遥一生的卑鄙懦弱混蛋,但是来哭丧的人都是真情实感这种刻意又恶心的对比桥段!请先做个人再谈其他好吗?你也可以自己去卖来还债好吗?付不了责任就别结婚生子,拖累其他人的人生好吗?参加你葬礼的家人不是因为自愿,而是那点dna联系好吗?导演拍这部片大概是想表明下人类这种物种的多样性:生为废柴,就是废柴,最后还要感谢下伟大的家人替他收拾残局给他做废柴的自由?!或许不要从家人视角而是从上帝视角才能释怀这种物种存在的必然性。
松又怀了不是(为啥25岁之前的松演的角色怀孕率那么高2333。。。原谅是无法原谅了,死了人就变好了?怎么可能。。。
勉强及格。有人物原型,更适合男性观众的日式治愈。前半段塑造莫名消失的父亲身上满是无能欠债、梦想失败的标签,以及给儿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二儿子听闻女友怀孕后冷漠的表情),内容并不超出想象,处理的也很俭省(比如用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就交代了二儿子和女友关系的起点),用重、冷色调的画面质感捕捉角色典型化的心理态势(比如去世前父子二人在医院天台上的欲言又止的对峙)。电影正中间才出现片名,基调至此也有所调整,借形形色色又不乏脱线的葬礼访客们的讲述,拼贴出父亲的另一面(但始终也没有过于戏剧化的设定),这个对家庭毫无责任与支持的父亲,浮现出潇洒而善意的人格,我想起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这个男人就这么抛下了自己无力摆布的家庭,在双重放逐里体味失败者的浪漫。松冈茉优很美,片尾曲好听
在看的过程一直觉得导演应该是拍广告出身的,后来才发现之前是演员。先是碎片化呈现一家人早前的艰苦生活和父亲在家庭中的不及格表现,之后通过父亲认识的人的回忆来拼凑父亲的另一面。以此来让两个儿子完整地了解他们的父亲。用画面表现渣的一面,用语言表现善良的一面,整体零零散散、支离破碎,正如人的一生在他人眼里就是如此。
去掉火葬描述,去掉重现闪回,电影就是一个短片的体量,而且,内容集中在了葬礼追悼会的花样反转,并且,这种为赌徒废柴诉心声的编剧套路,尤其是把黑色喜剧,做成人生鸡汤,始终有点顶mu顺。你对别人豪爽的行为,不是妻儿为你买单的借口啊。
后面葬礼的部分还可以
金子统昭神配乐,追悼会都是戏骨
是一个简单套路有点做作的故事,可导演的衣服很好看
最精彩的是母亲点烟的片段
很一般
凑时长,36分才出现片名,2颗星给的高桥一生和佛主
散场后还在位子上痛哭的那个傻逼就是我
居然是工桑导演的作品,格局虽小,但节奏布局表达都很不错,这个阵容也都是演技派了。一个男人,可以成为朋友眼里的好人,未必是孩子眼里的好父亲。他对家人也许始终有着深深得爱和牵挂,只是自己活的太失败才选择远离家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