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很不喜欢轮椅眼镜黑人宇航员。
整个事情失去控制就是因为他在一次操作中失误了,然后采取了紧急措施,本来很很小很可爱有小爪爪的火星小生命进入睡眠状态了。
实验进行不下去了。
然后这个宇航员还不死心,说要用电击的方式来唤醒火星小生命。
卧槽,你的人性呢??
你睡着了睡得香的时候一个人过来把你捅醒,你乐意?
你醒来不生气不发怒?????
火星小生命也是如此。
生气了,把这位电他的宇航员手弄断了。
此时是失控的开始。
所以,我这个吉哈吹认为,火星八爪鱼很有眼光,不杀这个长得最英俊眼睛会说话睫毛长如刷子的大帅哥。
1. 看现在的恐怖片已经可以用几分钟落入俗套来计算了。
这部电影撑得比较久,一开始还算好,在他莫名其妙钻进黑哥哥的裤腿里然后长出眼睛之后,电影才落入俗套。
简单推测一下应该电影已经过半了。
可以可以。
2.说道长眼睛。
本来我还觉得一开始那个小海星造型挺有神秘感的,突然就长出眼睛和嘴巴了。
而且这个设定弄得好像我在看银河护卫队前传一样。
3.心疼莫名其妙被日本人坑死的那个小空间站里的两三个人,连镜头都没给。
不过话说回来,你没事闲的在外面飘这么一个小东西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没人,我觉得我听到有人的喊声,而且也有一个怪物在吃小空间站里人的镜头)4. 最后源代码的男主灵机一动,哎这玩意不是需要氧气吗,我们拿氧气吸引他啊!
恕我直言,这个需要氧气的小东西在真空里蹦跶了十分钟还弄死了个俄罗斯人我可没感觉他有多缺氧。
另外,小宝贝你刚刚才被这个什么“氧气蜡烛”烫过啊,你怎么没多久就把这个蜡烛抱得根亲兄弟一样紧了?
这TM叫做“高智商生物”?
我们家狗你拿棒子打他一下他再看见棒子也躲着走了啊。
5. 本片是绝对的政治正确的电影,什么种族的人都有了。
6. 本以为绿灯侠是男主角,结果可能因为编剧觉得再继续让他贫嘴下去观众就要带入死侍了,所以让他便当了。
7. 全片一开始就强调:这东西贼TM聪明,每个细胞都是个脑子。
结果组合出来的玩意不仅只会猪突式进攻,进攻的目的也就只有吃。
而且随随便便就被一个脑子的人骗了。
本来冲着高智商外星生命杀宇航员去的,结果发现这个高智商的东西除了力气大点也没啥特色。
8. 说到智力,本片从小东西跑出来之后你就能明显感受到是在模仿《异形》的第一部。
不过异形这个以肌体强悍出名的东西都比卡尔文智力高。
9. 你们这么养小白鼠他不会得抑郁症吗。
10. 结尾突然翻转可能没怎么看过恐怖片的人会感觉很有套路,但是要是看多了的话就会觉得怎么看怎么牵强。
就和《新猛鬼街》结尾一样狗血。
简直是强行留悬念要拍续集。
不过难道真的有人觉得这电影能出续集吗。
11. 坐了十分钟车到的电影院,因为没有妹子陪我所以拉上了个学医的朋友去看的,全程在挑影片的生物学的毛病。
更加巩固了我需要快点找个女朋友的想法。
12. 不忘了黑一下亚洲人,可以。
13. 没了,你真以为我能想出来那么多?
R级片引进国内院线,本来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
不过这类片子在国内上映,多半免不了被删减的命运,尤其是科幻恐怖片《生化危机:终章》,被剪的甚至剧情都不连贯了,大海当时在影院看的有种日了狗的赶脚。
上周末上映的《异星觉醒》也是一部科幻恐怖片,在北美被定为R级,在影迷群体中的关注度也不算高,本以为在国内无缘上映,没想到不仅被引进了,而且一刀未剪。
大海在影院看完,感觉这是看引进R级片花钱最值的一次了。
《异星觉醒》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在影史上堪称经典的《异形》系列,所以影片构架和《异形》有几分相似。
而《异形》系列今年也有一部新的续作《异形:契约》上映,因此也有不少影迷将两部作品拿来比较。
从豆瓣评分上看,《异星觉醒》上映后评分一路走低,不少影迷吐槽剧情中存在的bug,目前的评分是6.7分,在同类型片子中算是中规中矩。
《异形:契约》还没有在国内上映,小部分在国外的影迷已经看了片子,目前给出的豆瓣评分是7.5分,期待值还是比较大的。
但是在国外评分网站IMDb上,《异形:契约》上映三天后的表现并没有很突出,和《异星觉醒》都是6.9分。
不过据国外看完影片的小伙伴说,《异形:契约》中有露点啪啪啪的镜头,这个尺度在国内肯定是避免不了剪刀手了。
所以在国内上映时,删减版《异形:契约》带来的观影体验,可能会大打折扣。
还是说回《异星觉醒》,大海觉得这部片在国内被低估了,它也许不适合所有观众,但对于像大海一样的科幻迷和恐怖片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部合格之作。
封闭的环境是制造恐怖的绝佳场景,很多恐怖片都采用了这种套路:一个密室,几名身份各异的参与者,一个躲在暗处的杀手,参与者一个个被杀死,最后幸存者开始反击。
例如:《九人禁闭室》、《电梯里的恶魔》、《异次元杀阵》等等。
《异星觉醒》的故事就发生在封闭的空间站内,在这个类似“密室”的环境中,生活着6名宇航员,他们在火星土壤中发现的外星生命则成了密室中的杀手。
为了逃生以及避免人类被灭绝,这些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宇航员开始寻找消灭外星生物的方法。
男主角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典型的才华大过名气的演员。
他是灾难片《后天》的男二号,在李安的《断背山》中也是男主之一,与希斯·莱杰一起贡献了精湛的演技。
只不过由于希斯·莱杰的英年早逝,让媒体和公众把目光都聚焦在希斯·莱杰身上,忽视了杰克·吉伦哈尔的表现。
随后他还出演了《源代码》、《囚徒》、《夜行者》等作品,接片一直都保持了较高水准。
这次在《异星觉醒》中,他饰演一名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人类,也是和外星生物“卡尔文”斗智斗勇到最后一刻的宇航员。
另一个受人关注演员是“小贱贱”瑞恩·雷诺兹。
海报中“小贱贱”的位置十分抢眼,看起来怎么也是个男二,然而剧情中他却是最早领盒饭的角色,海报只是利用“死侍”的人气吸引票房而已。
据说是因为影片拍摄周期与他的另一部作品《杀手的保镖》撞车,所以瑞恩·雷诺兹不得不删减自己的戏份。
瑞恩·雷诺兹在片中饰演一名工程师,他在片头用机械手臂抓取了载有火星土壤样本的太空舱,让人类第一次能够接触到火星土壤。
随后黑人生物学家从火星土壤中找到了单细胞生命,并将其培养成异形“卡尔文”。
他的角色性格和“小贱贱”很类似,在团队中也是很毒舌逗比的角色,在真田广之饰演的日本宇航员迎来儿子出生时,他还调侃婴儿的眼睛是蓝色的。
虽然平时喜欢插科打诨,在危急关头“小贱贱”却保持了高度理智。
黑人生物学家把异形“卡尔文”看做自己的孩子,而“小贱贱”却警告他这种生物的危险性可能不亚于炭疽病毒,自己只希望能活着回到地球,没想到却立了个flag,第一个被异形“卡尔文”口爆致死。
影片的女主是“谍女郎”丽贝卡·弗格森,她在这片中脱胎换骨,饰演一位十分理性的科学家。
专门负责设置防火墙,任务是保障每个人的安全,最重要的是保障地球的安全。
不过宇航员们面对的“卡尔文”是具有高智商,生存能力强大的外星怪物。
在认清“卡尔文”的危险性之前,人类设置的几道防火墙一一被“卡尔文”突破,影片结尾更是保持了科幻恐怖片一贯的阴暗基调,让满以为本片是类似《火星救援》、《地心引力》那样happy end的观众大呼意外。
恐怖片中,推动剧情发展的往往都是猪队友。
《异星觉醒》在这一点上也没能免俗,黑人生物学家就是这样的角色。
他在实验箱中将火星土壤中提取的单细胞生物培育成了怪物“卡尔文”,当同伴将“卡尔文”比作炭疽病毒时,他十分愤怒,甚至后来还为“卡尔文”的屠杀行为做辩护,认为这只是生物的求生本能。
在队友想出用抽空太空舱空气的方法杀死“卡尔文”时,又是这个黑人生物学家将“卡尔文”藏在自己的腿上,破坏了同伴的计划。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因为黑人是瘫痪的,所以他的腿没有知觉,并不知道“卡尔文”就在自己身上。
不少影迷吐槽片中宇航员的这些不专业行为,其实大海觉得《异形》系列在这点做的更加无脑。
《普罗米修斯》中的人类探险队就堪称“撕逼小队”,人类成员互相看不顺眼,腹黑机器人又各种落井下石,整个探险旅程完全就是在花样作死。
按照好莱坞大片一贯的尿性,有了黑人就要再加一个亚裔角色,来体现文化的“多元”。
《异星觉醒》的6名宇航员中就有了一个日本籍的演员真田广之(《无极》中的大将军)。
这几年好莱坞科幻片都增加了不少中国的身影,比如《地心引力》的中国空间站,《火星救援》里中国参与救援计划,《异星觉醒》也在台词里提到了一句中国。
但据说是索尼拿到了影片的全球发行权,所以在片中就安插了一个日裔角色。
其实想看中国宇航员风采的影迷不用失望,早在2013年,科幻片《欧罗巴报告》中就出现过中国宇航员的形象。
而且扮演中国航天员的还是“国民老公”吴彦祖哦,并且戏份还不少,是男二号,最后他为了拯救队友牺牲了自己,是很正面的一个形象。
更难得的是,《欧罗巴报告》中没有出现任何“猪队友”的角色,每名宇航员在面临决策、处理危机时都体现了很专业的职业素养,只可惜这部片子当时并没有被引进国内。
对于一部科幻恐怖片,较真的影迷都会吐槽剧情上的种种bug。
其实以人类目前掌握的科学知识,以及艺术性加工的需要,科幻电影能做到完全科学严谨的恐怕就只有纪录片了。
即使是诺兰执导,物理学家参与制作的《星际穿越》,也能挑出不少bug,例如马修·麦康纳最后只身进入黑洞,伽马射线早就该把他烤熟一百次了;而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片头一场沙尘暴也被科学界吐槽,火星的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因此火星的沙尘暴其实只是清风拂面,而火星土壤种出的土豆更不可能被人类食用,因为有毒。
所以,《异星觉醒》并不是一部科学严谨的科幻大片,而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密室恐怖片,它的目的不是进行科普,而是在于吓人。
如果说《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是在激励人们探索宇宙的欲望,那《异星觉醒》则是提醒人类未知宇宙的危险。
影片中的罪魁祸首是人类采集到的火星土壤样本,目前人类还没有收集过火星土壤,但月球土壤却早在阿波罗计划中就已获得,并且被带回了地球。
按照《异星觉醒》的设想,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是否也会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呢?
其实这个脑洞也早就被拍成了电影,也是一部科幻恐怖片,名字是《阿波罗18号》。
影片中宇航员带回地球的月球土壤,其实是一种外观类似岩石的月球生物。
有时候,感觉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真是在不断的作死啊。
科学的今天和科幻片,其实真的不远(免疫学专业博士生分析)--电影《异星觉醒》影评初看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是细想想电影名字Life(生命),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又有新的认识。
主题因为片名得到了升华。
本评论主要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角度,从技术层面和科学敬畏角度进行阐述。
首先说明作者背景,美国顶尖医学科学研究机构微生物与免疫直博生,国内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将近两年工作经历,接受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动物实验培训(高致病性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安全教育。
针对科幻片的恐怖渲染,这是剧情需要。
首先从技术层面分析,在现实中的可能性。
一般这种来自外太空的土壤样本,首先是需要封存的,而且是在地球可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操作。
一般是不可能直接在外太空空间站进行直接细胞培养实验(技术水平不够)。
而且诸如片中英国黑人科学家通过升温“复苏”来自外太空生物细胞的做法,更是需要层层授权审批才可以操作。
所以这两点基本上在源头上遏制了这一恐怖外星生物的出现。
片中说到凯文和炭疽杆菌等同,而炭疽杆菌是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的(BSL-3)。
一般具有呼吸道传播能力的病原微生物(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动物感染实验),是需要在BSL-3等级条件下操作。
而烈性传染性病原(如埃博拉病毒),则是要在BSL-4也就是最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操作。
连艾滋病乙肝寨卡登革热这些“臭名昭著”的病原都只需要在BSL-2的等级下操作,想想操作这种外太空未知生物这生物安全等级要有多高。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历,首先在BSL-3实验操作一定至少有两个人,以防意外,而不是片中科学家单干;BSL-3实验室都是负压通风,空气只能进不能出,绝对不可能像片中这样设计通风口让外星生物逃脱;操作者需要佩戴3M工业滤过级别口罩,穿戴全套防护服(BSL-4更需要穿戴犹如“宇航服”一般的通风防护设备),所以不太可能像这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害;BSL-3有着严格的封闭和消毒设施,不像片中这样连紫外消毒灯都没有;最后BSL-3有着完善的封闭隔离规定,绝对不可能像片中这样随意出入去营救被袭击的科学家。
所以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造价都是千万级别的,一个高压消毒锅造价都可能百万级别。
综上所述,片中的情景在层层严密防护之下,一般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大家没必要过分惊慌。
但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远远超出技术层面。
生物的本质是什么?
是生存,所以求生的表现是什么?
是杀戮。
只是我们目前人类站在相对而言的生物链顶端罢了,所以显得“文明“一些。
当然凯文这一外星生物的确超出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所有生命的认识,比如它超强的学习记忆能力,已经不能用现有的神经和认知科学予以解释。
所以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启示录式的电影”(很多优秀的僵尸末日电影就是这样),它反复地叩问这人类探索世界和自己的欲望,这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会是什么样子?
人类已经能够实现合成酵母染色体,“基因编辑”技术日趋成熟,开始逐渐具备“修改生命”“合成生命”的能力,会不会造出“超级怪物”?
《细胞》杂志报道“人猪嵌合体胚胎”,有没有可能将猪病毒跨种际传播给人?
揭示控制小鼠“啮咬”神经开关,会不会就是“僵尸”的现实前奏?
想想人类已经能够“拯救病毒”(通过反向遗传方法构建活病毒颗粒),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病毒的结构突变大大增强病毒毒力;广泛的野外开发和国际贸易,也是得新发传染病风险大大增强。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越来越高健康风险的地球。
所以今天科幻电影,和今天的科技进展,其实并不遥远。
所有科学研究的规章制度背后,都一定有血淋林的教训。
既然人类的探索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那么兴许这些严谨甚至苛刻的东西,也许就是守护潘多拉魔盒打开的最后一道屏障。
需要指出的是,这部电影处处扣着“生命”这一主题。
日本科学家的小孩呱呱坠地和凯文的复苏,都是生命的“开始”;而凯文的生存,却伴随着一个个生命的杀戮。
童真的孩子问道,“你们会带外星人回来吗“表达了人类的善意,但是这种善意真的是正确或者安全的吗?
我想个人自有自己的答案。
片中宇航员高度的责任和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的确值得动容。
这也是科学研究最感动人心之所在。
我们总是要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而这群人,也是最可爱的人。
大卫(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米兰达(丽贝卡·弗格森 Rebecca Ferguson 饰)、罗里(瑞安·雷诺兹 Ryan Reynolds 饰)、秀(真田广之 饰)和休(阿利安·巴克瑞 Ariyon Bakare 饰)是在同一艘太空船上工作的宇航员们。
一次偶然之中,他们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尚未成熟的生命体。
休将这个生命体带回了实验室,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细胞在外界的刺激之下竟然开始了飞速的成长。
随着生命体的长大,事态的发展开始失去了控制,该生命体展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和高超的智力,先后杀死了数名船员。
不仅如此,大卫发现生命体似乎想随着飞船一起降落地球,而一旦它的阴谋得逞,地球上的人类势必将要面临灭顶之灾。
在我看来《异星觉醒》是一部好电影,好就好在它虽然是在《异形》这个被玩烂的设定下做文章,但还是做出了自己的新意。
所以它不是什么牛逼的电影,但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空间站六个人,一个一个地被失控的外星生命剿杀,这是一个通常的密闭空间猎杀故事,剩下的就是看你死得有没有创意够不够惊悚了。
《异星觉醒》在美国的评级是R级,中国放映的时长与imdb上标注的时长是一样的104分钟,应该是一刀未剪,这还蛮难得的。
影片中让人不适的镜头不少,特别是虐杀场面,我觉得胆小的就别看了,特别是不要为了普及太空知识而带孩子去看,这里没什么知识,只有血腥。
不过好这口的最好不要错过,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看这样全本的R级恐怖片的机会并不多,而恐怖片真的是需要在电影院的环境下才能把那种惊悚感觉放到最大的。
下面一段涉及剧透,请选择阅读。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打破了类型片的一些叙事套路,如主角光环,在这个光环下,主角可以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伤,可以在最危难的时候坐等反派犯下极低级的错误(这个错误最多的是关键时话唠),这个东西看多了,真是有一种智商被羞辱的感觉。
但这个东西在《异星觉醒》中是不存在的,没有人是安全的,我没想到最早死的是瑞安雷诺兹(这里面的演员只有他和杰克吉伦哈尔算一线明星吧),也没想到一直到最后反派还能翻盘……所以这种套路外的情节带来的意外冲击是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最过瘾的地方,因为它够邪恶,因为它一黑到底,看了太多的成人童话,我需要这样的负能量来满足我心里的阴暗面。
女主角是出演《碟中谍5》的丽贝卡弗格森,依然很帅啊,由酷又古典的北欧美人,赶快红吧!
最近看过的比较喜欢的太空电影都不是那种科幻迷言必称的太空歌剧电影,而是两部与其他类型混搭的太空电影,分别是与爱情片杂糅的《太空乘客》这部与恐怖片嫁接的《异星觉醒》。
现在一听到“太空歌剧”这个词的直接反应就会是“什么鬼”,关键是现在什么《星际迷航》、《星球大战》、《银河护卫队》这种太空歌剧全特么是套路集锦好吗,看的时候昏昏欲睡,看完以后脑中一片空白。
昨天在影院看完《异星觉醒》出来看到影院还挂着《星际迷航三》的海报,我一下子恍惚起来,这个星际三我看过吗?
是讲啥的?
真的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但是我相信我过几年还会记得这个外星生命团灭地球宇航员的《异星觉醒》、还有太空中被迫接受孤独相守一生一世的命运的《太空乘客》,也许在一些设定和细节上不够严密(其实那些傻大黑粗的太空歌剧也没严密到哪去),但至少够独特,足以让我记住和回味它们。
希望《异星觉醒》能取得足够理想的票房让他们开启续集,也希望续集中能够延续密室猎杀的设定,还有就是,让邪恶来得更猛烈些吧!
你们真的看不出来那个自称科学工作者的,故意中英文交杂写影评,假装不经意暴露自己在美国留学却用90%中文和10%的初中英语写日志的作者的心理问题么?
看他的影评需自备BGM《无敌是多么寂寞》。
反复看了两遍,是一部合格的怪兽电影,卡司略为浪费。
也可能是这些明星本身都是科幻迷,或者比较偏关注人类与外星生物接触的题材而自降身价吧。
关于那些傻了吧唧的指出自己比影片中的宇航员更加周密更严谨聪明的人,可能他们永远不会了解航空工业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用奥尔德林的话说,他们就像是就像乘坐洗衣机登月。
登月的一代宇航员,是为了航天竞赛而使用不成熟的技术送上月球的。
这部电影抛开的怪兽片套路不说,(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华丽的怪兽片,如果观众被吓到,就是一部怪兽片的成功)。
底层逻辑就是:没有完美的计划,没有万无一失的行动。
人类航天就是伴随着试错和牺牲前进的。
远了不说美苏牺牲的那些航天员,都是因为极微小的错误和疏忽。
就是到了今天爱龙马斯克发射火箭连续爆炸的原因都是一些概率极小的错误。
我们宇宙运作的机理就是错误他老人家本身。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存在的就是没错的系统(只存在自大人类的脑中)。
当化学物质可以复制自身时,没有错误就意味着没有变异和演化,没有错误就是一个对生物不友好的宇宙。
对生物不友好的宇宙可以像精密机械一样的运转,而不会滋生出人类,从而也不会有人类去仰望这个宇宙本身。
在人类工程领域,只有航空和航天是永远不可消灭的错误较劲的,因为在这些领域小的错误造成后果很严重。
就算在人类目前最成功的工程领域---汽车业,错误都是被允许的。
当奥迪生产线全套进入中国一汽的时候,在完全复刻流水线的情况下引擎烧机油的情况居然无法避免。
是若干微小错误累加成了国产奥迪烧机油的结果。
而在航天领域,这种错误累加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会不断追加成本以用其他的工程方案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航天是极为烧钱的行业,并且就算无限追加投入,仍无法完全消灭错误。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航天最安全事故最少的国家,除了对安全性的高标准要求以外,还源自于一个根本:中国航天的目的是为国创汇,不是为人类触摸技术的边界。
这就是我们没有像土星那么大推力的火箭。
在那种推力下,中国火箭爆炸的概率就会暴增。
我们很聪明的将火箭系列控制在技术最成熟的型号上,冒险,爆炸和丢人的事交给美国NASA。
而美国NASA则乐的,由马斯克这样的土豪来承担一些试错。
马斯克的可返回式火箭就是在挑战人类工程技术的另一个边界。
回到影片,整个被用作防火墙的空间站,所被设计用来应对的外星生物威胁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而未知是无限的,人类的想象力也是有限的。
也许这个空间站可能被设计得能够屏蔽抱脸怪,但是必不能够防的住卡尔文,以及能力超越卡尔文的一切宇宙中的生命体。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宇宙的无限可能,那并不是有几种生物比人类有更好的适应性,超过卡尔文的生物数量是无限的。
另一个可能是并不存在这些生物,否则人类连科技都来不及有就被淘汰了。
以及影片中的可能,我们未被淘汰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接触。
而接触的结果必是弱于人类和强于人类的可能性都是无穷的。
所以人类必要做出选择,要不要以灭亡为风险去探寻未知。
很遗憾,我们人类是会为了好奇心而冒生命危险的,没有这个本能就不会走出非洲,离开地球。
卡尔文在恶劣的环境被进化出来,这意味着凡是生存能力较低,或者说对太阳能利用能力较低的生物,在火星走入了死进化胡同。
开尔文是火星严酷环境下淘汰出来的可能性。
它直接利用水和氧气,拥有细胞分布式的神经网络,和“肌肉”。
它不需要一个中枢,一个高能耗的大脑,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生物体,它的智能未必比人类高(也未必低)但单位能耗比人类低。
这就足够淘汰人类了。
就像马车比汽车的太阳能利用效率低,所以我们已经不乘马车了。
什么时候电动汽车能超越汽车呢?
很简单就是太阳能转化率比化石能源高的时候。
现在卡尔文就是比人类效率高的生物,这才是细思极恐的地方。
最后说说影片bug,真正百密一疏的是黑人科学家违背了重力,它在紧张的激活开尔文时流汗了,汗液顺着脸颊流下,这和整个空间站无重力是矛盾的。
接下来手被碾骨折之后,抽出手套时罪恶的按照地球重力下垂了。
至于为什么用手套,我还是那个观点致人死地的生物可能性是无限的,而工程能力只能负责其中一小部分。
当从火星发现单细胞时,人类是向着微生物威胁的方向严防死守的,因为地球生物必定没有对付外星微生物的抗体。
而一小撮细胞瞬间变成一坨力大无穷的键盘清洗粘胶的概率有多大呢?
先验概率小到不值得为这种可能性进行大量工程设计和投入。
所有问题只有在发生后是100%,在发生前的先验概率是有分布的。
人类工程用不可能覆盖所有可能性,只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去尽可能的覆盖概率最大的那些可能性。
而我们的估算的先验概率来自于经验,而我们对宇宙是无知的,所以影片中的悲剧就发生了。
这可能是导演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的。
以上
好多人说这片拍得失败,网上影评各路人马纷纷讨伐,从编剧到角色,似乎全人类的命运只有他们才能掌控。
但是片方难道真这么傻吗?
我看这就是一部政治隐喻片,警示世人,当心那些爱难民胜过爱父母的白左圣母们。
这个外星生物来自火星一开始是个单细胞,奄奄一息在左逼的呵护下一点点挣扎,楚楚可怜,活脱脱就是一个难民嘛,就像淹死的那个叙利亚难民小女孩,不但博得了全世界的同情,甚至还给它起名Calvin。。。
白左圣母们想不到的是,Calvin的实力、智力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细胞生物可以比拟的,没多久就反客为主,伤黑人、吃白鼠。
接下来就是被各路人马批评的所谓白痴剧情:众人不顾后果,冲进实验室去救黑人(实验室本身就是一道安全屏障,虽然有bug,但也不能为了一点点爱就置全空间站人的安危于不顾啊!
),结果一命换一命不说,还让Calvin突破第二道防火墙(也就是实验室舱)。
诸位想想,这不正是难民移民的所作所为吗?
这个实验舱,不就是暗喻2016年的欧洲吗?
Calvin的快速成长对应难民的数量激增(繁殖率同样高得吓人)。
后面的发展就和欧洲难民问题一样,不断发酵。
可即便Calvin已经大开杀戒了,圣母还在说这是它被逼无奈做出的进化选择。
编剧冷静的把白左圣母的弱智在大银幕上展开给世人看。
尽管有清醒的人比如俄罗斯美女做出牺牲,希望能拯救众人,可也难挡黑叔叔的里应外合(黑叔叔就是圣母的代表)。
最后的剧情,不但是全人类的悲剧,更是全地球生物的悲剧……很多人接受不了,甚至意淫说掉落在吃货省之类的。
但编剧其实就是告诉大家,如果再任由白左胡来,欧洲药丸。
所以说编剧不傻,傻的是那些开门揖盗的人。
以史为鉴,看看西域,一千年前是千里佛国,汉人、吐蕃人、粟特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先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丝绸之路上的敦煌、高昌、楼兰、于阗等等,丝毫不逊于中原。
可千年来,西域的变局就是文明被毁,佛教徒被屠戮,非突厥人种被驱逐的历史悲剧。
只留下无边的黄沙……
即便是吐槽《异星觉醒》存在很多毛病的人,也无法否认,电影的视听效果、惊悚观感,依然可圈可点,大呼被吓到的不在少数。
在内地影院里,《异星觉醒》这种好莱坞R级片已不是稀罕物,但一刀不剪上映、却还很稀罕。
从这一点说,《异星觉醒》的引进上映,在国内真的算是不小的突破,也顺带着让《电影产业促进法》小小地尴尬了一把。
因为《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第二十条中写明,“电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观众身体或者心理不适的,应当予以提示。
”不过,这个“应当”在现实中,貌似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执行力。
不少人反映,影厅甚至有不走心的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异星觉醒》,结果孩子自然被吓得嗷嗷大哭,看起来应该是被“引起身体或者心理不适”了。
这情形让人想到先前另一部引进上映的R级片《金刚狼3》,《金刚狼3》上映前,影院和网络票务平台给出了“观影提示”,一度引得众人猜测此举是在为分级制铺路,然而不久后这样的“观影提示”就消失不见,而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也一句话堵死了分级制的可能。
无论是曾经给出“观影提示”的《金刚狼3》,还是此次没有给出提示的《异星觉醒》,都很难讲是对还是错,原因何在?
《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二十条中的内容比较笼统,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实施细则或者司法解释,到底如何定义“身体或者心理不适”?
“可能引起”的尺度如何决定?
“应当予以提示”的主体又该是谁,是放映方、发行方,还是出品方?
如此来看,《异星觉醒》的上映,算不算对《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一次小小考验?
而这样的考验接下来还会有。
《异形》系列的新电影《异形:契约》在北美同样是R级片,下个月就要跟国内观众见面。
这部电影据说要比《异星觉醒》还要吓人,只是少了《异星觉醒》的幸运,被删掉不少内容。
然而,下一次,《异形:契约》大概也不会给出所谓的“提示”,《电影产业促进法》又要面临执行的尴尬。
hummm 至少就女生而言 是惊悚的,触觉系sm【围笑脸】,当时是在没有预告片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一个人去看的。
开篇发现死侍也有出演,结果被口爆第一个死...相信我 口爆的那一段时间我的五官是纠结的.....死侍哥在队里的位置是工程师,其实在拿那个什么器械(英文不够好没听懂)喷火把凯文逼到墙角的时候,是可以一边喷一边退到门那里然后小伙伴配合逃出来的。
然而可怜我们死侍工程师被恐惧磨灭了心智,杀红了眼,被口爆,一脚去。
【好生气哦可是还要保持围笑】实验室bug...要一个个关火警...让我很迷...造价不是200 billion 刀嘛...这还得手动一个个关?!
个么,没办法了,去掉死侍哥哥剩下qualified的排队排下来就是指挥官姐姐,因为小凯文吃了制冷剂?
造成通讯设备过热无法和地球联系,只能有人工去排....而,套路之中,小凯文又出现了,且,智商爆表,指挥官姐姐为了大家都能活决定牺牲小我造福大我,结果...白搭...一脚去接下来,黑叔叔 下肢是无知觉的,所以刚被缠上的时候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凯文开始挤?
/吃/吸的时候,黑叔叔知道了,因为镜头有一幕是黑叔叔说完自家凯文生性不是残暴是为了生存那一段之后,摸了一下自己的腿,可能他以为把自己献给小凯文就结束了?
【毕竟是亲生儿子没办法】之后镜头轮到小日本。
小日本为了逃没办法钻进睡眠仓。
这里给了小凯文一个脸的特写,我觉得,脸的长相,可能是因为第一个吃的活物是老鼠,所以整个脸的结构和老鼠有点像?
【也可能是我被吓傻了】对于美女扣手指出血,私以为会有伏笔…结果就是小凯文会追踪血液........然后就是美女说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协议就是,第一和第二道防火墙破裂的话,就会自动启用第三个方案,大家都死在深太空。
我看下来,助推器里面是有人的。
小日本不知道所以拧开了,然而当时镜头是红暗暗的(对不起我不知道专业术语...)第一个镜头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小凯文先扑在左边的新成员,右边的那位想办法把凯文拉下来,然而新成员很显然对力量一无所知【摊手】之后小日本毫无意外地一脚去了…最后剩下两个相依为命,准备双双把命还的时候,小哥想到了救生舱,一人一个,继续牺牲小我拯救大我,美女负责带消息回地球~然而,他们依旧对力量一无所知……美女的救生舱好死不死发射时撞到了其他碎片,系统失控无法回地球低落外太空,而小凯文和小哥在一起,恢复意识【智商上线➕boost】,打破了小哥终结于外太空的英雄梦,硬生生地回到地球。
最后船民看到的透过舱门玻璃看到的那一幕,小哥虽然活着并且能说话,但是!!!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小凯文的触角把小哥所有部位控制的牢牢的,只留了一张人脸,并且没有吃掉他,应该是用于吸引救援人员打开,这样可以逆袭地球全人类;另一边美女精神崩溃并不是因为她知道小凯文会飞向地球,而是 因为自己将死在外太空。
试想一下,原本绝望的心,【氧气不足且温度没有】,因为小哥的一番宏伟蓝图重新点燃美女的信念,回家的信念,满怀信心,充满希望,结果,好嘞,命不好是真的,撞到残骸,系统失控,压断了美女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情绪崩溃。
虽然演员们的演技真的很不错,情节不管怎么套路也是挺紧凑的,但是有些bug真的...整个过程我还是挺觉得挺慎得慌的,然而哪怕在肾上腺素飙升的状态下还是能否察觉到这些bug...只能说...是吧。
Overall,姑娘们还是尽量和朋友一起看,触手凯文实在是有点...重口人生处女作影评献给豆瓣~ 谢谢 撒花花~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好英语多重要 别人都说no no no了
一边说着不能违背规则,一边身体还是诚实的上去送。这电影充分的阐述了智商是个好东西。
标一哈 真田广之好赞惹 还以为会再多点戏 可惜最后还是白人男女带光环 meh (不过白男酱油都能上海报大脸 你说呢) 前面靠一惊一乍吸引人 然后bug还是蛮多的 拖 感觉导演是个很听坞大佬话的人- - gay轮哈演技水平已经直逼你李 演不来大片就算了吧 最后和calvin的搏斗演得堪比叫床了- -
非常传统的异形类,最大的问题是休斯顿在哪?至少目前的水平都达到地面中心对空间站内外一切实时监控,更别说重大实验,以及紧急时刻的自爆系统。
最让我绝望的,不是这电影里面外星生物一个个把宇航员吃掉,而宇航员蠢得毫无对策。而是在十多人的电影院里面,就我吓得想钻进椅子里,左右两个单身妹子都看得好安静,好像在看文艺片。哦还有个小孩都没尖叫,我叫了。没脸见人了😭
3.5 節奏明快直接簡潔,相信喜好異形式驚慄太空密封空間怪物類型片應感到滿意的;真田廣之令我想起Sunshine...不同是此片後段沒爛尾;開場貌似Gravity的一段太空艙內長鏡頭介紹所有角色出場;角色死亡次序及最後結局處理也算有點心思,值得一贊~
毫无科学技术与安全设定的剧情,不知道是文科生对于科学家的敌视,还是自身的无知,以此来营造危机感的故事都是在侮辱观众。
太空恐怖故事,中规中矩吧。BUG太多,不忍直视。作为曾经的理科生表示,这简直是作死啊!结尾耍了个小聪明,可能有续集吧?
暴口和白袜爱好者的福音。杜比厅的声效太棒,汗毛直立!
一锅粥
就不能把Kelvin孤立在一个仓里面然后抛弃么!
剧组可能特别穷,室外戏拍得太可怜了。除了最后一幕的前情铺垫还不错,细节逻辑不经推敲。一直在强调的主角智慧生命体没有丰富完整的设定,是最大的败笔。惊悚氛围够,如果音乐再用得好一点我可能会当场哭出来。
结局好棒哦,想看续集(如果有的话)。这些太空惊悚片可以联合开发一本《外星生物指南》给NASA当教材了,第一条就是大写粗体ALWAYS FOLLOW THE PROTOCAL!第二条就随便吧,cut off its fucking head或者其他什么。虽然剧情设定漏洞不少,主角智商飘忽不定,但是密闭空间+触手系想想都觉得兴奋呢。
白左科学神教作死 的 警示
参照系非常明确的类型片,《地心引力》式极简处理的剧本,《异形》式的太空幽闭恐惧症,恐怖桥段追根溯源的话,观众很容易从以往的观影经验里找到对位,这样除了能保证它的恐怖桥段拍的够正,也可以满足观众的心理预期,觉得它至少是及格水准。其实你要去想一下整个故事在细节上的逻辑,它就扯蛋了。
异星觉醒 异星入侵 异星灭绝~三部曲我都替它想好了666~~
结局好疗愈好喜欢,特别想看后续!节奏有点奇怪,整部电影除了温馨的结尾都过于predictable,还算可以看。。。3.5
觉醒前带着期待与恐惧的注视,觉醒后的实力碾压,惊悚氛围营造的很出色,密闭系的教课典范。
丽贝卡·弗格森实在太适合这片子的古典科幻气质。什么火焰喷射器、[ ]钻入体内、萤火虫号……捏他也是塞得满当当。虽然道德思辨隔靴搔痒,但是重点在于整个调性很“邪”、这种邪在结尾至臻化境。片尾紧接一首戏谑的Spirit in the Sky差点没给跪下。超有态度哈哈哈哈。
设定太糙很影响观感,触动应来源于细节和严谨;不过做戏的水平还可以,隔三差五能吓一吓人;火烧小怪物的时候一下想起了某话《星际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