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
გადასვლა,Passage,Crossing,跨到彼岸寻找你(港)
导演:列万·阿金
主演:姆齐亚·阿拉布利,卢卡斯·坎卡瓦,德尼·杜曼利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法国,土耳其,格鲁吉亚语言:格鲁吉亚语,土耳其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退休教师来到格鲁吉亚海边小镇,带着家姐的遗愿,为了寻找疏远已久的跨性别侄女。人早已搬走,邻居少年告诉她,侄女去了伊斯坦堡,他知道地址但条件是要同行。教师不情愿地带着少年一同踏上前往土耳其的旅程,两人在伊斯坦堡的跨性别人士社区打转。寻人过程中他们结识了一位为当地弱势社群争取权益的跨性别律师,得她帮忙查探侄女在那里生..详细 >
快去电影院看!crossing指border transit也指gender transition,也指一种基于差异性的几乎不可能的womxn和解。寻找在伊斯坦布尔失踪的trans girl,由此transfemininity在片中变成了一种无限延迟却无限渴求的指向。但最终找到的是像大海般温柔强大的femininity的不同面向,在Evrim和Lia的最后一段共舞之中呈现。其中对于poverty和prostitution的描绘让人想到JGP对trans materiality的讨论。
4/10
可以
berlinale74#1充满人文色彩的人生何处不相逢后半段音乐给的太满了女主的气场很强
两个格鲁吉亚人在土耳其的一场幻梦。从巴统到伊斯坦布尔,穿行的不仅仅是地缘和语言的隔阂,更是跨性别者所遭遇的歧视和偏见。无疾而终的结局,其实也是现实无解的一种映射。
寻人故事,镜头语言和故事情节都有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觉。有一个短评讲到中间平行出现的trans girl,作为线索推动故事的发展。想起赵本山演的《落叶归根》,一路在陌生的地方凭借坚定的信念,磕磕绊绊带着已故同乡回家。寻找外甥女的姐像是从乡村坐车来到城里一样,在陌生的城市小心翼翼地寻找亲人,遇到不通的人,淡淡的起伏,短暂的插曲。不过剧情放在十多年前还能理解,现在信息时代发达,打听个人应该容易很多吧。也许是想表现身份认同/出柜的孩子对于家庭的割席…不过还是在影院睡着了…
因看过他的And then we danced,这部就没错过。没预想中好,但内在无解的孤独和悲伤依然如一,只似乎更深也更无奈了些。题外话,在想格鲁吉亚里的高加索血液大约真的是需酒液浸润的,两部看下来无论男女均是无酒不生啊。
更像是一部城市漫游电影,导演用两条平行、最终交汇的人物线索带领着观众游历了伊斯坦布尔这座穿越古今、横跨欧亚、融合多民族、性别多元化的大城市。相比之下,不论是传统一辈对新观念的转变与接纳,还是律师保障跨性别群体的生存利益,两者都太过浮于表面,难以发掘出深刻的见解。
每次看到穷人在异国找人都觉得好苦
瑞典導演拍攝格魯吉亞離散族裔在土耳其跨性別群體社區的故事。元素塞得太滿,尋親大媽、無業青年、跨性律師,三人敘述彼此交錯,小心翼翼呈現性少數群體的生存狀態與生命歸宿。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風、索菲亞大教堂的雲,等待著我們去親身造訪君士坦丁堡。
9/10. 漫游迷失伊斯坦布尔。
太有东欧西亚那边的风格,人们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树挪死人挪活的气质。我被导演引导了两次,一开始以为那个姑娘就是姨母的侄女,最后又以为真的重逢了,侄女过得不错。真希望姨妈能够找到她,亲口对她说出那些埋在她心底的话。
不行 拍这么长还没海报好看 可能前两年会喜欢这样的故事 没有力量 除了结尾的处理(还是很刻意的) 文化处理也用一句伊斯坦布尔是用来消失的给打发了
迷失在伊斯坦布尔
两条线的故事还以为不会交叉,也以为寻找的就是这个女生,交叉了并不是;一路碰到各种天使帮忙,也是有些奇奇怪怪,而天使还愿意带你去他的生活圈,就更奇奇怪怪,感觉像是为了展示而展示。从瞧不起到体会,从鄙视到自己的轻浮,也是有趣的对照。
处理还不错的异域风情片
今年這什麼運氣啊!第一天就看到這麼好看的!levan akin翻拍Fatih akin的在人生的另一邊,in every way you could wish。「伊斯坦堡是人們來到以便消失於其中的地方」。我都懷念起那年從Batumi到Kadkiy 的旅程。黑海永遠波光粼粼,Bosphorus的風,和伊斯坦堡永遠擁擠的路人中行過的你我他。 #nziff
7/10 虽然没有前作那样出色,但还是一部聚焦于第三世界国家边缘群体很规整的酷儿佳作。伊斯坦布尔是适合消失的地方,Tekla是迷雾中的她,正如无数酷儿那样,被迫割断与过去的连结,在异乡期待着等待着被找寻。
想到又见奈良了,不过这部拍得更散一些,更加流动
哭了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