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不错。
节奏、对白、穿插很舒服,老面孔都是我喜欢的。
那个女制片不晓得是谁,声音暗哑,之前在《及诺娃》里看到过,说不上来为什么,就是喜欢。
虽然有些喜剧化,导演或者演员有没有可能大牌到电影中的程度,很值得怀疑,但是,那种被各种大小角色夹击的感受,却是通的。
人到中年,真他妈的倒霉,上司欺负也就算了,连他妈下属都要踩上一脚。
要说贴心,是德尼罗遇到倒霉的事情也没撒泼,也没暗淡,也没哭泣。
连感慨都好像很少,或者是没工夫。
电影结束时,机场里德尼罗追不上飞机,狼狈不堪中给老婆打越洋电话,说的是法国好风光。
老婆说,我都嫉妒你。
哦shit,人到中年就只有被这么嫉妒的份。
电影中很多场面非常好耍。
威利的胡子算一个,德尼罗给名利场拍封面也算一个。
一点点的被那个不晓得被多少男人搞过、前几天还低三下四要采访的杂志社婊子挤到最边上去,还要配合做表情,表示仍在名利场里打滚。
德尼罗表情之淡定,不减志得意满时。
咔嚓。
他妈的谁爽谁知道。
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里,曾经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向观众调侃了一个在真实和虚幻中挣扎的好莱坞人。
芬克是虚构的,但他的身上集合了众多编剧无奈的影子。
过了近二十年,如今的好莱坞光鲜背后依然如此,曾经执导过《雨人》大获成功,此后又沉浮不惊的巴瑞·莱文森再度刻画了这么一个‘成功’的制片人。
影片在德尼罗演来,仅仅一周的生活,全是圈里的鸡毛蒜皮,风光红地毯背后,划出明星,经纪人,导演,制片之间错综纠结的关系。
在与西恩·潘、布鲁斯·威利斯等明星,狄克所代表的经纪人,露所代表的资方等每天的纠缠中,德尼罗饰演的男主角本显得筋疲力尽,只有开车独自行驶在公路上时,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属于家庭和妻女。
每当这短短的几分钟安静过后,背景(前景)音乐就会被打断,他回到现实的繁杂中,继续与他们周旋。
影片中也确有个耍小聪明的提示,剧情一开始内部试映样片后,德尼罗征求狄克的意见,他的回答是:“我很喜欢这音乐,印象深刻”,这也是我看完《即时发生》后的第一感觉:貌似琐碎无趣的生活,总能在自嘲中找到一点点动力。
嘲讽的姿态在影片中无处不在,一票明星在其中扮演他人和自己,莱文森最绝的选角,莫过于找来了当年的小编剧芬克,约翰·特托罗如今成了大明星的经纪人,同样被威利斯和德尼罗挤兑的焦头烂额,差点还被炒了鱿鱼。
影片在这条线索上的戏剧冲突点,不过是围绕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胡子,而深层次的归咎则是明星与老板之间的话语权,为了整个体系的利益,明星也不过是个工资高,脾气大的雇员罢了。
这就是如今的好莱坞,已经成熟稳定的不允许个体的挑战,假如你敢不听话,从上层资方到外围影评人都会毫不客气的踩在脚下。
作为混迹多年的导演,莱文森当然清楚其中的利弊轻重,西恩·潘主演的那部影片,就是一个妄图跳脱体制束缚,剑走偏锋想通过戛纳电影节的肯所做的尝试。
当然,做为制片人的本是不敢冒这个险的,只有嗑药的导演才欲图挽回创作自由。
一条狗的死活,关系到影片是不是被好莱坞接纳,这或许是莱文森自我调侃的写照,更像是当年科恩兄弟寻觅独立精神的老路。
可不幸且无奈的是,德尼罗饰演的本,照他自己的话说是圈内三十年的老行家,一旦‘出轨’,等待他的只能是惩罚。
影片结尾处的两计处罚,颇具象征意义,露的飞机把他扔下,《名利场》的群照刻意边缘化,就连前妻和女儿都对他的工作无法理解,孤独的本剩下的只有自嘲,仿佛一个看似强壮的野兽在丢失猎物后,讪讪的流着口水自舔创伤。
在这种讽刺的基调下,一切的努力和失败都显得喜剧化,导演用花哨的镜头语言调侃那些深入好莱坞漩涡无法自拔的人们。
在葬礼上动手打架,在前妻被约会后仍然互相安慰,这就是些‘破事儿’,给观众们看看电影光鲜背后的无奈缠斗,博取一笑的同情。
Luc,2009年3月于法国 媒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觉得这部片子烂的人,就是片中觉得片子烂的人最后片中的片子还是按他的意思放了出来,而且还故意让结尾更夸张.再从海报上来看,片里片外都是想让闲人闭嘴,并且教人随大流.不随或没随成,就是BEN的下场.面对没变的结局,在红地毯时亮相的狗会想说什么?我喜欢这风格的电影,BRAVO5星鼓掌!
题材是个噱头,但题材其实不重要在荒诞的现实中,连讽刺也不重要,没有谁可怜,甚至没有谁可笑。
音乐一边煞有介事一边赤裸裸,摄影一边鬼鬼祟祟一边冷冰冰药物,动物,车子,房子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电话,电话,电话,电话what just happened?哈,什么也没发生,你还不够焦头烂额吗?
德尼罗的个人秀,西恩潘和布鲁斯威利斯演自己,纯属客串并非多么有意思的情节,却挺合我胃口,可惜在这个丑闻铺天盖地,明星私处都大肆曝光的年代,感觉电影里揭示的都是些老掉牙小儿科的所谓内幕,并没有多少猛料,不过指望尚身在好莱坞的这帮人抖好莱坞的老底,也不现实也算是参加了这片子去年在戛纳的闭幕红毯,所以加半星,如今真正看了电影,看到结尾处不禁会心一笑
几句话影评实践者祥林嫂同学,仍旧只是几句话可说。
1、我承认我是冲着罗伯特德尼罗来的。
2、我还以为这是个喜剧来着。
3、以前在我心中,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是不分轻重的。
4、自从看了《正当杀人》和《即时发生》后,更喜欢老罗了。
5、老罗挺着孕妇般的大肚子正油光焕发;而帕西诺则是毛蹭蹭的老了。
6、是否有眼尖的同学觉得狄克的扮演着眼熟?
7、狄克是《教父》中的某一角色吗?
8、此片还是值得看。
9、看到最后,几乎要哭了。
片名起的很好,what just happened?偏偏翻译成中文倒失去了本来的无奈。
ben是个一个成功的制片商,在圈子里独享盛名,片约接连不断,更有想出位的美女自愿潜规则,看似辉煌的职业,却实际上无奈而又繁琐,夹杂在太多硬实力之间,协调着各类难于磨合的矛盾,象一个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别人的戾气,然后持之以恒为了生计奔波。
好莱坞只是生活的缩影,ben忙碌的一天,尽是在处理“能不能杀死狗的结尾”或者“能不能留胡子的演员”这类的事情,周旋在艺术与金钱之间,各方都不能得罪,但是往往金钱是强势的一方,而艺术的忍让又是多么的艰难,生活不易。
结果,由于别人的坚持,ben的事业直线下滑,象海报上那个无奈的眼神一样,还想问问发生了什么事?
冲罗伯特德尼罗也得给四星啊本片讲述的是关于个过气的制片人的生活工作上的麻烦让他渐渐觉得无法操控面对投资方和电影导演之间的各执己见 互不相让让他在两方之间夹的透不过气来而矛盾的焦点竟然是片中的一条狗是否应该被打死还有明星的胡子这种胡子问题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对于剪还是不剪 对于制片人 这绝对是个问题而在生活方面德尼罗也是要面对几任妻子的纠结你说这人能不累吗而对于每一个你想要的生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先来一个“好”。
拍手!!
电影从一个制片人主观的角度出发,我们光听名字——好莱坞制片,瓦!
好大的职称,而且电影开始就是主人公在给《名利场》杂志拍封面。
本看似风光的背后却是一大堆烦人的事情,第一任妻子,第二任妻子,他的大女儿和沾花惹草的同样是制片人的杰克好上,新片的试映不好,导演和老板纠缠不清,影星威利斯不愿踢掉胡子,想和妻子和好,妻子却和别的男子过夜……反正他没有闲下来过,整天有一堆的事情等他办,最后吃力不讨好,还没老板甩在了戛纳。
别看本在妻子面前好像和你有主动,妻子却暗暗和别的男人xx,别看他在实习生面前大喊“怎么有人擅自跑进我办公室”“定一个毯子要提前3个月?
”他同样要看老板的脸色;导演不停的告诉他剧情不能改,后来改了以为可以松气了,最后首映改的更让老板气氛;明星也不好惹,他们为了胡子对本大发脾气,对和前妻睡觉的男人,他不能说些什么……其实人就是这样的,看似风光的表面,总有被人牵住的绳索。
你的头上总归会有人压着你,我们一般人更加如此了,起码本还开着卡宴不是。
导演用客观的镜头讲着忙碌的人们。
老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
当然,也有人说,男人四十一朵花。
其实,这是个怎么说都有道理的事情,而且不乏正反两个方面的实例,关键要看你身处怎样的处境,还要看你怎么看待你的人生或者生活本身。
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儿,——顶天立地轰轰烈烈的,未必就如外人看上去那么威风八面;而普普通通的升斗小民,也未必就像看上去那样蝇营狗苟。
生活就是这么回事儿,怎么活,其实是自己的事儿,就像“幸福”这东西,本没有什么可以量化的概念,无非就是个“我觉得”。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到中年是要面临一些人生的大问题的,否则,也不会有“中年危机”这样的说法和无数的事例。
本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狼狈不堪的中年人的案例。
在《即时发生What just happened?
》这部电影里,好莱坞制片人本就经历了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狼狈不堪的两周,——本的制片生涯江河日下,刚刚制作完成的新片不如人意,导演、大腕儿、投资人、经纪人一股脑儿地找他的麻烦,而他的个人生活也是一团乱麻。
他试图靠一部新片拯救自己,然而,状况仍然不停地发生,仿佛永远也没有个完。
说实话,这电影看得让人心累,你看着本在那样一个由众多的trouble构成的big trouble里苦苦挣扎,不由得不感叹,活着这样辛苦,不如死了算了。
这话听上去未免有点儿冷血有点儿残酷,但其实这话里还是说出了一些生活的真相的。
而生活,对于一个走背字儿的人来说,无疑是冷酷无情的,所以,俗话才会说喝凉水都塞牙。
本的故事,是有所本的。
本的原型,是好莱坞著名制片人阿特·林森Art Linson,而这个故事,改编自阿特·林森的自传小说《即时发生:好莱坞内幕最前线What Just Happened?
Bitter Hollywood Tales From the Front Line》。
小说搬上银幕的时候,阿特·林森亲自操刀编剧,做了一些手脚,——这当然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毕竟大家都是在好莱坞混的,内幕可以掀开一角让你窥豹,但底牌却是万万不能揭开的,规则与潜规则还是需要遵守的,所以,只能让本这个典型的个人狼狈不堪了。
有些电影有些小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有些时候,需要一些阅历和个人经验的支持。
《即时发生》就是这样,如果给一些无忧无虑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轻人看,可能索然寡味,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中年人,又经过一些生活的起起落落,这部电影应该唤起你的一些共鸣。
在《最近比较烦》那首歌里,李宗盛唱道“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我看那前方怎么也看不到岸,那个后面还有一班天才在追赶,哎哟写一首皆大欢喜的歌是越来越难”,而影片中本在事业和生活中的狼狈不堪、疲于奔命,则恰好是这几句歌词的好莱坞版注解。
这部由巴瑞·莱文森Barry Levinson执导的电影,应该算是一部既尖锐又尖刻的喜剧,然而,它又是一部关于中年人以及中年危机的严肃的现实剧。
本,是一个拥有多重社会角色的中年男人,他身边的人对他都抱有这样或那样的期待或渴望,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他们想要的本,但是,却偏偏没有人知道本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或者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本的生活是“为他人”的生活,而恰恰是这种“为他人”的生活,让他的世界陷入了混乱。
活得如此辛苦的本,似乎并没有因此选择死,而是选择了好死不如赖活,而这恰恰是生活的常态,一切混乱以及试图理清这些混乱的努力,不过都是我们的生存本能,或者说,我们总以为生活是有希望的,就像电影《阿甘正传》里面所说的那样,“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而本之所以在一片混乱隐忍着那些狼狈不堪,无非是期待下一颗巧克力味道更好一些罢了。
我必须承认,本的饰演者罗伯特·德尼罗,不愧是我追捧了二十多年的老戏骨。
本在两个星期里经历了炼狱般的生活,狼狈不堪也疲惫不堪,然而,本却一直在寻找摆脱这一切麻烦的办法,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清晰的头绪以使自己的生活恢复正常。
应当说,这样的一个人物是复杂的,而罗伯特·德尼罗以其高超的演技驾轻就熟,与本融为了一体,让你不得不信服这就是本。
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表演,把一个身处悬崖边缘的中年人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个角色一扫罗伯特·德尼罗近年来一些电影当中的“德尼罗style”,有那么一刻,我甚至忘了那是罗伯特·德尼罗,眼里只有本。
幕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部电影是在罗伯特·德尼罗主导下诞生的,是德尼罗不停地劝说阿特·林森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而当林森真的开始改编的时候,德尼罗又说服林森把剧本交给巴瑞·莱文森执导,——1997年,德尼罗与莱文森曾经在《摇摆狗Wag the Dog》中合作过,而莱文森又是执导过奥斯卡最佳影片《雨人Rain Man》的金牌导演。
于是,这三个人的组合,就成了《即时发生》的质量保证;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貌似喜剧但却深刻地剖析人性的现实题材的电影,也得以窥见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一斑,看到了掀起的一角幕布后面那些我们平时无法得知的一点点秘密和一点点真相。
生存,真的是很难很难,尤其是你已经人到中年。
这个世界很荒谬很残酷,但同时也是可爱的,而这一点点可爱,或许就是支持着人们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点点理由。
最近唯一一部让我看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的片子。
又是不能理解的低分。讲述行业内中年男人职业危机的片子,难得的让人一窥业内
老小子西恩还真是卖力,一遍遍的滚下来。制片人又是孙子又是爷爷又是保姆,还真不容易
睡着了
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就是一个二逼导演,一个制片人好像,那导演导的电影还死了一条狗,于是乎矛盾产生了
三星半。如果说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一次淋漓的宣泄,那么what just happened就是一次隐忍的诉苦。
看一半就离场了,虽然有搞笑的对白,但实在是无聊也不知道片子想干嘛...
感觉像好莱坞版食神,人的巅峰-低谷-低潮-高峰.成功难免飘,低潮就被边缘化.事业 感情 关系的处理这些东西仍然附着在身体周围,随着你起伏不断变换着形制姿态.
【6.5】如果想了解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是怎么运作的,这部电影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S:布鲁斯·威利斯应该是本色出演这个角色吧。
3.0。與布萊恩·德·帕爾瑪過審《疤面煞星》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导演+群星,好莱坞的那些事。
Only Hollywood producers would enjoy the movie
对好莱坞世界的讽刺,集合了好几个打酱油的大明星,镜头感很好
只get到中年危机(。 不过我是真的很喜欢这个海报了 ost也有惊喜 cowboy好好听
业内自嗨。这样的项目要上马,本身就会遭到各种困难吧。如果是好莱坞大制片厂,应该根本不会拍这种片子。
德尼罗的表演还是非常到位。成年男人的无奈,被生活和事业撕裂,但是除了挺住,还能如何呢?
悲催
明白了 所以不要当制片人是吧
谈不上好看,但总能触动
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