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为执着而美丽,也因执着而残忍。
这句话很好的描述了《金粉世家》里那对凄美的爱情悲剧,当然这部小说并不单单只写爱情。
张恨水通过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还有金家这个大舞台折射的就是北洋政府时的中国,反映了整个北洋政府上层社会的众生相。
其实金燕西和冷清秋两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首先他们两个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金燕西是总理之子,出身于官宦之家,而冷清秋则是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女子,但独立自主的意识却很强烈,其次是两人的个性迥异,冷清秋独立自主喜欢清静,而金燕西则喜欢交际应酬,整日交友,捧戏子,生活挥霍无度,我认为这是他们婚姻走向破灭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古人所说的门当户对不是没有理由的,物质上讲求门当户对,精神上也讲求门当户对,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真的很重要 。
前期他们的爱情是很甜的,他会在雨中追逐清秋的身影,在校园里寻觅她的声音,在她家的周围感受她的气息,他用自己诚挚的心打动了自己喜欢的女孩。
可是结婚后生活方式不一样,三观不一致,导致了他们产生分歧,争吵,不信任。
清秋在一场大火后的无声离去则彻底结束了他们苦心经营的爱情天堂。
是燕西的错,清秋的错,也许,都没有错,错的只是缘份,是他们在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彼此。
这部电视剧前期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
真正喜欢上董洁,就是因为冷清秋。
那种小家碧玉又不失大气的气质,那种不愠不火不卑不亢的恬静,那种知书识理兰心慧质的内涵,那种古典端庄外柔内刚的寂美。
一度觉得董洁就是清秋,清秋就是董洁,活生生的一个人物。
着实喜欢这样的女子,不需要夺目耀眼,不需要艳光四射,不需要张扬,就是那股淡淡的,轻轻的,静静的,撩拨神经的灵气,那个顾盼生晖,巧盼倩兮,清澈坚定,不经意的眼神,已经舒服到心底。
但是这一种的美,需要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疼惜。
清秋喜欢的是白色的百合花,清幽淡雅,清丽脱俗,清香静谧,而不是秀珠那热情奔放,热烈灿烂的向日葵。
小时候家里有两株百合,每年都会开上那么几朵花,是我和爸爸的得意之作之一,妈妈不反对,居然也很喜欢。
其实妈妈向来不喜欢白色的花,可能是受到妈妈的妈妈的影响,老一辈的人总说白色的花会过于幽怨和悲凄,但妈妈也说唯独百合,只会让你觉得高贵和纯洁。
到了大学我才知道,原来百合有很多种其他的颜色,照毕业照的时候,一个朋友买了一扎香槟百合,粉粉的,有点娇媚。
可能是先入为主,还是觉得白色的百合最能代表百合。
西方人喜欢捧着百合结婚,据说这是由苦苦追寻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所流下的泪水化成的,有人说,在基督教里,百合花被视为“圣母之花”。
拍电视总是要唯美一点的,我没看过这本书的原著,不知道人物的设计和背景的衬托是否也和张恨水先生塑造的同出一辙,但是我倒是非常喜欢导演这样的安排。
清秋撑着油纸伞,捧着百合花在雨中躲避的一幕,也就是金家少爷为之倾倒的一幕,连我都看了都为之心疼和着迷
十几年前,《金粉世家》开播时,并没有给年幼的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依稀记得的画面只是,陈坤在楼前伸展双臂,背后的横幅倏然放下,向日葵花田里,依偎躺着的二人。
那个时候对人物的理解也停留在泾渭分明的善恶之分上,主角一定是好人,故事之所以是悲剧一定是源自无法扭转的外力作用。
当自己也经历过爱情和失恋,再重新从头到尾看这部剧,才发现人间的故事多是相似的:比起外来的撞击,来自内部的溃烂,更能瓦解原本拼命建立起来的东西,无论是家族的兴衰,还是个体的情爱。
《金粉世家》的故事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致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思想碰撞如寒暖流交汇,必然会制造丰沛的营养。
先从父辈的纠葛说起。
金燕西的父亲金铨是典型的兼具旧式文人和新派官僚的混合体,一个很值得咂摸的人物。
他国文底子好,能诗善绘,可以品鉴出燕西诗社所作之诗的好坏,四姐正是利用这一点促成二人婚姻(将清秋的诗集拿给金铨看,获得赏识);也能够在隐居山中时,画黄山松自娱。
旧式文人的技能,他都有,不仅如此,他还出过洋,有广阔的眼界,了解国外的婚恋观,也没有老派的门第观念。
凭借诸般技能与处世之道,他在政坛如鱼得水。
一个小细节是,他还把控着舆论——长期给两家报社提供补贴。
在同僚面前,他不过分亲近也不失礼数,在下属和晚辈面前,架子就要端起来,训斥的时候毫不留情,对多年的老妻金太太,也更多地体现在尊重和信赖上。
这些都像常见的报道描写一样,是摆放在橱窗里供人观瞻的形象,而三姨太、欧阳倩的引入打开了他私人化的侧面。
三姨太是欲望的象征,每当她和金铨同框时,氛围就变得香艳起来,金铨也展露了“老不正经”的那一面。
权势加身,即便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也抵不过赤裸裸的身体欲望的诱惑。
欧阳倩和儿子欧阳于坚是剧中原创的人物,说起关系来有些狗血,但又的确是很可能发生在金铨身上的事。
欧阳倩来找他希望营救自己的儿子(但还未点明也是金铨的儿子)时,金铨虽然对眼前的旧人有些微同情和怜悯,但仍拿一通道理推脱,得知是自己儿子后,便立即变了脸色,应下来,这个转变,彻底暴露出这个男人的自私和虚伪。
但他也一眼就能看出金冷二人婚姻的问题在处理欧阳倩之事上,也能看到金太太能干老练之下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其实整部剧看下来,这个母亲是招人敬爱的,她并不保守,和丈夫一起出过洋,有见识,年轻时还偷偷看《红楼梦》(“我年青的时候看小说,还不能公开的。
为了看《红楼梦》,不知道暗下掉了多少眼泪”,这段对话和原著一模一样),对儿子、媳妇、仆从都不错,也很疼爱清秋。
只是,和金铨的反应相呼应,他们都只在知道亲生儿子的存在时,对欧阳倩涌起了更多的愧疚,“要是我早知道妹妹你怀上了金家的血脉,我就是死也不能同意老太太的意思”——言下之意,如果没有这个孩子,欧阳倩就可以被他们心安理得地赶出去了。
这样新旧交融的复杂性,在两位家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金家的女儿之所以都比儿子优秀,与这种新旧交织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一面,儿子有钱有地位,得了母亲偏袒,肆无忌惮,有了教育资源也不会努力;另一面,女儿接触到新的思潮,对比一般女性的境况,会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也有远大的家国理想。
大哥凤举,经济系毕业,但是事业并不做得怎样好,还需要父亲擦屁股,在婚姻中,一会调戏丫环,一会包养娼妓,对妻子流产都并未表示过多关心;二哥鹤荪,戏份不多,但是半夜和二嫂慧厂争吵的情节可见此人也不是什么怜香惜玉之辈,在慧厂需要陪同的时候反搬出“男女平等”来搪塞;三哥鹏振,事业上看不出花样,和男戏子陈玉芳的关系引人遐想,对三嫂更是明显的应付态度;四姐道之,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只是令人困惑的是,那么牙尖嘴利的她竟然容忍了丈夫带回的日本小妾,还主动帮忙带回家;五姐敏之、六姐润芝都是留过洋的知识女性,尤其是六姐,燕西为了追求清秋办的诗社,到后来反而是六姐润芝持续地参与,还和男友浩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甚至不惜私奔,她才是那个出走的“娜拉”。
1919到1922年之间,全国的几所大学陆陆续续开放女禁,动荡时代的思潮推搡着、碰撞着固有的根基。
冷清秋的志向在剧中多次提及,要“考大学,读硕士,读博士”,婚前就向金燕西表态了,还在热恋期的金当然一口应下,还说要带她出洋留学,到了婚后全然不提了。
事实上,二人的矛盾,早在婚前相处时就暴露出来了,怎么会没有痕迹呢,只不过当时的百合与向日葵太美了,月色也太美了,浪漫得足以蛊惑人心。
剧中反复提到一部电影《阴谋与爱情》,是18世纪戏剧家席勒的名作,讲述的是宰相儿子与平民琴师女儿的故事,同样跨越阶级的爱情,在身边人层层的阻拦下,终得悲剧收场(更像是本剧中的柳春江和小怜)。
燕西和清秋的观后感即是二人不同价值观的象征,燕西的反应是逃避,处理办法是下次看个大团圆结局的片子,这和金太太对红楼梦的态度一脉相承,金太太看《后红楼梦》时说:“这书很有趣呀。
贾府上不平的事,都给他弄团圆了……所有的《红楼梦》后套,什么《续梦》《后梦》《复梦》《圆梦》《重梦》《红楼梦影》,我全都看过了。
我就爱这个。
什么文学不文学,文艺不文艺,我可不管”(此处截取自原著,和剧中类似)。
而清秋对这两部作品的态度也是相似的,对《阴谋与爱情》,她说:“我还是喜欢看悲剧,这样才反映真实的生活”,对所谓的《后红楼梦》,她说:“这个东西,太没有意思,一个个都弄得欢喜团圆,一点回味也没有”,可见她对真正的文学性的珍重,这种珍重是燕西不能理解的。
其实在原著中,这种差异更明显。
清秋给燕西写的是庾信的《春赋》,而燕西回个信都要去翻《风情尺牍》《香艳尺牍》(放到现在大概就是《情书大全》《手把手教你写信》之类的吧);对中秋月色,燕西想的是情种唐明皇、香艳的舞曲,清秋想的是黄之隽的《翠楼吟》“月魄荒唐,花灵仿佛,相携最无人处”。
摘掉总理儿子的光环,二十岁的金燕西既无立身之本,也无真才实学,仅有一副好皮囊,与追求时火花迸溅的热情。
燕西没见过冷清秋这样恬静温婉又有才华的女子,冷清秋自然也没见过贵族家庭的金碧辉煌。
要说这份爱情里不掺杂一点虚荣,是不可能的,冷清秋在原著中也收了燕西送的礼。
但是这种追求,并不是富二代的强势占有,而是一点点接近,一步步迷惑,包装得精致绚丽,正如昂贵的艺术品对比同等价值的金钱,前者第一眼看过去,先是想到它的美,然后才是获得它需要的代价。
话又说回来,品味的差异也并不是不能弥合,他们还有更多的问题。
剧中,燕西在追求阶段,发生过几次重大矛盾:盗用欧阳于坚的诗(解决办法:发奋写诗发表在报上吸引清秋注意)、和欧阳于坚打架(解决办法:六姐劝和,把百合花插满葡萄藤)、用球砸伤欧阳于坚的眼睛(解决办法:喊楼拉横幅)。
除了发奋写诗,是实打实地证明了自己,后两个行为都无比幼稚,也就是二十岁的光景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也就是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能沦陷于这样的浪漫。
而他求原谅时说的话,就更是常见的托辞了: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
可纵观这上述引起矛盾的行为,有哪样不是出于自己的私欲和嫉妒。
从欧阳于坚的角度来看,高干子弟金燕西就是不折不扣的反派。
这些矛盾在爱情浓郁的时候埋伏着,可以用满地的向日葵、满廊架的百合花抵消,一旦爱意消磨,它们就清晰地暴露出来。
婚前还会为她办诗社,顺从她,为她写诗,这些事的动力都来自未达成的爱恋,婚后,目标既已达成,动力消退,自然是诗也不必作了,家也不必回了,更听不进去清秋的管教,甚至对她冷嘲热讽。
人是很难被改变的,爱情的力量也没有那么大。
张恨水在原著中写清秋最后在小楼上,伴着孤灯,作了三阕词,最后一阕是:忏尽红情犹有恨,隔帘羞见牵牛。
凄凉佛火黯高楼。
拥衾无一语,敲折玉搔头。
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
倩魂频断莫勾留。
好乘今夜月,一探广寒秋。
他写道:“这第三阕词,说得是很明白的,又是恨,又是愤,恨极愤极,梦也不要做,魂断了也不必去踌躇,香销玉碎了就拉倒。
大概总是有这样一个晚上的了。
”是不是很像《氓》里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梦够了,恨够了,原谅是不可能原谅的了,那就这样吧。
剧中她的命运,似乎是由欧阳倩的状况点出了,两人孤傲的性格很像。
八妹虽然年纪小,但一定也看惯了几个长兄长嫂之间寡淡的情分,面对金冷二人的分离,尤为困惑,“你们不是自由恋爱吗”、“你们不是很相爱嘛”,她分别问两人,金燕西承认了“爱过”,也只是感叹“花不是开过吗,有什么后悔的”。
可他的爱情,正如葡萄藤上的百合,只能维持一时的绚烂,它们被从原本的茎秆上摘下时就濒临了死亡,想要种出拥有生命的花,少不了持续的呵护、浇灌、除虫。
那花,根本就不算开过。
我很喜欢最后清秋带着孩子搬到阁楼的场景,色调清冷,一灯如豆,昏暗的房间里挂满了所作的文章。
在巨大的悲痛之下,和所有对文学心怀敬畏的青年一样,文字成为了她的支柱。
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怎么说呢,记得是四五年级看的剧,还是在中央一台,那时候的剧真好看,对金燕西和冷清秋印象很深,也因为这部剧很长一段时间,别人问起来我喜欢什么花,我说百合,然后想象自己是冷清秋那样的女孩子,现在十几年过去,无意间看了个剪辑的视频,我就想起来,在两人新婚之夜,金燕西为了讨冷清秋喜欢,在地上床上铺满了百合,二人甜蜜亲热,当时只觉浪漫,但现在细想起来,不知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剧本bug,金燕西初见冷清秋,是冷清秋在花店里带走一盆百合,那时冷清秋为了护住百合不被风雨打淋,本是穷苦人家却坐了黄包车,还用手遮挡风雨,宁愿自己淋湿也不愿百合被风雨侵染,可见是真的爱花之人,爱花之人怎么会舍得把花折下践踏,如果身边有人这么做,爱花之人定当是厌嫌此人的,但是金燕西不仅折了百合,还铺了一地,新婚之夜的冷清秋是笑着的,她跟金燕西一起踩过地上百合,双双倒在百合铺就的花床上,这是爱花之人的表现??
如果金燕西真爱冷清秋,就知道冷清秋极爱百合,舍不得百合受到一点折损,那他便不该折下这么多百合,只为了一夜欢好,就算非要讨好,为什么不能在新房内摆满一室百合花盆呢??
如果是作者有意为之,那这个情节其实能不能说明金燕西虽然喜欢冷清秋,但其实他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妻子冷清秋,冷清秋当时确是爱花之人,但跟金燕西相处下来,心绪已变,她不是当年那么纯洁的爱花之人,她更愿意享受金燕西带给她的花花世界纸醉金迷,虚荣女子当不得那百合了
此处所有评论,仅仅针对电视剧而言。
与原著无关。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那么金燕西与冷清秋的相遇,究竟是哪一种?
难道不是对的人吗?
可除了他们,谁又能爱的那么绚烂,那么明媚?
难道不是对的时间吗?
可他们毕竟在一生中甚至无尽轮回中最好的年华相遇了。
他,还是总理府的七少爷,未经世事,纨绔子弟,心高气傲,一句“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道尽了毫无疑问的自信与傲气。
正是因为这傲气,才会满足的用善意对待这世界,会谦恭的对待长辈,潇洒的面对同辈中的朋友和女人,会平和友善的对待下人。
他不在乎阶级,其实正是因为他站在阶级的顶端。
他生长的环境为他打造了一个天堂,让他的灵魂长成了一个白雪雪的任性的天使,他那亮晶晶的眼睛中,没有一丝怀疑。
她,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学生,才华横溢,十几岁的年纪,初露峥嵘的新式思想,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还有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她的美,曾借燕西朋友之口来描述,“雪白的皮肤,俏丽的鼻子”,沉静从容的态度,甜美可人的笑容。
当她面对自己时(看花时),娇憨浅笑,温柔无限;当她面对他时,不卑不亢,漠然冷静。
这样的一个女子,像吹进他浮华堂皇生命里的一丝清风,在头脑来得及思考之前,就不可自控的向之飞奔而去了。
难道不是美好的爱情么?
他为她,找遍了整个北京城,买下她家隔壁的房子,种满她最爱的百合花,到她的学校当老师,亲近她的家人,赶走潜在的情敌,收买她的朋友们。
在这追赶的过程中,他也成长了。
从随心所欲送人一堆上好布料,到百般谋划只为送她一双好鞋。
他的眼睛始终炽热的注视着她的一切,她的样子,她的背影,她窗口的灯光。
她不能体会他曾经经历过的感受,虽然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月亮门下,望向她窗口的热烈的目光。
但当她终于在某个夜晚叫住了正要离去的他,说,“送我回家吧”,那一刻,我听到冰晶粉碎,融化成一股暖流,扑面而来。
那之后,她为他向寡母撒谎,穿上难得的新衣,花前月下,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
假如他们一早就知道这结局,还会不会义无反顾的相信,“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可以在一起”?
可惜,那时他们仍坚信着未来和爱情,于是,经历了层层相看,她终于还是离开了家,嫁入了层层桎梏的豪门,走进了深深深几许的庭院。
空谷百合,终于还是与阳光下的向日葵依偎在了一起。
婚礼上,我们多想说,“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就像天空中绚烂的彩虹吧,正是因为阳光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照进了空中漂浮着的小水滴。
可光线总在改变角度,水珠也总在随风飘动。
所以,王子和公主不可能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就像彩虹不可能永远挂在天上。
我们都像八妹一样想问,相爱而结合的两人,为什么这么快就偏离了彼此?
可我们又都相信燕西的话:“我从未爱过清秋以外的任何女人,从来没有。
”只可惜,葡萄架上的百合花,和失去了阳光的向日葵一样,总是要枯萎的。
燕西是无奈的,撑起他澄净天空的支柱倒塌了,这世界的迂腐与残酷毫无防备的淹没了他。
不再是金府的七少爷,被世事逼着张开眼睛,他终于明白自己是无力的,无力改变别人,无力改变自己,无力改变一切。
他并不是一个坚定的人,他要逃走。
逃避自己,逃避曾经的自己,更要逃避现在的自己。
清秋像一个不得不清醒面对的伤疤,提醒着他自己曾经是多么的无知,而现在又是多么的无力。
所以他对白秀珠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在一起比较合适。
”清秋却是坚强的。
她会默默的流泪,也会坚定面对自己的决心。
离群索居,安之若素。
毫无食欲的清秋,为了金荣和丫鬟的一句“为了孩子,您也得吃点啊”,勉强自己。
孩子安然沉睡,清秋一身素色旗袍,静静地吞咽白瓷勺中粒粒米饭。
无由来的微风吹动她的头发,秋水般的眼睛中,泪水无声的落下来,诉说无尽的悲哀。
可是在在转头看向孩子时,依然会露出无限宽容的笑容来。
如果他有勇气面对自己,如果他有勇气走进小楼面对她,如果她能够看到他不顾一切的冲进火场来救自己,如果她能够听到他的呼喊,如果,如同他的幻想般,他们能够在车站相遇。
可惜,没有如果。
他走过落花胡同的房子,走过那小巷,那街灯,走过曾经的花店,走过曾经的向日葵田。
夕阳晚照,燕过无痕。
南来北往的列车带走了擦肩而过的彼此。
他带着她的照片,她带着他的孩子。
他们曾经带给彼此最甜美的幸福和最破碎的悲伤,最后只留下看客们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去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屋檐下,秋叶已凋零。
悲欢离合总多情,伊人何处?
总在寒冷清秋。
暗香 - 沙宝亮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缠绵细语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缠绵细语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冷清秋和金燕西,从开始就被定义为“不同的人”。
而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就被一个“葡萄藤结不出百合花”的隐喻道出了结局。
既然是个悲剧,也就怪不得他们最后要擦肩而过了。
没看完这部冗长缓慢的老电视剧《金粉世家》那阵子,我心里是很矛盾的。
大部分传统情感片的结局终归是圆满的,只是那过程中历经种种磨难。
据说,故事要让它有个圆满的结局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有一种原因是导演和电视台都怕一个悲剧坏了看电视的人的心情,怕遭电视剧的“粉丝们”找麻烦……在我看来,喜剧有一种麻醉作用,可以用其减轻现实生活所产生的疼痛或帮助看客们逃避现实,而悲剧却是一把匕首,将现实割开,让看客看到血淋淋的真实。
有的人看到悲剧的“悲”就一蹶不振,甚至索性去做了和尚,有的人看到悲剧里的真实,绝望中反倒有了更多豁达,倒有了更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人生本就需要接受悲剧,本就需要更多的豁达和勇气。
有一天,我成了说故事的人,我想我也会说一个悲伤的故事。
不过,我道出悲伤,绝不是要让人沉沦,而是要让人奋起。
——看电视剧《金粉世家》有感2009-8-27
最喜欢的国产剧之一,每次听到暗香看到MV就感慨万千,就像仙剑一一样。
喜欢暗香,也喜欢让她降落,感觉让她降落这首歌的主角是小怜,每一句写的都是她,“他没有烟火绚丽,也不像鸟儿会迁徙...”因为董洁的冷清秋一直没办法讨厌她,她就是那个单纯的,清冷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秋本人啊,她喜欢百合,她像百合一样纯洁,现在没当看到百合花就想起她拿着一盆百合的那张剧照;她的小楷很漂亮很秀气,她喜欢写诗,也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
男女主的爱情一开始可谓轰轰烈烈,总理家的少爷对一个平民少女一见钟情,两人身份悬殊,有家庭的反对但反对没有那么强烈。
男主追求女主的过程很浪漫,到女主的学校当她的老师,两人一起骑行去向日葵的海洋,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最后在大家的祝福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一直到这里,男主都是非常爱女主的,所以我一直无法接受后来男主对女主的冷漠,即使知道他是因为家道中落为了讨好白秀珠而不得不做的妥协。
结局两人坐火车擦肩而过,留给观众太大的遗憾,我想他们应该是不太可能重逢了,他们已经不是那时的他们。
当花瓣离开花朵,也许花瓣并没有凋零,爱情还在。
早在我上初三的时候就迷上了这部电视剧。
断断续续地看,觉得清秋好漂亮。
过年时燕西陪清秋回娘家放鞭炮那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学习的我说:等以后我一定要从光头到尾把这电视剧看一遍。
2003年的电视剧,我在2010年12月24日终于完完整整地看完了。
这一等就是7年,今年我大四,不得不说时间从宏观角度来看过得真快。
7年的时间才了却了我这一小小心意。
我们多多么的忙碌多么的健忘啊。
看看,匆匆忙忙的我们,忘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
里面的情节,音乐,勾起了我对过去青涩时代的回忆,现在看心境不同,对电视剧的理解也不同。
看到最后一集我就开始心疼地哭了。
我舍不得陈坤,帅帅的,那昂起头,扬起嘴角的一笑,我舍不得董洁,温柔,清纯。
我舍不得这部电视剧,舍不得这两位演员。
更是不忍看见清秋和燕西的分离。
不想看到燕西悔恨的眼泪。
清秋和燕西的变化是很敏感,很微妙,也是必然的。
他们骨子里其实都是倔强的。
爱情是一回事,一起相处又是一回事。
我想,分别才是纪念他们这一深刻爱情的唯一方法。
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如果失去可以让人记住,深刻,那就失去吧,人生的痛楚和欢乐会在岁月的流逝中历久弥新。
燕西是个单纯简单的人,可如今世态炎凉,他们这种豪门子弟也只有金家败了之后才能体会到。
希望燕西能够记住母亲说的那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希望燕西和清秋能再次相遇,就像结尾那样,让两人深情的拥抱成为现实。
就像结尾说的: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解体了,清秋走了,燕西也走了,曾经生离死别的恋人,从此擦肩而过,他们带着伤感和悔恨,随着南来北往的滚滚列车,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溶入时代的洪流。
是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马上我也要结束我的学生生涯,离开这里,上班去。
不过我貌似没有不舍,对于大学这一无病呻吟的时期,我早就盼着它过去了。
只是对未知的恐惧。
这是我最喜欢的民国剧,没有之一,时不时还会拿出来看看,总感觉金粉世家像是红楼梦的民国轻装版,一个风度翩翩的富家子弟,生活在一个有钱有势的世家,虽衣食无忧,却面对的是大家庭里每一个心怀心思的亲人!
这部电视剧最精彩的是对人物的刻画,剧中金家这个大家庭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所以看剧时,即使是配角之间的戏,同样精彩,因为个性鲜明,勾心斗角,每个眼神,每个神情都有戏,只是觉得剧中金家的人活得都太累了,哈哈!
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应该是这部剧最大的主题了,不得不说两人诠释的都很精准了,一个玩世不恭在爱情面前却深情坚持,一个淡然宁静却在爱情面前热情专一,前面看着两人的爱情历程令人欣慰,在那个时代,这意味着两个阶层的结合,然而最后却用事实告诉我们,两个身世背景差距大的人终究无法走下去,即使那份爱情并没有减退,但却掺杂了太多的隔阂!
有很多人对男主后面的形象不解,愤怒,但我却觉得他没有变,只怪那个时代有太多观念和思想让两个人越走越远!
他们的悲剧其实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