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安利了多次,但是这片子名字实在是透着一股子“二”的气息,所以从没想要去看。
今天想翻个影片看,看到了这部,于是突然就看了。
刚开始看着男主那张脸真是无法直视,满脑子不在剧情里(你懂的)。
而且没想到是黑白片,但是农村的大背景看着真是很舒服,从布景、服装造型、口音、人物气质啥的,毫无违和感。
看开头还以为是喜剧来着:男主狗剩一门心思只有小家,看着憨实却有自己的小狡诈,干爹爱财自私,干娘真心疼爱,干弟弟虽然智商有点问题但是傻子也能分出远近亲疏,也知道趋利避险。
干妹妹也是暗恋对象杏儿则好像是处于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因为喜欢,所以从狗剩的角度来看,更觉得距离好远。
因为小时候干爹的一个承诺,说攒够20大元盖三间瓦房就能娶杏儿,狗剩一次次为了钱当兵,又一次次为了命当逃兵,搜死去战友身上的钱据为己有,典型懦弱小农的那么一个人,不过却也在听说当了日本人的兵的时候想给钱也不干,听了新四军指导员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时候觉得有道理,故意放枪放水逃跑起来比兔子都快。
在狗剩加入新四军之后,我以为最后结局会是男主被感召成了抗日英雄,回家乡打败情敌娶了媳妇最后皆大欢喜什么的。
实际上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欢乐的,就算是狗剩在战场上逃跑时想起指导员的话,想要小家必须要保卫大家赶走日本人,然后思想转变又跑了回来,这时候都还是没感觉到战争的沉重感,因为后来指导员又因为一颗金牙和狗剩苦口婆心半天,旁边还有人幸灾乐祸。
回家娶媳妇真是全剧最高潮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是把美好的东西生生毁在眼前……哭死了。
杨三带着日本人去找狗剩,然后在日本人开枪打死王毛的时候,突然傻眼了,嘴里开始不停地说,这一家子都是好人啊。
然后弟弟、爹、娘一个个死在眼前。
在刺刀刺向杏儿的时候,杨三突然抓住刀说真的不能再杀了,这时候突然就想起来,杨三之前和狗剩喝酒抢亲斗智斗勇的时候,他自己也说,我是真爱杏儿,但是不会为了杏儿去挨枪子,而每次去抢亲也都因为“怂”落荒而逃。
我以为杨三是典型汉奸角色的人物,然而又想错了,他是坏,是没什么善恶忠奸大是大非的观念,只有自己的利益至上,孙殿英、日本人,谁有权利他就可以给谁当狗。
但这个人坏并不是他最突出的特点,而是无知。
因为无知,所以遵从动物的本能去行事,因为无知,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多严重的后果。
唯有看见杏儿一家死在眼前这样大的冲击,才真正刺激到他麻木的心。
不过也许无知也恰好让他没坏到真的彻底,没坏到明知道一切会变得那么糟糕,还乐意去做的地步。
豆瓣很多评论说拍得农村人太小农,太劣根性,太没节操,真是不敢苟同。
我反而觉得,我们何必不敢去面对这样的真实呢?
整个故事就像个复杂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上面一个节点,他们只是在最原始生态下按照本能在生长,除了指导员,“教育”“思想”这样的词,根本就从没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过。
他不是王毛,他是狗剩。
他并不是贪财到没下限,他只是想娶媳妇,想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
结局狗剩被救活,在得到一切又失去一切之后,怀抱着幻想继续参军。
继续打日本人,是因为仇恨?
因为对保卫大家的认同?
因为别无其他追求?
或是因为其他的什么?
希望我们都知道自己是谁,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吧。
PS,到最后王毛又出现幻觉,我这时候突然意识到,也许王毛有家族精神病的遗传病史也说不定。
狗剩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只因为青春年华看了一眼她,就不愿醒。
有了她便有了一切,月亮上、太阳上都是她。
人的欲望就是如此朴素,满足他,他就愿意拼命。
对他来说这是爱情故事,而对老爹一家来说这是生存故事。
政权几番轮替,老爹要在夹缝里生存,酿酒是生意、领养儿子是生意、卖儿子是生意、卖女儿也是生意,但这些生意都是为了一家人能活下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会偷偷藏个镰刀,愤怒藏不住的时候也会拿着镰刀想反抗,即使他知道会没命。
老妈讲的是个母爱故事。
每每看到狗剩回来都喜不自胜,拿出好吃的,安顿好他,满眼的慈母温柔,平淡却幸福。
对杨三来说,这是一个蝇营狗苟、左右逢源的故事。
他得意洋洋于自己所长的身份,对村民巧取豪夺,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坏事做尽,尖酸狡猾,但最后也展示了人性的微光。
他们其实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但对新四军指导员来说这是一个唤醒国人的故事。
指导员一直在用真情实意唤醒人们的家国情怀,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国人一起重整破碎河山,让每个普通人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讲真,《我不是王毛》这部片怎么看都是一副扑街相——只拍过烂片的导演、只记得丑闻的男主、完全没听过的其他演员、三俗气息的片名、略显寒碜的物料和可被忽略的宣发,连被称为大烂片都少了噱头,大约也就是无声无息的上映再无声无息下映的命。
《我不是王毛》对外宣称的成本是270万,这么点银子,找到了一众合适的演员不说,摄影也是可圈可点,甚至还拍出了几场虽然规模小,但还象模象样的战争戏。
最重要的是,片子拍的十分工整好看。
影片的前半段节奏是很欢快的,一些刻意且戏剧化的笑点设置的恰到好处,后半段的主旋律也全无说教之感,教导员这个角色颇有些呆萌话痨,很招人喜欢。
影片的黑白画面最后转为彩色,反复出现的风车,都是颇为用心的意象表达。
演员上,如许晴的话匣子足以让人原谅她的公主病一样,王大治凭借这个角色也可以在我心中摆脱丑闻带来的既定印象。
女主杏儿在一群“土里土气”的演员中鹤立鸡群,但又是那种朴实健康的村花儿美,漂亮且毫不出戏。
虽然是一部好片,《我不是王毛》仍然无声无息的下映了,希望能在艺术院线中继续见到他的身影。
好电影不应该被埋没。
主人公狗剩是林河王家的养子,他喜欢王家的闺女杏儿。
为了挣钱盖房娶杏儿,狗剩顶替王家的傻儿子王毛当了兵,因为当兵给四块大洋。
这个兵他一当就是三回。
先是国民党的兵,跟日本人打仗,打到全军覆没,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逃回了王家。
又是皇协军的兵,去打新四军,他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人要打中国人,找到机会溜掉,又逃回了王家。
最后,狗剩稀里糊涂地加入了新四军。
新四军军容整,军纪严,真心实意打日本鬼子。
指导员耐心地跟狗剩做思想工作,让他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还看出他心里有事,让他回家先把事情办了,同时侦查鬼子的情况。
喜欢杏儿的人可不止狗剩,还有杨三。
杨三是治保主任,日军进驻林河之后他便狐假虎威,到王家来抢亲。
赶回来的狗剩打跑了杨三一伙,终于娶到了杏儿。
可是转天,杨三带着日军来王家抓新四军狗剩。
王家不肯说出狗剩在哪儿,日军屠杀了他们全家,也杀死了碍事的杨三。
从外面回来的狗剩看到王家以及村中的惨状,去日军军部向日本鬼子展开复仇。
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不那么常规的主旋律影片。
能看出本片对《鬼子来了》的借鉴,比如全片是黑白的,只在最后一幕换成了彩色的,再比如有意地展现了老百姓在战争时期的怯懦和算计。
不过,本片终究差了一口气,这口气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脸谱化严重。
狗剩作为主人公,从只顾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成长为英勇杀敌的战士,这个转变是影片的需要,但是非常程式化,片中没有为此提供足够的说服力。
杏儿则全程工具人,没有流露过一点儿个人意志,她只是作为男人的意淫对象和好日子的化身而存在。
日本人方面也没有一个像《鬼子来了》里花屋小三郎那样有血有肉的角色,只是一群杀人机器。
而且,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一样,片中一定要有一个汉奸的形象,用来吸收老百姓的算计,冲抵掉他们的怯懦。
说起来,杨三这个汉奸反而是片中最立体的一个人物。
他为人精明,善于钻营,利用治保主任的身份为自己谋利,这样的人在日占时期大抵会当上汉奸的。
他也喜欢杏儿,他的做法是利用权力逼迫王老汉同意亲事。
当日军大开杀戒时,人性未泯的他受到震撼,试图阻止,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狗剩和杨三算是发小,却是两个极端,同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一个卖力气加卖命,一个动脑子,玩心眼儿。
在战乱中,死神是盲目的,命大的狗剩活了下来,成为传奇。
换做是和平年代,谁能过上好日子倒是不难猜到。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火了,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被遗忘了,《我不是王毛》就是这种!
说它被遗忘,是因为它无论是出身,还是选题,又或是演员,乃至电影的营销推广都像是刻意营造的一般与市场格格不入!
说真的,电影于2016年3月11日上映,最终名气了了,甚至都没有几个大众知道它的存在便草草下线,最终的票房也只有可怜的193万,真是活该被遗忘了,不过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觉意外,甚至觉得应该如此,毕竟先天不足么!
<图片2>只是,在偶然看完了电影之后,稍稍回昧,还是未免会感觉有些可惜。
先说说他注定被遗忘的几个原因:第一,这电影出身太正!
确实很正,电影是八一制片厂的出品,算是根正苗红,却偏偏小制作,上不得大席面,而且八一制片厂的特性也使得它不可能得到太高的推广费用,映前关注度几乎为零。
第二,这电影的选题!
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少有人触碰的“抗日”题材,这一方面也不用多说,随着抗日神剧被人口诛笔伐,再加上国内一些“文化人”引导起来的“逆反”思维,导致所有的抗日题材或是“正能量”抗战剧几乎都逃不过一个“未映先衰”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影评人来讲,你去夸这样一电影,都要冒着被扣一顶“五毛”帽子的风险,实在不值。
<图片3>第三,演员方面!
我只想问一句,若不是几年前的“白莲花”事件,谁能认识王大冶?
而王大冶在电影里,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人了,你就可以想象他的演员阵容了……就这么一部几乎注定要被人遗忘的电影上映了,然后也确实被人遗忘了,可在某天夜里T哥看到了之后,却决定要夸一夸它,就因为从这电影里流露出来的“诚意”!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赵小溪,他的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的父亲赵葆华应该不陌生。
<图片4>没错,传说中《无人区》延期四年上映,就是他的手笔,在某一部分,甚至说很大一部分观众眼里,赵葆华简直就是广电的代言人,也就是手持一把大剪刀毁掉你们想看的电影的人。
<图片5>父亲是广电剪刀代言人,而电影又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从这两点来看,《我不是王毛》就算想不是五毛都不可能了,想必这也是许多人从它还没上映的时候,就把它划进了黑名单的原因,因为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它必定是无趣的,说教的,一昧歌功诵德的……<图片6>但它真不是!
《我不是王毛》讲述了一个抗日时期的屌丝青年狗剩,他从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回来,想逆袭白富美却又没钱(需要三间大瓦房),因缘巧合下,狗剩代替自己的干弟弟王毛从军(干爸不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去挡枪子),从而学会了把自己卖入军队来换大洋,三次从军然后返回的故事,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也表现出了狗剩的心理变化,而在电影的结尾,也并不像简介里说的那样最终逆袭,实际上主角只是被生命当头劈了一棒子,杀了他的白富美,也断了他的最后一份念想,最终签了一份不再逃脱的卖身契而已。
<图片7>电影不无趣,通篇地道的山东话台词以及扎实的剧本,使得电影格局虽小,却跌宕起伏,在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上几乎达到了满分,或许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让你大哭,但总会让你在该笑的时候咧下嘴角,在该哭的时候攥紧拳头,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了……电影也不说教,包括片中新四军指导员的那几场“教导”,都抱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意味,而且电影里也没有任何试图教化观众的意思,他只是不急不躁的讲了一个故事,把小老百姓、汉奸、伪军、日军等各种形象徐徐展现在你的面前,最终能看到了什么,瞧你自己。
<图片8>至于歌功诵德,就更不用说了,最让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坦白与直接,从来没有试图用镜头去歌颂任何一个角色,统统都是直白到让人心里发闷的风格。
主角狗剩(王大治饰)本身是一个看似憨厚实则有些鸡贼的人,他一心想娶自己的干妹妹杏儿,为此颇有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气概,通过卖自己进军队然后当逃兵来赚钱,可见他打从根上就不是一个传统样板戏里高大上的工农兵,就算他最后一无所有,成为了新四军一员,但影片也没有对他彻底的歌诵,反而用更详细的篇幅铺展了他的投机取巧以及农民式的“狡猾”。
<图片9>而第二配角,汉奸杨三,也就是狗剩的情敌,则是一个将奸猾表现到了极致,但最终内心还有着一份良心的人,最终这份良心也最终让他丧命在日军屠刀之下,没有彻底批叛。
<图片10>至于电影里的平民代表——狗剩的干爸王大举——则一心给自己天仙儿一样的女儿“攀个高枝”,因而对狗剩下了三间大瓦房的高门槛,也是他为了护住自己的傻儿子王毛的命,跪了下来求狗剩替他的儿子去“挡枪子”,而且直到最后答应了把杏儿嫁给狗剩,都一直在念叨“亏本了”,这份觉悟也着实与传统抗日电影里睿智开明的“老乡们”丝毫不沾边吧?
<图片11>也就这么一群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我不是王毛》里形形色色的镜头。
我从未见过任何一部抗日剧里将百姓的愚昧与荒唐刻画的如此淋漓尽致——当然,除了一部遭封杀至今的《鬼子来了》——大家都知道骂人的时候最气人的就是面无表情的说着最为歹毒的话,而《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也就是不动声色的讲述着最残酷的故事,甚至整部电影用的都是黑白色彩,直到最终白富美一家死光了,希望没了,色彩反而回来了,这一点与《鬼子来了》极为相似,但说不上谁模仿谁,都带着种残酷的绝望美感!
<图片12>论格局,论深度,《我不是王毛》当然与《鬼子来了》相差甚远,但若是结合他的出身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了,它是八一电影制片场出的,而他的导演也是比电影更为根正苗红的出身,但他做到了这一步,是不是代表着,某些时代的变化也要来了呢?
<图片13>当然了,《我不是王毛》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电影本身的名字就有些撑不出主题的味道,并不贴题,更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某些情节的设定,也太过巧合,多了些许斧凿痕迹,只不过,这些东西却都不是我想要说的了,有句话叫“瑕不掩瑜”,电影表现出来的诚意,足以让我们忽略这些美中不足的点,而这份诚意,也正是我推崇它的最主要原因。
《我不是王毛》在中国电影市场里存在感很低,但它的意义或许还要大过存在感,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注定被遗忘的电影,但或许该有更多人看看,更多人支持一下,也好让我们中国的导演们更大胆一点,多做一些这种打破格局、挽回口碑,也拥有更多闪光点的佳片。
最后提一句,《我不是王毛》票房不佳,豆瓣得分却达到了7.6,算是少有的好口碑了。
<图片14>从这一点讲,或许《我不是王毛》也算赢了。
⊱ 关注剧透社(Jutou321)⊱投稿:[email protected]剧透,是为了让你更懂电影
我是好久没有看到了。
北京卫视影视频道是抗日神剧专业户,一部接一部,无穷匮也,所以我也有幸见识了各色各样的神剧,雷剧,眼睛辣得睁不开。
今天,有一部电影,把我从神剧的毒害中暂时解救出来,让我对抗日题材的作品,稍稍恢复了一点信心。
就是这部王大治主演,其他的主演,不看演员表根本叫不出名字。
导演倒是得提一下:赵小溪。
之前的作品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可是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赵葆华,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最著名的事迹是宁浩的《无人区》因为他的评价,拖了四年才上映,还是经过删减的版本。
影迷对这个人的情绪倒是很简单:讨厌。
他儿子做了导演,爱屋及乌的传统告诉我们,他也拍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之前的履历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我不是王毛》能达到这种水平,几乎算一个小小的奇迹。
首先是人物塑造的好。
王大治演得非常好。
我们对王大治的印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他神似一著名过气网络歌手。
二是他是董洁疑似的出轨对象。
太刺激了,这简直就是日本爱情动作片里面的标准配置啊。
可是,从士兵突击里的二哥开始,我就觉得他有演技,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对小人物的感觉拿捏精准,是个合格的演员。
在本片里,王大治饰演一名河南农民狗剩儿,一心要娶干爹家的漂亮女儿杏儿。
为此不惜屡次参军,再从战场逃跑。
因为每次参军都给四块大洋,只要攒够了二十块大洋,就够盖房娶杏儿了。
所以,他不像那些神剧里的男主角,天天高喊“打鬼子!
”自带英雄光环儿。
他参军,是为了挣钱。
第二次参军,加入的是皇协军,打新四军,他在战场上故意打偏,不是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对面新四军的指导员喊话说的“有道理”。
第三次参军,参加的是新四军,不给钱,但他不跑了,同志们的舍生忘死让他燃起了保家卫国的热情,但从战场上醒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搜死人身上的财物。
所以,这个人物很真实,虽然他也逃不出共产党的手掌心,但是他的小人物性格很典型,导演并没有去塑造一个天生仇恨鬼子,向往共产主义,还能飞檐走壁的英雄。
片中最出彩的人物是郭金杰饰演的杨三儿。
他是狗剩的发小,也爱慕杏儿,经常用些小伎俩陷害狗剩,还仗势要挟杏儿的父母。
作为当地伪军的头儿,他不出意外地做了汉奸。
可是,导演也没有完全把他放到主角的对立面上,让他坏的那么彻底。
他心心念的,还是要娶杏儿。
他的那些小伎俩,大多被狗剩一一化解。
他知道自己竞争不过狗剩,就怂恿狗剩加入新四军,因为听说新四军对待逃兵很严厉,狗剩加入了新四军就回不来了。
最后,他带着鬼子去了狗剩家,当鬼子军官大开杀戒时,他也会说“他们一家都是好人啊……”他也奋勇拦住了鬼子的屠刀,最后被杀害。
我认为,他最大的失误在于对侵略者的残酷性估计不足,他没想到日本人不是他和狗剩之间那种打打闹闹,找日本人帮忙无异于与虎谋皮。
郭金杰的表演非常精彩,承担了片中几乎所有的笑点。
反观我们的抗日神剧,那些低级错误就不说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像人。
主角要么就是出身显贵,整天花天酒地,突然就想打鬼子了;要么就是出身贫寒,家里人全被杀光,想要报仇而杀鬼子。
不论是哪种,全都天生神力,不怕流血,不怕牺牲。
开玩笑,哪里有人天生就能杀鬼子,天生就不怕死,没有令人信服的经历,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品质,抗日神剧里主角的性格,不过是编剧偷懒意淫出来的符号罢了。
其次是故事接地气。
整部电影主要表现的就是狗剩勇斗恶霸杨三儿迎娶杏儿的故事,为此他不惜在战场上装死,从伪军军营逃脱。
最后替死去的家人报仇时,本以为主角时刻到了,他应该一人血洗日军大本营,结果他只打死了三个鬼子便被鬼子军官偷袭,最后用上自己在少林寺挑水十年练就的臂力,一掌拍死军官,最后一心求死的时候被从天而降的新四军救下。
都知道如果结局是狗剩被日本人杀死就结束,会更加合理一些,这个片也就彻底牛逼了。
可是导演作为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著名委员的儿子,是不能那么拍的。
共产党是一定要出现的。
同样,《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没有结尾张嘉译那一大段台词,和李雪莲与前县长的相遇,影片会更好一些。
去年的神片《心迷宫》如果没有结尾处的字幕,就是一部彻底的经典。
曹保平前些年的作品《光荣的愤怒》如果沿用导演剪辑版的结尾,而不是公安干警从天而降,将坏人绳之以法,就完美了,这些“如果”如果统统成为现实,我们就将拥有一大批没有遗憾和瑕疵的经典作品。
可是为了审查,导演们不得不低头,妥协,强行加入那些连外行人都能一眼看出的画蛇添足,言不由衷。
这也成为影迷们大骂“赵葆华”们的理由,认为他们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黑手,是罪人。
可是,导演们能把拍不出好作品的责任全推到审查制度上吗?
要知道,《我不是王毛》,包括前面说到的《我不是潘金莲》《心迷宫》《光荣的愤怒》,即使有了妥协的结尾,它们依然是优秀的作品。
一点点瑕疵掩盖不了它们的光芒,而这些妥协,反而成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照不宣,成了一句大家心知肚明的“你懂的”,我们在得知了创作者的无奈以后,对他们的期待更盛。
因为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都能拍出好作品的创作者,才是真的艺术家。
反观被我们诟病已久的抗日神剧,它们的问题90%都还达不到怪罪审查制度的程度。
它们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弄错,连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最基础的故事、人物、场景都敷衍,糊弄,批量生产污染屏幕的文化垃圾,然后以一副受害者的腔调高喊“中国电影的环境不好”,我倒是希望有一天审查制度取消,实行电影分级,不为别的,主要想看看这些人,在自由的环境中到底能拍出什么样的好作品来。
最后说几句,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沉重的回忆,也是最光荣的经历,这使它成为了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由此诞生的影视作品,应该是佳作频出,因为对于这样的民族历史,我们的创作者应该抱有敬畏之心,生怕辜负了那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的先辈。
而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二元对立,善恶分明,对于历史,如果不能深入其中,探究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是粗暴的选择立场,然后想当然地创造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再高喊几句口号,号称表现我们的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是不负责任的。
先辈们不需要我们无节制的吹捧。
在那些抗日神剧里,日本侵略者大多愚蠢的令人发指,连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逻辑都不遵守,战胜这样的敌人,我们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而且,现在的抗日剧一味地渲染仇日情绪,没有就战争本身做一丁点深入的思考(《鬼子来了》倒是思考了一些,被禁了)。
忘了谁说过:一个民族最危险的就是两种思想,一是全世界我最牛逼,二是全世界我最委屈,也就是非理性的自豪感和非理性的仇恨。
很有道理。
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不就是这样的思维吗?
现在我们的抗日剧拼命给观众灌输的就是这两个思维,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所以,抗日神剧真的不仅是文化垃圾那么简单,它们的毒性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多看些《我不是王毛》这种电影,能让我们保持独立理性的思维,而不至于在盲目的民族情绪中成为蠢货。
好的故事在合情合理,“合情”在体察人情,“合理”在深入事理。
大处讲,国军、伪军到共军的服役历程,我们的底层民众向来习惯了逆来顺受,有钱就干;小处讲,盖瓦房娶媳妇是我辈底层民众的一贯理想,再宏大的场面说教都无用。
地道的河南话自带喜剧效果,自然让人寓庄于谐,哭笑不得。
所有人物行为都合乎人物本身,所有剧情推动靠的就是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不得已。
为三间瓦房,娶个漂亮媳妇,主角愿意卖身、当逃兵、偷战利品;为存续后代,自私贪财的干爹让儿子顶命;因贪图美色,村无赖使奸耍滑,坏招使尽。
故事,既不回避,也不美化。
简单、意外且具体,故经久难忘。
无意翻到这电影,差点被电影的老土名字给骗了,黑色幽默充斥整个影片,简直不能更逗。
虽然是低成本小制作电影,还有鬼子来了的影子,但仍旧是惊艳到我。
电影很好看!
黑白色调有一种看三毛从军记的感觉,幽默也很到位。
恰到好处地揭露人性,还原真实。
王大治的演技真心不错,刚开始以为是喜剧,结局太惨,抗日战争期间的爱情是无比可怜的。
拍的真好,愿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表演!
总说读史可以明智,亦有勿忘国耻。
原来对于日本侵略死伤人数仅有数字的概念,不对....连数字的概念也是模模糊糊。
本听过南京大屠杀人数不应报出一个总的数字,而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但感触或者那种愤恨并没有在心里面刻下痕迹,仅是浮于表面罢了。
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到了我,那不是简单的死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脆弱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看似偏颇,但大致该是对的吧!
心疼狗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庭破碎了,自己的杏儿就这样走了;又很欣慰,至少他能手刃仇人。
当他给杏儿报完仇后,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依然笑了。
有大仇得报的笑,有将去陪杏儿的笑吧!
不知不觉总会将自己带入到狗剩的位置,那个村庄使自己的家乡,村里是自己的乡亲,有淳朴的、有奸滑的、有虚荣的、也有可爱的。
家里有父母,有姐姐。
我深深爱着他们,我想我会跟狗剩一样,拼尽性命保护他们。
如果真是电影里的情况,我希望我跟敌人同归于尽,我的家庭能保全。
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想到就说了。
这部电影真的好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分两次看完,看后真的觉得震撼人心,至少触动了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饶人。
不要等到别人对你的土地、你的家人动手了的时候,才知道还击,那时候怕是晚了。
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吧!
再说一句,看看这部好电影吧!
电影从不止电影本身而已!
刻意模仿姜文《鬼子来了》,无论是从电影立意,还是从黑白画面,还是结局的设置,都巧妙地雷同。
同样是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飘零,同样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阐释战争的残酷无情,但那个时代《鬼子来了》就是成功的,甚至享誉世界(第54届戛纳电影节法国文化奖-年度外国电影人:姜文;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姜文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姜文),遗憾的是当年因为未经审核便拿去参加戛纳电影节而被内地禁播,那是在16年前。
今天的战争片尤其是抗日剧跟16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可一概而论。
这15年里,抗日神剧层出不穷:GCD是领导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这是主旋律,随着中日在历史与领土争端不断,国民们开始用种种抗日神剧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抗日大侠神功盖世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各种虾兵蟹将嘎子二蛋厨子戏子痞子都是抗日英雄,连鸭子都能给GCD放哨送信……但随着徒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荒唐至极的神剧出现的时候,似乎审美疲劳的观众都不买账了,舆论媒体纷纷谴责与反思。
当下提起抗日剧便是笑柄,这是一个承受过战争灾难民族的不幸!
战争,何以书,何以讲,何以拍,何以正历史!
王毛不是抗日神剧,但王毛选择了抗日战争这个题材,本已经失败了一半。
不是说这个题材碰不得,而是这个题材真的不要轻易再去碰了,无论用黑色幽默,还是庄严肃穆,都无法让这个题材复活,即便王毛真的很真实!
在这里真的不得不提一下韩国对历史的反思与认知,对战争题材电影的态度,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效仿甚至模仿都不为过,绝非妄自菲薄,厚此薄彼。
从2013年的《辩护人》,2014年的《鸣梁海战》,2015年的《暗杀》,2016年的《鬼乡》,韩国人在政治、历史、社会类题材的影片中无不彰显自己民族的深重反思与感悟,战争是痛的,是悲惨的,是血腥的,是冰冷的,一个民族的伤痛真的不是又笑又哀叹便可以体悟的。
我们缺乏一种很深刻的反思与觉醒,而止于战争表面,动辄喊打喊杀,一个民族对战争的浅薄理解,在影视作品中暴露无疑即便王毛没有错,小成本制作,很合格的一部片子,故事性很强,尤其是人性的描写刻画很真实,但最后还是落入俗套中去了:政治辅导员扶正了人性,从而激发了小人物的民族大义!
很多细节上过度得略显粗糙,没有《鬼子来了》细致与宏大。
本想表达王毛在国民党军队、亲日汉奸、共产党军队、日本军队等势力下的辗转来刻画战争年代里的动荡不安,又拉出一条村里围绕杏儿的婚事而纠缠为线索,但导演都没有表达好,90分钟真的很勉强。
王毛真的不是鬼子来了而已!
电影真的不止电影本身,要承载反思历史与人文关怀的重任,才是好电影!
不应流于表面,不应止于形式!
电影频道放的,战争场面剪有老纪录片的片段,河南话老难听了,前面也没笑点,还是黑白片,老难看了。
狗剩不会上网
八一版《乱世儿女》。谁能告诉我这个片为毛评分这么高吗?不是王毛,难道是五毛?
出乎意料的好看
共产解放暴力美学
十分糟糕的观影感受,这特么是喜剧?〒_〒
因为有大治
这对红电影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主打搞笑,虽然有你党你军内容,不过没那么撑的慌,还算优秀的
黑色荒诞,就是结尾过于主旋律。
14年的电影16年才上映,可见审查了太久才过关,不过能上映就很不错了。很意外很出彩的一部抗战片,不是脑残的撕鬼子民族仇恨片,而是刻画小人物的内心和人生,幽默、悲壮、真实,这才是现实里会出现的情况,这才是国产抗战片应该有的质量。
最后没跑减一星
12.10 CA988
喜头悲尾,英雄升华,&#34;王毛&#34;逃了,狗剩没有。部分情节,这么不跟观众见外也是不必,真的不想看小伙儿褪了裤子方便…
王大治有着那种让你不顾一切想给电影减分的颜值
没看进去。
真的有《鬼子来了》的影子,最后还一模一样地来了个彩色场景。。
这片子真看不了
只能说王大治拿了影帝给这片子增添不少人气。
什么垃圾。
三星半。三月院线小片,挺有意思,做工不差,小成本战争题材,黑白,河南话,晃动跟拍镜头,拍出了不太一样的反战味道,荒诞诙谐,粗咧咧的野草精神,打不死的小强,屡屡服役,屡屡逃跑,只为赚几个银元盖房结婚。王大治的屌丝气质,刚刚符合片子本身,如果请杨臣刚、孙楠来演,也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