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戏的拍摄质量十分高,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感官刺激,游走在极限边缘,争分夺秒的感觉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好莱坞的动作戏永远在线。
电影情节和台词以及的设计也很有巧思,比如说用迈尔斯和儿子的对话,向观众简单的科普赛车常识,让小白不至于一头雾水。
演员的表演也很棒,马特达蒙和贝尔把谢尔比和迈尔斯演活了,尤其是达蒙,打架的时候刻意扔掉易拉罐,选一包薯条来砸迈尔斯;迈尔斯死后,面对迈尔斯的儿子时,手上的小动作,思绪万千但却如鲠在喉的样子给谢尔比赋予了很多人性。
车队的内部斗争和各车队间钻规则空子,相互举报拍谍照的情况也有展现拍摄虽然很棒,故事原型也足够传奇,但缺点也很多,最终还是成了精彩的平庸之作。
其一是过于程式化,剧情和套路实在太老套了其二是人物过于脸谱化,虽然是想体现迈尔斯,谢尔比这些追求速度的理想主义者和亨利福特,比比这些以商业利益为先的管理层之间的矛盾。
但人物过于脸谱化,亨利福特和比比简直就是傻叉,人物过于单薄,把复杂的车队运营和品牌经营简化成正邪对立实在不够精明。
其三是对赛车规则的体现太浮于表面,赛车线,油门和离合的配合,轮胎管理,赛事规则这些硬干货实在太少,让电影最后变成了和壮志凌云类似的浮于表面的动作片。
但在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兼顾赛车爱好者和小白观众的共同爱好实在很困难,如此处理算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最稳妥的方法。
2025年的f1大概也就是这个套路吧。。
好莱坞体育片太喜欢人为塑造几个大反派来推动剧情。
极速车王的大反派是福特内部的比比和法拉利,估计布拉德皮特的f1里,红牛和潘子当大反派估计也是板上钉钉了
《极速车王》当年提名了许多奖项,最终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电影里面有几个地方确实可圈可点:一是兄弟之间的情感二是贝尔饰演的赛车手对于赛车超乎生命的执著和热爱的表现三是贝尔和妻子之间情感的互动四是贝尔和儿子之间的互动五是对于福特公司的反讽以上几点按照好的程度先后排名。
贝尔和马特达蒙之间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真挚,编剧着重选取了几个场景:一是兄弟两人的打架、二是马特达蒙最终将选择权交给贝尔;三是贝尔逝世后马特去贝尔家门口却最终没有进去;这几个场景,把兄弟之间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贝尔对于赛车的执着,第一是他没有参加比赛,一个人在修理厂听录音;二是在赛车场上的表现,最终还是超越了自己对夺冠的执著,内心起了另一种惦念;三是贝尔最后试车时对于内心和灵魂的超越;三是贝尔和妻子之间深厚而长久的情感,对方是互相理解的。
这里面有争吵、也有互相关心,一是妻子出场的一幕,二是贝尔无缘比赛妻子带酒安慰,三是妻子为了知晓贝尔内心的想法在路上疯狂飙车表达愤怒;这三个场景有起有落,塑造人物关系非常棒。
后面两个层面表现得就比较直观,不展开讲。
好的电影是丰富且情感复杂的。
不管是多重人物关系的塑造,还是各种支线情节互相融合相互融通,没有矛盾感、没有任何不伦不类的感觉。
主题支线、结构、节奏都表现得很完美。
不滥俗的煽情、不过渡的拔高、也不一味的宣扬某种英雄主义。
我一直在思考,影片最后的结尾意味着什么,我们看过太多的电影,基本上当主角消失的时候电影就结束了。
为什么影片没有随着贝尔车子的爆炸而戛然而止,因为影片最后还是要落脚某种情节,马特达蒙作为另一个主要角色,他的心态变化才是贯穿影片的主线。
影片开头,马特达蒙从比赛中的场景一下子惊醒,他的内心是有恐惧的,也是有执念的。
但随着贝尔的去世,他最终突然释然了,带着一种朋友给予的力量,他继续上路了,他的恐惧也许不会消散,但他带着双份的执著,继续在赛车设计制造的道路上,做到了顶尖水平。
非常完美的一个剧本,非常棒的一部影片。
讲述了一个成功人士崛起的最初。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说说这部电影。
二刷,《极速车王》在大银幕上绝对是值得再看一遍的,不为别的,被称为“地狱驾驶”的残酷耐力赛中的爆棚赛道效果,轰鸣马达声,奥斯卡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外加最佳混音提名)认证,大银幕效果用那天空飘来的五个字来形容:谁看谁知道。
当然,除了大银幕效果之外,这部电影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颇具传奇性质的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风驰电掣的竞技之下,2家汽车公司的对决、2个男人的情义、1个不可能的冠军。
我认为《极速车王》与几年前那部《极速风流》,是最好的赛车电影,二者不相伯仲。
注意,俺这里说的是赛车电影,那些非竞技类的飙车电影,请不要算进来。
所以下面就敞开了与大家聊聊这部电影,从现实赛场到电影感受,说说这部电影究竟好在哪里。
24小时战争的背后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一个与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和WRC(世界拉力锦标赛)并称为世界三大汽车赛事的比赛。
1966年的勒芒,之所以传奇,就是因为赛场之外的福特VS法拉利;福特汽车,发明了汽车生产流水线,革新了汽车工业生产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赛车领域,在电影故事发生的年代,可不是谁都能与法拉利车队叫板。
因为大众级汽车与赛车二者之间并不是同一概念。
因为赛车相较于普通汽车追求的稳定性的特色,赛车强调的是竞技,除了稳定性之外,对动力、油耗等有着极大的要求,说白了,你可以将其理解为,汽车综合实力的最高体现。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活用汽车与赛车之间的差异,大致等同于民航客机与战斗机之间的差异,一个追求稳定,一个强调指标。
但无论哪种汽车,不断更新换代、参与各种比赛追求大奖的终极目的,一言蔽之,就是为了“卖车”。
勒芒24小时耐力赛,当时被称为“红魔主场”,自从法拉利250TR58于1958年夺冠之后,1960年至1965年法拉利不同型号的赛车蝉联冠军,这里就是红色的天下,法拉利在这里夺冠就跟“串门一样简单”,当时这项赛事就已经变成了“打败法拉利”为主题的比赛了,就跟现在各国选手挑战中国乒乓球队一样。
但与之对应的,就是法拉利厂商尴尬的处境,因为赛车太烧钱,法拉利超跑也相对小众,靠卖超跑、赛车拉赞助的钱,来养活赛车研发团队,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
反观福特,在同期可谓“如日中天”。
电影中出现的那位“福特”,是福特二世(Henry Ford Ⅱ),他接过公司的时候,因为战争的原因福特公司几乎要破产了,这位公子二代,展现出卓越的经营能力,凭借一己之力扭亏为盈,并在1960年代迎来10年黄金时期。
缺钱的法拉利,急需打入欧洲赛场的福特,二者一拍即合,但这桩几乎天作之合的联姻,最后确实崩了。
这一点电影展示的很清晰。
虽然《极速车王》中福特的形象较为负面和官僚,但究竟是电影艺术二次加工,还是真实情况就那样,咱们暂时不做论断,还是以电影为主。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比起看上去很美好的宏图前景,官僚作风的福特,桀骜不驯的法拉利,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就这么简单。
这也成了电影最大的突破口之一,用句俗话来说,世间安得两全法。
那些看上去两全其美的事情,偏偏并不是如大家想象的那样,而一些木已成舟、板上钉钉的结局,却往往出人意料。
这是《极速车王》最现实的地方,从车队对决,过渡到车队背后的人物身上,是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也是纯真热血与金钱物欲的24小时战争。
文戏武唱,武侠大片“细雨初降,乌云悬垂在法国乡间起伏的道路上,黄昏微光穿透云层散落在三台飞奔的流线造型跑车上,它们以凯旋的姿态先后冲过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终点线。
”
这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之后发布的新闻稿开头,是不是很有意境?
一场赛道酣战的结局,过程远比你想象的更加复杂。
本片的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是一位很有情怀的导演,从他的《决斗犹马镇》和《金刚狼3》中就能看出,他很擅长刻画角色,擅长营造冲突,也很念旧old school。
所以这部“Ford v Ferrari”,在看之前我就知道肯定是要“写人”的,且几乎确认其为《极速风流》式的双雄对决,但我想错了,写人不假,但没有料到是这种形式。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类似的观点:小弟看竞速类型的电影,无论是如本片这样的赛道竞技,还是如《速度与激情》那样的公路飙车,我都能看出武侠片的感觉。
集胆魄与魅力于一身的车手,就像大侠;各式的赛车就是他们手中的武器,在高速的赛道上的对决就是高手们的华山论剑,而赛场之外整个世界,就是整个江湖,赛场上的快意恩仇、一入江湖岁月催的感慨,以及赛场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现实,在这个故事体系和人物塑造下,显得尤为突出。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被法拉利摆了一道的福特,显然咽不下这口气,决定要一雪前耻,打击法拉利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勒芒赛道击败对方,但这谈何容易。
★首先,在欧洲赛场上,福特充其量算是外力势力,更不要说已经连续五年蝉联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法拉利,这项赛事对于人家来说几乎是主场。
★其次,欧洲几乎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GT级别赛车和车手。
单纯的算勒芒24小时耐力赛,几乎没有欧罗巴大陆以外的车子问鼎殊荣。
而且在这项“击败法拉利”的赛事上,宾利、阿尔法-罗密欧、布加迪、捷豹、梅赛德斯-奔驰、阿斯顿-马丁、玛莎拉蒂...福特面对的全明星对手何止是强悍,凭什么是你?
这里就有点《灌篮高手》的味道了,福特挑战法拉利,就像湘北击败山王一样,充满着不可思议。
马特达蒙扮演的美国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是一位在赛车方面很有远见的人,但出于身体原因被迫退役后,转而找了份汽车制作和销售的工作来做,通俗的讲,这是一个退出江湖的人。
但这位设计师素有“疯子”之称,让福特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击败法拉利的主意就是他出的。
而谢尔比的“筹码”依靠的则是出生在英国的天才赛车手肯·迈尔斯,也就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饰演的这位脾气古怪却拥有着超高水平的机械工程师,同时也是福特GT40的驾驶员和试车员,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成功了。
可以看出,谢尔比与迈尔斯,一个疯子一个天才,大致等同于湘北队的流川枫和樱木花道,他们之间不断摩擦火花,但志同道合,最终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击败山王(法拉利)。
假如电影按照这么发展的话,那就是单纯的竞技大片了,但《极速车王》的矛盾之处,就在于这里,来自人性复杂的商战与油渍飞舞的赛道之间“相撞”。
因为比起赢得比赛,两位天才在场外要应付的,不亚于赛道内的风驰电掣。
从一开始,偏执的车手、疯子设计师,就与福特的高层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福特二世授意谢尔比负责勒芒赛事的任务,但却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这就是影片的巧妙之处,在资本主义官僚和工人阶级英雄之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从而形成了类似武侠小说中,官府鹰犬与江湖侠客之间的对弈。
这样一来,这部电影的故事,就超出了《灌篮高手》的提纲了,毕竟漫画里,并没有显示安西教练建队方针与校领导之间的冲突(倒是在全国大赛里,丰玉教练北野的支线里有着类似的故事)。
该片更像《笑傲江湖》里的世界。
挑战法拉利的福特,就像去围剿日月神教的五岳剑派一样,充满了尔虞我诈,而我们的主角,大致等同于令狐冲、曲洋、刘正风这样的不羁之士。
众所周知,《笑傲江湖》的世界是充满了江湖内外的势力隐喻的,五岳剑派和日月神教可以看做两个世界的对抗。
同样,处于不同大陆,经营方式都有所不同的福特与法拉利,也是如此。
而不同理念和模式的对抗。
最大的特点和规律就是,不激进的被激进的排斥,极端的被更极端的淘汰。
片中的极端人士就是两位主角,这两个人对组织的理念已经产生了不认同的态度,同时也被组织或明或暗的边缘化,谢尔比在福特体系里,当时已经说不上话了,而迈尔斯几乎被抛弃。
他们大可离开这里,但他们无法抛开赛车以外的东西,想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最为愉悦的世界里,就必须身不由己,正是他们的激进,通过不懈努力成就了“福特GT40”这只超级怪兽,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片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就是谢尔比说服亨利二世的那场戏中,没有多费口舌,而是把后者肥硕的身体塞进了狭小的驾驶舱内,带着老板兜了一圈,把这位感动(吓)得老泪纵横,以父之名,促成了谢尔比带队、迈尔斯开车,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这是典型的“文戏武唱”,大侠身段,场内风驰电掣的飙车,场外火星四射的飙人,颇具江湖的风范,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极速车王》像武侠小说的原因。
飞刀与快剑:身不由己在武侠小说中,迈尔斯就是传说中的“武痴”,眼里只有武道,其他一切不顾,是“不成疯魔不成活”。
而谢尔比,则相对重情重义,更懂得世界的驳杂,明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是武侠大师古龙创造的,《三少爷的剑》中燕十三说过,《楚留香传奇》里楚留香说过,然后在《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李寻欢也说过。
《极速车王》里这幅逆袭大戏里,塑造了如《笑傲江湖》一般的错位江湖,但对于角色而言,更像古龙式的。
起初,我想将谢尔比与迈尔斯比作笑傲江湖里的曲洋与刘正风,比较都是与体系格格不入的,但二刷之后,感觉他们的人设,更像古龙笔下的英雄,比如李寻欢与阿飞。
因为他们都经历过孤独。
李寻欢,小李飞刀,例不虚发,他重情重义,驰骋江湖多年,体会了太多人间疾苦;阿飞,天下第一快剑,坚定不移,眼中只有武道,宁愿和狼打交道也不愿和虚伪的人打交道。
谢尔比与迈尔斯的关系有点像李寻欢和阿飞,迈尔斯认识谢尔比是一生幸事,而希尔比发现“武痴”迈尔斯,也找回了最快乐的时光。
而这部电影对二者的友情刻画,其实并不是很多,但让人感同身受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两个彼此欣赏彼此信赖有着共同梦想的同道中人,他们的友情之所以让人心潮澎湃,是因为突破了世俗的界限。
《极速车王》的故事体系,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反常规的逆袭过程,赛场菜鸟福特击败红魔法拉利,当所有人都站在福特这一边时高呼逆袭,却发现实际上本质还是资本的博弈,是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如此一来,两个为了纯粹的精神共鸣惺惺相惜的人就显得格外高尚纯洁,而返回头来说,他们彼此又是孤独的。
说白了,但赛车竞技离不开金钱博弈,在荣誉的背后,这项运动几乎就是为“卖更多的车”而存在的。
但在这样激烈且危险的赛事中,我们仍然能看到热血和纯真在金钱重压之下的瞬间绽放,大概是赛车的危险系数和不断挑战的竞争,让侠客们冷却多时的血,再度热了起来。
就像迈尔斯破纪录之后,看台上的恩佐·法拉利对他脱帽致敬,迈尔斯则点头回应。
而当迈尔斯出事之后,谢尔比继续卖车,被迫去给富人们说着点“吉祥话”,这样的结局让人感慨。
假如谢尔比与迈尔斯在法拉利旗下的话,是否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可惜事实没有假如,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江湖是热血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像风一样潇洒;江湖也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挚友喋血黄沙,自己只能十年面壁;江湖最终是孤独的,为了当初的承诺,宝剑出鞘,至死方休……
李寻欢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
因为他数过梅花。
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彩蛋:全类型导演曼高德《极速车王》这个项目我很早就听说了,最早是由《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的导演杰森·凯勒写了剧本,但没能拿到导演职位,福斯打算让《盗火线》的迈克尔·曼执导(好像老曼还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可惜这位一味地钻研数字摄影而走火入魔,连砸了几部大片,也就没机会执导该片了(不过本片还是保留了迈克尔·曼的制片人席位)。
后来该片选定的导演,就是《遗落战境》《创战纪》的约瑟夫·科辛斯基,故事也重写,科辛斯基这个局攒得非常不错,男主角是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福斯高层非常看好,结果一核算,发现超支了,只能忍痛放弃。
如今的詹姆斯·曼高德,采用的是最早杰森·凯勒那个剧本,以一个在预算内的成本,拍成了引人入胜的巅峰对决。
詹姆斯·曼高德。
没听说过?
没听说过就对了。
他是好莱坞少数实力大于名气的导演,而且是稀有的全类型导演之一。
犯罪剧情片《警察帝国》,文艺片《移魂女孩》,爱情喜剧片《穿越时空爱上你》,心理惊悚片《致命ID》,音乐传记片《与歌同行》,西部片《决战犹马镇》,动作片《危情谍战》,漫改片《金刚狼》第二、三部。
以及是为歌舞片《马戏之王》完成补拍,据说拍了不少。
我之前在一篇写已故导演乔·舒马赫的文章里,称老乔为“杂家”,说明这个导演什么都能拍,但没啥特点,作品质量参差:好莱坞最强“杂家”导演,这8部电影鲜为人知 但都值得一看但同样是什么都能拍,曼高德显然比老乔强一点,就不能用杂家来形容了,他显然无法达到“全才级”斯皮尔伯格、库布里克这样的高度,比起另一位全类型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他也缺乏点特色,总之詹姆斯·曼高德是标准的“匠人”型导演。
他可以自己写剧本;经常和一线明星合作,而且能为明星提供发挥空间:安吉丽娜·朱莉通过《移魂女孩》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瑞茜·威瑟斯彭通过《与歌同行》获得最佳女主。
他的作品很少犯错,缺点是缺乏个人印记。
这里搬出木桶理论,短板固然重要,但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了你的上限,说白了你是不是大师。
詹姆斯·曼高德没什么短板,但“长板”对于他来说,是否是大师我不敢断言,但从《极速车王》乃至《金刚狼3》这一趟下来,这位导演绝对观众值得铭记。
WX: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WB:乌鸦·火堂
本片改编自A.J. Baime的
在1955年和1956年接连失去了旗下最出色的车手Alberto Ascari和长子Dino Ferrari之后Enzo的精神受到极大打击,几乎从不去比赛现场指挥观战—法拉利的车手们多次抱怨如果Enzo能够到场会更好地鼓舞车队的士气。
11月13日全德点映,经典好莱坞剧情加真实赛车历史复刻。
- 名字虽是Ford vs. Ferrari,但福特/法拉利外/Shelby都是配角,主角其实是Ken Miles——一直误以为其扮演者是Jim Caviezel:只见《谍影重重》的伯恩和《疑犯追踪》的李四——一个专杀人一个专打腿的资深特工人近中年,喘着粗气扭打在一起不分伯仲...- 故事背景:福特选择以赛车为切入点,在战后婴儿潮中将品牌年轻化,福特二世祖欲收购法拉利,最后被意大利人放了鸽子,二世祖决定给意大利人点颜色瞧瞧- GT40的原型来自Lola,初期整合并不成功,问题集中在气动,冷却,Colotti变速箱和倍耐力轮胎,后两者直接流用自法拉利,结果和美式引擎的大扭矩特性完全不匹配,1964年跑得稀烂,原班人马出局,Shelby接手。
电影只交代原型车来自英国- Shelby接手后基本上把整车重新设计了一遍,换装7升nascar引擎,因此福特和法拉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之间的竞争:大排量低转速高扭矩vs.小排量高转速低扭矩,在那个没有序列式变速箱的年代,前者在减少换挡次数的同时也减小了犯错概率- 到1966年二世祖的耐心已经到达极限,下令必须夺冠:亲自莅临摇旗,以13辆车的人海战术参赛(最后仅完赛3台,不过是前3),车辆分配给多支车队彼此竞争,最后二世祖还告诉Shelby自己已经做好了牌子,上书"福特赢得1966年勒芒"- Ken Miles本来可以成为史上第一也是唯一一位在同一年里同时赢得Sebring/Daytona/Le Mans的人,无奈福特要求三车同时冲线被迫减速,ACO解释是McLaren车组发车靠后,总里程最长拿夺冠,但照片显示冲线时黑色#2已经在#1前面了,具体原因众说纷纭。
剧情安排了个小人背锅- Ken Miles在测试GT40 MKIV原型车时在200mph的事故中殒命,电影符合史实。
也许像昆丁的《好莱坞》一样虚构个大团圆的结局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也只有昆丁敢这么拍- 片中美国精神的代表Ken Miles其实是英国人,还带着伯明翰口音,这真的很MAGA...- 片中美国精神的象征,福特第一款勒芒冠军赛车(GT40)是英国人开发的(Lola),最后一款勒芒冠军赛车也是英国人开发的(multimatic),这也非常MAGA...- 福特GT40以勒芒4连冠终结了之前法拉利的6连冠,时至今日法拉利再没拿过勒芒全场冠军,甚至90s如日中天的333SP到了勒芒也像被诅咒了一样- 这片子花样黑意大利人在意大利能上么
“魔鬼筋肉人”克里斯蒂安·贝尔刚刚才为出演《副总统》而增重,拍完电影又减肥去拍了《极速车王》,太敬业了。
贝尔长期为了拍戏增重、减肥,外国网友甚至写了一条洋葱新闻调侃贝尔:贝尔为出演《沙丘》中的沙虫增重41万斤。
《极速车王》改编自历史上真实人物发生的真实故事,相信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会为这个故事感到相当震惊,会好奇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编的。
其实这些看起来有点“假”的故事并非杜撰,电影中很多事情都真的发生过。
历史上真的发生了亨利·福特收购法拉利的事,但他遭到了拒绝,并且被恩佐·法拉利羞辱,正因为如此他才决定组建自己的车队参加勒芒比赛。
1966年的勒芒,福特真的包揽了前三名。
原本肯·迈尔斯都赢定了,福特高层却做了一件很卑鄙的事:要求他放慢速度和另外两名赛车手同时到达终点线。
肯照做了,然而勒芒却宣布冠军是迈凯伦。
这件丑闻轰动了整个赛车界,一度成为赛车界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我查了一下,1966年勒芒冠军是迈凯伦和Chris Amon。
三个人同时到达终点线,另外两个都是冠军,唯独肯不是,真的太惨了。
值得一提的是,迈凯伦全名布鲁斯·迈凯伦,他正是超跑品牌迈凯伦的创始人。
如果不是福特高层的无理要求,肯将是史上第一个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的人。
“同一年连续赢得Sebring、Daytona、勒芒”是什么概念呢?
这一殊荣在5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任何人达成,可想而知它有多难实现。
肯原本是最接近这一殊荣的人,可惜因为个人恩怨和官僚主义没能实现。
勒芒比赛结束2个月后,肯就在测试赛车的过程中遇难,也许第二年、第三年他有机会夺回原本就属于他的荣誉,但他还没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就离开了人世,太遗憾了。
他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赛车手之外,也是一名优秀的赛车设计师,许多赛车手都驾驶他设计的赛车拿到了更好的名次,比如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比赛的冠军赛车都是他和谢尔比设计的福特GT40。
迈凯伦参加了1965年勒芒,但是连名次都没有。
为什么他能成为1966年勒芒冠军,除了该感谢肯放慢了速度,也该感谢肯和谢尔比将赛车改造得更加完美。
《极速车王》并没有为了增强戏剧性而过度夸大肯的经历,影片的真实度还是很高的,将1966年震惊赛车界的丑闻进行了高度还原。
谢尔比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经历的传奇程度丝毫不亚于肯。
他7岁就患有心脏瓣膜疾病,大半个童年都在床上度过。
他长大后却成了专业赛车手,赢取了F1、勒芒等大赛的各项大奖,还刷新了16项美国和世界速度记录。
由于他有心脏病,所以参加比赛的时候把药压在舌头下来缓解胸痛。
1959年,他因为身体问题告别了赛车手,退居幕后做了汽车设计师和赛车设计师,为汽车行业和赛车行业做出大量贡献,比如他设计的福特GT40赢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揽了前三名。
电影中勒芒比赛之前肯和谢尔比的对话让人很感动。
肯:你怎么还没睡觉?
谢尔比:我又不用开车。
肯:那太可惜了。
谢尔比:如果我也要开车的话我们就不能组成这么棒的车队了。
赛车手固然重要,团队同样很重要。
肯和谢尔比是个王牌组合,缺了谁都不行。
1961年,谢尔比写信给英国CA“给我一个车身,我给他安上福特的引擎”,又写信给美国福特“给我一台引擎,我可以把它按在AC的车身上”,就这样空手套白狼组装了世界上第一台Cobra。
1990年,67岁的谢尔比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还去借了一个肾脏,还没有完全适应器官就去参加了人生最后一场比赛,还差点打破Viper(道奇蝰蛇)的圈速记录。
电影中谢尔比的经历显然只是他传奇人生的很小一部分,真希望马特·达蒙能去拍一部谢尔比的传记片。
接下来我们聊聊电影。
肯和谢尔比都是赛车界的传奇人物,不过影片的主题并不是宣扬他们多么多么厉害。
也许你一看到开头就会猜这又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主角成功夺冠的电影,但恰恰相反,他们输掉了1966年的勒芒。
打败他们的是比他们更优秀的赛车手吗?
不是,而是黑暗的人性和腐败的体系。
谢尔比多次强调,赢得冠军不只是砸钱那么简单,你不能靠官僚系统来赢得比赛,正如区区一份文件都要经过20多个人才能到亨利·福特的手中。
肯和利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利奥说了他的身份是福特副总裁,正常人肯定都是巴结他、讨好他,然而肯非但不这么做,反而直言不讳地说出这辆车的缺点,还给了利奥改进的建议。
利奥是福特公司的二把手,他从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肯不和其它人一样对他拍马屁,让他感到很不爽。
恰好肯又是代表福特参赛的赛车手,这让利奥找到了报复他的机会。
也许刚开始利奥并不是非要置肯于死地,他只是想让肯和其它人一样对他点头哈腰、毕恭毕敬。
但是肯天生就是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不愿意圆滑处世,他只想遵循内心。
利奥眼看肯并不服软,他不能用赛车战胜肯,所以一定要用地位和权力打倒肯。
假如肯能夺得勒芒冠军,利奥身为福特副总裁他脸上也贴金,但他宁愿自己脸上不贴金也坚决不要肯好过,所以他各种公报私仇,各种刁难肯,太狠了。
这就是贱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
也许赛车领域离我们很遥远,但肯和利奥之间的故事一定让你感同身受。
即便你不是赛车手,你也一定体会过公司里“你不谦卑低头,上级就要敲打你”的腐败文化。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种风气,所以最后只能选择隐忍。
而我们越隐忍,上级就越耀武扬威,越想试一试自己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从而恶性循环。
恩佐·法拉利拒绝被福特收购,是因为他不认可福特公司那种要求赛车手服从命令的理念。
利奥不敢承认福特公司的理念不对,也不敢和亨利·福特对着干,他只会说亨利·福特想听的话,所以说恩佐·法拉利耍了他们,说他根本没打算把公司卖给他们。
正如肯所说: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利益,只想讨好自己的上级。
他们虽然讨厌自己的行为,但他们更讨厌、更恨像你这样的人,因为你跟他们不是一类人,因为你比他们聪明,因为你与众不同。
当初肯提出福特野马的缺陷,然而利奥只想听好话,对于人们的批评他根本听不进去,这和亨利·福特听不进去恩佐·法拉利的话是一样的。
利奥对亨利·福特毕恭毕敬,也要求别人也这么对他。
但是肯不这么对他,所以利奥就要给他穿小鞋。
1965年勒芒,利奥随便找了个理由剥夺了肯参赛的资格。
结果就是福特惨败,全军覆没。
即便如此亨利·福特和利奥还是不允许肯参加勒芒,迫使谢尔比以他的公司为赌注换取让肯参赛的机会。
如果肯在Daytona夺冠,福特就允许他参加勒芒;如果肯没能在Daytona夺冠,谢尔比就把公司送给福特。
Daytona比赛过程中,利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车手的选定、速度、战略的规划,甚至连油门该踩到多少转都是我们决定。
这就说明福特根本不适合赛车,他们只想着怎么控制赛车手,怎么让赛车手服从命令,这和体育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到底你是赛车手还是肯是赛车手?
典型的一群业余人士去指挥专业人士。
他们要求肯不能超过6000转,这个规定严重限制了肯的发挥。
幸亏谢尔比违背了命令,允许肯踩到7000转,才让肯夺得了冠军。
勒芒比赛时利奥再次这么做。
肯破了圈速记录,所有人都很高兴,包括亨利·福特,唯独利奥表现得很失落。
甚至说:肯不能把车开得那么快,这不在计划之中。
眼看肯即将夺得冠军,利奥竟然要求他放慢速度,甚至威胁他如果不听话就让他再也不能参加SCCA和FIA比赛。
最阴险的是他早就知道如果三辆汽车同时到达终点线,冠军将会属于迈凯伦,所以他用“团队精神”“福特三兄弟”之类的话欺骗谢尔比和肯。
很多导演拍电影喜欢把主角这边拍得伟光正,把对手拍得阴险狡诈、卑鄙无耻,通过贬低对手来捧高自己。
而《极速车王》并没有通过贬低法拉利来捧高福特,恰恰相反,影片中法拉利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反倒是福特高层自私、虚伪、世故。
当勒芒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的时候,所有人都去为迈凯伦喝彩,只有恩佐·法拉利向肯脱帽致敬。
为什么亨利·福特收购法拉利遭到拒绝?
真的是因为菲亚特出的钱更多吗?
其实恩佐·法拉利本来都要同意被福特收购了,但是恩佐·法拉利发现他的理念和福特不合。
他问福特员工艾柯卡:如果我想参加比赛,但是福特不同意,那么该听谁的?
艾柯卡说,那么福特不会同意他参加比赛。
正是这种理念让准备签字的恩佐·法拉利反悔了。
恩佐·法拉利想被真正热爱赛车的公司收购,但是福特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了,他们要的不是肯这样的赛车手,而是听话的赛车手,这和体育精神是相违背的。
事实证明恩佐·法拉利并不是小题大做,他提的问题和艾柯卡的回答,在电影中频频出现。
肯明明是很优秀的赛车手,利奥却至始至终都和他过意不去。
肯和谢尔比遭到亨利·福特、利奥的百般阻挠,最终发生了轰动赛车界的巨大丑闻。
恩佐·法拉利自己就是赛车手,所以他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
而亨利·福特就是一个商人,谢尔比带他飙车直接就被吓哭了。
他和利奥都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用肯的话来说就是“卖车的就是卖车的”。
恩佐·法拉利都68岁了还在勒芒现场看完了整场比赛,是真正的赛车迷;而49岁的亨利·福特(只比肯大1岁)看了一半就坐直升机走了,直到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才回来。
种种细节都表明恩佐·法拉利才是真正尊重赛车,亨利·福特和利奥只是商人罢了。
法拉利才是追求完美,福特只是卖车的。
电影的片名叫《福特VS法拉利》,虽然最后福特的赛车手战胜了法拉利的赛车手,但是福特精神真的战胜了法拉利精神吗?
利奥并不尊重赛车运动和赛车手,他只知道他是副总裁,所有人都应该跪舔他,否则他就要整你。
他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和升迁,丝毫不关心赛车手、设计师的辛苦付出。
他和肯有个人恩怨,所以要用卑鄙的手段欺骗肯。
打败肯的不是比他更优秀的赛车手,而是商业运作和官僚主义。
赛车手和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企业和人。
以前的运动、体育题材的电影总是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局是主角夺冠了,所以近几年这类电影逐渐开始不强调夺冠了,很多电影最后主角都没能夺冠。
主角没能夺冠确实不够完美,但这种不完美恰恰让影片更加真实。
影片传达的价值观也很正确: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
正如比赛结束后,谢尔比说:我根本就不应该跟你说减速的事。
肯却说:你承诺给我的是参赛的机会,不是胜利的机会。
当然,“冠军不代表一切,没能夺冠也不代表一无所有”的前提是你已经尽力了。
如果你尽力而为,即便没能夺冠也虽败犹荣。
但是如果你因为没有尽力而错失冠军就很遗憾了。
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你保留实力的理由,因为人们从来不会记住第二名的名字。
任何一场比赛都应该全力以赴,因为也许这就是最后一场比赛了。
19601964年的5届勒芒比赛,法拉利拿了4次冠军。
恩佐·法拉利花光了所有的钱来追求完美,最终宣告破产。
恩佐·法拉利并不在乎金钱,而亨利·福特和利奥为了面子、金钱、私心不惜违背体育精神。
假如肯和谢尔比的老板不是亨利·福特,而是恩佐·法拉利,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一会儿鼻酸、一会儿拍桌,这么好看的一部有原型的电影,必然会引起我看完电影去考证的兴趣。
发现电影与现实间的真真假假,现实很有趣也很残酷,编剧很诡精,把故事精准改写到了观众的痛点。
TRUE 真真的-【真】/福特和法拉利-收购案谈崩/:当时福特销量下滑,为改变现状,亨利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想提高影响力、开发欧洲市场;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的烧钱研车活动急需售卖大众车的大佬给钱;最后法拉利Ferrari却和菲亚特Fiat谈成收购。
原因是Enzo不满福特收购条款中对车队运营的众多约束,同时谈判也促进了菲亚特给出更利于法拉利的价。
-【真】/卡洛·谢尔比CS-造车达人/:卡洛·谢尔比 Caroll Shelby本人是杰出赛车手也拿过冠军,后因身体原因退居幕后研发赛车,开了Shelby American公司。
他和肯·迈尔斯Ken Miles天作之合,与福特合作后更是将美国赛车制造水平推到新高,打造了当时顶尖的一批赛车。
CS和KM两人也惺惺相惜,后者是前者公司首席赛车测试手。
-【真】/肯·迈尔斯KM-赛车名将天妒英才/:青少年时期就在车厂做学徒,后参加二战在坦克部队任职,退役后从英国搬到美国进入汽车行业,是赛车手更是工程师的他性格执拗、热血满满,1966年赢得两大耐力赛Daytona和Sebring冠军。
在1966Le Mans驾驶GT MKII为Shelby American车队出战的KM大大领先,若非最后听从福特的安排,注定会成为首个获得耐力赛大满贯的车手。
本打算67年再次出战的KM,于66年赛后几个月的新款福特赛车测试中车祸身亡。
-【真】/福特气人的“命令”-商业至上/:通知/命令/威胁(你选一个?)KM降速与另两辆福特赛车共同到达终点,以减小三辆福特车差距,紧密队形共同冲线,获得了更抢眼的新闻宣传效果。
最终布鲁斯·麦克劳伦Bruce McLaren驾驶的2号车因出发点靠后(客观上跑了最长的距离)被判为第一名。
-【真】/法拉利车队1966-半扑街/:1966 Le Mans 里,“奔马”车队参赛的两架330 P3都未完成比赛。
虽然finishers里没有法拉利车队,但有一只英国车队和一只比利时车队都使用法拉利275GTB完成了比赛。
-【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赛车运动一定程度上是团队合作,车队的车手应该/需要听从公司/车队的安排,和其他车手和同伴合作。
但是现实确实有“老子正在血战,君命赶紧滚蛋”的事情发生。
…………………………………….FALSE 假假的-【假】/CS和KM一手造就福特车/:虽然夺冠的胜利离不开Shelby和Miles,但福特赛车的开发和进化并非2人3个月在机场边儿打造的奇迹。
福特早有进军赛车界打算,建了俩研发中心开发赛车,捣鼓一年多去参加64-65年的比赛(输了)。
引入Shelby公司合作后,赛车性能得到极大提升,但没有前人基础和当时的技术进步,90天不可能把破烂变车火箭。
-【假】/阴险小气二老板报复KM/:“不听话就不让你参加1966年比赛”、“美国车队不带英国车手玩”…没这回事,重点是车队要赢,广告要打出去。
主意都是福特决定的。
电影改写后,成功的加强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矛盾,激发了观众对社会经验的共鸣,看着确实令人气愤呐!
-【假】/三车并排过线/:是一起到终点,但如果看照片并非“排排开吃果果”那么整齐,还是有前后。
2号McLaren黑车先过线,1号Miles蓝车再过,最后是5号便便金砖色。
-【假】/Enzo爷爷赛车真爱驻守赛场/:那年老爷爷根本没到场。
……………………………………..FABRICATED 杜撰的 (艺术加工需要)-【编】/CS靠带BOSS飙车/:行业巨擘的BOSS很重要,怎会乱坐车,尤其是极其不稳定的新款实验用赛车。
你看不然贝佐兹为啥退位了亚麻老板才坐蓝色起源上天?
-【编】/真爱不打架/:CS和KM没打过架。
说实话在电影里为啥打起来的?
逻辑上看应该是为了着墨于两人关系的发展,从怼杠到惺惺相惜。
-【编】/压上身家陪你疯/:赘述,福特没有禁赛Miles,所以Shelby也没有为了助老铁上场,用自己的公司股权和BOSS打赌。
(看到这我都快为他的义气鼓掌了)…………………………………….其他边角八卦/姜还是老的辣/:当时确实欧洲车队普遍强于美国车队,毕竟是发源地。
看一眼1966Le Mans参赛者名单,top3是Ford以后,4-7是德国保时捷,后面一堆法国、比利时、英国人,这年意大利和其他美国车队表现都很扑街。
/“抢走”Miles冠军的“捡漏大坏蛋”/:最终被判定为冠军的2号车的车手 — Bruce McLaren布鲁斯·麦克劳伦 —即后来知名的麦克劳伦(亦译迈凯轮)车队领袖,是著名的新西兰赛车工程师、赛车手。
他在1966Le Mans代表Shelby American出战并驾驶Ford GT MK II,4年后在赛车测试中撞毁身亡,享年32(Miles去世时47岁)。
他创造的迈凯轮车队曾是一级方程式赛车场上的霸主,他也多次驾车获得多个比赛的冠军。
…………………………………这是一部让人爱上赛车的电影,虽然对赛车运动本身的描写有些被人物矛盾(恶臭的现实)抢戏,但编剧成功的通过骚操作提升了戏剧性、矛盾性,激发了朴实观众对社会不公的天然仇恨(we guys are toooo naive T.T) 。
我们自然的厌恶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公关做派,即使我们不承认它们合情合理,其存在必有原因。
我们崇敬天才勤恳、热血固执、认真执着的人,无其坚持,社会发展的车轮会减慢太多。
当这两者被至于面前、形成对立,我们的痛点就牢牢被编剧抓住了。
我们有多久没有看过如此老派如此古典的电影?
我们又有多久没有在如此老套的故事中燃到不行?
将一个速度与激情的赛车故事拍出热情在金钱下举步维艰的况味,又让一个卑鄙的真实商业运作洋溢着赛车7000转下飞扬的荷尔蒙,励志又反励志,胜利又反胜利,这些皆得益于扎实的剧作、优异的技术,更得益于两位优秀的演员。
看着戴着大金链子满脸肥肉的达蒙吃着汉堡与形容枯槁爱车爱到发疯的古怪贝尔同框,真是一种乐不可支的享受。
贝尔与达蒙,像极了“真探”中的麦康纳与哈德森,耀眼的前者在前台吸引聚光灯,低调的后者在背景恰到好处地衬托。
互相成就,互为补充。
贝尔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方式演绎着这个骨子里挚爱着赛车的狂人,世界上只有少数的演员可以将自己完全隐匿于每一个角色之中,贝尔就是这样的演员。
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
若没有达蒙,就像影片中若没有了谢尔比,迈尔斯这匹千里马也不过是一匹愤青马而已。
一个是孤僻却纯粹的天才车手,一个是灵活却有情有义的汽车商人,许是二人在一起太过完美,于是,上天将他们放置在福特的层层官僚主义与办公室算计下,考验他们对赛车的爱是否纯粹是否执着。
哪里有理想主义,哪里就有官僚政治,而单纯的理想主义是永远也敌不过阴谋的官僚政治的,这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不变规律了。
当只认奖杯的人潮涌向暗箱操作的冠军时,只有真正热爱赛车的法拉利对手向真正的福特冠军点头致敬。
这一刻,虽商业运作在比赛的结果上打败了体育精神,但伟大的比赛伟大的车手却在时间中成为永恒,而勾心斗角的官僚与人事都只成为铸就传奇的背景板。
不世出的千里马虽最终也未捧起奖杯,远没有得到与其能力与技艺相称的荣誉与功名,但谁说胜利的奖杯就能对天才妄下断语?
谁说俗世的功名就能与天才的能力等身?
他们热爱的是比赛,不是奖杯;他们热爱的是车,不是卖车。
没有看到过引擎7000转下四周慢下来的风景,又怎能听到源自内心的声音?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自己热爱着什么,想要着什么,并为之坚守一生。
虽逃不过着火的命定,但找到此生的挚爱,是何其的幸运,而将人生也终结在挚爱中,又是何其的幸福!
竞技类电影的最大看点,通常在于“竞技”。
但《极速车王》不同。
诚然,这部电影出色地完成了“赛场”部分的呈现。
前后三场赛事,每一场都有不同的设计。
特别是在声音方面,它没有一味追求酷炫,而是旨在营造一种逼真的临场体验。
人群的欢呼,引擎的轰鸣,车辆飞驰时的啸叫,以及渐次掠过耳边的风声……所有的声音都经过精准的设计和组合,最终形成完美的混响。
也难怪这部电影能同时拿到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剪辑”两项大奖。
但另一方面,《极速车王》并没有想靠“激烈的赛车场面”躺赢。
它的野心更大。
它想重述一段传奇,并绕到传奇的背后,去展现时代风貌、人情冷暖。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但凡对赛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这段往事。
那是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福特车队最终战胜称霸多年的法拉利车队,创造了奇迹。
而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影片的两位主角: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和疯狂赛车手肯·迈尔斯。
这两个人与我们印象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他们都有严重的缺陷。
谢尔比的缺陷在于身体。
他原本是个出色的赛车手,是此前唯一在勒芒赛事中夺冠的美国人,却因为患上严重的心脏病,远离了赛场。
此后他做起了卖车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但心中的赛车之火并未熄灭。
迈尔斯的缺陷在于性格。
毫无疑问,他是个罕见的赛车天才。
但他性格孤傲、偏执,不善与人合作,以至于没有车队愿意接纳他。
于是他只好独自经营一家修车铺,和妻儿勉强度日。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两个人最终扳倒了巨人“法拉利”。
这是个结局早已注定的故事,但又让人难以置信。
于是你会怀着极大的兴趣甚至质疑,去见证它到底如何发生。
既然是比赛,对手就尤为关键。
那么谢尔比和迈尔斯面临的最大对手是谁呢?
法拉利?
确实,此前的法拉利已经蝉联了5年冠军,风头一时无两。
同场竞技的车手?
所剩无几的时间?
没错,这些都是难缠的对手。
但实际上,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车队的东家——福特公司。
这也是影片非常有趣的一点。
它让我们看到在通往传奇的路上,真正的绊脚石往往不来自外部敌人,而来自内部队友。
具体到影片中,就是福特公司的副总裁利奥·贝贝。
此人身居高职,被亨利·福特二世任命为车队的直接管理者。
可是他却不干正事儿,成天只想着排除异己,巩固权力。
他看不惯迈尔斯的散漫作风,于是不顾他出众的能力,罢免了他的参赛资格。
他胡乱指挥,把“外行领导内行”的种种弊病通通显露出来。
他还贪功诿过,见车队成绩不好,立马甩锅;但凡车队有点成绩,就一脸胸有成竹,在媒体面前夸夸其谈。
他像极了一个傲慢的官员。
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就可以欺上瞒下,肆意妄为。
何以至此?
绝非他一人能够做到。
实际背后是整个福特公司陷入了一种官僚作风的积习里,积重难返。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谢尔比第一次去福特公司,见到一个红色的文件夹经历了无数人之手,才最终到达了福特二世的手中。
这一漫长的信息链条,就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损耗殆尽的原因。
谢尔比和迈尔斯要做的,就是带领这样一个衰朽的巨人完成轻巧的转身。
这谈何容易?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股力量暗中阻挠。
这股力量更为强大,它不止来自某人、某个组织,而是来自一个奔涌向前的时代。
什么时代?
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
请留意影片讲述的年代——上世纪六十年代。
那正是二战后,婴儿潮一代成长为消费主力的年代。
他们新潮、反叛、有强烈的购买欲,于是新一波的消费主义开始盛行。
这一波什么特点?
品牌至上。
说白了,人们买东西,买的不再是产品,而是借由品牌获得一种身份象征。
这也就意味着,哪个商家能创造出年轻人追捧的品牌,就能迅速占领市场。
而《极速车王》的故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福特身为一家传统汽车公司,已经快成了“老古董”的代名词。
于是他们寻求转变,不惜花重金打造车队赢下比赛,从而把“胜利”、“激情”、“速度”这些美好的字眼儿也贴在福特的车身上。
这才是福特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真正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极速车王》在讲什么?
它实际在讲:当消费主义浪潮来临时,所有人是如何被裹挟其中的。
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福特公司。
他们急匆匆地投身于时代的大潮中,渴望着逐浪前行,经久不衰。
进而不可避免地,谢尔比和迈尔斯也被牵扯进来。
他们原本只是单纯的赛车手,加入福特只是为了追求速度,追求卓越。
可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错了。
他们与福特看似有一致的目标,实际却身在完全不同的赛道。
一方为了赛车,一方却是为了卖车。
两者从起点就已经天差地别。
于是,才有了影片最后戏剧性的一幕。
出于品牌宣传的考虑,又是利奥·贝贝站了出来,建议让三辆福特赛车一起冲过终点,好留下极富传播力的照片。
这也就意味着,领先一圈的迈尔斯要放弃对速度的追求,自行减速,等待身后的队友。
迈尔斯会这么做吗?
看了迈尔斯的最终选择,相信很多人会觉得,他屈从于公司的安排,失掉了自己的坚持。
但我并不这么看。
迈尔斯的选择,实际和公司的决定毫无关系。
他是为了谢尔比才这么做的。
我们知道在所有双男主的电影中,人物的弧光实际都是纠缠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他们最终都会通过对方来补全自己,成就自我。
正如在《极速车王》中,谢尔比从迈尔斯身上学到了“强硬”。
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为了自己的信念,敢于向他人说“不”。
而迈尔斯则从谢尔比身上学到了“合作”的精神。
于是在冲向终点的时候,他突然看向后视镜,只见那里空无一人。
他突然感到一阵孤独,于是才放慢速度,等待队友在后视镜中出现。
这是全片极富“象征意味”的一幕。
要知道,“后视镜”对于赛车手意味着什么?
那原本是只见对手,不见队友的地方。
可是在那一刻,迈尔斯却在其中期待着队友的出现。
这意味着他的眼中不再只有争斗,也有了合作和分享的愉悦。
当然,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他透过后视镜“看”到了站在更远处的谢尔比。
从前,都是谢尔比为他赌上自己的公司和前途。
这一次,他终于要为谢尔比做一件事了。
因此他的选择并不是妥协,而是对友情的回望。
影片最后,很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迈尔斯因为等待而丢掉了冠军。
但是他真的输了吗?
并没有。
你看,正在二楼观战的恩佐·法拉利向他投来敬佩的眼神并脱帽致意。
那一刻,你就明白了。
其实胜利的,不是福特,而是三个看似失败了的家伙。
他们是谢尔比、迈尔斯,还有恩佐·法拉利。
因为最终赢得胜利的是法拉利一直倡导的理念,那就是对于速度的追求与对于赛车本身的精雕细琢。
而谢尔比和迈尔斯虽然身在福特,但他们正是继承了这一源自法拉利的理念,才得以最终超越法拉利,赢得今日的胜利。
所以你说,谁输谁赢呢?
在福特二世忙着和冠军合影时,谢尔比和迈尔斯已经走远了。
迈尔斯说:“我觉得车子还能更快,底盘还能更轻。
”谢尔比说:“那我们还在这儿干什么?
等明年换个车队,把冠军赢回来。
”那一刻,夕阳正好。
所有的人群都涌向领奖台,只有他们两个人逆流而上。
这就是《极速车王》的故事。
它不止赛车那么简单,而是在讲述一种不为时代妥协的无畏,和一种对于极致、对于卓越的不懈渴求。
从选材到平淡的叙事方式,再到简单直接的题目,起初觉得这是一部平淡乏味的片子,但没想到自己竟然深受触动。
再看看豆瓣8.6的评分,我才明白,原来电影不一定要有特别精心设计的叙事方式,也不必有十分夸张的噱头,精神和情怀在当今观众心中仍占一席之地。
何辛老师说:“赛车手充满悲剧色彩的骑士精神是赛车精神的核心。
” 那个年代的赛车精神更加纯粹,相比现在的不断复杂的赛车结构和规则条例,那时的赛车充满了简单暴力,却也不失优雅。
也正是在那个技术匮乏的年代,赛车手的角色才更加重要,赛车精神也得到了彰显。
谢尔比无疑是幸运的,他为赛车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与心脏病斗争还是后来创立谢尔比厂牌和蝰蛇汽车——他成功塑造了人们对美国风格的理解,也留下了传世车型;在1966年开着福特夺冠的迈凯伦更是幸运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后来成为了赛车运动的顶尖厂商,在一级方程式赛场叱咤风云,直至今日。
而肯·迈尔斯却没有那么幸运,尽管他是福特GT40的研发者之一,是开着GT40干掉当年勒芒班霸法拉利的传奇车手,但他只能将自己牺牲在福特高层的政治计谋中,功亏一篑。
而时光却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机会,勒芒过后的两个月,他就在一次赛车事故中身亡。
但迈尔斯仍然是耐力赛史上的明珠,因为没有谁比他更接近同年拿到赛百灵、戴通纳和勒芒三场传奇耐力赛满贯的荣誉了。
在电影的前半段,我们厌恶板着脸的意大利人,那些红色赛车和跃马纹章无不传达出法拉利的高傲和冷漠。
但最后我们发现,这部电影绝不是在贬低法拉利,相反,导演在用法拉利的执着映射着福特高管们对赛车运动的浅薄理解和愚昧。
福特二世在比赛中乘飞机离去,在场外享乐,直到比赛结束才回来领奖,而在影片结尾,高傲的恩佐先生却在看完整整24小时的比赛后向迈尔斯脱帽致敬,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谢尔比和迈尔斯有着美国人的大方与随和,也有着面对极限挑战的大无畏精神,当美国元素遇到意大利人对赛车的执着和傲骨,福特和法拉利的对决才变得精彩。
这就是这部电影带来的东西。
它不仅仅在赞扬谢尔比和迈尔斯的英雄主义,它更在讲述赛车这一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坚定向前,永不放弃。
明知危险却毅然奔赴,这是赛车精神所蕴含的悲剧色彩,也是赛车手不惜生命以获得荣誉的真实写照。
赛车精神,英文讲Need for speed,在当今的人们心中仍不过时。
1960s:保时捷时代开启前的疯狂岁月
极速车王 (2019)8.52019 / 美国 / 剧情 传记 运动 / 詹姆斯·曼高德 / 马特·达蒙 克里斯蒂安·贝尔
为什么法拉利至今仍然是最好的跑车品牌之一?这和创始人恩佐•法拉利醉心赛车有关。福特虽赢得一时,却不可能在赛车史上登堂入室,因为它骨子里就是个卖车的。影片的吊诡之处在于,它看似是个励志片,但肯•迈尔斯的“失败”丑闻完成了对励志的终极反讽——福特划时代的胜利其实恰好把福特钉在了赛车史的耻辱柱上。
cliche
好难受
窝法自负和荒唐的传统艺能虽然笔墨很少,但依然无法被掩盖。
车队里的队友、车队外的对手一概没讲,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基本聚焦在两位男主角身上,但他们之间的默契羁绊之类的也都没有体现出来,除了最后谢尔比去找迈尔斯的家人的时候才有那么点感情流露,其他时候基本就是有共同理想的同事关系吧(当然男人的友谊可能也就这么简单)。给福特的高层设置脸谱化的官僚形象,加上最后结尾的智障安排,这部电影明显在黑福特无疑了。但是最后那一大帮记者不觉得结果有问题全去参访冠军,怎么看都不合理吧。
两场心提到嗓子眼的戏:啊!就一边开快车一边吵架,我好担心下一秒车毁人亡…幸好没有这狗血剧情,但!听到一天200元闹别扭的老婆突然喜笑颜开…好吧…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我也会这样没原则的以及后半部分的那场比赛飙车戏也是令人紧张到小腿肌肉紧绷。最后那张照片不得不说两位还是稍微有神似的地方~
2022.4.23~4.24
不好看,很平庸。
8/9 ZZZZZ
本该是部不错的电影,但就看不惯向资本家低头的那幅嘴脸
已经代入了。
鞠躬尽瘁。好片子总是好的让人百感交集。
真正的速度与激情啊!近几年相当优质的赛车商业片。国内票房可期!一定要看IMAX!
一直强调"who u r"有点儿土、小孩儿的调子有点跳……可是,Bale实在太好了,照亮了一切!久违的健美的Bale,久违的英国口音。他对自己身材和样貌的成功管理,让人强烈怀疑是跟魔鬼做了什么交易。/在Le Mans车道上,那个中国式的谢谢手势很有趣。/影片其实讲述了很多维度的事情:男性情谊、家庭、亲子、资本主义、战争、美国工业崛起……/Miles的老婆超酷!/居然没有引进……
贝尔拍副总统胖了起来,拍车王又瘦了,果然是橡皮人
不喜欢。一切都中规中矩,故事也和我三观极其不符,不是说一定要让虚伪的资本市场得到惩戒或者什么,也不是一定要主角去赢得冠军之类的,但是对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来说,我是绝对不会妥协的。
这片子节奏感太好了,真希望能在大银幕上看。最动人的就是福特在车里哭到崩溃。贝尔演技比呆萌更高一筹。
如果結尾不是那麼讓人氣憤我要給3星的
7.0 正统的奥系片,各个层面都如此工整,但也正因如此限制了它的上限。用FvF做外壳,重点其实是中间的v,想要触及的是阶级矛盾与人生的命题,足够精致,可是老套。
贝尔毕竟是开过蝙蝠车的人👌结尾把我看伤了呜呜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