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感动,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把人类初次相爱那种情感重现,像两个纯洁婴儿,第一次学会爱——电光火石间的眼神接触,呼吸与气味,一颦一笑 ,让人慢慢陷进去,也希望自己陷进去,让对方也拥有自己的全部。
很喜欢电影里面对人物的嘴唇,眼部等五官特写,尤其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希望对方能把自己看透,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对方的眸,就似电影里面尼亚说的,我希望你能拿走我这里的一切。
希望给予,也算是sos症状的终极表现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写道,
冲着颜值去看的电影,但其实对我个人来说感觉还不错。
如果人类没了感情会怎样呢?
好消息是,我们都归于冷漠,再也不会痛,不会悲伤。
可坏消息是,我们都归于冷漠,再也体会不到爱的感觉。
与此相比,即使会痛会累,我也愿意去选择守护住自己的感情。
就像电影里他们俩相爱后才觉得自己算活过,再苦再困难都愿意为此奋斗。
人终究是感性的,没了感情便不算活过。
美国影片《同等族群》(Equals),原以为是一部科幻或灾难片,而实际上是一部反乌托邦的政治隐喻片。
在这个由“集团”管理、似乎是人类躲避灾难的“伊甸园”的地方,一切似乎完美无缺,连衣服都整洁且千篇一律;到处是警察,不准有感情,更不准恋爱。
集团需要生孩子时,会通知一个女性去医院做人工授精。
任何男女情事都会被举报,自然怀孕更是十恶不赦。
集团全力防止一种SOS综合症。
得了这种综合症者,到了第三期就被送到秘密基地,鼓励并逼迫其自杀。
其实,这种没有器质性指征的所谓“综合症”,很有可能是集团杜撰出来的。
当你对这种社会环境感到不适时,其实就是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而这两样东西是乌托邦极权社会最为恐惧和忌惮的。
影片中,几位自认为得了SOS、但隐瞒“病情”、不甘心命运摆布的人,组成一个小团体,密谋外逃。
故事中最恐怖的一幕是集团通知有了治疗这种SOS病的办法,只要脖子上打一针就好。
可以想像,这种疗法其实是一种思想和情感清除剂,一经治疗,就重新成为没有思想和情感的“植物人”,成为统治阶级眼中模范的“螺丝钉”。
“我从来没有想过爱是怎么一回事。
它像龙卷风过境。
我想给予你所有,尽管我并不知这‘所有’究竟为何物。
”
“爱是我躲之不及的怪物,是人生对我抛出的媚眼,顾盼有情中生出的一点眷恋,是这世界将你抽空,打倒,使你放弃尊严的唯一利器。
”映衬此时此刻纪念。
2019.8.18.
我从这部电影里看见了逻辑与情感。
没得“病”的人代表着纯粹理性,得“病”的人象征着强烈情感与感官。
前者的世界里,彩虹是中性灰,坚硬光滑。
在后者的世界里彩虹是七彩的,美好,稍纵即逝。
没有情感,没有丰富的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
面对绝美的风景感觉不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吃块苦巧克力体会不到其中淡淡的果味或榛子香气; 也许这个世界的进步只需要逻辑,但人需要情感。
这部特别喜欢,很好,以前我一直觉得科技发达带给人类的肯定是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个人生活的便捷,贫穷痛苦的减少,舒适度幸福体验更强,特别寿命会延长,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次想到,可能科技发达带给人类的不一定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
人类的情感竟然被认为是原始的野蛮的不好的。。
每个人变的更孤立孤单,,看电影的过程都觉得这样活着为了什么,没有朋友,没有family,吃饭都是一个人一个小盒子,工作赚钱还作什么。。
最后人类几个世纪的一个难题解决了,"忘情水"发明出来了,自此你不再有痛苦,没有牵挂,每天穿戴干净整齐的去上班,标准的微笑,一切很平静,统一,没有杂乱无章,也没有大哭大笑大悲大喜然后并没有出现皆大欢喜还是有人自杀想起来很多成语乐极生悲 否极泰来 物极必反
这部戏觉得不好看的人其实是没看懂。
表面就是说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里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
但再深一层,其实是对现今社会的讽刺电影。
一个极大的讽刺。
这层含义因为它的力度不大,隐晦,导致很多人看不出来。
第一层含义:未来的社会倡导人类不应该有任何情感,一发现自己有情感就是“染病”,要治疗,甚至被处死。
男女主意识到自己“染病”后,从怀疑,到确定自己根本没病,有情感是对的,再到相约离开这个誓要扼杀情感的地方。
为什么要扼杀人类情感?
可能是为了不让情感阻碍科技的发展,可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等等。
现今社会何等相似,只是电影更极端化而已。
现今社会,人们不热衷讨论情感,金融业,科技业变成世界各产业的主流,最高薪的职业也在于这两个行业。
这两个行业最讲求理性,最不讲求情感。
金融业里出现得最多的是数字,科技业是一系列的专业符号。
而文学艺术这最讲求情感的行业变成了小众产业,赚不了钱,关注度低,从业人员数量远不及金融和科技的。
大学里的专业中商科是永远的大热,计算机是永远听起来的高大上。
文科生被贴上“没前途”,“没钱途”的标签,艺术家被边缘化,很多人对他们敬而远之。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拥有强烈情感的人是玻璃心,是脆弱的,成不了大事的;而一个人只有理性,才是强者。
什么时候,人类开始隐藏自己的天性,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嘲笑其他出现负面情绪的人?
就是科技和资本出现的那一刻。
科技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不能以扼杀人类天性为代价。
理智与情感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在中国,理工科才是主流,文科是非主流,想起都痛心。
一出街,冷漠比热情多。
人们成不了科技的主人,反成了它的奴隶。
人类对情感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懂得去感觉,不懂应该如何去表达情感。
物质世界愈加丰富,精神世界却愈加荒芜。
所以第一层含义就是故事的作者讽刺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逐渐扼杀人类的情感。
如果你不服从,有权力的人和周围的人会用尽一切办法逼你服从。
第二层含义:如果你很不幸,身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唯一的办法是离开。
在这样的群体中,你也要像他们一样隐藏你的情感,每天像行尸走肉一样。
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感受,你去在意其他人的情感也显得多余。
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并不是谁的错,只是你们不是同类人。
找到和你相似的一群人有多么重要。
男女主他们,宁愿去一个生死未卜的地方,也不愿意被那些没情感的人同化。
从最初你和大家都一样,到最后选择逃离,是一个很挣扎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在这过程中你肯定试过无数次否定自己,也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的异类。
到最后能明辨是非,并选择抽身,是需要勇气。
男女主宁愿冒险,也要去勇敢追求做自己,不愿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现实中有多少人有勇气这样做?
所以第二层含义是作者希望人们学会追随自己的内心,勇敢做自己,离开不同等族群,寻找自己的同等族群,而讽刺那些害怕成为异类而随大流的平庸之辈。
最后,虽然男主已经丧失情感了,但他又重新对女主有了感情。
证明人类的天性根本不可能被扼杀掉,科技和资本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不能取代人性。
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生产而消灭情感。
科学技术的确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现代人情感的缺失难度不是人类的一大退步吗?
这部电影也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差异,西方价值观首先尊重个体的价值,尊重人性和自然,但在中国讨论这些问题,就像个另类。
现在,能碰到一部比较像电影的国产电影都不错 了,更不要说是会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富哲理性的电影。
类似这种问题还有像哲学,西方人讨论它们,研究它们是非常平常的。
但在中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非常少。
为什么呢?
首先,教育部声称的“素质教育”真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吗?
无数的贪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攀比,骄傲自大。
这就是今天素质教育的成果。
说“素质教育”真是恶心别人又恶心自己。
在中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只有金钱和权势,其它都不看的。
在这险恶丛生的社会,不被人害已经很好了,人人自危,还哪有人会去研究那些高深的道理。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忌讳谈论政治,谈论哲学,谈论伦理,说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星扣在看不出男女主之间有任何火花。
另外是前半部分节奏缓慢,略显沉闷。
Equals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的爱情故事。
在未来看似纯净、和平的乌托邦中,人们各司其职,过着机械和单一的生活。
这里的人着装为统一的白色,按时上班,按时用餐,没有多余的情感。
在这个世界中,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抑制住了散发感情的基因,而“SOS”患者,也就是那些重获人性七情六欲的人将被视作病人,人的情感被视作一种病毒。
人们会刻意地躲开那些“SOS”患者,害怕被感染(infected),严重者会被扭送至穴居(dent),在那他们会被劝说自杀或者接受电击治疗。
但事实上,这种“病毒”并不具有传染性,正如电影中健康与安全部门宣传的那样。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隐喻——这种“病”人生来就有。
男主Silas是一名插画师,一开始他也过着如同他人一般的机械生活——起床、洗澡、工作、进食,娱乐活动就是晚上的空闲时候搭搭积木。
在目击了一桩跳楼事件后同理心被激起,然后他扭头注意到了女主Nia——她愤慨的眼神与周围人的冷漠形成鲜明,立刻吸引了他。
正如一般的爱情电影的套路一般,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与众不同的女主,之后两人陷入了爱情之中。
这仿佛又是一部俗套的爱情电影,而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发生在一个不允许私人感情存在的乌托邦世界,一对亲密接触的男女如果被发现的话会被立刻送往了穴居接受“治疗”。
这都向我们预示着这段感情是禁忌的——尽管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待只是普通无比的男女之情。
对于像我一样厌倦了现在电视剧过剩的廉价爱情、俗套的多角恋剧情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呈现的感情是纯粹的,也是为何我想写一篇关于它的观后感的原因。
这个电影的一个闪光点在于,它是含蓄的、冷淡的,但尽管处于一个低饱和度色调的冰冷的世界,却始终让观众感受到了一股暗流的涌动,从情绪的叠积到迸发,它富有饱满的情感。
也许是因为我们处于Silas这个重获情感的人的第一视角,这部镜头的描述始终是有温度的。
此外,这部电影也拥有绝佳的光影的运用:在影片中会有橘色的暖光和蓝色的冷光出现作为有情感和无情感的象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黑暗之中交往的二人被暗淡的蓝光照射出的侧脸;以及在表现陷入热恋中的人眼中高亮度自带滤镜的夸张镜头,它们隐晦而有着却有着温度。
它没有浓妆艳抹的夸张色彩,没有露骨华丽的台词,而冰冷的色调与主人公内心澎湃的情感却显得十分和谐,恰到好处的显现出人情感的张力。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情感在被强调、被滥用的过程中同时变的廉价而无力,我们总是太容易说出“爱”这个字眼了,仿佛是一件到处炫耀的挂饰。
而人最纯粹和干净的情感总会被蒙蔽,不是被世俗物质左右就是被泛滥的情欲扭曲。
在Silas和Nia第一次触碰到彼此时,暗淡蓝黑色背景下的他们仿佛像触了电一般,双手颤抖着、喜悦地试探、抚摸彼此的手、脸,像明知是禁忌却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一般——这是纯粹的精神和肉体的交流,一种纯粹的爱,节制而富有激情。
他们会享受每一次的拥抱和触碰,在分开后会落泪而焦躁,当压抑已久的感情在见到爱人的一刻爆发后又陷入傻傻的幸福之中——他们就像我们,就像每一个人一般——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却是一种禁止的行为。
而也就是这种节制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我这样一个极度厌倦俗套爱情剧的人。
如果不谈爱情,这部电影也像是一种讽刺:高度冷漠的现代社会、学校、监狱,对于多样性、人性的抹杀,发散性地想也可以影射了许多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人生来就是色彩斑斓的,七情六欲正是赋予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很危险,会造成混乱和犯罪;但它也是那么自然和通透,我们需要情感,甚至需要欲望,来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一个“人”。
说到这,我想起了文艺复兴时呼唤找回被宗教压迫的人性的口号,而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如此高阶的阶段之时人却会人为地再次压迫人性——秩序和科技成为新的“枷锁”。
我们需要反思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我们是否又踏入了一个死循环,也许当今看似有些令人恼怒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盛行——我认为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加速主义——疫情在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脚步,一种新的秩序和强权主义或许会加速出现,自由主义物极必反。
人类社会会走向何处,我也不太清楚。
但我知道,我们正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这个社会的另一次大转变。
不过客观来讲,关于乌托邦世界的讨论在最近的影视片中频频出现。
其实有许多电影或者电视剧比如说《美丽新世界》也许比这部电影刻画的更深刻一些......
什么才是真实的自我?
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
有没有想过从小被教科书灌输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它本身是如何形成的?
古巴比伦人认为《汉谟拉比法典》是一辈子就必须遵从的;中世纪的欧洲民众认为教义就是生命的一切;美国曾经的“黑奴”从没想过要和白人平起平坐;清朝的妇女认为裹小脚是女人必做的事……而,今天的我们正在被什么束缚着?
剧情略微有一点点的冗长拖沓,感觉六十分钟就够的片子拉长了2/3。
背景设定是一个高科技无情感的时代,有感情便被称为病。
这个设定让我想到龙虾,不恋爱即是病。
一旦任何事情被推行到极致,便在一片祥和的表面下暗藏杀机。
这应该是一部套着科幻外套的文艺爱情片。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两人如早恋怕被发现的学生,偷偷的牵手、拥抱,在被主管发现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两个人升级到了做爱。
感情这种病和癌症相提并论,需要药物抑制,就算是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偏偏找不到发病原因。
就像男主在注射最新药物之后,仍旧牵住了女主的手,感情是没有道理的,感染了就好好接受,享受拥有感情的每一天,即使要逃亡天涯。
也许原始设定还是有点意思,但是电影只展开了爱情,不厌其烦的特写两个人的面部和无懈可击的美貌,让人不断神游的同时,只想说一句,尼玛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公司啊?明明很容易的说
拍得很有氛围感
呃,喜欢Jacki Weaver
有了thx1138,island,lobster这三部珠玉在前,这部只能沦为东施效颦的平庸之后作了,想来卢卡斯真了不起,他七十年代的创意,现在的人还在重复。
反乌托邦软科幻,铲除产生情感的异己,这样设定真是屡见不鲜了。拍得跟泰伦斯马力克似的,各种白净大特写,虚焦大光圈,手持摄影,以白色为基调的简洁美术设计,响到震耳的配乐。一个拉和一个基的床戏怎么看都不对劲呢怎么。
i can remember i loved ubut nowi can't feel it
这个设定本可以讲很多,但偏偏只抓爱情一点,毫无展开,也无背景探讨。影片开始不久观众就完全了解了故事核心,而其后剧情却没进展地磨叽。要不就增加些扣人心弦的危机,要不就脑洞大开一个意外真相结局,更不能忍的是莫名奇妙的收场,悲剧就悲剧,非要矫情握个手。通篇Windows提示音也是够了。
Drake Doremus遇到暮光女果然大退步...選角不可不慎阿!
机器人的眼神
一部讲述抑制不住体内洪荒之力的电影 性冷淡+极简风+男女主大特写+剪辑式镜头=槽糕透顶 小尼子粉嫩帅气 穿秋衣秋裤都让人舔屏 和小k毫无cp感 台词既可以完美带入怕老师发现的早恋小学生 也可以带入出柜者宣言 拖沓无趣 昏昏欲睡
拍的挺美的啊~男主舔屏向(我汀造型太丑)
科幻背景,有序而压抑的环境,被压制的感情,在这个设定之下,早有珠玉在前。看过了Gattaca,在看此片,遍觉得硬伤满地,无甚可取之处。
给人觉得很惊艳。很有未来感的美学。虽然‘情感被当做疾病’这种设定并不新颖,但镜头的语言让我深有感触,如一双充满感情的眼睛在冰冷的世界渴求一丝温暖,一点人情。在手持和近镜头之间,能感到拍摄者的呼吸,亦或是主人公的脉动。情感是存活在世间的价值与目的,整个宇宙也无法填满失去它后的孤独。
这片是把龙虾的剧本倒着抄的吗,一点未来感都没有啊!好好的禁欲氛围都被你们破坏了……
这是在艺术审美,表演艺术上少有的佳作。在灯光设计,摄影设计,美术设计,音效设计,综合美学上都有一种新突破。里面确实有些如同《黑镜》一样的情节,故事上也确实欲言又止。但是,任然是一部很值得慢慢品味的做平。它在美学上有种干净简练的美。(电影艺术真的是需要慢慢品的)
尼尼,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竟然越来越帅!我痛恨暮光女的嘴唇接近你!
老婆話零分,哈哈哈。
【20160705】在线木有龙虾,误打误撞,看了个倒放mv~未来世界里,探索宇宙变成唯一追求,情感变成了一种返祖、倒退的现象。人类将何去何从?向前走的意义?
开头轻轻飘着《G弦上的咏叹调》,就查了下原声,未看已先打5星
只为男主的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