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蓝琥珀》是一个很寄生虫的片子。
它的拍摄实际在《寄生虫》之前,不过要是再往前走个三两步,就更《寄生虫》了。
一个外来的底层寄身在“中产”家庭,以至于她的眼底尽是悲凉。
电影在原小说的基础上拓展了她的寄居生活:作为保姆深入一个小家庭,作为外来者借由主人的阳台偷窥这个高档社区的形形色色。
有人放歌有人吵架有人拉上窗帘,灯火幽暗。
即使这样的观看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这是别人的家里。
有一幕她在阳台上偷窥如常,男主与阳台上的鹦鹉对话,她噤声贴于墙壁。
她在偷窥别人,谁又知道男主人是否在偷窥她呢?
这样一个稀松平常的癖好,让她“参与”到一场入室抢劫案。
光天化日,几名歹徒在某个人家里打劫财物。
她慌忙扔下望远镜跑下楼去,正好遇到那些歹徒,随后是保安。
她没有报警,也没有装作看不见,她是匆匆跑下楼去的。
原小说让偷窥和抢劫变成一对暗含因果的关系。
被偷盗,一名老人毙命(女主偷窥的时候并未看见这一幕)的事主正是酒驾撞死女主前夫的有钱人。
女主的放任是有因可循的。
电影不是,发生盗窃的家庭不过是女主观看的对面的人家之一。
她的反应是荒诞的、异化的。
联系社会上曝出的保姆事件,女主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
至少原小说的女主还有一定的反抗性,潜伏到这个小区工作就是为了刮花肇事者的车。
而片中女主纵有千千郁结,却也无可解脱。
也就是说,女主的跻身上流和她前夫的死没有成为有机的联系,偷窥也仿佛仅限于对于前夫爱好的一种模仿,或者过重倚赖于复刻往日的深情。
这也难怪有评论说,这个片子无病呻吟。
改编“成”的地方在于,为苍白的底层生活赋予了些许浪漫色彩。
男主老说,胸这么小要不是脸好看才不会娶你。
厨房里偷偷身后抱。
天台上胡乱哈啦。
别看老子穷,老子快活似神仙。
以及没有告别的告别,两人散着步,他跑起来,命丧车轮。
这大概是俗世能给予女性的最大的幸福,与家底的深浅并无关联。
以至于她一直碎碎念二百四十个月,一天两块七毛钱,这笔肇事者的赔偿费换算成前夫在世每一天的价值。
苍天无眼,枉我深情。
原小说聚焦城乡差异,女主人公是农村背景,目标就是找个城里人嫁了。
婆媳关系俨然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开恩,丈夫是喝着补肾汤的、嘴里哼哼唧唧,时刻被老母亲监视的妈宝。
两人行房都要规定好日子,动不动还要被隔壁母亲敲墙壁斥责,再加上柴米油盐的琐事,丈夫为了点车费都气得半死种种,这种日子称不上有多快活吧。
电影抹去了小说现实冷感的一面,王真儿的演绎也让女主更都市化,更情感化。
如果采用小说中的复仇,这对改编者来说,都是不浪漫的,有损人物的。
让女主的追忆,现实与回忆的平行叙事增添情绪的晕染,让观众更沉浸在女主的情感世界,有些类似纯爱片的女主。
即使身居陋室,你我有情亦能蓬荜生辉。
女主最后用那30万买了一只琥珀。
她怎么看待钱,就怎么看待爱。
这两年我免费或者低价蹭了一些不错的电影,这是其中一部。
十块钱在电影群里转的票,对方还不厌其烦得给我定制了票紙纪念语。
为什么想要写这么一篇东西呢,一是电影本身确实动人,虽然豆瓣上黑的不少,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我尊重他们,同时也保留自己的看法。
另外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影视表达能力,所以现在看完电影都写个短评权当练习。
整部电影以重庆为生活背景,镜头的色彩和氛围把重庆这座城市拍得非常迷幻。
影片中的女主荷洁是个暂居重庆的北方姑娘,经人介绍嫁给了老重庆阿峰,婚后生活规规矩矩,不紧不慢。
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她丈夫阿峰的生命,事后获得30万赔偿,婆婆也因此丧生。
荷洁在一次次的计算后,她发现丈夫阿峰的一天只值25块钱,这成为荷洁思考生命和自我斗争的开始。
影片用淡蓝与橘红塑造出两个时空,淡蓝色是荷洁现在帮佣的家庭的颜色也是现实生活的颜色,而她婚前婚后的生活则由橘红色的灯光来打造。
起初,荷洁每天用阿峰留下来的望远镜看对面的造事车主家里发生着什么,到后来她意识到这些观望可能并没有任何意义。
那时她对面的窗户里有一个看电视的老人,一条狗,一对身体暧昧的男女,一对说教的父子,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场景正是荷洁失去且不可能重新拥有的一切。
看到阿峰倒在地上时荷洁除了震惊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伤心,阿峰的狗小白的去世似乎是她的一个出口,她的伤心和无助在此时尽力地释放,甚至去找大仙试图和死去的阿峰对话。
她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大仙是骗子,只是为了寻得心里上的一点点安慰,宁愿被骗钱。
这是她表达和发泄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苦难时都想要去寻找一个出口,利用大仙和阿峰对话便是她的出口。
电影的最后,荷洁做了一场梦,在梦里,她的家人们阿峰、小白、婆婆、弟弟,和帮佣的一家人、造事车主一家人全部都来到荷洁昔日生活的天台上来吃宴席。
梦醒后,她最终将三十万赔款和造事车主塞给她的钱都寄还给了对方。
造事主因为家中被盗损失了一百多万,还失去了一位老人,她觉得命运的造化已经证明了一切,她的爱人阿峰在天堂也得到了抚慰。
她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金钱的数额,而是一个相对的价值,生命是无法明码标价的。
电影的有些镜头可能确实有些乱,比起燃烧来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只是这部小成本电影讲了一件太普通的事情,这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最朴素真实的生活往往会吸引人去思考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很宏大的主题。
电影里阿峰的每次出场几乎都伴随着性的发生,这一方面是荷洁对阿峰和性生活的思念,另一方面则是性爱就像冰棍一样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又不可或缺的事情。
这大概是导演自己的表达方式。
有人说“《淡蓝琥珀》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忧郁,也是众生的忧郁。
荷洁将肇事者的车侧翼由头至尾划破,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宣泄,是荷洁及其身上所映射出的千万饱受精神苦楚的社会中低阶层呐喊的缩影。
” 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也不希望观众对影片有太多时代和社会的解说,就创作者本身而言,他只是在表达。
表达本身比被人理解更重要。
创作者永远是孤独的。
“你活一天到底值多少钱。
”这是影片对我的触动。
我们最终都会与自己和解,与命运和解,真实简单的日常才是弥足珍贵的。
这个世界上最能够触动人的往往是最原始和质朴的事物,不要迷信深刻,深刻没有意义。
生活轻易打动人的地方,可能就是冬日里的一场电影,一根冰棍,一份章鱼烧,握着一杯热奶茶在大街上wandering。
生活的迷人之处在于,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这样的时光。
重庆这座城市太迷人了。
下个月《四个春天》要上院线了,希望大家都去电影院看一看,这是我去年看的最好的两部电影之一。
在我眼里他真的不是一部纪录片,他就是你琐碎的日常,是最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你生命中最容易忽略掉的那部分,也是最揪心最真实的东西。
我打算给我爸妈买票让他们都去看看。
跨年想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
这部电影中,从开始到结尾都有一条主线——利益,女主的丈夫爱女主,可能是因为她的脸长得漂亮、女主的丈夫死了,被赔了30万,其实人生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利益,有时候有可能为了利益连亲情也不顾。
整部电影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用色彩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做爱时呈现的是灯红酒绿的,日常生活又是淡蓝色的看到最后的平行空间,惹人思考。
又是根据须一瓜的小说改编。
她最出名的被改编作品是《太阳黑子》(电影《烈日灼心》)。
而上一部被改编的是《淡蓝色的月亮》(即《夜色撩人》),结果票房口碑都十分惨淡。
对了,一直以为须一瓜是个男的!
有两个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导演爱改编成电影,出来须一瓜,还有一个是胡学文,就是《一个勺子》的作者。
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断跳闪,看着有点累。
大概是实在没多少情节可以挖掘,只能在婆婆妈妈打碎打乱中寻求节奏的变化,不至于太沉闷。
老是在计算,强调生命的价值,一天才值多少钱。
想起《小武》里的称人民币,后来有些地方送礼金就是以斤论的,好像是江浙一带,嫁人就是以钱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而死亡赔偿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很不公道,却又是如此残酷。
女主的幼师塑造,一点也看不出来,你说她是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
失败。
正常而言,或者说非套路来讲,女主怎么都会把情绪带入到工作中,甚至会伤害报复小朋友,因为别人无心对她的伤害(撞死丈夫),而对无辜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整个戏看下来,大部分时候女主的表现就像一个神经病,就是那种智商不在线的傻子。
吕聿来床上“定格”谈论闪光球灯的姿势很吸引人。
这灯光看着像城中村不可描述的发廊。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吕聿来这个“文艺小生”硬是红不起来。
耿乐曾经红过,还有没有机会像潘粤明一样翻红?
女主王真儿某些角度像梅婷,但演技相当一般。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最后,重庆还真是适合拍电影的地方。
《淡蓝琥珀》与《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不一样的 不只是男女主角、丧子或丧夫、他人的责任还是自己的失职,更根本的区别在导演对角色的态度《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因为自己的失责造成孩子们丧生,感官于是奔溃,感知陷入失效状态阿弗莱克不需要“表演”,电影便客观呈现出一个男人真实的痛苦,通过一次次不同的遭遇和情境《淡蓝琥珀》是不同的,女主遭受不幸后的状态都是通过神情、话语和行为这些手段表达出来的她陷入了精神失常的状态,观众从她外在的表现被动地感知到此点。
两部电影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海边的曼彻斯特》与观众间隔一段必要的距离客观呈现男主角的痛苦,这反而引发了共情,而《淡蓝琥珀》看似主观呈示女主角的心理状态,对观众来说却成为一种强迫,迫使他们去感受女主极端的悲苦境况,从而导致了强烈的厌恶与反感《淡蓝琥珀》看似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来,呈现女人在丧夫后陷入的极端痛苦状态,背后实际是男性导演对女性心理的暴力想象,女主角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没能引发任何同情。
与此同时,电影过度使用虚浮美观的镜头表现进一步说明创造者在表达时缺少必要的真诚,只是在剧本创造过程设计一个个情节点,让角色不断遭遇痛苦的境遇同时妄图通过这种悲情的贩卖来引发观众的同情其中没有任何日常生活的质感可言,细节是完构一部电影完整体验的关键所在(侯孝贤意义上的《淡蓝琥珀》是真“PPT电影”,徒有其表的镜头铺陈的叙事节点:相识、死亡、纠纷、帮佣……只不过导演聪明地将其打混在闪回的容器中,让观众难以辨清:影像只提供信息,没能创造体验我们要像拒绝一位擅长撒谎的渣男那样拒绝这部电影,因为它只有对女性心理和情感的无知消费
《淡蓝琥珀》是青年电影人周劼导演的新作,提名了第21届上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影片,并获得了亚洲新人奖的最佳摄影。
这部片子在第五届重庆青年电影节展放映后,作为志愿者和观影者的我很有幸和导演进行了映后交流,也让我对这部片子有了更深的解读。
《淡蓝琥珀》海报 影片有着很强大的原著基础,改编自须一瓜(1)老师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
原著对于导演的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活一生到底值多少钱呢?
”这个新颖的问题所导致的价值判断也从而奠定了电影叙事的基础。
女主人公荷洁的丈夫意外死于交通事故,得到赔偿却失去一切亲人的她,因为一块价值不菲的琥珀陷入了对生命价值的困惑。
如果一个人的每天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那么人的一生价值就可以被量化。
此外,“平行空间”的运用是影片的另一种叙事方法。
不同于《源代码》、《异次元骇客》这样利用电脑技术对于空间再创造;不是《恐怖游轮》、《时空罪恶》这样的惊悚悬疑类影片;也不同于《罗拉快跑》、《蝴蝶效应》这种时空穿越类题材,《淡蓝琥珀》对于“平行空间”的物理概念进行了现实主义风格探索,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悬疑类型片。
影片拍摄于重庆。
导演很好地利用了重庆高楼迭起、鳞次栉比的特点而营造了一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感。
影片中有很多大广角和宽幅的构图,在屋内戏尤其明显,导演利用门窗或者墙壁作为遮掩,然后人物安排在画面两侧,其中很明显的就是保姆荷洁在耿乐家里劳动时,男女主人和荷洁分别置于画框的两端,这样的构图形式更好地表述阶级差异所带来“人的价值”不同,营造失去丈夫荷洁内心的孤独,适应宽银幕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主题表达。
女主人公荷洁的人物塑造极具张力。
为了减轻弟弟读书的负担,她嫁给了相亲对象,重庆老居民,幼儿园采购员妈宝男阿峰。
“美貌却平胸”的她总遭到阿峰对她坦率到毫不遮掩的“嫌弃”,她用低眉顺眼、百依百应的姿态来对于婆婆的呼来喝去……这是市井的烟火气和浪漫并存的故事——对于母亲的小小对抗;给心爱的狗“儿子”小白洗澡;露台上夜风里偷窥评价夜总会小姐;霓虹闪烁的暧昧夜晚不可闻人的缠绵蜜语……这些记忆的美好在阿峰出车祸过世后成为荷洁一次次鼓舞自己进行“报复”的原动力。
阿峰和婆婆相继离世后,荷洁做起了保姆,因为站在雇主家的阳台上,可以用望远镜看到肇事车主的家。
她本想通过刮花肇事者的车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可在她完成一切准备离开时,她亲眼目睹了肇事车主家被偷,价值甚至上百万的珠宝被偷,家里的老太太被杀。
这一切的悲惨遭遇,如同因果轮回一般,到了那个造成她不幸的家庭。
荷洁一直在对她的人生寻找一个出口。
从嫁给阿峰除却相见欢喜,更多的是物质条件能够帮助她和弟弟生存;阿峰死后,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一枚小小琥珀的价值,让她对于人生价值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是荷洁生命历程和心态转变的一个分界点,也展开了影片对于生命不等式的探讨。
所以,她的阿峰已经活出了人生的价值吗?
荷洁不知道,只是她最后将500块买的琥珀项链放在博物馆那块天价琥珀旁边时,我们都会懂得,她放下了,她要开启自己新的人生了。
影片的通过暧昧的暖红色调和忧郁的淡蓝色调交叉剪辑,编织出了回忆如梦境般美丽温暖和现实如海水般冰冷残酷,同时也为观众观看这样碎片化叙事的影片提供解读的钥匙;镜面、玻璃反射的运用,高空俯瞰和低地仰望的对切,也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走入女主人公自北渡南,颠沛流离的孤独心境。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也觉得他也许会延续中国现实主义风格悬疑电影的发展脉络,并开创一个新的纪元。
让我私心给五星,也衷心祝愿在19年上映后能票房大卖。
(1)须一瓜:须一瓜(原名徐平),生于上世纪60年代,《厦门晚报》政法记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淡绿色的月亮》、《蛇宫》、《你是我公元前的熟人》、《提拉米苏》,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以及在2011年6月新作《保姆大人》。
小说《太阳黑子》被改编为《烈日灼心》电影。
附上和导演的Q&A,希望能给爱电影的你一点帮助和指导【导演真的非常帅而真诚,来到我所在的城市重庆这一波宣讲可以说是准备充分,希望能看到周导演越来越好的作品:主持人和导演主持人Q:看完今天的影片后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周导。
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电影里面,您担任导演和编剧两个角色,您这个故事很有趣呢,您当初是怎样进行剧本创作的呢?
导演周劼A:在08年的时候看到一个故事,须一瓜老师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里面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人活一生到底值多少钱呢?
”主持人Q:您是如何理解“一天值多少钱”这句话的呢,现在电影市场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谈论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导演周劼A:最开始做片子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还是想给出一个解答,但在后面发现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到最后就是想把上面的问题通过营造一个氛围,在观众看完电影后自己给出一个答案,并赋予自己的思考。
主持人Q:为什么影片要叫《淡蓝琥珀》呢?
导演周劼A:中间有个小插曲,本来片名就叫《琥珀》的,但是我们做剧本中间报批时《琥珀》这个剧本已经有了,但我们剧名的确定又比较着急,而须一瓜老师还有一部作品叫做《淡绿色的月亮》,我个人很喜欢,那部小说也改编成电影叫做《月色撩人》。
当时在脑子里呈现的整个电影风格偏忧郁,蓝色运用的也比较多,所以就叫《淡蓝琥珀》,到后来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名字挺棒的,包括后面美术制景的工作在确定名称后也往蓝色靠近。
主持人Q:所以说蓝色跟剧情关系不大,只是在烘托一种氛围是吗?
导演周劼A:对。
主持人Q:在场有很多大学生,您有没有什么拍摄过程中的小经验或意见给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
导演周劼A:电影拍摄没有直路可以走,来回尝试。
不过个人来看有两点,其一是多看电影,其二是由于现在拍摄设备的获取比较便捷,拍摄成本也较低,因此鼓励大家多尝试拍摄,不要畏惧弯路,自己形成新的发展。
观众和导演Q:您好,周导演您好,一直很关注这部影片,因为您当时开拍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都在发您的开机仪式的照片,所以我一直挺关注的。
影片的影像风格从开始就很吸引我,片子中有很多您用了大广角和宽幅构图。
在屋内戏尤其明显,比如您利用门窗或者墙壁作为遮掩,然后人物在两侧的一个宽幅的构图。
我们知道这种构图一般这种都是想表现人物一种孤独的心态,或者人物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我想请问您在片中这样大量的构图是有什么想法?
大家都知道影片是在重庆拍摄的,那么这种室内构图您是如何利用这种比较风格化的过程来完成这种影响塑造的呢?
谢谢。
导演周劼A:大概就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比较适合用这种影响的方式来展示,刚才也有提及这个故事希望营造出这样的氛围;第二个就是从影片主题来讲,其中大家观影时也应该有注意到平行空间这个概念,希望通过这种构图适应宽银幕,然后带出更多的空间展示,也可以更多进行主题表达。
Q:导演您好,我非常喜欢您这部影片!
他让我想起了原来看过的《烈日灼心》和《暴雪将至》这样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又带有一点悬疑性,我感受到影像呈现出一种克制、冷静、淡漠之间一个非常有张力的世界。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通过这种暖红色的回忆和淡蓝色的现实相交织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表达,但是您是否考虑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会给观众第一次在影院解读这部电影时带来一些理解方面的障碍?
第二是问题相对具体,虽然有过很多种推测和预想,但更想知道导演的解读。
您对女主当时不照顾小白,而把它交给两个出租屋的陌生人的选择而导致了那样的悲剧,这样的剧情安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导演周劼A:首先非常感谢你喜欢这个影片。
然后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你之前看的两个影片,《暴雪将至》和《烈日灼心》相比的话它不是一个具有强情节性的故事,它的情节建构和矛盾冲突都相对比较弱,采取这样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是想增强它的悬念感,可以让大家一步步抽丝剥茧地了解到人物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她需要到杨磊家当保姆,这样才能看到对面肇事者的家庭。
她想去寻求这个答案,虽然最后得不到这个答案,但她当时的想法是至少能看到对面的家庭,她也是一直在寻找,而小白是她实现自我解答道路上暂时无法顾及的,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悲剧。
Q:我对于这个电影在结尾处有一些疑问,就是在天台的那一场戏,我的理解是她对于现实的和解是放置于一个梦境之上的,现实和梦境交织成一个又一个网,我特别想知道您是怎么编织这个网的,并且如何在解码的过程中让观众能够理解您的想法?
导演周劼A: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个人认为平行空间的设置对于荷洁命运的安排一种温暖的想法。
我其实想通过她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困扰,如果你想走出来,必须自己寻找一个出口。
过去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这个平行空间里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在你遇到很大困扰时,如果能想到影片的角色,也可以给自己一条出路。
第二个关于建构问题,其实是在做剧本的时候是把故事按照顺序做出来,在第二步打乱它,形成一种悬疑感,这里面分为三种方式:物件有关联性,事情发展的起因和结果倒置,而最主要的是,故事的风格线以荷洁的命运为导向。
我们希望观众知道,让她心态发生巨大改变的并非她丈夫出车祸或者婆婆摔死,而是她知道那个琥珀价格的时候她在内心做估算,在那一刻,她的内心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就把那件事作为一个分界点,然后把分界点前置。
Q:您的影片是根据须一瓜老师的作品进行改编的,那在进行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并且有哪些解决方法呢?
导演周劼A:困难有很多,从08年看到小说到现在将近有十年。
当初遇到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小说采用的是独角戏形式,但文字可以描述心理状态,而影像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并描述关联的事件,用人物对于事件的反应表现她的心理,我们也通过增添角色,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或事件来使观众明白人物的心路发展历程,这是初期的问题,当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又回到了叙事的层面,因为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相对于须一瓜老师其他小说来讲,并非一个强事件的讲述,它偏向个人心理描写,怎样把它搬到大银幕,还能保持它的趣味性就是第二个问题,考虑到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讲述事件的先后顺序来造成悬念。
第三个就是细节方面的问题,增添细节和有趣的事情,在反复打磨后形成剧本。
给了三分,两分给拍摄,一分鼓励。
看了原著后觉得改编不够好,很多地方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女主角压抑的情绪可以感受到,但看完后并没有打动我。
原著叫《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想表现的是普通生命也有着巨大的悲伤,被剥夺被算计后的挣扎和反抗。
在什么都能被金钱衡量的世界里,生命已经比很多东西廉价,生命价值也根据地位户口等因素作为基准来衡量,但是每一个生命,无论活得多么不堪,它都值得尊重,也同样精彩。
原著有种压抑悲凉的色彩,即使最后女主心里算是平衡了,但她失去的终究失去了,她得到的平衡以及她所有做的一切都只是自我安慰罢了,毕竟她这样一个小人物,再不甘心又能怎么办,在这样的社会中又能做得了什么能改变什么呢?
接下来吐槽电影的几处问题。
首先,女主角太漂亮了。
这么美这么清新文艺的女主实在让人很难看到底层阶级那种窘迫卑微感,而且女主气质也不错,她会成为这样一个家庭的媳妇以及她的低眉顺眼,总觉得不太真实。
演技方面也没演出那种挣扎和压抑的感觉,很多想表现内心苦闷的镜头反而让人觉得画面很美......比如在阳台喝酒那个镜头,我更多感觉到了女主的迷人,而不是压抑苦闷的气氛。
也想不通剧中几次强调女主脸蛋长得很漂亮的目的是要表达什么。
其次,一直对剧中用三十万赔偿金除以年龄等于25元每天的算法迷惑不解,为什么要用总金额除以年龄,不是应该除以剩下的生命吗?
活过的是已经得到的啊,车祸失去的是剩下没有得到的生命啊,那这么算的话活了八十岁的和活了一岁的赔同样的钱,八十岁的反而一文不值赔少了?
什么逻辑。
后来一看原著才松一口气,原著算的是剩下的生命,导演这样改编不是有问题吗……然后,对于死者她老公的塑造,不够市井,甚至很多时候让我觉得他是个有点出世的不羁大小孩,所以很困惑,理解不了导演塑造这样一个性格对主题的表现有哪些好处。
还有女主回忆她们一家人生活的事件,感觉不到什么幸福,反而是觉得她老公和他婆婆都不爱她,不知道这样表达是要干嘛。
但原著的回忆中女主对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是有留恋和渴望的,虽然不甜蜜但对于女主来说还是很满足的。
电影没有表达出来女主的留恋和渴望,所以很难衬托出现在的缺失和痛苦,少了一些触动人心引人共鸣的点。
最后,女主偷听到了男主人打的电话说她心里扭曲,感受到了男主人的虚伪,然后又可能被女主人怀疑她和男主的关系后,第二天就辞职了,这很容易让人疑惑女主到底是因为这件事离开的呢,还是因为看到肇事者家庭被偷得到满足感才结束了行动。
感觉故事讲得不明不白,或者想表达的实在太多造成了混乱。
还有一些情节我也没看懂:女主在自家天台做了一场梦,为什么出现了肇事者和她服务的男女主人,并且把他们当成了好友来招待呢?
她潜意识里对他们这四个人的感觉这么好吗?
不应该是讨厌吗?
毕竟他们对她都不好。
不明白用意。
琥珀到底是代表什么?
这个我也看不太懂,不过我倒是给它圆了一下剧情,不知对不对:女主在地摊五百块买了假琥珀以为是值二十万的真品,这也正是在某方面象征了女主压抑纠结的内心和整件事情的动机,她以为她的家人和自己应该是珍贵的值钱的,但只是她这么看,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本身就是没什么价值的,这在她去到博物馆,把假琥珀和真琥珀摆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发现了真相,所以她留下了一滴泪,为自己卑微的命运悲哀,因为知道他们的命确实也就值三十万,同时也彻底放下了不平衡的心态释然了,电影也就在这里结束了。
其实原著让人想象出来的画面是很生活很市井的感觉,朴实真诚,普通平静的外表下有汹涌压抑的情绪和情感,这样的对比才更有力量。
但电影却拍得有点太文艺,运用很多手法甚至还有平行空间的概念,制造出的气氛却总觉得哪里不够,大概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但就是缺少打动人心的点。
就好像同样是讲一个人被车撞死了,有的人只是给你描述一下现状,会讲故事的人却会让你久久难以平静。
不过导演第一部拍成这样也不错了,在中国当下的电影环境下愿意去探讨这样的主题也很值得鼓励,希望以后越来越多,多实践后总会变得更好的。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这是道看似数学问题的哲学题。
新锐导演周劼用一个故事的讲述、一部电影的体量,试图将这道玄之又玄的问题放置在朴素的现实生活中。
魔幻且真实的生活本身,给了人物、导演以及观众心中追寻的答案。
这个答案并没有统一标准,它可能是一个形容词、一种感觉、一次困惑。
周劼并不强求人人都会喜欢或感同身受,“拍电影首先是满足自己,试图表达出我想说的,然后是找知音的过程。
”而周劼与《淡蓝琥珀》原小说的相遇、改编,继而成片的过程,更是长达十年。
悬疑与追问,与类型无关2008年,须一瓜所著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第一次刊登于《上海文学》,同年二月转载至《北京文学》时,进入了周劼的视野内。
“第一次看到故事便很喜欢,当时还没有与须一瓜老师聊版权的意识。
”故事并不算复杂。
女主人公荷洁的丈夫意外死于交通事故,得到赔偿却失去亲人的她,陷入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偷窥起肇事者一家人的生活……
原小说最吸引周劼的是,“触动最大的是人活一天值多少钱这句话;另外须一瓜老师提供了好的细节,读起来过瘾,很有画面感。
”很快,周劼便依照原小说做起了初始的剧本创作。
中途电脑丢失,项目搁置了几年,时间转至2014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又重回轨道,“一来当时依旧特别想做这个故事,二来就处女作而言,故事的体量更适于投资和制作。
”周劼专门飞至厦门拜访须一瓜,以低价拿到小说版权。
重头戏才刚开始,改编是重要的第一步。
周劼与太太赵晓秋一起完成对小说的改编。
首先相对于原作中荷洁更加扭曲、阴暗的性格特质,周劼将荷洁身上小众、不招人喜欢的部分弱化了。
“荷洁象征的不是某一类女性,透过她看似比较离奇的遭遇,关照的是现实中遭遇变故的普通人。
可能经历过类似事件的每个人,不得不拿一个东西去算一下,以达到心理的平衡。
”
“算”,成了故事的核心概念之一。
周劼为荷洁突如其来的计算设计了一个合理的契机,丧夫后的荷洁带领幼儿园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时,知晓了生命短暂的蚂蚁被封入琥珀后价值不菲,进而引发了荷洁对丈夫阿峰生命价值的比较。
结果,30万的赔偿换算后说明了一个价值事实,在阿峰32年的生命中,一天只值25块。
这个荒诞、讽刺又可笑的数值,成了荷洁怎么也迈不过去的坎,成了她执拗的原因。
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开始失衡。
“荷洁的情感是相对滞后的,并且她的整个心理状态是拧巴的。
”这样一个人物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要如何传达,周劼用了制造悬疑的手法。
相较于原著平铺直叙的讲述,周劼把故事的时空分为了现在时空(荷洁做保姆偷窥肇事者一家)与过往的回忆时空(与阿峰生活的点滴以及车祸后的一段生活)。
现在时空按线性的发展平顺地讲故事,过往则以非线性的方式,打乱顺序,增强悬疑感,感知荷洁的心理变化。
但这里的悬疑,并非类型电影里的套路。
改编伊始,曾有人建议周劼让荷洁住进肇事人的家里,人物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更加集中,《淡蓝琥珀》也就成了一部彻底的类型电影。
但周劼拒绝了,“如果要做类型,就不会选择这个题材。
它的优势不在于此。
”取而代之,周劼添加了三个人物,一个三口的中产之家。
荷洁做了他们家的住家保姆,而后每天监视楼对面的肇事者一家。
“这个年轻的中产家庭,是对面(更富有的)肇事者一家的映射。
”
(左三为周劼导演)周劼坦言,“这个故事里没有所谓的恶人。
我更忠于映射当下的现实状况,尽管这样很残忍。
”理性地看,肇事者已尽了责任,三口之家对荷洁没有恶意,那她的恨和困惑到底来自于哪里?
或许来自于本就魔幻无常的现实本身。
周劼希望荷洁能面对自我、敞开心扉,与世界和解。
“内观自身,打开自己,收获的是更多细腻、平静和美好的事物。
”他从库斯图里卡的《地下》中获取灵感,在倒数第三场戏那里做了一个平行时空的场景。
与“车祸+偷窥”事件相关的所有人集合在阿峰家天台,为小白庆生。
第二天一早,荷洁坐在天台的大树下醒来,全片最魔幻现实的一刻出现了,“荷洁的领悟和佛祖在菩提树下的顿悟一样重要。
”这是部讲情绪的电影这是一个普世的故事,所以即便拍摄地定在了周劼颇为熟悉的重庆,他并没有突出地域特色以及市井烟火气的想法。
“我拍的是重庆,也不是重庆。
想做一个架空的地方,营造氛围,重庆话是真实感的点缀。
”《淡蓝琥珀》避免了重庆一切的繁闹与喧嚣,剧组为了拍出空与稀,费了不少力气。
“我想营造一种氛围,让大家感知荷洁的情绪,因为这个事件不是强情节的,在制作中我们尽量增强它的悬疑性,把观众带入到情绪当中,而非透过人物的脸去传达。
”
(周劼导演在拍摄现场)周劼借影像的设计,试图传递两个点。
第一,荷洁是被自我情绪所禁锢的;第二,荷洁的情绪起伏并非激烈,而是微弱且有逻辑的,客观呈现这种“微弱”至关重要。
在荷洁做保姆的杨磊家客厅里的线条,都是美术团队制作的,传达的是笼子的概念,荷洁是被禁锢在这里的。
造型与镜头的运动密不可分。
周劼曾向摄影师传达他的设计,“想象主人公是在动物园的笼子里,我们只能在笼子外面看。
”也就是说,不管看到的是脸还是背,镜头均不能越过现有的视角去看,“我们当时拍摄时,在现场大家心里有条线,那条线不能进去。
”此种客观且静止的镜头意识,贯穿整个“现在时”故事的拍摄中。
在过往温情时光的运镜设计上,条条框框的间隔消失了,镜头更具有流动感。
流动感也有不同的设计。
“如果是客观叙事类的,镜头移动会慢一点,或者移一点后便停止运动。
”而有一场戏是夜晚在天台,荷洁与阿峰感情最好的时候,“镜头会一直动,但仅仅是注视,没有去跟随。
”因此,在《淡蓝琥珀》中周劼贯穿着一个统一的视角,“注入一定情感的上帝式观察视角”。
拍摄视角的同中有异,充分体现出周劼自觉的美学追求。
《淡蓝琥珀》更被津津乐道的是对色彩的应用,用色彩外化荷洁的心理活动。
把她的悲与喜、哀与乐等情绪用蓝与红这两种冷暖异常明确的色调带动。
随着故事的进程,两种色调也会有不同层次的加深与减弱。
(《淡蓝琥珀》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比如平行时空里,所有人相聚在阿峰家天台的那场戏,用了扎眼的红色。
“美术用了结婚喜庆的红色,外加了些柔光”,把荷洁的开心与没有伤痛的平行时空美好外化,是整部影片情绪最浓郁的高点。
“起初只在美术上做了色彩的区分,后期调色的加入是为了能让观众在看第一遍时便能区分此种意图,调完之后发觉更有易于凸显美术在视觉上的巧思。
”结语周劼说自己是一个纠结的人,所以对于荷洁究竟有没有与世界、与自我和解的问题,他的回答小心翼翼。
在那场颇具和解意味的天台大聚会之后,周劼并没有将故事结束于此。
他让荷洁重回博物馆,来到琥珀展台前,用全片唯一一个特写镜头拍下了荷洁流泪不止的双眼。
她和解了吗?
未必。
或许她还会拧巴地走下去,或许她已想通。
观众跟随荷洁走过这一趟世事无常的时光,怕是很难为她此刻的心理做一个准确的注解。
周劼说,这是他的坚持。
他想要在最后一刻把主导权交回给荷洁本人,由她直接地告诉观众她的想法。
至于观众接收到什么,是观众与荷洁之间达成的默契。
懂与不懂?
是知音,就总能懂。
-END-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没看过小说,看完之后断断续续想了想才终于把故事时间线串起来,发现一些观影过程中没发现的因果关系。
剧作很有意思,全篇细想下来很大成分都在谈“利益”。
荷洁和阿峰的婚姻建立在阿峰喜欢荷洁的脸以及其相较于皇宫里的坐台小姐是一种“看得见也摸的着”的存在,荷洁也许是真的喜欢阿锋,但是很难说阿锋对荷洁的爱不掺杂利益的成分(生孩子、满足欲望等等等);而后阿锋和婆婆死后,荷洁不断做出行为让他们死的更“值”一些;最后幻想部分奔驰车老板直接说出“也不知道送什么好就送钱吧”这个就很露骨了。
影片中荷洁为了让阿峰婆婆的死涨价下了不少苦心,但好在出发点是有人情味,手段也都是比较幼稚的,使得至始至终她还算是个好人。
看之前先看了影评,看到有朋友说荷洁的形象在整场戏中没有转变,角色形象较单薄,我觉得在理。
前半部分的声音总感觉有些素材比例不太合适。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的电影服装都不是很贴合剧情…...神奇动物在哪里故事发生时间早于哈利波特。。
但总体环境服装都感觉是动物比较现代化……….然后这本片里。。。
我真的看不出女主很穷啊!!
虽然衣服很朴素但是设计的小巧思也太多了吧,带入不进他是个家庭贫穷的人设里………话说这部电影的同期录音居然也是作曲,这跨界也太厉害了吧
每部重庆作品都会有这个城市的味道,而以摄像得奖的本作其实并没有很多重庆江湖的味道,当然主角的设定是北方人,场景冲突中几乎都是单向发生的,没有当场的飙戏。
女主的时间多,思考的也多,自己的25元算法成了自己活下去的一件要研究出来的梗。
可是所有的努力都是烟消云散,最后手持部分拍摄的结局让人觉得无话能说,然而跳回开头的琥珀,却回答不了观众的对这个象征符号的疑惑。
毫无说服力的电影
这个让人难受、让人无奈、让人窒息的金钱社会。今天,我又值多少钱,你又值多少钱,它又值多少钱,计算万事万物价钱的公式又能否画上等号?
搞不懂女主为啥如此纠结,老公和婆婆都不咋地啊,纠结个锤子。
导演基本上舍弃了所有戏剧性,而去发出一种虚无的质问“”人活一生到底值多少钱?”但电影是电影,观念是观念,问题是问题,情绪是情绪。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虚无到没边,以此来支撑一部电影注定形式大于内容。尤其是女主的形象选择上失去了现实感,让人误以为闯进了文艺青年臆想世界。
论如何越活越累。很棒的都市题材佳作,结尾保守了些,不给狗子安排一波皇家一号?
把影像记录当做一个沙盘游戏,自舐伤口的挣扎,都是对重生的渴望。耿乐太抢戏了,完美诠释每个明面上插科打诨、背地里偷鸡摸狗的普通男人。男导演视角的女性总是少点意思……
最近看的几部国产片,设定都太做作,最后竟然给狗开个天台宴会。好的制作团队依旧不能遮盖这部片的粗鄙和做作。
尖锐、无情、残酷、冷静地揭露了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女性弱势等不可调和的、无解的社会问题,非常丧,非常不友好,致郁剂。
据说是因为成片后才发现有一层淡蓝色的滤镜加持才叫淡蓝琥珀,但是这部片子给人的压抑感,看完后真是难受呢
,,,,,。。。。。。。。。。。。。。。
#淡蓝琥珀# 非常充满惊喜而且致郁的一部影片!本片有着记忆碎片似的叙事结构和略带文学性的文本!在现如今这个金钱社会里,所有的东西和事物都被明码标价,但人的生命能值多少钱呢?
螺旋的楼梯,被囚在树脂中的小虫,人不如狗的困局。末尾天台上的皆大欢喜,是一场琥珀幻梦。BTW. 被种草了须一瓜的原著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
不太符合邏輯,或者每個人價值觀不同
耿乐带儿子看的是《星际穿越》,平行时空的话题,引出我们是不同结局的可能。重庆话和普通话对话,对比起来方言味儿特别熟悉。琥珀里封住的不只是蚂蚁,还有死去的人、被封存的日子、30万的钱,女主后知后觉的悲伤是她的纯真终于被这座城市深深伤害的证据。叙事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当代矫饰美学
不知道在讲啥
悬疑狗屁啊,刻意的玩穿插倒叙营造所谓平行时空,让观众看的晕头转向才显得电影很有深度吗?
自定义(偿命+和解)
生命是一種消耗,又何來「一天值多少錢」這個設定呢。
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