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人乍以为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看下来其实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导演擅长的仍然是大量铺设眩目的繁华,但口吻冰冷而厌世,并不避忌肮脏下作的人心一角,从中完成批判性的提炼。
这种核心理念下拍就的电影,平等地讨厌名利场的人物群像,人有多闪耀,势必就有多堕落,所以它很难做到真诚地赞美传记片的主角,况且主角是猫王,这是电影看起来别扭的问题症结。
电影从选择经纪人帕克上校为内聚焦视角开始,从人性化经纪人而工具化猫王开始,就注定别扭到底了。
经纪人不仅用全程旁白驱动剧情,他的角色能动性也完全凌驾于猫王之上,并且贡献了本片唯一一对深层次矛盾,除了和经纪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猫王的偶像之路似乎没有更本质的痛点可云。
男主角眼露精光、笑容狡诈的反派式演技,被汤姆汉克斯的从容老道稳稳压过一头,这也让猫王的魅力显得可疑。
电影前段是经纪人包装最早的爱豆形态的造星心路,他把嘉年华骗钱把戏的经验自如运用到娱乐业,眼明心亮地发现了猫王在舞台形体上的“破格艺术”,和当代的爱豆经纪人一样,一头扎进了面向女粉丝贩售性幻想的商机里,辞退艺人女友、让艺人上节目露脸、卖艺人周边,在扭腰摆臀的台风引发伤风败俗、猥亵粗鄙等文化争论甚至趟了政治浑水以后,帮艺人公关脱身。
电影中后段叙事乏力起来,镜头看似逐渐对准试图脱离经纪人掌控的猫王,但他的小矫情小反叛仍然被经纪人压制,终究只是一只在经纪人庇护下的小猫,这让他的爱情和事业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同时乏善可陈,以艺人为镜映射操盘手,电影的重心依然在经纪人身上。
真正意义上的重挫被帕克上校的旁白一嘴带过,猫王在舞台上和歌迷们的“热恋关系”太过销魂,这让他在休息的间歇无法沉心平凡生活,于是移情致幻药物,成为早逝的根因。
然而电影并未深度聚焦猫王渴望舞台、燃烧生命的强大主观性,反而调转视角去形容经纪人压榨艺人的魔爪,这让猫王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物弧光,而成为了验证经纪人乃至娱乐产业的黑心的一步棋。
电影还是分出了一些段落去正视传记片主角的音乐。
儿时的猫王从黑人的乡村与福音歌曲里,发掘了自由和神灵的博弈,在兽性勃发和祈求宽恕的激烈抗衡里,抓住了被禁断的诱惑。
从早期单纯地在白人道貌岸然的文化圈里再版黑人趣味,到把自己的文化主张注入音乐,电影的确阶梯式呈现了猫王逐渐成熟的音乐风貌,虽然在电影里相对次要。
导演本身的“盖茨比”风格在形式上也很先声夺人。
漫画式的多格分镜、漫画式的插入注脚、漫画的情节脚本,以及撕破线性镜头再雪片般重组的技法,花哨到应接不暇。
只是随着叙事推进,电影的内容略显无力去承接形式上的绚烂。
我通过这部电影,第一次全面了解的猫王生平,42岁死于长期滥用药物导致的心脏病突发,非常感慨,美国很多杰出的音乐艺人都有药物成瘾的问题导致早亡,包括后来的迈克尔杰克逊(我十分期待关于他的电影,我相信未来也会有类似题材)、惠特尼休斯顿,如此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实在太可惜了。
之前我以为猫王的重要意义,仅在于音乐,把黑人Blues和白人Rock风格结合起来,开拓了美国音乐,从这部电影才我知道原来猫王最初的生活年代还是种族隔离时期,他代表了黑人和白人的种族融合,率先从音乐开始,当然他的音乐创作才华也是独树一帜的。
Unchained Melody原来是一首50年代的老歌,这首歌曲如此动情,真是经典,猫王最后一次公开表演演唱的是这首歌曲。
又看见了王家卫的无脚的鸟的名句,难道这是猫王的首创?
刚开始我对男主演Austin Butler有点担心,他外形瘦削,完全不像猫王,看过之后还是为他对猫王的模仿鼓掌,从声线、动作、情绪还是模仿到位的。
他的妻子女主角很漂亮,一位澳大利亚新秀。
Tom Hanks 老将出马,是影片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电影基本不会跑偏。
我前两天刚重温Tom Hanks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费城故事》,时光不饶人,年轻小伙儿变为耄耋老人。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镜头的转换有几处很巧妙,比我前一段看完的《金发梦露》要好很多,就是电影有点长,将近两个半小时。
A white boy with black soul, thrived in the female gaze , burnt out by overflowing love.. The icon of the time ..after all a lost boy.影片开头实话说有点劝退,凌乱的intro和漫画风拼凑风格让我一头雾水。。
但是伴随着Elvis的童年出场,与音乐的初遇,感受上开始抓人。
黑人音乐真的非常engaging , 外放原始的欲望,身体和灵魂交缠又分离。
Austin Butler跟Elvis本人实在长得很不像,少了甜蜜感,更突出了忧郁和迷茫。
但是有给到猫王的魅力点,orgasm wiggles 和black accent 稍用力。
一点功课不做就跑去看,因为想当一张白纸沉浸式观影。
吸血鬼经纪人边看边觉得极其眼熟,是我眼瞎没认出Tom Hanks。。
虽然他胖的我没敢确认但是眼神依旧摄魂。
曾经知道猫王是在中学的历史书里,但从来也没有去了解过他,也没有听过他的歌,甚至不知道他的本名。
近来偶然一次在B站刷到了猫王《If I Can Dream》的演唱视频,又看了他生前最后一次演唱会强撑身体病痛不适用钢琴表演的的《Unchained Melody》,深深地被猫王的台风,唱腔所震撼、感染与打动,如今听来依旧流行的曲调让我难以置信他已经过世了四十来年。
于是乎我去看了这部今年刚上映的Elvis Presley传记电影,我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是我目前看过传记电影拍得最好的一部。
男主演得很不错,情节是导演惯用的套路,同时画面华丽奢靡,尽显了五六十年代美利坚从战争逐渐复苏的状态以及在Elvis对于美国乡村、摇滚音乐的推动与发展,不得不说描绘的那个时代的故事却并没有让我觉得非常陌生或是有距离感,也使我想象倘若Elvis出生在这个年代,他又会是如何。
影片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当时米国两位领导人接连遇刺,影片里“复刻”《If I Can Dream》的画面,被演绎出的Elvis不做作的真情流露所感染泪目。
看完电影,唯感惋惜,摇滚天才还没未曾踏出美利坚的土地到别国表演就永远停留在42岁的年纪。
说真的 好想穿越回那个年代看看那个魅力十足又感情细腻的smart boy。
2022美国传记片《猫王》,全球累计票房2.61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1,IMDb评分7.7。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电影版释义。
本片通过猫王经纪人的视角完整地记录了猫王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的传奇人生。
经纪人与猫王的经历是典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确实如经纪人自己所言,是他发掘了猫王、成就了猫王的辉煌,也是他限制了猫王的发展,如果不是他的限制和阻挠,猫王肯定会世界巡演而成为世界巨星,但可惜猫王的足迹只在美国,这是猫王星途的最大遗憾。
本片中有大量猫王的代表作金曲,猫王在美国火热时,我还没出生。
猫王去世时,我才几岁。
本片中的猫王金曲,我这一代人听到过几首(多数不熟悉),当代年轻人就完全不知何物了。
我之前看过猫王的纪录片,2018年的美国纪录片《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搜寻者》,对猫王跌宕起伏的一生有所了解,本片则从剧情片的角度丰富了我对猫王传奇人生的了解。
猫王对音乐的热爱很感染人,他的快乐与音乐紧密交织在一起,他只有在音乐中才能寻获真正的快乐。
本片中涉及到了许多美国重要历史事件,比如马丁路德金遇害、肯尼迪遇害、甲壳虫乐队崛起……还透露了杰克逊五兄弟崭露头角,这在日后诞生了世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
可以说猫王的英年早逝,促进了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这两位世界巨星的崛起。
美国演员奥斯汀·巴特勒饰演了猫王,对猫王的舞姿可以说是神还原,能看得出来这个演员在出演之前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和模仿猫王的舞姿,将猫王极具激情的热舞还原得非常有爆发力和感染力,给奥斯汀·巴特勒塑造猫王点赞。
奥斯汀·巴特勒不是一线男星,本片中的表现很抢眼,估计会开拓他的星途。
20多年前我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买了首度引进内地的猫王的正版磁带,才终于知道外国人为何那么迷恋他——猫王那一把充满荷尔蒙的厚重磁性嗓音,真能把一首烂大街的情歌唱得天荒地老!猫王的演唱属于老天赏饭,一开口就让人着迷,他在舞台上也是魅力四射,让人心跳加速。
可以说纵观流行音乐100多年,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屈指可数。
有的人唱得好,但形象差;有的人形象好,但唱得烂;有的人都不错,但就是不招人待见,就是不性感!你以为猫王的综合魅力是那么容易就能呈现的吗?
其实以前也有人拍过几版猫王,但都离精品相去甚远。
巴兹鲁赫曼想蹚这浑水,肯定是受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鼓舞,想凭这个冲击一下奥斯卡,但可惜还是重蹈覆辙,弄出来了一个花里胡哨的怪胎。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猫王的模仿秀,尽管视觉上极尽奢华、繁复,好像一部大型MV,但内核却极其空洞,汤姆·汉克斯扮演一个挺着大肚子、粗鄙不堪的小丑式人物,成天挖空心思赖着猫王赚钱,猫王想走还不让,还用毒品控制其听话,最后导致其早早死亡……对不起,这不是《红磨坊》的剧情吗?
妮可基德曼投胎转世到美国变成了猫王?
除了这个“反剥削的”主线剧情,其他就是各种舞台表演模仿秀,竟凑了两个半小时,你说无聊不无聊?
至于亲情、爱情,那都是小插曲,一点也不重要。
回来的飞机上看了半部Elvis,最棒的是黑人唱歌[捂脸哭] 主演很卖力,感觉就是不对。
看看猫王以及他出道时正红的Mario Lanza,就明白差异在哪里了。
里面的B.B.真可爱啊! 啥时出个他的纪录片儿。
其实我想说的是那种high,酒精药物感官刺激宗教激情造成的迷狂,存在于所有早期人类的通灵体验,被所有后来的文化建制(儒家尤甚)压抑,然后又在上世纪被挖掘出来:既是无限制的自由,又是最有效的控制。
本来看了预告片之后对这个片子不是很感兴趣,总觉得服化道太过了,奈何同事极力推荐,所以还是去看了。
本片讲述了Elvis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乡村男孩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摇滚之王猫王的精彩却又短暂的一生。
本片的另一个主角就是挖掘、培养并把 Elvis推上职业巅峰的经纪人 Tom Parker 上校。
Elvis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巨星,跟他独特的成长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变迁息息相关。
可惜的是,在巨大的名与利面前,Elvis 和 Tom 都迷失了自己。
看完本片最大的唏嘘就是作为国际巨星的猫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被困在赌城拉斯维加斯,他的世界巡演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
本片秉持了导演巴兹 •鲁赫曼一贯的浮夸风格,喜欢《红磨坊》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可以checkout。
男主奥斯汀 •巴特勒虽然年轻但是很灵,今年奥斯卡提名应该有了。
当然,想看汤姆 •汉克斯演反面角色的也不要错过哦。
全片用歌曲音乐串起来,凸显流行歌王的情感和生涯。
不论是当电影看,还是当传记看,都相当经典。
若没有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创造,很难呈现这些宏大又细腻的场面。
天赋自不必说,几乎没有展露他刻苦练习的画面(好期待揭秘的信息,哈哈),难道揭示天才也需要刻苦练习技能会削弱巨星的光环吗?仅仅宣扬天赋,会更让粉丝崇拜?在表演的舞台上,这样全然的投入,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太迷人了。
当然一直也有高颜值,即使到后期,胖没了脖子,倾情的演唱依然吸引人。
EP1935年出生在美国黑人人口最多的密西西比州,一个贫困工人家庭。
猫王是1950年代将黑人福音布鲁斯灵魂乐等注入流行音乐的第一人,并将其和美国乡谣融汇发展为摇滚的奠基人,这是猫王对音乐所作最大的贡献,可辨识的直接影响将超过百年。
间接影响将化为原子永存于亿万人的思想宇宙。
影片呈现少年猫王被黑人音乐打动到眩晕。
画面极富象征意义,黑人音乐渗入猫王的灵魂。
也预示影片将涉及1960-7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高潮。
少年EP胸前的闪电标志,也是猫王的另一个精神图腾:DC漫画超英沙赞的符号。
这一段落也是影片最精彩部分。
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同样是美国黑人最多的城市,1958年MJ诞生的时候,EP的音乐在美国已初具披靡之势。
少年MJ随家人全美巡演时,EP已征服全球。
说MJ听EP音乐长大不为过。
不同肤色却拥有相同的的黑人音乐源起。
MJ的少年时期,EP开创的摇滚已经衍生发展了百个流派。
MJ的音乐符号开始倾向于DISCO,FUNK,POP
EPMJ共有的招牌舞技。
不过,和EP相比,MJ舞蹈的进化超越时代提前遁入数码时代,非人能及。
让我们保持同样的精神,开创下一个时代吧。
1957,EP的监狱摇滚。
歌舞唱跳组合本来在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已经开创并持续影响全球。
但是EP的唱跳组合基于音乐由古典向现代转化形成摇滚的开辟意义,和歌舞片不可同日而语。
正因为摇滚音乐的划时代,也使EP成为现代流行音乐极重要载体MV的奠基人。
20年后,MJ的接棒。
1950年代,少年EP正处于黑色电影最后的高峰期,他的《监狱摇滚》无疑打上黑色烙印:英雄不再是英雄,罪犯也是英雄。
对MJ影响深远。
MJ巅峰作品《billie jean》《 Smooth criminal 》《dangerous》虽然拥有摇滚蜕变的最终形态,但内核却是1950年代的黑色。
影片接近尾声时,EP尚余两年生命。
背景广播提及MJ在MGM大酒店驻场演出,表明MJ已经和EP直接竞争。
这里象征意义明显,MJ接棒EP。
也是从EP为代表整个第一代摇滚人手中接棒。
紧接着,画面来到EP心爱的女儿丽萨。
象征意义不言而明。
1995年,EP已离世18年。
MJ和自己的第一个妻子EP女儿丽萨共同演绎《You Are Not Alone》。
爱是真实的,即使注定比生命更短暂。
R&B曲风,满含对内在灵魂黑人音乐布鲁斯的缅怀,对过去半个世纪的缅怀。
即使无人超越,你的时代也注定要结束。
影片最后一幕,EP回头凝望自己的生命。
MJ则已隐蔽于黑暗之中。
EP和MJ拥有共同的灵魂。
他们的早逝无论是否与滥药有关,生命的能量耗尽是因为光芒太耀眼。
生命能量必须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那就是音乐,重塑亿万人的脑细胞,激励生命的步伐。
So I keep singing a song to me!
仰望浩瀚星空,EPMJ是最璀璨的联袂双子星。
迄今为止,EP和MJ的全球唱片销量均超过3亿张。
MJ稍领先,居全球第二,EP第三。
待续,,,,,,
就像在看非常华丽的百度百科解说
2.5//本意围观一下奥斯汀巴特勒的油王诞生记 结果接连的被复刻的猫王秀硬生生洗成路好 有些理解到猫王打破主流社会观念而掀起的文化浪潮 在今天看来多少不可思议 一个白人唱起摇滚居然也会是“有伤风化”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流行文化偶像会击碎多少壁垒 以及 摇滚是多么直接宣泄情感的音乐形式
聒噪,太聒噪了,这种记流水账仿佛我的日记。
表演像男妓,电影像广告,剪辑像癫痫,剧情像狗屎。
与其说是关于猫王生平事迹改编作品,不如说是导演对猫王生平事迹重新解构将自己风格与真实影像相结合很个性传记片。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更完整逻辑性强多了,对于邪恶的经纪人描写很到位。花里胡哨应接不暇舞台效果堪比《红磨坊》只是导演这种风格与剪辑让观者感觉有点累。倒是这种风格很适合表现这位摇滚巨星因为猫王就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BAZ导把最擅长的拍法玩到更尽—快到飞起的剪辑,亮到眼瞎的光影色彩,当然,最重点还是音乐。只是主角的故事本身就太多唏嘘,要讲的随随便便就能有这么多料也没办法再做太多精简,而学《莫扎特》用“反派”视角讲故事的剧作手法已经尽可能避免了流水账,总之按现在的呈现来看基本都还是符合预期。PS原来猫王的抖腿舞步不是学的阿甘,阿甘真正是来抢戏的。
妈呀绝了真的爱了❤
Elvis the movie musical。反正因为一个波希米亚的超卖,所有这些人都会拍上一遍,那至少Baz Luhrmann的花里胡哨还算好看
无与伦比的over the top F A B U L O U S ~~~~~~~
C+:过于混乱的视角和流水账的叙事辜负了奥斯汀巴特勒的表演。
近三个小时的豪华传记片,内容与表现虽没有什么精彩、闪光的地方,但也还是较清晰地讲述了猫王传奇的一生历程,特别是他从小生长的黑人族群给他的音乐滋养和当时的白人种族歧视对他的压制与破害,以及与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经纪人依赖又矛盾的复杂关系等,都加深和丰富了我对这个西方世界永不消失的“青春摇滚偶像”的了解。还是值得观看的。
如何把传奇巨星的人物传记拍得不那么流水,显然用花里胡哨的剪辑和眼花缭乱的视听是不够的。电影还是太像音乐电影,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猫王是属于舞台的,舞台上上兴奋疯狂、竭尽全力、魅力十足,而舞台下的刻画则偏少,虽然经纪人的视角提供了一些主观性,但想从这部电影来了解猫王显然不够。
没了挚爱的陪伴 其实拥有了全世界 又怎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拍传记片【アゲ】
这类辉煌人物的传记片,不必过于找茬,如果有朝一日Michael Jackson、John Lennon、张国荣等的传记片面世,同理。他们都是上天给人类独一无二的馈赠,莫过于苛求。银幕重现他们的风华绝代,是我们的福气。90分钟处圣诞特辑的《If I can dream》,以及片尾挣扎而高歌的《Unchained melody》,这两次令我破防了。Parker上校总结猫王那句台词记忆犹新——他的陨落,因为爱,对歌迷的爱。
不是我的回忆 但这是真的吗 甩甩胯就高潮??
拍得太花里胡哨了,选角也不行,这是拍MV吗?没走进人物灵魂,剧情推动浅尝辄止,剪辑快,推进快,色彩杂,画面乱,就像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重新拍了一遍,巴兹·鲁赫曼始终是没有多少才华的导演,要一部《灵魂歌王》《波西米亚狂想曲》《玫瑰人生》类似的音乐人传记片,是多难!可惜了猫王,因为被经纪人控制使坏,到死都没实现全球巡演的梦想。
每次看音乐人传记类电影都是一脸嫌弃地被朋友拉进去,感慨万千地走出来。故事很美好,但过于非黑即白的童话了。猫王不应该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他对于美国表演舞台的垄断和对年轻乐队的变相打压也不可能是只“反派经纪人”搞的鬼。把这部电影当作一场歌友会看就好,真的想从中了解Elvis的一生怕是有点天真了。最后猫王和妻子最后的告别,和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演唱会真是让人心痛。一代巨星的陨落往往伴随着新星的诞生,但猫王的名字在音乐史上的确无法取代。(到底Elvis为什么在国内叫猫王!)
4.5试图把猫王塑造成一个理想主义的showman形象,but.....鲁兹曼你觉得你拍的文戏能看吗?新潮感过后只剩下了头晕目眩,一条路走到死的秀场设计,连《波西米亚狂想曲》都知道换换口味。
边看边说。第一个一刻钟,两段音乐和视频剪辑无疑已是这个星球目前最顶级的操练……我很期待这片可以解答困扰我的问题,艾尔维斯普莱斯利,为什么在我国叫“猫王”……单加的话“比那个什么怕露底裤先嚷嚷娱乐精神的梅艳芳电影高出四个天宫空间站----我非常尊敬和热爱梅艳芳女士”……兼容并蓄,这是发展成万邦来朝我的核心胜法,可能吗?……后面就太好莱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