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宫崎骏退休后,就有吉卜力工作室要解散的传言。
之前听说吉卜力最新出品的动画电影《回忆中的玛妮》在日本评价不怎么高。
那天看到B站上有,就看了一下,结果看了三分之一就弃了。
实在受不了那女主。
作者似乎是想塑造一个敏感内向的少女的成长过程。
但是,敏感内向也分两种,一种是重视别人的感受,默默承担压力——这种角色在日漫里不少,不管是不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我从来都不讨厌;一种是疑神疑鬼神经过敏,以最大的恶意来推测别人,一句话就是没法相处。
本片女主就是后者。
周围人,从老师到同学到养母没人对她不好,但是女主完全视而不见,把别人对她的好心当成驴肝肺,不光背后说人坏话(骂送她到乡下亲戚家度假养病的养母啰嗦),当面骂人也不带犹豫的(骂主动接近她的乡下女孩是肥猪),完全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
骂完人,被骂的对方还没生气,她自己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跑到一边自怨自艾什么讨厌自己。
真是做作不堪。
周围要有这号玻璃心人物,大家还是赶紧闪吧,惹不起躲得起。
一般而言,内心破碎总有点站的住脚的原因。
最常见的就是童年创伤。
可本作女主除了小时候那点破事儿——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外,我实在看不出她有啥不顺心的事。
后来发现,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公主病:想当年我也是一有钱人家的娃,沦落成普通人家的养女真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小姐的出身丫鬟的命啊!
就连此人的心灵补完也非得过世的贵族家庭祖母才有资格。
其它人这么多年来对她的好全是空气!
君不见我们自闭玻璃心的女主在看到年轻时的祖母鬼魂(幻影)时,连春心都萌动了(你脸红个什么鬼),真不知道制作人这是搞的哪出百合恋!
就我知道的许多BL角色,哪怕再无脑,也还不失为可爱。
如果不是那些作者遏制不住做糟糕事的想法的话,人物塑造几乎可以说讨喜了。
之前看报道引用日本影评人的话:“类似于《回忆中的玛妮》这样的作品,我在名作动画剧场当中估计看了有不下12次了。
《冰雪奇缘》能够在4分钟的歌曲《Let It Go》当中展现出人物成长的模样,但是玛妮则没有做到这一点。
结果,人物的成长显得非常不自然,故事也就这么结束了。
”这话都算客气了。
本来这种成长题材就是烂大街,但是烂大街的题材能不能写好就见功力了。
至少也可以做的让人心情愉悦一些、感同身受一些,起码人物要有个萌点。
可本作女主除了矫揉造作玻璃心,自怜自艾感觉好外,毫无闪光点。
为敏感而敏感,为自闭而自闭,这么差的人物塑造和白开水一样的情节,也就国内某些小清新买单。
这类人向来不管剧情人物的合理性和感人度,只要符合“小清新,美如画”六个字,就一窝蜂地点赞。
何况还有吉卜力的招牌呢?
阳光透过厚重的云,风吹过,碧蓝的海水泛着白浪涌向沙滩,两个人背对背十指相扣,初见电影海报图片,就认定这是一部唯美的爱情动画片,以为杏奈是男孩子(她真的很像安静的男孩子)。
不过杏奈是个女生,孤独敏感有些自卑的女孩。
当她遇到玛妮,奇怪的心门被打开了,她见到这个梦中的女孩会脸红,会想和她成为朋友,虽然是玛妮主动的伸出了手,主动第一次拥抱,但是她不会像拒绝别人的友善那样拒绝她,而是一惊继而羞涩接受,她惊的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女孩会拉她的手拥抱她。
杏奈和 玛妮之间是友情?
是爱情?
这点直到影片最后才知道,原来定格为亲情,正是玛妮与杏奈的亲情,让幼小的杏奈凭借小时候听祖母的故事幻想出了年轻的祖母,对玛妮呼喊原谅她了,那一刻她也释放了自己对身世的耿耿于怀。
不过不可否认,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之间确实有类似爱情的感觉。
从杏奈最开始的脸红,舞会上吃醋,最后在阁楼上想保护玛妮的种种,都不是一般友情 (虽然女孩子之间有时会吃醋,但是杏奈吃她男朋友的醋实在是...),不过女生本就心思细密,有些事与爱只有女孩之间才能分享,所以闺蜜们的感情或许可以归为友情之上爱情未满吧也就无需追寻她们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情愫了这种女生间特有的感觉,的确也是很美好的。
友情、爱情、亲情,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如果不去人为界定,或有交叉也未可知。
如果杏奈一开始就是一个羞涩的男生,那这是爱情的感觉无疑了,相信也不会让影片失色的。
如果想象一下玛妮是几十年后祖母的形象,她牵着杏奈的手,拥抱杏奈,教杏奈划船跳舞,发生的这所有一起也都可以解释为玛妮对杏奈亲情。
总之,非常喜欢的影片,画面很细腻,人物的情感流露也灰常到位,更具悬疑色彩(PS. 中途猜想玛妮会不会是杏奈小时候手中抱着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出现了知识2次,也是金发穿着裙子),期待更多这样的影片
即便在思想深度上远远不及吉卜力的上一部作品《辉夜姬物语》,然而《回忆中的玛妮》在我心里依旧是一部远超如今剧场版动画平均水准,无可挑剔的少女系治愈物语。
要知道,毕竟高畑勋的从艺工龄可是比米林宏昌的年纪都要大。
作品其实可以被看作是监督本人在某一阶段的人生吧,什么样的年纪讲什么样的故事。
这位年轻的监督从画面和配乐风格上都延续了《借东西的小人》的清新幽婉风格,民谣风格的主题曲《FineOnTheOutside》很好地吟诵了属于半熟少女的玲珑心。
当身边三十岁光景自诩崇拜了吉卜力半辈子却对《回忆中的玛妮》失望透顶的熟男观众对新生代监督抱怨不迭时,我只好说,没错,这次确实更多是为女孩服务了。
从英国移植而来的少女童话嫁接到日本的国土上,制作委员会可谓煞费苦心。
北海道的田园景色,熙攘喧闹的夏日庙会,提着灯笼的浴衣少女,无不可以嗅到一股子日本夏天的真实味道。
影片的背景绘制参考了北海道最东边的城市钏路和根室,在网络上看到钏路湿原的图片,不禁感叹影片的神取景,眼前仿佛又见青涩敏感的少女把脚踩进湿地,亦步亦趋地走向梦幻中的洋馆,只为一份冥冥中预知的友谊。
氤氲的湿气、太平洋吹来的微咸的风、以及少女渴望友情的羸弱身影简直要漫出荧幕。
吉卜力的采风工作永远如此精细,无人能出其右。
当电影初始,杏奈站在开往钏路的特急列车门口望着前来送行的养母时,那份对一个人疗养旅途中将遇到的人和事怀抱未知的孤单心情,我很能体会。
我喜欢的吉卜力创造无限接近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无限倍放大生活美好的画面。
从这一点上来说,《回忆中的玛妮》是无愧于吉卜力出品这个标签的。
杏奈和玛妮的故事满足了我对秘密的朋友,秘密的心情的一切幻想。
许多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对秘密朋友的渴望,唯独那个朋友知道你的心事,也唯有你能占有这个朋友,享受这个朋友带给你的有别于给予他人的特殊快乐。
这个朋友可以是虚构出来的,或许也可以是幻想中拟人化的花鸟鱼虫,作为一种情绪的出口,弥补现实中无法达成的心愿。
从这方面而言,《玛妮》和著名美国儿童故事《秘密花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息息相关的异世界与新朋友的探索、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回归自然的喜悦、以及难以解释的神秘主义。
女主角杏奈和《秘密花园》中的遗孤玛丽一样最终觅得打开心结的钥匙,和湿地洋馆/花园经历了一次诗意的复活。
然而这股来者不善的神秘主义也让我对本片剧情安排的评价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不稳定,在观看的过程中几次担心故事会烂尾。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像是一出心理悬疑剧,拥有无与伦比外貌的金发少女玛妮,宛如流金岁月里莺歌燕舞的洋馆聚会,时常在神秘湿地不远处作画的久子阿姨,这一切充斥着异世界因素的符号,都昭示着我们跟着杏奈视角看到的并非事实的真相,真的有玛妮这个朋友的存在么?
不了解原著剧情的我一度猜测这个故事会变成小清新版的小岛惊魂,杏奈如果仅仅是个精神癔病者这就糟糕了。
于是喜欢看推理的我把杏奈和玛妮的故事理解为“认知科学推理”,女主角因为自身悲惨的童年记忆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挫折,在回到命运中的小镇后陷入了混沌状态,她的视角一方面欺骗与引导了观众,另一方面也在给自己做伏线。
观影过程中我有两个泪点。
第一个泪点,杏奈对洋馆新主人家的女儿彩香说:玛妮是我幻想出来的朋友啊。
镜头切换到玛尼在另一个真实的时空里和卖花的孩子跳舞,在父母久违团聚的舞会上闪亮登场的模样,演绎着杏奈幻想中自己作为代入角色发生过的一切。
在叠加世界里,杏奈代入玛妮童年伙伴,青梅竹马的角色,体验拥有,失去,物是人非的沧桑,纷繁的快乐以目不暇接的姿态朝着杏奈时而展开时而关闭。
而杏奈世界里的玛妮不是那个被用人欺负的柔弱孤女,而是可以携手小伙伴一起愚弄坏佣人的小调皮。
第二个泪点则是揭露真相的影片高潮了:结尾杏奈接过小时候自己攥在手里不放的老宅照片,背面是自己的外婆写的:我最爱的家。
——玛妮。
已经变成老奶奶的玛妮一定知道,在某时某刻某地,一定会有人以相同的心情看到相同的风景,并借此希望外孙女杏奈在未来不会感到形单影只,亲子关系的芥蒂,命运的轮回能在杏奈身上有个终结。
虽然这个结局并不难猜,但看到这里眼眶还是止不住涌起泪水。
真相已经揭晓,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然后有一些弦外之音不得不谈。
少女玛妮作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实际上更多是作为一个幻想品在故事中出现,这和一个虚拟角色没有太多不同。
与她交往的杏奈虽然拥有了极致的欢愉与幸福,却也饱尝失去的痛苦。
与玛妮这样一个虚拟人物交往时的杏奈,她的世界一步一步缩小变得狭隘,所以当幻想的玛妮消失后,痛苦不由分说迎面而来。
然后担当起治愈者的则是洋馆里的新朋友彩香,一个拥有好奇感与正义感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孩。
这不得不说也是一层薄薄隐喻:即使是最高尚无比的神交,最美好的虚拟相思,脱离了现实,也无法结成长久的果实。
而梦醒时分的现实,也许会有更值得珍惜的情谊。
神秘的玛妮,在杏奈12岁这年,做了一回帮助她从迷雾驶回现实的引舵手。
她会永远留在幻想中的洋馆小窗后,朝离开这个夏天的杏奈做着告别的姿态,后会无期。
而留在湿地长伴少女玛妮灵魂的,是童年时代的伙伴画家久子,还有沉默的划船老人十一,那个也许曾是与她共舞的卖花少年。
=========================如果说唯一有缺点要吐槽的话,恐怕就是在双女主对手戏时给杏奈的双颊刻意加上的那抹代表暧昧的红晕吧,明摆着搞百合这样真的好么。
实话说,我更喜欢吉卜力的其他作品,这一部给我的感觉可以说十分复杂。
虽然乏善可陈,可是我竟鼻酸了两次,或许是沉浸于强烈的对比,或许是通过玛尼想到了身边的一个个平凡的你我。
杏奈的身上确实有感情的冲突,他明白养父母很爱他,同样也很在于血缘这层关系,不愿真正敞开心扉。
他厌恶着自己的血统,以及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外婆。
潜意识的迷惘让她认识了潜藏在她脑海中的玛尼,玛尼是谁?
是鬼魂?
是人类?
是幻想?
这是一直藏在观众心中的疑惑。
无论他是谁,玛尼的存在都让人不安定。
谁能想到呢?
玛尼的人生是这样的轨迹,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又会有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往?
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每个人过上别人眼中完美无缺的人生。
重点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自己真正快乐,或许有遗憾,悲伤,我们的结局总是充满阳光。
正如电影中杏奈总会原谅玛尼的抛弃,我们也该原谅这个看似不能原谅的世界。
这同样是两个女孩的故事。
主人公杏奈总是与孤独相伴,她没有人可倾诉,没有人可相信,但当她找到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人时,她便会深深地爱着对方,就像对玛妮一样。
玛妮,那个金发碧眼的女孩,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但因为从小被父母抛弃,被佣人欺负,所以那笑容便被笼上层寂寞。
玛妮和杏奈、寂寞与孤独。
惟有她们可以解开彼此的心结,所以,无数次,她们紧紧相拥、互相依赖。
月光倾洒的湖面,一条再小不过的船上,两个女孩彼此拥抱,初见面,很温暖。
阳光和煦的树林,一座独木桥上,两个女孩彼此拥抱,互道心事,感觉你跟我那么想。
风雨交加的谷仓,狭小阴暗的角落,两个女孩彼此拥抱,因为你,我变得勇敢。
这些画面中的女孩都显得那么渺小,两个渺小的个体,才会彼此依赖。
杏奈老是突然失去玛妮,从那与玛妮共有的美好世界消失,使得这份友情虽然真挚,但却虚幻。
当玛妮抛下杏奈,独自离开谷仓时,杏奈真正的悲伤了。
她去找玛妮,逼她说声对不起,这样,才能吐出那句早已梗在心头的“没关系”。
当然,这是她最后一次看到玛妮,那段时光中的玛尼。
杏奈在她自己的青涩年华中,遇见了青涩年华的外婆——玛妮,两个孤独且寂寞地灵魂,才得以靠近。
她们是来自不同时光的邂逅,虽然彼此再无法相见,但她抚慰了她心中的孤独,她便是她生命的延续。
爱你的人或许有一天会离开,但他/她的爱一直会在。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和吉卜力工厂的其他电影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的感受,我想大多来自于本片比较特别的女主佐木杏奈。
杏奈可以说是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她有点才气,有点傲气,有点孤单和自卑。
不像吉卜力动画中的其他女孩子,杏奈没有那么的“美好”。
这就使杏奈更加真实了。
这部电影层层递进,先给出一个个问题,然后慢慢解开了。
到最后,观影者和杏奈心都解了开来。
一开始看这个电影,我有些反感杏奈的性格,不知道她为什么融入不进集体。
而后才知道,她在这样一个寄养家庭的自卑和孤单。
然后玛妮的身份显得扑朔迷离,杏奈说玛妮是她想象中的朋友,那么大宅里的日记本又怎么解释;杏奈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屋子分明感觉和大宅有关系,但是杏奈抱着的娃娃也是金头发,蓝裙子,难道玛妮和这个娃娃有关?
看的过程中,也是捏一把汗,好怕导演一下把它拍成了恐怖片。
幸好,这部电影丝毫没有恐怖的感觉。
也有人说这像百合片,这我就不敢苟同了......不管怎样,最后依然是吉卜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一点,在于世界之精灵。
不是小精灵,而是精气的精,灵魂的灵。
杏奈的孤独和自卑,可以说,最后是被外婆的灵魂治愈的。
(虽然也可以说,这是杏奈潜藏的记忆,被大宅所触发了,想到了外婆讲的故事)电影中,没有六道轮回,没有灵魂转世,没有天使。
不过它给了空间,让观众自由的解释这部电影。
我的解释是,这是外婆的流传的爱。
杏奈小的时候,睡不着觉,外婆便讲故事给杏奈听。
这些故事杏奈长大后,或许想不起来,但一直在她的脑海。
当回到故里,见到湿地大宅的时候,一切的记忆和想象便顺理成章了。
外婆讲的故事浮现在杏奈的脑海,她是怎样成长的,她是怎样遇见外公的,她是怎样克服了对谷堆的恐惧的等等......故事的最后,杏奈开始慢慢地被“治愈”,她终于慢慢接受自己被领养的现实,慢慢地接受了自己不一样的事实(遗传祖母的蓝眼睛)。
不再怀恨亲人早早地离自己而去,因为她能感受到了祖母的爱。
祖母虽然丧失了女儿,自己心痛万分,但依然尽最大努力爱着杏奈。
后母也向杏奈承认了领取抚养金的事情,两人终于打开心结。
杏奈最后叫的一声妈妈,虽然她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可以看出杏奈和后母两个人的感动。
看完这部电影,我总结一句话:爱你的人或许有一天会离开,但他/她的爱一直会在。
(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她在我6岁的时候离开了我。
对于她的印象全都来自于照片,因为见她最后一面,她已经冷冰冰地躺在了堂中的木板上。
照片中,她笑盈盈的,我也笑盈盈的。
我总是相信,她在宇宙的另一边,默默地爱着我)
写这一篇,是为了回答某些不能理解女主心理的人,说人“父母早逝家道中落那点破事儿”而招致了“内心破碎” 原因站不住脚。
先岔开说一句,作为中国人,读一读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学还是很必要的,比如《红楼梦》,你会读到里面有个女生叫林黛玉,那玻璃心可是发展到了吐血而亡。
好的,接下来回归主题。
=====变态的分割线=====【变态杀人狂】——极端变态性格的人,在我们这个真实世界是存在的,这一点相信大家没有异议吧?
好,那么假设【变态杀人狂】是100,而我们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人是0,那么也许你就可以理解,在变态杀人狂和正常人之间可能还有99个层级。
也就是说,很可能有很多人有着【不同层级的变态】。
俗称: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分割线=====就在一两年前,还有心理专家分析过说1/10的中国人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于是有媒体说1亿中国人有精神病,当然是夸大夸张了。
但也某种程度说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很多。
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就更是有事没事就要去拜访心理医生。
所以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人类并不是韩剧那样亮晶晶亮晶晶,拍拖男女睡一起只是盖被纯聊天。
恨不能牵个手、接个吻就要去死。
真实世界,人类有基本的生理欲求。
人类的心理也会有各种问题。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墨菲斯的分割线=====真实世界,一个孩子如果受到某种打击,她真的可以自闭、不信任人。
像刺猬一样伤害身边的人,其实是为了自我保护。
而这种人一旦自我保护起来,往往会过激:比如别人开个简单无恶意的玩笑,她要叫别人“胖猪” 回敬回去,比如最爱她的人她都不信任。。。
这个小女孩的经历来看,发展出这种性格并不奇怪,特别在青少年时期本来就是敏感的阶段就更明显了。
多多少少的,其实很多青少年都有这种问题。
=====俗喇的分割线=====对于心理问题,电影给出的一个化解之道,说来俗喇——就是用爱。
不俗的是:这爱是很多年前母亲在她心里种下的一个种子。
与身边人相处时,也许对我们也是一个不错的启示。
所以,哪怕是对有一点奇怪的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尝试释放一点善意吧。
你对别人的善意,也许会是一个好的种子,在适当的环境里萌芽。
=====电影的分割线=====对于电影本身,我倒是持保留态度。
在我看来,电影的叙事流畅性有提高的空间,改编剧本有些平淡。
剧本用了太漫长的篇幅表现一些可以预料的剧情。
唯一的亮点在最后的谜底揭晓,但除此以外,剧情的推进中乏善可陈。
基本是可以睡前观看的。
即便到了谜底揭晓前一刻,也只是爬上谷仓这么平淡无奇的“小惊吓”,实在太温和。
但相对的,人物塑造和总体框架剧本,我个人是非常喜爱的。
===== 完 =====
这段时间,辞去了工作,仅仅是走上了自我疗愈之路,当疗愈完成则是找到了最后的爱。
就像影片中的安娜。
整个影片前后相互呼应,用玛尼的灵魂做了贯穿,玛尼的出现最后至于了安娜,让她看清了整个事件的真相,最后找到了爱。
安娜从小双亲去世,被后母养大,由于小时候无意间看到的政府补助金,让她心存心结,认为养母为了拿补助金,而不在乎她,因此从小自闭内向。
无意间的一天,出现了灵魂中的人物“玛尼”。
玛尼是她心目中的那个给她爱的人,成为她的朋友,带着她走过心结,也让安娜发现了自己竟然也能够帮助玛尼穿破谷仓的恐惧。
最后通过玛尼的故事,安娜发现玛尼即是她的外婆,外婆的丈夫的死去,安娜双亲,玛尼女儿的死去,都给这个家庭一连串的创伤。
因此,当安娜在最后疗愈过程中,发现了所有的真相。
不再选择自闭,内向,不再不可原谅他人,她知道她是被爱的,她变快乐了...同样的,我们在世界中,也常常会遇到他人对我们伤害,我们对父母,对朋友,对爱人的愤怒和不可饶恕,但是当我们自我疗愈结束之后,我们会看到他们背后的伤害,那时候我们将会原谅他人而不会选择愤怒他人,也不饶恕自己,让自己永远的生活在了那个黑暗的角落...愿全天下的人都能够找到最后的爱,爱自己,理解他人,成为快乐的天使...
想念不顾一切跑起来的样子想念带动风的样子想念marnie的头发在风里飘的样子想念暴风雨里拉着marnie的手想念你跟我说这是我们俩的秘密 永远的秘密想念你大喊着原谅我想念你悄悄的溜出来找我想念你爽朗的笑 跟我说 那时候你以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孩想念你哭着抱着我说其实你真的很害怕想念你对我说marnie其实你已经很努力了想念昏倒在路上被爱你的人抱回家 在阿姨宽宽的肩膀上睡着想念和你一起做饭想念拉着你的手有些人真的一转身就会消失所以久子阿姨才会想赶快把老宅画完吧可是我真的很幸福
电影给我们带来很多熟悉的影子,而在这些影子里常常能够找到我们自己,仿佛电影就是在说我们自己的事情,让电影里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是那么的富有感情。
电影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的善良,也营造出来了简单而富有思想的那么一个环境,被种种风景与纯净民风的重重包围下,电影所叙述的故事都显得那么的自然与美好。
电影在人物的刻画上增添了很多细节,每个人物的表情都很慎微的配上了脸红害羞的表情,不但加强了人物感情的变化,也充分给予了角色鲜活的活力,不但更容易让我们捕捉到角色内心的每一丝波动,也让我们随着角色的心扉而感受内心深处那属于自己的世界。
电影在营造剧情方面体现出来了一种独到的细腻,导演几乎面面俱到的考虑到了将故事如何去引导出更为精巧的变化,在把握住角色的同时,将身边的一点点小事都能引申到角色的人物性格上来,不但突出了角色所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环境当中,也把角色感情慢慢转变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凸显出来,让人容易去理解那种朦胧里招致幻想的情节,更深深地体会到她那内心深处孤独无助又渴求温暖与爱的心理诉求。
感情成了角色在电影里面的寄托,哪怕是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所感知的一切都强烈的想要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只是胆怯又恐惧与人交流的心理,让她无法真正的去打开与人只见的隔阂,自闭又多想的她还是有一种害怕接受现实的逃避。
整个电影给人感觉很纯净,从电影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那种纯粹感情世界里的即将发生的故事,电影用一种舒缓的节奏控制着故事的发展,让我们在慢慢的观赏中一点点酝酿我们的感情,在女主角的世界里,每一丝情感都非常细腻,细腻到我们不得不用心去感受,电影并没有急于想要给我们塑造故事,而是在感情不断的改变中自然而然的将故事插入,而这些故事在我们眼中是虚幻的,是主角臆想出来的,但就是在我们清醒的意识到角色存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下,她所牵引出来的感情却更为丰富,更为复杂。
当感觉让我们完全去选择相信的时候,我们才能跟着自己的心去走,宁愿选择去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愿意接受惨淡的现实,其中不乏影射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内心,不是自己愿意蜷缩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只是这个世界让我们交流起来很困难,即便是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但仍然无法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真实所想表达出来,不自愿的参与其中给我们带来的只是压抑的忍受,能够放空自己的心灵,只有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幻想里。
不愿意与人交流是大家的一个通病,而电影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么一点,通过一点点的小事情,就灵活鲜明的表现出来,足以证明导演对于素材把握的精准,还有对人物感情拿捏的切中要害,所以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在说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带给人的是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
人们总是顾念对自己感情的表达,从而形成一种不愿意交流的毛病,把所有的思想都自我封闭起来,开始了一个人的生闷气,而别人又无法得知,仅凭猜测去获取他人的思想是永远不可能猜的准的,可是人们往往陷入让别人去猜测自己思想的误区,以为在乎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够猜的到自己在想什么,而猜不到自己想什么的人那一定就是不在乎自己的人的怪逻辑,尤其对于女人们,这一点是非常突出的。
通灵这种事情,没人能够讲的清楚到底是真是假,幻觉这种事情,又没人解释的出它为什么会存在,电影就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释放出来的这种亲情之间的羁绊,让感情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去相信亲情之间魔力的存在。
电影让人感动,感动的不止是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它不但描绘出了整个故事当中那种友谊的纯真,更深刻的表达出来了那种对于亲情的诠释,那种抛弃自我彼此承诺彼此依赖的感情堪比坚石,更表达出来对自己感情寄托的一种美好。
电影的故事情节在时间线上虽然有一丝混乱,但仔细的分析与比对之后才竟然发现,导演对于打乱剧情描述的手法上,是下了如何一般的苦功夫。
电影的画面精美细致,配乐优美,继承了吉卜力工作室的一贯谨慎精良的作风,不但生动的刻画出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将剧情编排的无懈可击,电影对于镜头的掌握以及对布景的运用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让人感受到的不止是唯美的画面背后,还有那深刻而又有力的人性思想,从感情出发,还原整个故事过程真相的同时,也表达出来了人们对于爱与呵护的羁绊,虽然有点超脱于人们的想象空间,却带给我们了一系列的温情感动,让我们在潸然泪下的同时,对于那份亲情的真挚更是肃然起敬。
还以为女主是产生幻觉了,最后算是把故事说通了。好多漂亮的画面,都可以拿去当桌面。
呜这样一部片子…一开始颇有AC《沉睡的谋杀案》烂片《二度曝光》一类悬疑的味道,还稍有些恐怖,加之影厅10排我左边不远处通风口总有不知道漏雨还是透风的啪啪异动,看得人有些怕怕的。两个女孩的友谊有些过于亲密得厉害,说百合倒也不至于,到了后面就是温情牌了,揭开谜底的一刻,就眼泪哗哗的,孤独中成长的小女孩真的太可怜了!画面色彩真美。还以为那个十一艄公大爷会有故事。昨天清说这片子幼稚,后来又说我可能会喜欢。原来夏天切西瓜那个表情是这里的呀!!日本乡村真不错!北影节“多元探索”吉卜力工作室经典单元。后面字幕同时画面还有内容。天幕新彩云超级巨幕厅。亮度一般。五成左右。今日二连。看完回单位路上雨中又被玳瑁大猫拦住拌腿,早上就是它!11thBJIFF D8-18。
米林宏昌这是怎么了?
完全看不懂的感情线,对世界不信任对他人竖起尖刺的女孩怎么就对这个黄头发的女孩情有独钟,最后才抛出情亲梗。。。故事还行就是这个叙事法接受不能ps看了演出表才明白为啥有那么多人看给高星
突然想,如果每一幢老房子都会说话的话一定是故事高手,所以走进那样年深日久的空间会有种异样的感觉。不过,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是人所不能承受的感情。比起两个主角,我更喜欢住进玛妮房间的彩香,可能她人很好,可能她此刻的人生没有任何缺失吧。
发现所爱之人居然是外婆时,本应五味杂陈的感受仅化作幸福的眼泪,并不是简单的将好感归结于亲情,而是结合杏奈先前对亲人死得早的埋怨,表达出的“能重新认识你,真好”的幸福感,这种双重意义的爱慕比单纯的百合来得更甜更美。
作为一个理性爱较真的人,这个剧设真的好奇怪,风景挺安静美好,其他还是忽略吧
关于童年阴影的表达非常到位,感同身受。祖孙蕾丝情很有看点呢。
尼玛你们够了!吉卜力现在也这样开始这样搞了么?又是一部地海传说。不能忍。
不小心先看了剧透,导致观影体验直线下降。两位女主的性格我都觉得有点儿。。。
少女的孤独哀伤心事,情绪情感很细腻,温情感人。
无非是自己的痛苦纠结终究需要被自己拯救。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告别时才看清楚人生不易。平行世界里的无论哪一个自我,都各有各的困局,也只好自己去战斗。
妥妥把我看哭了,眼泪一层一层涌上来,无可挑剔的少女系治愈物语。最高的神交,最美的相思。前半部更像是心理悬疑剧,幸好真相的揭露没有让杏奈沦为精神癔病患者。可是处理得像男孩女孩的青涩暧昧物语真的好么。片尾的背景原画让人忍不住想走进映画。吉卜力不会消失,米林昌宏依然是我最看好的动画监督
什么鬼
还是很感动。
非常无聊无趣。
“记忆中的外婆”
米林的动画都有很美好治愈的感觉,从借物小人到记忆中的玛妮,都非常细腻,能体会到人物的感情,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雄心勃勃的中庸研究,或者电影……
后宫崎骏时代,卜吉力也放弃了环保主题,讲述了一个孤儿少女解开心结的历程,是一个略苦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