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带着对暴力本源的追逐以及对“幸福”这个词汇的不信任感,通过这样一部影片实现了大师级别的跨越。
之前作品从个人、家庭、阶层的透视,在这里变成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性;同时叙事也更为宏大,多个家庭带着各自模糊的指向性,构成了导演心目中的“罪恶”世界。
影音本身仍旧带着他独有的特点: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行动代替心理活动;暴力简单化;开放式的主题……即便是我个人非常不喜欢的色彩浓重的画外音,也被他充分利用于减少冗述。
他们竟然也是这样过来的。
这是我看了电影《白丝带》之后最强烈的感受。
我是说,他们的文化也曾如此压抑、如此阴暗、如此令人窒息。
他们,德国人,传说中有着自由传统的西方。
这个电影简直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 《孔雀》,就是《青红》。
重要的不是情节,是氛围,是一口无限幽深的暗井里快乐的不可能性。
你能想象那样一个世界吗?
一个初生的婴儿,无比娇嫩,无比纯洁,但是从他降生第一天起,你就知道他此生是不可能快乐的,他所降临的那个世界是不可能给他快乐的,事实上它所降临的世界是与快乐为敌的。
如此与快乐为敌,它举着一只苍蝇拍,四处虎视眈眈地寻找快乐,一旦发现,就将它们一拍子打死。
在《白丝带》里,牧师就是这样手举苍蝇拍的人:他的孩子们在外面玩得回家晚了,一顿暴打;儿子马丁手淫被他发现了,从此睡觉要把他的双手绑在床架上;孩子们课间休息时打打闹闹,被他一顿呵斥……出于对孩子们以及对上帝的热爱,他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精心养育着一头叫做罪恶感的野兽,以至于有一天,马丁冒险穿越一条高空独木桥,在被质问为什么他要这样做时,他说:“我想给上帝一次杀死我的机会”。
真的,在1913年的这个德国村庄,谁是快乐呢?
农夫一家生活在贫困线上,被庄园主解雇之后,他上吊死去;管家战战兢兢活在庄园主的庇护之下,可以为主人儿子口哨的丢失而毒打自己的儿子;接生婆为了讨医生的欢心而做牛做马,但是医生对她说:你让我感到恶心;孩子们生活在大人任意打骂中,变成了村庄里秘密的“恐怖分子”。
重要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的必然性。
每个人都在承受痛苦,然后将自己的痛苦在流水线中传递下去。
村庄里的权力关系如此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几乎就像是一件科技产品,几乎就像是艺术。
关键是压迫者并不比被压迫者过得更好。
庄园主不断遭遇“阶级复仇”行动:孩子被打、房子被烧;欺辱妻子、情人和女儿的医生被陷害摔伤;牧师对儿女的“爱”并没有换来感恩,相反,他的宠物鸟被自己的女儿用剪刀戳死。
作为秩序的维护者,这些村庄里的“当权者”要给权力机器上润滑游以免它生锈,给它站岗以免它被盗,给它交租金以免它被收走……他们的痛苦与他们所压迫的人的痛苦,具有几何上的对称性。
令人惊恐的是,放眼向人类历史望去,与快乐为敌的历史几乎是我们全部的历史。
东方也好,西方也好,大多数时候“祖祖辈辈”都在告诉孩子:不许贪玩、不许手淫、不许大声喧哗,不许这么想,不许那么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噩梦。
就是说,历史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娇嫩、纯洁的婴儿,他们一批一批地降临到人世,一批一批地穿过权力机器的流水线,进去的是生命,出来的是……他们再也没有出来过。
除了自由,我想不出通向快乐的任何道路。
尽管有文化相对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传统文明爱好者……对现代化深恶痛绝,我想我之所以愿意做一个福山那样的、不那么酷的、不那么政治正确的、坚定的“现代化”拥护者,是因为我向往一个快乐的世界,而除了自由,我想不出通向快乐的任何道路。
导演Heneke在一个访谈中说,他想通过这个电影表现“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后果”。
我想他的意思是,一切权力关系的本质都是“恐怖主义”: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宗教的教条主义,性别上的压迫……而这些“恐怖主义”的后果,在那个村庄里,就是那些孩子的“阴谋破坏”活动:当一个人追求快乐的权利被剥夺时,别人的痛苦就成了他的快乐。
但即使在这样一个村庄里,也还是有爱与诗意。
影片有一幕最令人难忘:牧师的小儿子紧张兮兮地从怀里掏出一只受伤的鸟,小声问爸爸可以不可以收养它,爸爸表示同意了之后, 在这个几乎完全没有笑容的电影里, 他眼睛一亮,展现出一个惊喜的笑容。
即使是如此冷冰冰的世界,也不能消灭爱的细菌。
我想人类是如此不善于快乐,简直不值得拯救,但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也让这个物种的笨拙有了一个底线。
⭐ ⭐ ◀ ▶ ⭐ ⭐ ⭐一個封閉、邪惡世界的縮影與寓言,亦是隱藏於純真外表下納粹心理恐怖的隱秘前兆,更是一段「奏響納粹」政權的微妙前奏!
「邪惡 」從何而來?
教育和宗教根源裏不近人情的極端權威如何塑造「人性」?
階級製度內男權和父權對「善」、「愛」的獨裁霸製何以導致心、性的扭曲?
宗教道德中推行以「服從」、「懲罰」和「寬恕」製度所築成的「家庭」如何影響「孩童」並於其意識裏紮下「惡」根本源?
時刻警惕自身「純良」的由「大人」製定和強加的象征「純潔」和「天真」標誌的「白絲帶」反而成為「純真」喪失和墮落的開始!
「死亡」的偶然和無意義,而「暴力」賦予其意義和因果關系;「我給上帝一個殺了我的機會 ,他沒有那麼做,我想他還是眷顧我的!
」「孩童」對宗教教義和的模式化的「洗禮」和「懺悔」的扭曲利用,如果上帝不阻止自己便意味著自己所為之事是正確的!
父母醜陋的價值觀於「孩童」內化為「仇恨」的意識形態,一種如瘟疫般「惡意」循環,想來這份深植於心的「惡種」,「猶太人」終成為歷史的「替罪羊」!
「教師」和「Eva」之間的戀情則事為電影唯一的「浪漫」,可是不是敘述者內心對自身的美化,誰又能知曉?
此時此刻的我們,是否也會是將來某場災難的前世與今生?
邁克爾·哈內克 ★ 男 🔥 67 SR🔴 2009 🔵 德國🟣 2024 ▲ 6月 🟣 ➊ 🟣 24🟣 線下 觀影 🟠 SIFF 26 🟠 上海百麗宮影城(萬象城店)🟣 Ⅲ ≈ 144分鐘🟣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5 7 🍁
Michael HanekeWe all know that violence arises in the first instant from fear. Because I’m scared that something will happen to me, I use violence against others. It’s the same with the whole hatred of foreigners. It’s also a form of violence which always arises from fear and ignorance. Because I’m unfamiliar with something, it scares me and because it scares me, I want to push it away. And if it can’t be pushed away easily, I push it away more violently. There’s also a certain urge to destroy in all of us. It’s not only justified by fear. There’s also a dark side to everybody. I’ve often quoted Goethe, who said, ‘there’s no crime that I can’t imagine having committed myself’. You just have to be in the right situation. I think it’s naïve to talk about what others did when you weren’t in that situation. For me, it’s the elixir of life. For me, a life without music would be difficult for endure. Music is actually the greatest pleasure that you can allow yourself. With an increasing workload and increasing success, which can come to a very abrupt end, demands and pressures on you grow of course, and you start to allow yourself less freedom that you would have before. The danger is that you restrict yourself too much; that you say, ‘I can’t take this risk’ and so on. You have this permanent struggle with yourself, to allow yourself the freedom to take more risks.People have sometimes thought of me as a pessimist. I would say the pessimists are those people who make films which make people more stupid because they think it’s not worth talking about real things. It’s kind of cynicism, taking people’s money out of their pockets, just to appease them, I call that pessimism. Everybody who gets angry or annoyed, who is furious about injustices or whatever can only be an optimist. Otherwise, they wouldn’t even speak about these things. They would say, ‘it’s not worth it so we won’t do it.’ I don’t think you can change a lot. On the other hand,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 today would be poorer without art. I don’t think that society or all individual or a single work of art can change world. But I do believe that as whole it contributes to a more bearable world. Live up to the ideal is the source of all forms of terrorism. I aimed to make a film where you understand that any ideal is corrupted as soon as you take it to the absolute extreme. Julie BinocheMichael is extremely fearful. He confronts his fear through his films. Basic fears – death, illness, suffering, being abandoned, not being loved, not being central, and not being seen or heard. Susanne LothadEverything a child experiences becomes an integral part of its character. A child psychologist once said to me: a child’s mind is like a freshly ploughed field. It you walk in it wearing boots, you leave deep imprints. The older you get, the harder the soil gets. But the child’s field is freshly ploughed and soft; the boots are stiff and hard so they leave deep marks. A child never forgets it, and as a grown up, passes on its humiliation. If Haneke heard me, he’d say: ‘Hold it, you’re explaining the film!’ But it clearly explains a lot of the horrors of the war and it’s also very timely because it’s still going on. You don’t see direct violence in his film, but the humiliation works insidiously in the film by excluding the children, turning them into outcasts or failure. I find it’s so horrible, but it’s so real. And not only in the past, today it’s still going on even though we’ve become more liberal.
看得懂与看不懂似乎成为甄别文艺片的PH值试纸,高下立见。
出于对此类片子的敬畏,又不敢轻下结论,唯有颔首低眉以待山外高人来为我们醍醐灌顶,只要冲锋的号角一吹响,伪文艺分子们便会前赴后继地挖掘出影片无穷的艺术价值,谁要不长眼地说了个“不”字,那他只好自动跌入降级区,沦为三俗的下里巴人。
花两小时看完《白丝带》,此片曾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奖,看之前就做好观影准备,泡了杯浓茶,买了吊炉花生。
此时我仍为我英明神武的先见之明而欢欣雀跃,我也默默祈祷着我的段位能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举目远望)。
此时主题曲缓缓响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影片《白丝带》透过一段发生在德国小乡村的往事,剖析了一战爆发前夕德国社会“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揭露了德国上层的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的奴役与剥削,表现了德国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以一个暗流涌动的村庄隐喻了纳粹大革命已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的德国社会。
影片中,作为德国统治阶级代表的男爵、管家、牧师、医生一个个都是残暴凶狠、色厉内荏的反动派,他们无恶不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言人男爵以及管家,不顾农民的生命安危,强迫雇农从事过度的农耕作业,非法占有农民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在有雇农因公殉职后,他们没有表现出哪怕一丁点的同情怜悯之心,在他们眼里,一个雇农的性命远不及一亩菜园子来的重要;上流人士的代表医生是个人面兽心的畜牲,任何女人甚至包括他的亲生女儿在内,在他眼里都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供自己发泄兽性的玩物;神权代言人牧师是个色厉内荏的伪君子,满口仁义道德,企图以“白丝带”扼杀青少年追求自由与进步的天性,用宗教这种精神鸦片愚弄广大人民群众,进而维护自己那岌岌可危的父权与神权尊严,但在孩子们坚决有力的反抗面前,牧师却毫无办法,甚至变得惊恐万分。
令人欣慰的是,在反动阶级的剥削压榨下,新一代的德国青年已经开始觉醒,开始反抗。
影片中,村子里的孩童们自觉团结在神父之女克拉拉周围,展开了一系列针对统治阶级的武装暴动,他们惩罚了医生极其私生子,鞭打了男爵的儿子,杀死了神父的宠物鸟……给予了反动派强有力的反击。
在孩子们有组织有计划有信念的反抗面前,反动派们毫无还手之力,“纸老虎”的本质尽显无疑:医生带着他的情妇以及私生子仓皇而逃,牧师惊慌失措不敢面对现实,男爵自始至终都无力应对来自觉醒一代的反抗。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老师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充分展现了小知识分子的两面性与妥协性,他企图以一种改良主义的道路来调和统治阶级与劳苦大众、老一代与新青年、守旧与革命的矛盾,他不断周旋在孩子们、警察、反动阶级之间,天真的认为凭借自己的道德劝诫就能化解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但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谈判博弈,革命是暴动,是阶级斗争,是一个阶级革掉另一个阶级的命。
在孩子们铁一般的意志与决心面前,在反动阶级腐朽黑暗的本质面前,老师所主张的改良主义道路注定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
只有革命才能救德国,只有国家社会主义才能救德国。
就在革命青年们苦于革命事业得不到广泛的群众支持之时,一战适时地爆发了,这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混战使得德国百姓更加认清了统治阶级的反动贪婪本性,战败后,德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大片领土被割让,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列强夺走,巨额的战争赔款也让德国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可以说,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已经尖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纳粹大革命的爆发一触即发。
上世纪20年代末,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点燃了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以来坚持“国家社会主义”、倡导“德意志民族伟大复兴”的纳粹党逐渐得到了广泛的群众支持,经过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德国。
夺取政权后,为应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德国学习苏联老大哥好榜样:在经济层面,将大量的企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统一调配全国的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实行纳粹党一党专政,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希特勒就是纳粹党,纳粹党就是德意志”的理念,把希特勒塑造成德意志民族的大救星,向人民群众许诺德意志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
在军事上,严格保证“党指挥枪“,要求党卫军与国防军做到绝对接受纳粹党的领导,指哪打哪,要求军队加快机械化建设步伐,打造一支有着钢铁意志的长胜之师,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与此同时,希特勒与斯大林也保持着不错的个人友谊,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协定》,苏德关系进入蜜月期。
为了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单单发展国内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得收复一战中的失地,保护德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完成德国的统一大业。
为此,在将德国建设成一台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后,纳粹撕毁了包括《凡尔赛条约》、《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在内的所有条约,发动了欧洲大战,德国先进的装甲部队横扫欧陆,向着建立“第三帝国”,实现德意志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
估计很多人看完《白丝带》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重看一遍,一定要找到凶手!
当然只要复习影片的前五分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导演从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
凶案、悬疑这些商业电影的惯用元素,在导演哈内克看来是过于廉价的东西,所以他不屑于安排一个神探在片末来个谜底大揭晓,而是让接近真相的教师无功而返,如果观众要抗议,可以设想哈内克的回应是:你寻找小溪,我却给了你大海,你寻找花朵,我却给了你春天,你还不知足么?
像所有经典作品一样,《白丝带》的马步扎得很稳当,导演胸有成竹,剧情缓慢推进;片中很多长镜头、空镜头,摄影机似乎被焊住了,难得挪动一下,挪动起来也是慢悠悠的、小心翼翼的,犹如觅食的蛇或者打猎的印第安人,哈内克略去了风浪汹涌,只呈现风平浪静,他只让你看到橡木桶,而不揭开盖子展示发酵场面,但你知道出来的肯定是好酒。
再加上影片采取了黑白色调,画面却极其优美,有些镜头直接可以截取下来做风光明信片(麦田、雪景),有些构图又极具油画效果(如安娜的灯下轮廓),使得影片的整体格调既压抑又典雅庄重。
这种过于克制内敛的风格,让观众望而生畏并深深体会到“美是难的”,有论家说,以后见到这位导演的作品都要绕着走哈内克善于表现畸形扭曲的东西,在满足观众窥视欲的同时也对观众进行敲打甚至虐待。
《钢琴教师》表现师生的不伦之恋,毫无浪漫因子,剔除风花雪月,只剩下被欲望鞭打得体无完肤的疯狂女人,反观自身的欲望,观众会发现自家“壁橱里的骷髅”;《大快人心》中两个疯子虐待一家人,并在剧中暗示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观众,是为了迎合观众的恶趣味,这无疑是在拷打观众的良心;而《白丝带》对观众的虐,则表现在就是不告诉你答案,让你郁闷无比,看完后要得了强迫症似的再看一遍。
――哈内克犹如斯德哥尔摩事件中的劫匪,把观众虐了一遍又一遍,但是痴心不改的观众还要把大师的桂冠奉送给他。
按照德国教授尧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作品在被观众接受、品鉴、反馈之前都只是文本,形成互动之后才是作品,即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品类,也适合这一理论。
一部电影在放映之前是一堆胶片,放映之后才是作为光影艺术的电影,而且电影对观众的依赖性更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参与了电影的“后期制作”。
不知哈内克对接受美学是否深有研究,不过其运用这一理论却十分娴熟,他对观众的要求很高,看他的作品,观众要更费力,几乎要费力到受虐的程度才能深入其作品,才能勉强抵达他作品内核的边缘,他告诉我们:导演不好当,称职的观众也不好当。
《白丝带》中哈内克一如既往的引导观众一起反思,这一次他指向了乡村的隐秘罪恶,他暗示了牧师的白丝带与纳粹的红袖章都绑在同一个位置。
故事发生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乡村,按照德国人的思辩传统来理解,选择这样的故事发生地意味着:乡村,土地,一切东西生根发芽的地方。
这个村庄有着稳固的权力结构:政权、神权、父权、夫权四位一体,牢牢的掌控着其治下的每一个人,不过每一种权力都遭受到了挑战,并溃不成军。
握有政权的是男爵,他是容克地主,半个村子的人都是他的雇员。
他所从属的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敌视共和政体,是希特勒政权的强力支持者。
这位老爷由于用工不当,致使一个农民的妻子发生事故死亡,他漠不关心、毫无表示,以牧师女儿克拉拉为首的儿童团把他的儿子拉去虐打一顿,他极力缉凶,毫无线索,还不得不远走意大利避祸;牧师是神权的代理人,对儿女们实行斯巴达式管理,他发明了用绑上和解开白丝带的方式来约束警策一众子女,牧师的变态严厉并不能令孩子们心悦诚服,表面的臣服下是加倍的反抗。
片中,其实白丝带和纯洁没有任何关系,它是纪律的象征,是权力压迫的物化表现。
但貌似威力无俦的神权也遭遇了滑铁卢,克拉拉把父亲的小鸟儿用剪刀刺死,成十字架状摆在父亲书桌上,面对这种挑衅味十足的示威,牧师还是要在洗礼仪式上给女儿喝圣水,甚至牧师在得知所有凶案的策划者是女儿和儿子后,却不敢声张,还要极力掩饰,严禁教师泄露口风,色厉内荏,一败涂地。
在西方,对神权的反抗由来已久,第一次喊出“上帝死了”的哲学家尼采,是一个德国人,希特勒借鉴了他的超人哲学,公然实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当最高的监督者审判者缺席后,就无不可为,一种呵佛骂祖的哲学为盛大的罪恶开道,哈内克隐曲的表示了神权的衰微为现代性的罪恶打开了大门。
男爵对妻子的咆哮和医生对情人的弃之如敝履,则展现了夫权的冷酷,女人们也是被统治者,和以克拉拉为首的儿童团一样,她们也选择了反抗。
至于父权,多以暴力的方式呈现,牧师、管家、老农都对子女责打、责骂,而医生以父权的名义对女儿行使夫权,更是一种邪恶的性暴力,片头医生的坠马,就是儿童团对他的惩戒,他心知肚明却也只能吃哑巴亏,片末医生为了保命,最后还带着儿女和情人秘密逃窜到外地去了。
――孩子是学习能力超强的,乡村的大人们教给了他们纪律、规矩以及对破坏规矩的人施以暴力,孩子们用父辈教给他们的东西来反对父辈,他们深谙所谓人心齐、泰山移的古训和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今训,儿童团的神出鬼没、滴水不漏让人见证了高度纪律性的可怕,他们运用所学打败了男爵、牧师、医生、教师,烧缺了权威阴影的一角。
在展示父权的时候,有一个重要道具反复出现:马鞭。
牧师、管家的儿女们挨揍的时候,都是马鞭伺候。
马鞭是和暴力机器相关的意象,将军马鞭一指,百万军队如洪水一般掩杀过去,是常见的战争景象。
这些被虐打的孩子,后来会长大,会成为第三帝国的暴政机器,拿起当初挨揍的工具去满世界揍人,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同时影片还展示了,暴力是缺乏伦理、缺乏规则、缺乏怜悯的,父辈对弱者蹂躏,孩子们对更弱者蹂躏,他们对男爵的小儿子、智障小孩卡利甚至是新生儿、小动物下毒手,其残忍令人发指。
孩子们在父辈的威权管制下,并没有变得纯洁无邪,而是在暴力中学会了暴力,并且将单独的施暴变成了有组织的施暴。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乡村,暴力不变,只是施暴的人薪火相传,我们可以看到,暴力是会遗传变异并升级扩大的。
回头看看那根马鞭,不免有着接力棒的象征意义。
暴力这头恶兽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饲养,终于在一个世纪之内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哀鸿遍野,生灵涂炭。
哈内克像一个营养学家,精确的分析出是什么饲养了人们内心的魔鬼。
故事的讲述者是乡村教师,一个过客、观察者、见证人,影片在连续的神秘行凶事件中,穿插了他和女仆伊娃的恋爱婚姻,是整个压抑故事中唯一明媚的、暖色调的、圆满的桥段。
片中还有一个温情的小插曲,牧师最小的儿子悉心照顾受伤小鸟,并在牧师的宠物鸟被杀后,把自己的小鸟送给了父亲,缓解父亲的寂寞痛苦。
――哈内克的用意何在?
是为了表现人间毕竟还是有真情,世上毕竟还存在纯洁这回事?
――或许都对,当然也只是他要表达的较浅的层面,深究下去,则是哈内克在这三个人身上寄寓了对人类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前途的信心,这几个“正常人”的所为,是重重黑幕中的一点烛光,导演要呵护这一点微光,让人们看到乡村的魔爪也有它鞭长莫及的人和事,即便是罪恶的发源地也有希望的种子在孕育。
古板的德意志,冷峻的哈内克,古典的电影,深沉的命题,《白丝带》把极权暴力这个人类永恒的心腹大患从被人遗忘的角落翻找出来,暴露在银幕上,展示其威力,告诫人们不要太乐观,它的威胁仍然存在。
很多人把《白丝带》看成纳粹前传,其用意在于警醒人们不要让第三帝国出续集,其实影片反映的不只是德国的问题,也不只是关乎纳粹的养成,而是一个关于一切社会形态运转模式的寓言。
伫立在现代性的荒原上,敏感于人类在现代社会的疯狂荒诞,卡夫卡发愿做人类的守夜人,如今,他又多了一个同伴,德国导演哈内克。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当于贝尔将金棕榈大奖交到汉内克的手上,我并不认为那是为了自己曾经的最佳女主角的一次回报,我坚信《白丝带》将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在今年欧洲大热的《预言者》在我看来只是一个技巧高超的黑帮影片,或许对于习惯小情调的法国影迷而言,雅克欧迪亚这部具有史诗气节的影片是对法国风格一次强烈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在整个黑帮电影史上,它能够与辉煌的《教父》或悲怆的《美国往事》相提并论。
黑暗暴力的《反基督者》与《白色带》比较起来显得幼稚而无病呻吟。
而肆意为之的昆丁新作《无耻混蛋》在内涵层次上与《白丝带》相差甚远。
尽管其它二线导演的作品我还没有看过,我不认为会有那部电影能够替代《白丝带》在2009年的地位,甚至对于汉内克而言,这部电影也将是他整个导演生涯最重要的影片之一。
在确实的讲述影片涉及的暴力事件之前,先来梳理一下影片主要涉及的几个家庭1. 男爵家,男爵对于家庭有绝对的控制权,甚至对于整个德国小镇有绝对的控制权,他有一个儿子Sigi是影片中受害者之一。
2. 男爵管家家,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都是少年团体的成员,而妻子刚刚生下一个男孩。
3. 牧师家,信奉路德教义的牧师对孩子的管教甚为严厉,他的女儿Klara和Martin,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这个少年团体的核心。
白丝带是他的一个做法,在鞭笞做错事的孩子之后,他会在他们的手臂上绑上白丝带时时提醒他们。
4. 医生家,医生与接生婆通奸,流言他们害死了医生原配的妻子。
更为恶心的是医生性侵犯自己的女儿Anna,而医生与接生婆有一个儿子,由于怀孕的时候想要偷偷打胎没有成功,而导致Karli智商低下。
5. 教师,教师是整部影片的线索,也是将所有暴力事件指向少年团体的唯一一个人。
6. 农夫家,农夫的妻子给男爵家工作时意外死掉,导致了大儿子的暴力行为电影讲述了一个平静的德国小镇上发生的暴力事件,从医生跌落马下开始,直到低能儿Karli被毒打,影片冷静的描述了8件暴力事件1. 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马被拴在树上的细绳绊倒,医生骨折。
这可以看作是少年团体对于医生的卑劣行为的一种报复,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暴力事件。
2. 农夫妻子的意外死亡,或许是整部影片唯一一次死亡,却是最为自然的一件事故,并非有人刻意为之,但这却是一个导火索。
3. 农夫大儿子毁坏男爵家的菜地,是一次个人宣泄,并非一次有计划的行为。
后果是导致父亲事业,但德国下层与上层的矛盾昭然若揭。
4. 男爵的儿子Sigi被虐打,可以肯定是少年团为了男爵对于农夫妻子的死漠不关心的一次报复。
5. 农夫失业的情况下无法承担家里的支出,上吊自杀,因此男爵家谷仓的起火肯定是农夫儿子所为。
6. 男爵管家新增男孩,但另外两个儿子对此异常不满嫉妒,因此在冬天将婴儿间的窗户打开,婴儿差点因此而死亡。
管家的女儿向教师提到自己的梦,并非是梦,只是她良心发现但又无法直言而已。
7. 男爵管家的两个男孩嫉妒男爵儿子Sigi的笛子,将其推入池塘,抢走笛子8. Karli的被虐打失明,并留下字条“为其父母偿还罪恶”,肯定是Klara的少年团体所为,报复他父母,也就是医生和接生婆的通奸行为。
影片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孩子们对父权的反抗,影片所有家庭几乎都有一个极端暴力的父亲,极端的父权导致了少年团体的诞生,以反抗父权甚至发展成为对整个社会层面的反抗。
当Klara用剪刀将父亲的小鸟杀死并摆成十字架的形状之后,牧师还要在教会上给女儿吃圣餐宽恕她的罪恶,象征了父权在这些孩子面前的动摇。
紧跟着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团结残忍而且计划周密的少年团体象征了社会上一个新生团体的即将走入德国社会,那就是纳粹。
纳粹的上台可以看作是原有的国家政治权力瓦解的产物。
而当教师向牧师报告他的发现之后,牧师由于恐惧而将其逐出房间,这便是父权的彻底妥协。
《白丝带》中的故事发生在1913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20年以后,当这些孩子成为成熟的公民的时候,正是纳粹上台将世界带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
“权威主义社会是借助权威主义家庭在群众的个体结构中再生产出来的”这句话恰恰印证了影片中少年团的诞生,也是印证了纳粹党的诞生。
冷静克制可以看作汉内克电影的标签,但暴力的宣泄总是可以在他的电影中最终找到出口,如《大块人心》从头到尾的虐打,《钢琴教师》中最后于贝尔将剪刀刺入自己的肩头,或者《隐藏》中突然喷薄而出的血液。
但《白丝带》中,汉内克并没有给暗涌的暴力寻找最后的出口,而是将其始终遮掩在生活的表象之下,因为它的真正爆发要在20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影片所充斥的浓重的宗教感与肃穆感,区别了其与90年代后电影的讨巧性,而通向伯格曼那个时代。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白丝带》是近几年中最具有大师相的一部电影。
这个关于德国孩子的故事,准确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一个村子里孩子们的故事,用男爵夫人的话总结,充满罪恶、嫉妒、冷漠、残忍、伤害、恐惧和乖张的报复。
如果认为孩子们是这些黑暗词汇的承受者,那就错了,至少错了一半。
因为他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集受虐与施虐于一体。
在品行方正、谨守礼法的表象下,在压抑中。
依时间计,20多年后,二战中,这帮当时十几岁的孩子恰值青壮年,是纳粹军队的生力军。
那个老迈的叙述者开篇就讲,那些陈年往事,虽然很多细节他也无法确认,但通过这个村子的故事,“也许还能帮助人们,认清整个国家当时的情况。
”电影如果是彩色的,可以轻易看出这个村庄的美来。
井然的房舍,大片的农田,清澈的小溪,葱翠的山野,秋日沉甸甸的麦穗,冬日纷扬的雪花、绵厚的积雪……静美乡村中的一户户人家,家里一大堆孩子的可不在少数。
但孩子们看上去个个仪容庄肃和顺,言语行动恭敬谦虚、进退有度。
女孩们穿着长裙,腰背笔直,发辫一丝不乱在脑后挽成髻。
男孩们多穿衬衣马甲,九分长的宽脚裤,黑长袜。
可这样一个人美风光美的村子,其实遍布恶之花。
除了公然发生的一桩桩恶性事件,还有很多深藏在一个个屋檐下,绵绵不绝的慢性恐怖。
先是医生骑马回家,刚进门前的花园,就被一根系于两树间的细铁丝绊倒,马亡人重伤。
我都不相信医生的女儿Anni没有参与这桩针对其父亲的残害。
因为她是父亲长期施害的对象,有动机;“医生的女儿在窗前目睹了意外的发生”——她似乎是在等这一刻,有现行;警察来调查,对那根来无踪去无影的铁丝强烈怀疑,有可疑;接生婆去学校接儿子,路遇Martin,他劈头就问接生婆,看见Anni了吗?
姐姐Klara为弟弟的唐突一通道歉,然后周到地关心医生的伤势,末了说:“我们去探望Anni,帮个忙什么的。
”孩子们最牵挂的是Anni,他们分明是一伙的嘛。
不过佃农的老婆在锯木厂工作时意外身亡,警察又去忙那件事了。
感恩节的庆典尚在高潮,男爵家的菜园子被佃农的大儿子毁坏。
这种行为,在堪称谋臣武将的孩子们看来,一定太小儿科太没技术含量了。
男爵夫人气得头痛还没缓过劲儿来呢,儿子Sigi不见了。
大半夜被找到时,Sigi被倒吊在锯木厂,裤子被剥掉,屁股被打得鲜血淋漓。
接着,男爵家的谷仓被人放火,佃农自杀。
转折点出现在管家的小女儿身上。
她向老师倾诉,她“噩梦”中的事情总会真的发生,比如她梦到刚出生的弟弟打开窗户,然后从窗户走了。
而几天前,正是因为婴儿房的窗户大开,婴儿差点没被冻死。
她还说,她又梦到接生婆的智障儿子要出事,比Sigi还惨。
果然,几天后,智障儿被找到时,被麻袋罩着捆在树林里一株树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有可能双目失明。
还没完,管家的两个儿子抢Sigi的笛子,抢得不痛快,顺手把Sigi推进了河。
幸好,其中一个儿子迟疑片刻后,下河施救。
男爵夫人说,这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要带着孩子彻底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
如果走进一户户人家,似乎会发现滋生恶的土壤很肥沃。
医生和接生婆长年通奸,两人疑似谋害了医生的妻子。
为掩盖奸情,接生婆堕胎,失败,产下智障儿子。
医生猥亵自己14岁的女儿,接生婆撞见过,4岁的小儿子也撞见过。
姐姐护弟心切,替父遮掩,“爸爸在帮我穿耳洞”,医生竟然轻巧应和:“美丽是要负出代价的”。
他恣意羞辱接生婆:你又老又丑又脏又口臭,这个鬼地方如果不是嫖妓不方便,我怎么可能上你,我无比厌恶你鄙夷你你还不快滚……所以,最后最大的迷团出现在医生家,实在不足为怪。
但我还是不解,医生“去”哪了呢?
Anni若无其事的上学,她最爱的弟弟呢?
接生婆为何逃跑得如此匆忙?
弱智儿子呢?
牧师家有6个孩子,回家晚了要受罚,全家挨饿、迟归者被鞭笞、被系白丝带——羞辱兼警示:要时时事事都像白丝带一样纯洁。
Martin手淫被发现,父亲对其进行长篇累牍晦涩难懂的罪恶感教育加恐吓加羞辱。
尚不罢休,Martin自此睡觉要被缚住双手。
女儿Klara替课间在教室玩闹的孩子们打掩护,被牧师揪着耳朵拽去墙角面壁。
牧师太小看他的孩子了,Klara和Martin,无疑是这个村子犯罪青少年团体的核心人物。
特别是姐姐Klara。
这个总是两手相握置于小腹前,端庄得体、周到有礼的女孩,不仅敢于公开挑战父权、神权,更是能够在封闭到不见孔隙的压抑环境中,带出一支少年犯罪队伍来。
她用剪子杀掉父亲心爱的鸟儿后,将剪子和鸟尸摆成十字架,堂皇放在父亲写字台正中央,分明昭告牧师父亲大人:你跟你的上帝都见鬼去吧。
这群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严厉控制的少年少女,策划并实施一系列的“报复”。
由他们严重病态、残损的心智,决定“报复”的对象、时机、方式……冷酷又诡异。
管家两儿一女,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弟弟,两个大儿子闻听表现出妒意,相互打闹,接生婆一个大耳巴子扇过去。
少年没有任何的惊愕愤怒,反而垂目认错。
影片中掌掴频现,毫无征兆,父亲打儿子,男人打女人,女人打别人的孩子。
除了耳光,鞭笞、脚踹,狂风骤雨般。
挨过父亲一通狂揍的儿子,在管家就要无功而退时,竟然疯狂吹响抢来的哨子,凄厉的哨音简直是招打的号角。
一个孩子,要仇恨、狠戾到何种程度,才能如此?
故事的讲述者音乐老师,来自另外一个村子。
他一见钟情的男爵家新来的保姆Eva,也不是本村人。
这有些太过刻意——将“恶”划定在这一个村子里。
老师去Eva家求婚,那也是有7、8个孩子的大家庭。
但家庭气氛分明宽松许多,Eva得以拥有“害羞且率真”的性格。
遭殃及丢了工作,哭过诉过,她心痛的是Sigi,“下这么狠的手打孩子,”她问,“会是谁?
”都在镇上的理发店当学徒了,她还想着男爵家的双胞胎如何可爱。
Eva又是机智有主见的。
感恩节那天,管家来搭讪,还想借故支开另一个保姆,Eva聪明地揽下跑腿的活儿。
如果这个细节被我夸大,那她和老师约会时,老师说去湖边野餐,她温柔但坚定地拒绝,却主动送上一个亲吻,融化未婚夫的不快。
与之对等的是,老师怜爱她,尊重她。
而且这份爱情,最终修得正果。
这无疑是这部黑暗影片中最明亮和最温暖的地方。
牧师小儿子诚惶诚恐地恳求父亲同意他收留一只受伤的小鸟,父亲同意时,孩子嫣然一笑。
这一笑当然无比灿烂,但在牧师家彻骨的寒冷中,这小小的笑颜,太娇弱。
细察牧师,想察得他“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没有。
只有当神权、父权双双遭到女儿的严峻挑战后,小儿子捧着康复的鸟儿来送给父亲时,牧师才有了那么一丝动容。
但他会借这朵被丁点父爱浇灌出来的爱之花反思吗?
Martin曾经走在高高的桥栏杆上,看上帝会不会带走自己。
恶少不是生来就是,也不是一蹴而就,除去外因,他也有过挣扎。
但几乎封闭的村庄里,自由被剥夺,快乐被没收,情被禁欲被割,童心天性统统被扼杀,肮脏、仇恨、暴力的种子却到处都是。
又有Klara这样的领袖,能够沉着地将嫉妒、冷漠、残忍、伤害、恐惧统统收编整合,于是恶魔成形、长大,终于茁壮到父权力所不逮,而上帝一直沉默着。
(请勿转载)
讲述人性恶是如何通过权威人格代代遗传的影片,不懂基督教背景很难理解这种地方语境。
不懂战后对学界纳粹起源的执着研究,也很难理解欧洲人的这种心结。
这片子要回答的问题与知识界一脉相承:最野蛮的种子是如何在最文明的欧洲萌发的?
答案显然是,人性本恶,然而权威人格更是这种恶的温床和放大器。
哈内克说这片子表现的主题是上帝的右手——残忍。
然而上帝的残忍是爱,人的残忍,那就是纯粹的恶了。
大人行为的伪善戳穿了口中的美德,让孩子从小见识了虚伪,学会了冷漠。
应该说人僭越神的威严才把残忍真正变成了恶。
镜头语言很好,对话的正反打的节奏符合场面情绪,能不剪尽量不剪,不过也说不上出奇,只是精准。
“家训”那场调度确实不难,可要想到老爸是如何揍儿子的,儿子就如何去揍别人,就很不寒而栗。
下半段36分的坚信礼上,牧师给女儿发圣餐时犹豫了一下,大约通过杀鸟事件,已经对女儿的邪恶有了警觉。
回头去看,克拉娜的伪善,马丁的愚顽,都有充分表现。
给医生拉了绊马索之后,还去探望他的孩子。
马丁在桥上走,大约也是为了肯定上帝根本不存在——有能力的人就是上帝,这是他们跟那些满口神意而举止污秽的大人学来的。
这片子还是胜在寓意和剧本,讲述人群是如何欺凌弱小、排除异己的,跟欧洲当下的气氛有共鸣,又是熟悉的基督教隐喻,难怪得奖。
要说缺点,主要是叙事差,看得出是想讲故事的,所以“怪事连连”,但怪事之间没有联系,跟老师的罗曼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还有费迪南遇刺事件这种政治风云,彼此之间是靠宗教隐喻连接起来的,调子高了点。
想用故事吸引人,又不肯在故事性上下功夫,最后就像道德寓言故事集了。
闷是难怪的。
印象最深的还是20分钟处姐弟讨论生死,平淡中见哲理,最后小男孩一推盘子,象征了人的局限。
片子确实沉闷,可能就是导演想要的基调吧,沉闷,乖戾,猜忌横行,罪恶,压抑等等。一战前夕社会氛围的写照。
没有看春节联欢晚会,把这部补看完了,看到想睡= =
首先要承认这是一部大片,其次无法否认的是他又长又压抑,每次画面长时间停止时,我都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死机了。适合专业人士、对德国历史熟悉人士和心理成熟人士来看
罪恶的小种子。
一部迈克尔·哈内克的干净透亮的黑白片,看着过程会觉得晦涩沉闷,但结局发人深省。
长期以正义和纯洁的名义,要求人们压抑人性里的某些东西,这股能量迟早会在内部扭曲灵魂,把人变成怪胎,尤其是孩子。引导一个灵魂真正成为高贵,绝不是惩罚,批评,灌输能够做到的,它需要在友善活泼的环境下自由成长,在感动中领悟。
看了之后,除了压抑还是压抑,真是虚度两个半小时的光阴。完全没有领会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我很惭愧。“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承认,我没有再看第二遍的勇气了!
【B】哈内克是怎么做到把那么多小演员都调教的如此出色的,太厉害了,而且这片怎么又被大家说闷啊!为毛我又一次感觉不到!是我逼格又变高了吗!
黑白画面长镜头无配乐主线隐秘,Michael Haneke把擅长的暴力刻画藏得密不透风却又遍布四处,全片因此有了克制冷静甚至压抑死寂的气氛。此外电影有非常出色的故事和主题,绝对值得解读。
下了很大决心来看这一部黑白片,看到最后也看不出个所以来!只知道这些生活在强大父权下的小孩一步一步走向黑暗!整部影片太过于平静了!!
黑白加大量长镜头,沉闷!!里面的人物大多都很变态,"是这个国家当时的情况",结局比较耐人寻味吧..不是推理片
从名字到海报、画面、镜头,黑白色调,台词,旁白,你都觉得它会是一部好电影,但是真的非常沉闷和无聊。
哈内克代表作,09戛纳金棕榈。1.既是黑童话般的纳粹前史,又是集体恐怖主义的冷酷白描。2.黑白画面,长镜头,零配乐,冷暴力,回忆穿插与无法证实的真相,克制压抑却直击人心。3.鸟-剪刀-十字架,最终妥协的父权。4.关门后的虐待,画外空间与延宕,想及安东尼奥尼。5.医生与接生婆的隐喻。(9.5/10) | 2024.10.20 奥地利电影周 大光明影院 4K修复版重温,全程如鲠在喉如芒在背的窒息感与骇惧震悚,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恐怖片,甚至并不止于某个具体国族或时代,而是关于父权的严苛、粗蛮、无耻和虚伪,以及由此引致的家庭与社会中仇恨和暴力的传染、流动,似黑云蔽日,亦令人想及鲁迅说的“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重看方觉本片是哈内克最不拘泥于形式(如固定机位全远景长镜头)而视听语言又最成熟丰饶的作品,也是不折不扣的影史最佳候选。
1.真相揭示的那么晚,就是想让我这样的初心者看不懂2.一个好电影,应该是一个好故事,而不是将谜团包裹在迷雾之中,显得高尚还是伟大?
昨夜通宵闺蜜彻聊阴暗面,今晚睡前独自直击欲本性。
有点虎头蛇尾 真心不觉得有多好看 2个半小时太你妈的慢了 做旧成黑白很俗气
我“囧囧”(炯炯)地看完了这部“闷”片,心里堵得慌——隐射纳粹?
太沉闷了!黑白片+旁白+安静的镜头,使影片显得格外的冷峻严肃,这不闷才怪,到最后才觉得震撼人心
5.0。二刷//资料馆1厅。1.结尾处少年纳粹合唱团,以上下构图呈现,以天籁之音做结,过于惊悚。2.角色众多,信息量巨大,不同角色的叙事又被分割被重组,二刷特意关注到拼贴点,善恶对位,同性别、同年龄对位,没有任何拨冗复杂。3.雪白透亮的大地上、光天化日下结出累累恶果,一扇门的廊道长镜头里没有拍出白丝带的惩罚,却足够痛苦与惊悚,聚光灯下来自父亲的猥亵却通过一个小男孩澄澈的眼睛来被观看。4.纳粹起源于神权、族权、父权,白丝带即是未来的卍。
人性本恶。絮絮叨叨了两个半小时为讲这个道理,性价比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