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
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
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象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David Tennant绝了,我就知道我“二级男神”总有爆发的一天,他的DES是影帝级的,那种骨子里的寒意令人毛骨悚然。
DES让我想起《烈日灼心》我以为真凶上镜的震撼,而更瘆的DES对了我三集!
演员的方法都是理性的,David Tennant很“非人”地演出了“下意识”,那种动物性的残忍,他交代那些被虐杀的受害者,就象让人收拾实验品的化学老师,不要说同情,连恐惧都没有。
他戴着眼镜坐在那儿,就事论事,那种恐怖前所未有。
不少演员演戏很用心用力却被“群嘲”,是因人的深奥是用力也达不到的,许多不可知是“方法”“设计”不出来的,《烈日灼心》演员演出了生活中“收拾”不起来的状态,David Tennant则仿佛换了一套感知系统,血管里流的是冰,对别人的痛没有感觉,精神气质和罪犯原型无限趋同, 更吓人的是,在对被害人极度冷漠的同时,DES对自己的罪行、社会将予的惩罚是“有知”的,也有“理性”对待。
他并不是狂人、也不是精神障碍,杀那些“理该被杀”的人似乎只是他的生活方式,和宰鸡杀鸭没什么不同。
DES没有上到哲学层面,所以没有In cold blood的效果,但我觉得DES更“细思极恐”,“狂人”和“疯子”只是偶然,而DES这种平常人的黑暗才令人防不胜防。
ITV从不令人失望,技术层面指哪打哪儿,都不需讨论。
也是令我羡慕嫉妒气之处,国产剧进一步退百步的水准就“9分”了,人家在人性的边儿,都跑得遥不可及了。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is series is a tour de force by David Tennant. I have been constantly amazed by David Tennant on stage, mostly in RSC productions: Richard II, hamlet, etc. But Des is something else; his portrayal of the serial killer has a steeliness that one does not expect, yet eminently plausible. Does it look staged? Yes. But staged as in life, when people do present a staged appearance to the world, to mask their vulnerability, their trauma, or their criminal insecurity. I am particularly struck by the unlikely stylistic connection between a Shakespearean character and the portrayal of a real-life psychopath: is it in the icy countenance? The erect yet natural posture? The articulate enunciation? Tennant is taking a chance here; he could very well be faulted for "carrying over" his stage mannerism into a context where it may look out of place. But that observation would have been wrong. Des IS an act, committed with a blunt force and sometimes comically abrupt certainty that seem, well, Shakespearean.Do we "understand" Des? No, but that's to the series' credit rather than discredit. Too often true crime books and movies fall into the cliches of attributing psychopathic behaviors to socio-economic causes, which is misleading, and trivializes their horrors. "Des" doesn't explain; it repects the audience well enough to leave it to our imaginations, our sense of the inexplicable, and our non-identifying, non-forgiving empathy, but empathy nonetheless. Thank you, David Tennant.
在短评里看到了很多我赞同并觉得很不错的话,想总结在这里,留在以后回顾。
“社会只关注死人”“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他是怎么样的人?
”“普通人。
”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
”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Des背后是冷漠的80年代的英国:腐败、官僚主义、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靠夸大事实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群众——这一切都和现在多么类似。
至于我的想法: 我看到好多人说这三集太平淡了,没有任何的起承转合,没有什么故事高潮。
但是我真的一点都不这么认为哎,三集里面包含了好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在看之前会觉得害怕,不是怕血腥镜头,是怕对很多事情失望和难过。
看了之后觉得,嗯,还好。
但是我需要消化,只有三集,但是我差不多花了快25天才看完,真的不是很敢一口气看完。
这句“这个社会对死者比对活着的人更关注。
”真的刺痛我了,哪怕是今天,也都还是一样。
这依旧是一个冷漠的社会啊,只是可能没有从前那个时代那样残酷。
被杀未遂的小男孩出庭作证后,媒体和旁观者对小男孩不停指责和谩骂,以及那句“他就应该杀了你,你这个同性恋。
”好像,有罪的从来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啊,总是有人在不断的批判别人,把自己当做上帝,为那些不公平关系中的加害者发声,这样的时代到底还有多久才能过去啊,我真的有点累了。
我很认同一个想法,Des是故意将人骨扔入下水道的。
他怕自己会杀更多人吧,他可能也在害怕这样的自己,可能他的确是冷血且毫无人性的动物,可能他只是从小失去了最爱他的祖父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他可怜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但是他也同样是一个恶魔。
看到最后结尾说,最后也没有找全所有受害者的名字,也总是觉得有些难过和失望... 希望,明天早点来。
What makes a man a monster?Is it intention, reaction, or behaviour?Des持续以凄惨童年作为解释,仿佛动机、背景和行为能被直接联系;他自己相信自己的说法吗?
也许是的,也许他也知道他丝毫不了解自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泛读了一下他的传记,包括他写的诗,敏感到如玻璃尖角下的皮肤— 这是表面。
假如不了解他的所作所为,我们能品出埋藏在字里行间的虚无主义吗?
也许,充斥着对生命价值的恍惚,虚无主义,和对死亡的被动吟诵。
似乎一切都是被动,而他不曾活着,恰似他自喻的’a drowning boy’。
似乎对他来讲一切只是冗长的溺水,直至淹没。
溺水般的节奏与意象
将爱与死亡对等以及:DTT演技太棒了!
他值得一切赞美!
从某种意义上偷窥了2020年的生活PS: 我学心理的,半醉状态下写的,不管说了啥都请别打我否则我变身汉尼拔吃掉你们谢谢大家!
《DES》是我看过的首部以完全没有血腥镜头去探讨案件的探案剧。
短小精悍,只有三集。
大概这是英剧的调性。
如果同样的剧本被美国筹拍,也许会有三季,如果同样的剧本被中国筹拍,也许起码30集。
况且比起“why”,他们一定会将更多笔触放在“how”上面。
主创们面对这样犀利的题材,依然做得到精细而节制,克制而俭省。
实在是厉害。
尽管讲述的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却丝毫没有过度夸大犯罪部分,没有故弄玄虚骇人听闻,没有刻意煽情模糊焦点,平静而客观的阐述这个真实事件。
然而全剧看下来仍会令人觉得后背发凉,冷峻的氛围有着说不出的压抑和沉重。
“其余的尸体呢?
”“柜子里。
” 面对前来讯问的警察, Des面色无常。
接着点燃一根烟,冷静地描述自己杀害15个人的过程…口气轻松寻常地如同聊天气。
“I robbed them of their life,please don't rob them of their identities.”如此与受害者共情的一番话居然从最无情的刽子手口中说出。
凶手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他面向平凡,举止斯文,谈吐随和,有一份正经工作。
平日里为人亲切友善,对狗狗富有同情心,与邻居同事相处融洽,周遭没人相信他会杀人。
Des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
而最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正是他那波澜不惊的普通人状态,那是最大的恐惧。
真正的杀戮者平静得令人窒息,还站在至高审视点宣判自己无罪。
那是洞悉制度与人性的恶魔。
那种恶是弥散在空气中时刻伺机而动。
所有犯罪行为的背后都是社会问题:故事的背景的确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这臭名昭著的罪人案件身后,是八十年代腐败、官僚、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是比起民众安危更顾及颜面的体制,靠夸大事实制造噱头以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大众,这样的社会就如同表面光鲜,内里腐烂的种子,是无法栽种出善果的。
人们越不在意,越是忽视唾弃,恶便滋长得越厉害。
社会背景、环境、体制等众多因素糅杂,导致发生这种难以想象的恐怖案件。
这不仅仅对受害者及其家人是悲剧,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而言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如传记作家最后的点睛之语,主角并不是Des,而是关于为何有一个人会变成这样,这不是杀人狂或者媒体和公众的“狂欢”与“庆祝”,而是警告。
如果一开始不是Des主动打电话强烈要求修下水管道,如果一开始不是Des交代了受害者的名字,如果到最后不是Des想要纠正数字,这一切又将走向如何的发展。
正如他所言,受害者将不止是15个,而是115个甚至更多。
他是不会停下来的。
说完"Is he my murderer or my saviour?"的幸存者走出法庭,激动的大众对着他怒吼: “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那一幕真的足够讽刺。
“你们比起活人更在乎死人”。
我想起提姆。
本文同步发表于个人公众平台:西地碘。
虽然第一集开头就交代了凶手身份,看的时候依然全程有种阴冷的恐惧感。
DTT 不是第一次演反派了,可我是第一次发现他的眼神可以空洞吓人到这个程度。
根本不存在因为喜欢 DTT 给 DES 加滤镜的可能性,因为他演出来的这个人实在是太让人害怕+厌恶。
果然好演员就是可以完全让自己隐身的存在啊。
DES 的故事本身有很多血腥或者猎奇的元素可以挖掘,但这部剧拍得非常克制,切入的角度很 “正“。
这种 “正” 让我意识到,以往看连环杀手主题的作品的时候,我有多容易潜意识里带入杀手视角,甚至 idolize 这些人的智商或者魅力(当然这也不都是那些作品的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
而这部剧时刻不忘提醒观众谋杀故事的另一面,展示受害者和家属们的伤痛,就会让人意识到调查连环杀人案不是什么智力上的猫鼠游戏,DES 这号烂人的存在带给他人的伤痛是真实的。
而且这次看剧之前先看了纪录片和幕后,知道编剧导演包括 DTT 都强调过不想以一种廉价的态度去展示这个故事,“it's not about glorifying Nilsen's own egomania. It's not about feeding into this narcissism",所以作为观众也自我提醒 "these victim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Nilsen will ever be" 。
有趣的是,剧中 DES 被作家问到对尸体做了什么的时候,他对作家说,你知道我可是把这些活生生的人杀死了。
如果你关注我对死人做了什么超过我对活人做了什么,那你的道德观大概需要重置一下。
可谓一语警醒猎奇心。
另一方面,这部剧也有点社会派推理的特质。
重点不在破案,而是展示塑造连环杀手的社会因素。
这里的塑造并不是 “社会问题导致变态性格” 意义上的塑造。
“杀手” 的出现还可以说是个人问题或者家庭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与社会无干。
然而 “连环” 意味着 “一个人能够连续杀害他人而没有被发现/制止”,就说明必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
这部剧给出的答案是贫困+恐同。
相比之下我之前的固有印象竟然是连环杀手之所以能连环作案靠的是智商(再次祛魅,其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问题。
最后一集聚焦审判,第一反应是有点多余,明摆着杀了十几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他辩论?
双方的争议点在于判断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出于自由意志还是不能自控,“此瓦不自由”。
剧中探长和作家都认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他只是不 care 而已。
最终陪审团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指控成立。
从审问到审判,DES 本人似乎一直都采取相当被动的态度。
警方询问你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等着你告诉我呢。
作家问他为什么选择不认罪,他说我等着陪审团来判断。
这种将解释权交出的行为挺有趣,不知道心理学上如何理解。
或许是一种心理防卫,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 “我” 不下判断,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不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是在推卸责任。
又或许这只是出于他纯粹的恶意罢了,毕竟跟作家对话的时候他就显露出想要对自己的故事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权的野心。
作家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在根本不知道 DES 是否在说实话的情况下基于他的供述做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心理解读,被他牵着鼻子走。
所以他选择 “交给读者评判”,感觉也是本剧的态度。
探长和作家从对立到和解的副线也很有意思。
二人的区别在于探长更关注此案的后果,所以他对 DES 的关注到判决为止,知道他不会再被放出来之后,他在意的只是继续确认受害者身份还家属们一个解释。
而作家希望更进一步去讨论他的成因,讨论他为什么这么不 care。
最后探长和作家彼此理解。
探长虽然痛苦,相比之下作家的工作确实更危险,毕竟面对的是 DES 这种看起来坦诚实则无时不刻不在靠语言编织/塑造/控制现实的人。
他时刻警惕被牵着走的趋势,最终才成功掌握叙事的话语权。
以下一些联想:开篇讲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国的经济问题,想起之前刚看完的《王冠》第四季。
相比这部剧的可怕和悲惨程度,王冠里展现的人物挣扎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虚浮了。
可能这就是我对王冠系列不太感兴趣的本质原因。
我实在没办法回答 “我为什么要关心这群王室成员?
”这个问题,因为完全没办法共鸣。。
找定罪证据之后被告当庭意外否认罪行这剧情太让人想起《小镇疑云》。。
不知道 DTT 从探长坐到被告席演起来是什么感受 XD。
Peter 探长是亚当爸爸!
好兆头卡司x2。
扮相其实挺像了,但是感觉完全不出戏,演员真的很棒。
cross-over 一下的话,亚当爸爸见过恶魔 Crowley,但 Peter 探长打交道的 DES 才是真的邪恶。
不知道对于这个 Soho 区潜伏的恶魔,Crowley 和 Aziraphale 会作何感想。
这种洞察人性弱点又喜欢操纵语言作为武器的反派,上一个见到的还是魔王子。。
真人改编的。
论剧情没有心灵猎人好看的。
因为剧比较短,没有展示太多血腥场面也没有除罪犯外警察和作家的个人生活描写。
比较单一。
有意思的还是真人故事的部分。
看了一些影评。
关于这个罪犯的童年。
他对于祖父尸体的感受。
他曾经的溺水后被救起的人疑似性侵的事情。
原文中是说救起的男孩对着他zi慰。
他的同性恋取向。
再看他的犯罪。
把人勒死后脱去衣服洗澡。
然后和尸体共处一室,说话抚摸,甚至也对着尸体zi慰。
对于镜子的一种着迷。
他可能不是精神病,但他真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变态人格啊。
但并不是说就是因为他看到了祖父的尸体。
他被溺水后救起,就一定会成长成这样的。
还有他的父母他的家庭。
各种因素累积成了他这样一个怪物。
killing for company。
里面也有一种扭曲的可悲可怜。
看到第二集才发现tag是“惊悚”。
在一个博主和一个公众号中都看到推荐,并且只有三集。
号称,没有血腥但是依然让人觉得恐怖。
信息量还是挺大的,除了破案以外,还有很多观念的插入。
比如:
再比如:希望那些死者能有姓名/身份(不太记得了)片尾放出了名单。
看完片子只是让心很冰冷。
第一个感受是,加深了我对基层警察的同情,他们工作真的很不容易。
彼得是一直努力想把案子弄的水落石出的警察。
当伦敦警厅出于名誉/经费叫停案件继续侦查时,彼得的无奈似乎有些相通。
这个是篇末我之前问过,一个人的很多钱被抢劫,最后抓到罪犯,罪犯已经把钱花掉了,并且还不起怎么办。
回答是,还不起的话,好歹可以还被害者公平正义。
而这里,判刑的缘由中没有属于他的那份。
第二点是后面罪犯转说自己精神问题。
并且试图在“出格性爱行为”与“过失杀人”上,辩解“故意杀人”的罪行。
之前看过《虐恋亚文化》,结合起来,出格性行为确实是可以辩解的一个空隙。
可能罪会被判轻?
第三点是恐同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受害者都是同性恋。
最后那个同性恋证人在出门时受到的侮辱。
侮辱是不应该的。
他杀的是人,而不是在意是什么样的人。
第四是,失业者浪荡者。
开头时:
以及
以及最后似乎还留了一层“悬念”,但似乎整个故事都是被罪犯的口供牵着走。
所以他是不是更可怕?
人格描述:
(写给自己,以后翻到自己的记录还能想起一些,而不是“我看过但是我不记得了”)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
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
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
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
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冗长了
This isn’t celebration; it’s a warning.
感觉看了部纪录片,但又不如纪录片。男主演技真的太好了,泰然自若,条理清晰,侃侃而谈,时不时点根烟,漫不经心的语气仿佛在和你唠家常一样。在作家面前,他总会灌输他的那套歪理;在警察面前,他说的话真假难分,把警方法院耍的团团转,仿佛他才是法官一样。正是他这样过于正常的语调说出过于不正常的行为,才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by Heraclitus, everything is always about money,
说实话感觉全程就纪录片,本来以为讲的的Des的杀人过程,但从被捕以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也不是不行。但3集太长也太短,除了提提其余没什么亮点,并不觉得节奏把握的很好,最后仅仅从法庭上来探讨这个人到底是高智商犯罪还是疯子感觉是一大败笔。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感觉被浪费了,提提就没出现几次,还不如看纪录片来的爽。好吧看了一点点短评明白这剧主要反讽司法体系,Des并不是重点。也行,但就是太泛滥的题材了,放在Des身上实在容易被掩藏光芒。所以我有又开始嚎不存在的汉尼拔第四季。
冷静克制。“谁会想着住在这里?首先气味就不好闻...”“你知道最糟糕的是什么吗?我已经闻不出来了。”意味深长的台词。
dtt演这种角色真是驾轻就熟。只是片子端着理中客的姿态却一直试图给des诊断出一个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以及后来作家仿佛突然间找回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让人很是烦躁……
佩服DTT能消失在角色里。
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
这剧本像是被丹斯按着头写出来的,也就是原著作者拒绝掉的那类写法。
I wish there were more insights into the mind of the killer rather than this plain overview of this whole event sprinkled with obligatory glorifying of stereotypical policemen supporting characters
“他是怎么样的人?”“普通人”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 dtt的演技绝了
看完了!五星好评!它好的地方在于情节干净,没有任何煽情、没有任何为了让故事看起来饱满而编排的情节,甚至连配乐都很干净。很少听见这么干净的配乐了,我也要吐槽一下现在的配乐,好多时候喧宾夺主。主演竟然演过哈利波特里的小巴蒂克劳奇,但一点都认不出来,他完全面目前非。这个演员好敬业啊。剧情非常紧凑,所以我一口气就看完了。之前《法律与秩序真实重案:梅内德斯兄弟》也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影视剧,我也很喜欢,但说实话,我觉得被这部Des给比下去了。究其原因仍然是故事的干净,以及镜头的中立。镜头中立给人一种客观呈现的感觉,没有谁是主角,因此也没有角色“表演”的感觉,剧集甚至没想要传达什么观念,而只是呈现出这个案件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剧集很容易拍成无聊的纪录片,但它依然保持了故事剧集的可看性。推荐。
DTT贡献卓越的演技
我觉得质量还是挺高的,虽然没有美剧常规的警察和高智商嫌犯之间斗智的张力,但更让人有一种大家都是普通人的感觉。日常为私事苦恼的警探倒大霉碰到这个案子,审讯/采访的过程也没有一波三折,所以最后审判结果出炉并不是为正义欢呼而是松了一口气,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回看自己,就好像这个剧以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开头,也是对当时整个事件及其社会背景的回看。【因为案子太有名了所以有点按部就班的感觉;以及吐槽一下那本书都没以他的名字命名,好家伙这个剧居然叫des
高度重复、根本望不到尽头的连环杀手影视改编热一般意在从他们的案件中攫取有些邪典或引起追捧的流行文化灵感,或是更为深入的心理剖析。本剧属于后者,通过加入作家“Brian”的角色,来重新探讨这个对滔天罪行毫无歉意却无情的罪犯。第一集的发现,第二集的证据收集再到第三集的盖棺定论,没有什么波澜地走完了所有过程。当然,接近完全还原的David Tennant的诠释是足够锦上添花的。
要是再深挖一下尼尔森的心理动机就好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深柜同性恋对自己的深切厌恶,混合着反社会人格,极端控制欲造就的无情杀戮。他为自己辩解的self-righteousness真是冷血又可笑,是一个unremarkable人物的变态级绝望了。
不看点评还真不知道片子到底要表达啥
Carl好可怜。大提提演技彪悍,但剧本真的非常一板一眼,没有任何趣味性,干巴巴
男主莫名有点高深莫测的感觉,然后还特意去看了这个故事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