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部电影的特技真的很假;也许,这部电影里有的情节真的很造作;也许,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我真的找不到;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可耻地拿512来做文章;也许,这部电影的海报有抄袭<父辈>的嫌疑;也许,这部电影真的很雷.............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绝望,痛苦和失去的人,才能看懂这部电影....所以,让我们都宽容一点吧。
灾难片是西方电影界最喜欢拍的一种体裁,特别是在灾难片中可以无限拔高人性,亲情,从而骗取观众的眼泪,得到不错的口碑,再加上高额资金砸出来的特效,从而能达到不错的成绩。
一些大牌名星在中间客串几个镜头就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但在中国,灾难片是最难拍,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不论拍多长,演员的演技再好,编剧导演再用心,都无法真实还原出灾区的全貌。
因为我们是中国,是一个有把所有老百姓都入在心头,关键时刻能拉得上打的赢的军队守护着的中国,是一个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中国。
汶川地震时,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当时社里要派人到前线采访。
那些将近60已经功成名就,头发花白,军内军外都非常有名的摄影记者,一句话都没说,当听到地震的消息后,立即就开始收拾行装,除了军装就是各种摄影器材。
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震中进行采访的。
紧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记者。
我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少人去之前都是英俊小生,回来时都黑瘦黑瘦的。
他们在去之前都是很开朗,很善谈,都是很好的采访记者,在回来后,至少半年时间都很沉默,一谈起救灾,最常说的就是太惨了,太可怜了。
但就是这样,汶川地震我们救回来了。
当时,我们杂志要求立即出一本救灾专刊。
我们编辑部连续工作72个小时,60多岁已经退居二线的老主编一直跟着工作。
我们在办公室里不停的收集各种信息,讨论稿件。
我是图片编辑,前方发回的照片,我要立即跟进。
虽然都是初审过的照片,但其中很多照片至今我也不想回忆。
但只要图片中有那一抹绿色,那一面红旗,所有人脸上就没有绝望。
看得出来,所有的灾发都明白,有那一抹绿色,他们就没有危险。
国外的灾难片,只要拍一两个人,有个近乎于超级英雄的主角,然后其它人围绕着他打转就可以了。
中国的灾难片不可能这么拍。
因为在中国救灾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不论是一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干部,还是普通的民众。
他们都在发挥着自己每一份气力。
中国的灾难片不用拍,只要把那些现场照片,录像归纳到一起就足够了。
任何人想拍中国的灾难片都太难了。
看看今年的抗洪,在抖音上发出的短视频,哪一个编剧,哪一个导演,哪一个演员敢说自己能拍出那种效果。
那些战士吃饭吃到一半就沉沉睡去,如果拍到电影里,无数人会骂,可现实中那只是非常普遍,非常简单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女主角的戏,很多编剧无聊的加入感情戏,完全没有必要。
真正的救灾中,有什么感情戏。
都只是一句句非常贴心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就立即投入救灾中。
今年的抗疫中,有多少这样的闪光点。
可这些如何拍进电影里,太难了。
任何一个真的经历过那年5月的中国人,不论是否到了汶川前线,都会留下极深的印象。
电影不可能拍出那些在汶川救灾的士兵、干部、志愿者的真实作为。
这部电影也只是还原了极少一点当时我军指战员的日常救灾。
我单指上面的封面..............完全抄袭:父辈的旗帜嘛,哎自己做也挺好,为么总是要抄袭别人
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仿佛又回到那恐怖、紧张的七天。
看着电影里一个个镜头,仿佛我的兄弟、战友又回来了!
2008年5月12日,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
由于时间太匆忙,留给我们的回忆太少太少。
希望有人能让我们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掉许多许多的记忆,虽然它们只会让我们痛苦,但是我们并不想遗忘。
现在,终于有一部电影能让我们永远的保留住那些记忆。
一群人窝在电视前面,抱着酒瓶,既痛苦又欣慰的看完电影。
那时刻,战友仿佛就坐在身边一起豪饮,一起胡闹。
真的,那时候我流着泪笑了!
但是,今天我痛苦的看着影评。
什么主旋律、什么抄袭。
难道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更重要吗?
可能你们不能想象,5.12后灾区的百姓一有时间就翻找和自己遇难亲属相关的物品,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点点的回忆。
现在,一部电影可能会让他们更痛苦,或许能从电影里找回一点点的美好回忆比什么都重要!
可能我没你们有文化、有素质,没你们能说会道。
但是我只希望你们在发表影评的时候能想想灾区的群众,问问自己难道所谓的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的意义更重要吗?
我的战友永远的留在了汶川,我失去了最好的兄弟,他的父母失去了儿子,他的儿子失去了父亲,他的妻子失去了丈夫。
记忆对我们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这部电影不和你们口味,请你们去看其他的电影;如果海报不对你们胃口,请你们去看花花公子。
但是,希望你们能让我们留下一点点的回忆,好吗?
《惊天动地》这部影片再现了汶川大地震时的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的救人场面。
地震来临时,乱石纷飞、房屋在瞬间被夷为平地,生命在灾难面前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渺小。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不停地在脑海中回放。
为了孩子,年仅十八岁的解放军战士田野在余震来临时。
用血肉之躯挡住塌下的水板。
为三个留学生生存的空间。
为了让援人员不受到伤害。
顺利撤离。
老奶奶放弃了获救的机会……大灾无情人有情。
一个探亲结婚的武警,归心似箭,他在路上遇见地震,他和女朋友失去联系,他救助车上的旅伴,他们逃命,他徒步向汶川出发,路上遇到逃难出来的人,各种各样的人,也遇到一起向那里开赴的志愿者啦、军队啦、记者啦。。
然后他跟自己女朋友总是失之交臂,他在路上和寻找的过程中救了很多人,也看到很多人逝去,他也差点儿死了好几回,他也被人救起,他迷路,他生病,他受伤,他遇见劫匪。。
他听到很多谣言,他也恐慌很深,他有想要逃跑,他还做了噩梦。。
总之他最后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又见到他女朋友了。。。
他女朋友搂着他说:亲耐的,我们永远在一块儿
有感动、有震撼之处。
就细节而言导演不用太表演化。
比如第一点:学校小孩救出来之后,全员站立唱生日歌,什么鬼,救人在那时是第一位的,就算全民被救出战士应该抓紧时间休息、进食才是。
第二点:华峰山方向出现气体泄漏,那开始的浓烟滚滚,到后期的满地火心,居然还没有爆炸,还有时间给你慢慢炸山掩埋。
不必为了追求效果而一定要留到最后一刻出现奇迹。
就是给人感觉很假、在表演。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民了解了西方相比中国的发达,中国也不遗余力的学习西方。
不过和这种学习一起到来的,便是对西方国家片面的理解,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冲击下普通人的迷茫。
久而久之,西方比中国有绝对的优越性渐渐成为了部分中国人头脑中的定式,不过就像《叶问》里说的那样:“有时外国的月亮,也没有那么圆。
” 再来看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和以往中国的宣传一样,中国的影片总是很严肃,或者说,有点“起高调”,感觉解放军以及各行各业都很伟大,但是在我看来,只是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和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在电影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回到现实,这次疫情解放军和当年一样,依旧是关键时刻的定心丸。
我在东北,当时听说解放军和东北的医生出动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充满了踏实感的,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伟大。
虽然副作用是,东北医疗体系差点瘫痪了小一阵,起码我住的城市医院在一段时间,非特殊情况是不接收病人的。
沈阳军区出动的视频网上也有。
从那一刻我就知道,中国的疫情早晚会过去的。
集体主义依旧发挥着它巨大的力量。
这部电影有点半纪实宣传的性质,可是汤姆克鲁斯不也拍过征兵片嘛。
剧情上应该不会有大片的刺激感,不过,它绝对没有那么不堪。
看到《惊天动地》的海报时,彻底无语了,完全抄袭了《父辈的旗帜》,无论是整体构图,还是鲜明而个性十足的旗帜造型,风起云涌的背景,还是海报的冷色调,都如出一辙,特别是背景的天空,能明明显看出来是出自同一张图片,只不过一个反向一个正向而已。
明明像复印,谁说是抄袭?
其实,海报抄袭,早已不是新闻,更有靠抄袭海报进行话题炒作的影片,也屡见不鲜,跟风是可以理解,但大多在比较不严肃的影片类型中出现,像喜剧、动作片、爱情等等,只是这次,被抄袭的一方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战争与人性控诉的力作,抄袭的一方是反映支援5.12国难地震的主旋律影片,如此明显的抄袭,在国内尚为少见。
战台烽认为,造成这样“抄袭”的原因,应该有三个:第一,海报设计方偷懒抄袭,而恰逢《惊天动地》的所有主创、宣传人员都没有看过或者看到过《父辈的旗帜》,大家都是高尚的人,不在国内影院公映的影片,从来不鸟。
所以根本无从知道。
第二,我们伟大的出品方如有神助,灵感迸发的设计源泉打造的神品,竟然与已经存在的某好莱坞影片惊人的相似,可以解释为殊途同归的偶然性统一。
第三,还是不要说了,如此严肃的题材,怎能会让抄袭变成有意而为之山寨行为呢?
还是相信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吧。
期待国产片海报能诞生越来越多的“神作”!
因为,我们从来不“抄袭”!!
灾难无情,人有情。
吊念在大自然底下不幸遇难的同胞们,缅怀那些舍己为人的解放军将士们。
感谢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华人们鼎立救助。
望2021不要多灾多难,新冠快快离去。
电影主要讲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由解放军八一制片厂在2009年出的片。
这当然少不了许多老戏骨出演,其中就不乏亮剑的主人公李幼斌,人民的名义的处长扮演者侯勇,巡回检察组胡雪娥的扮演者宋春丽。
下图是我简单画了一个电影时间线(加粗部分是感人的片段):
这部电影也是有很多看点的,比如首长的儿子当志愿者,而他原先他是一个被自己父亲责怪是不学无术的游戏玩家,在电脑前看到灾难的恐怖而且又急需人力资源下,给灾区带来了外国人来进行援救,同时暗示国际社会对我们进行的人道援助。
学校老师舍身救孩子的细节还原的不错,老师为了保护孩子,用他的身躯来抵住危险的石头,在武警官兵营救孩子的时候,它坚如磐石的手臂一度无法撼动,不得进行舍臂救人的举措。
有个镜头描述的是解放军田野在余震中为陪伴小女孩而牺牲,看着十分抓急,不听指挥,该撤离时候却在安抚女孩的行为。
看出当时军人,年纪很小,缺乏撤离的果敢,过于理性。
余震的存在,给当时的救灾官兵带来了很多危险和变数。
堰塞湖泄洪的事件是真实的存在的,还原发生在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进行泄洪也是实属无奈,以预防带来的次生灾害。
影片最后,唐新生跳车和魏霁虹孤生救人,画面感来的比较强,感觉有点强行加码的味道,但另一方面还原当时情景下解放军舍己为人的精神。
老实说这是一部比较老的剧,很多特效已经在现在非常过时了。
为什么我要看这部剧呢,是因为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13年了,当时我还小在读小学,我也在老师们的带领捐出十来块的零花钱来献爱心。
而今年的五月中出了新的汶川地震回忆性质的电影,
一百零八 (2019)5.1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孔嘉欢 / 吕星辰 董凡如果有机会等我隔离完,我一定去看看。
他讲述的是一个寺院,为了救灾,破了他们的门规的,住持很有魄力让孕妇入住自己的寺院,而且还给他们做肉来,补充营养。
灾后共108个孩子出生在这个罗汉寺,“108”这个数字很有味道,是水浒传里面的108汉,暗示上天指缝间给予孩子们生的机会,或许冥冥之中,老天自有安排吧。
学校放映的时候,听说有同学看哭了?
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这海报。。。硫磺岛战役折钵山插旗是代表着胜利,但地震死了那么多人,国家遭受了那么多损失,抗震救灾电影的主题海报不应该是歌功颂德吧?虽然抗震救灾人员的贡献值得肯定,但是怎么会搞了这么个海报。。。
能说拍得跟典型大陆剧一样粗制滥造且做作到不行吗?那样感人的主题被拍成这样真是够了,看不下去。
歌唱主旋律的烂片,怎么不能打零分?
主旋律
党课,我坐在靠窗的角落一人揣着包纸巾一边好笑一边哭的抽抽······
有纪实性质的片子,几乎是重现了发生的一些事情,只是以前不知道有化学物质泄漏的风险。
导演和编剧水平推烂了
我买的全价票看的啊!我这是什么爱国主义精神啊!!!
08汶川地震我还捐了100
emm每当感动到眼眶湿润的时候,台词总能让我把眼泪憋回去。完全不是电影对白啊……
哭着看完的…
主旋律的味道太浓了。有点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导演也没去救灾啊,这……
已看。剧情不是很符合实际
吃饭时放的 只看了几分钟 心里不很舒服 这不是可以随手拈来的题材 那些苦难 是真实发生的 怎么忍心再次记起
4⃣️4⃣️4⃣️♥️♥️ 2008年5月12日,四川8级大地震,即5·12汶川地震,约7w人死亡,2w人失踪,37w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5·12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我忘不了那场灾难,08年,感同身受。但这个电影,真的,不行
片子一般,但是我从头哭到尾...
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讲述了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的电影。可能是地震发生后,有太多太多救人与自救的感人故事了,比如那个用双臂支撑保护孩子的老师,比如为了打通受灾最严重地区的通讯而在极端条件下跳伞的空降兵,比如为了早点赶到灾区,冒着余震威胁强行军20多小时的解放军战士等等,因此不需要强行的煽情,只是把这些记录下来,这部电影已经很震撼了。也许是电影吧,除了一个为了救女孩的战士外,没有其他人牺牲。但其实也有很多解放军战士为了救人而牺牲了。电影表现救灾和灾害发生的部分拍的很不错,可惜拍到领导政委时,这部分处理得不太好,有点令人出戏。不过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一眨眼,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1年了,那些地震中坍塌的城市都已重建,人们都坚强地开始了新生活。祝福四川,感谢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