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w cinema 还是要在影院或者映室看🥵不然真的会持续不断被催眠,然后暂停。。。
这部是睡过去3次之后看完的。
是我的问题,太令人惊艳了,最令人惊艳的是爷爷死了之后的一个俯拍establishing shot 的长镜头,因为导的是一只狗狗,导的是狗狗的调度,狗狗真聪明🥺狗狗朝着迎来的孩子怒哄,孩子终于逃脱后岔路开来了一辆货车直往被拦着的羊窝,镜头却 pan right 跟着逃脱的孩子还有跟着孩子的狗,随着off screen voice 车尾冲破脆弱的围栏声,羊群可能是惊恐的哄叫声,镜头又 pan left 跟着返回去的狗狗揭示了令人难过的场面。
被放进爷爷棺材的洞被关了起来,image变得一片黑暗,接着切到了羊羔从妈妈黑暗的阴道间拉了出来,场面实着震撼,好像是不由言说的隐喻的match cut,令人深感震撼。
接着是这只羔羊的生命,令人担心和心酸,最后因为还小没有从沟上跳上来的能力,所以落伍,走上沟的时候羊群已经消失了,只剩下它一个人了,它的嘴巴和头被绑上了绳结,它就这么绝望地叫着,呼喊着;establishing shots 适配地展现了它的害怕,绝望。
这一个sequence导演基本上一直在导动物,真的好厉害,而且这部片子还是用胶片拍的,可见难度和工程量之巨大。
最后一个sequence是大自然遭到了人类的破坏。
历史感的大树被砍伐用作了人类娱乐的工具。
木头被堆成山丘燃烧变成了木炭,木炭又被人类燃烧化成了灰烬飘渺在空中……Cinema contains indefinite powers.
地球上万事万物,不外乎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循环,亿万年来如是。
电影简单朴实的故事,没有对话,用人,羊,树木,木材,所谓的四次,或者灵魂的四次旅行,来反映生物的生死。
哲学的层面,看待万物,看待生死,从而观照自己。
所谓的宗教,古老的巫术,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这永恒的话题,也是理不清的。
庄子“箕踞鼓盆而歌”。
死亡是终极的哲学主题。
意大利一座朴素的小山村,大概初秋。
老人赶着一群羊出现在山坡上,一阵散乱无序的铃铛声随之爬上山坡。
风起,一棵白色躯干的树窸窣作响,老人靠着它在树下咳嗽。
牧羊犬踏着草地奔窜的声音说明草丛有多么厚实。
暮色时分,山间小路上蛐蛐开始鸣叫,老牧羊人驼着背、拄着拐杖往家回……影片开始的几个画面让我一看就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诗电影。
每个画面中的人、物、事之间有着多种奇妙的牵连,浑然天成而感念缤纷,使得影片不须一句对白、一段配乐,更摒弃了有形的剧情,它就这么以诗的特质,大象无形,极简而有力的深入你的内心。
导演高明到他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适时的把镜头摆在那里。
《Le Quattro Volte 》无疑是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
《四次》的题意源自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他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人、动物、植物、矿物中循环重生。
124分钟的片长拥有许多拨动心弦的时刻,这种拨动,不只是拨动了人与动物的心弦,还有天气、草木、一盏灯、一块石头、一条路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心弦——因为它们有可以相互传递的灵性。
影片捕捉了它们,朴素的生态画面也因之充满灵的美感、灵的哲思。
风烛残年的老人相信每晚喝下教堂里扫落的灰就能续命,有个晚上他找不到“药”灰,赶到教堂敲了一夜的门。
第二天早上,牧羊犬与村子里的路人对峙,在斜坡上,它把卡在机动拖车轮子后的石子踢开,车子从斜坡上俯冲下来撞开了羊圈,羊群爬上二楼的老人家里。
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临终时模糊的双眼看到羊也在默默的看着他,羊群在为他送行,他并不孤单。
谁又能否定教堂的灰真能为老人续命,以致喝不到,第二天他就死了?
谁又能说卡在车轮后面的那块石头没有召唤牧羊犬把它踢掉,而那快石头是被羊圈里不安的羊说动了,因为日上三竿老牧羊人还不来放牧?
也许羊群看到他昨夜出门去了教堂,它们知道老人就要死了,想着要去送他一程?
老人死了,化为尘埃存在骨灰堂里,同时,一只小羊出生了。
这时,你恍然感觉到老人临终时与羊的对视,有什么在传递了么?
初生的羔羊趴在地上,稚嫩的叫唤着,“咩——咩——”宣告它对这世界的到访,羊群用静默迎接它的到来,没多久,小羊摆脱了不适,孱弱的腿终于勉强支撑着身体站起来。
此时,母羊才慈爱的走过来把奶喂上,羊群中,一只也许是新科爸爸的山羊淡定的抬头看天,一朵蒲公英一样的云朵在舒展着。
小羊活得简单实在,它大一些的时候开始加入被放牧的队伍,可是它还太小,不小心掉到土沟里,等爬上来的时候已经找不到羊群。
它寻找着叫唤着,焦急可怜,最后,它看到一棵很高很美的树,蜷缩在树下,黑夜将它们一并吞噬了。
是疲倦,是绝望或是那棵树,使它放弃了继续寻找?
羊和树的依偎又一次完成了灵的接力。
后来小羊不见了,也许是死了,也许是被找到了。
树在镜头中做为自然界灵的下一个主角。
后来,皑皑白雪覆盖了树和山坡,再后来,树被锯断,拉到村子里,人们用它来欢庆节日,人群的拥挤和嘈杂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
庆典之后,树被锯成几大段,送到一个堆着很多木料的作坊。
人们用传统工艺,把各地拉来的木材做成了木炭。
在堆积如山,刚做好、还冒着烟的木炭中,已经分不清哪一块木炭曾经在那棵树身里。
木炭被一分装到麻袋,送到村子里,进了家家户户,变成炊烟从房顶的烟囱里逸出,它守视着村子上空,最后四下散去。
影片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时,我仍然从四散虚无的透明空气中续写千丝万缕灵的关联——晚餐时分,家家户户煮羊奶的香味从窗子往外流窜,下了奶的羊在羊圈中迎来晚间的休憩。
一只蜗牛爬到了那颗树倒下的地方,而它是老人死去的那天,小羊的妈妈在老人桌子上踢翻的锅子里爬出来的。
一群蚂蚁从教堂地面上搬走一些食物碎屑,顺带把几粒药“灰”带回那颗白色躯干的树上,树从尘埃里听到了教堂的唱诗和祷告有一块顽固的木炭总是每次从铲子边上掉下来,从没有被装到麻袋里去,但是它在摔打中磨得越来越小。
尘:是信仰的良药,是未被原谅的过往,是被舐犊的爱,是盘根下混杂的泥,是被切割时的木屑,也是那燃烧殆尽后的尘土。
黑白:是黑蚁在白须间的游历,待归盼来的忠犬,是教堂门前的黑影,是与生俱来的斑点,是白雪皑皑中的屹立,是布袋里的黑体,也是交替的昼夜。
自由:是被羊顶翻的铁锅,是被汽车撞坏的栅栏,是不再出声的挣扎,是被套牢的龙头,是水渠前的怯懦,是四天般的四季,是被剥光的茂密,是被熏烤的土窑,也是那一缕屋顶上飘出的青烟。
水:是混入了浑浊前的清澈,是哺育生命的奶水,是干枯后的陷阱,是长青的痕迹,是被火焰带走的氧气,也是那环绕着山头的云雾。
森林:是喂食羊群的草地,是途间小憩的拱廊,是炎热之处的树影,是装着离别的木棺,是历练成长的木桩,是迷亡林间的枯枝,是安心依靠的大树,是周而复始的寂静,是祭奠之时的欢愉,是家家户户的温暖,也是那密林间的众相。
我迷失于衰老,迷失于路途,迷失于岁月,迷失于思变也重生于清澈,重生于雪白,重生于赤裸,重生于光明我既不是火光,又仍为火光我即茫然无知,又为生命引导我是那千万之中的一个,也是千千与万万是来处,也是去处。
老人衰死,群羊出圈,这是第一次。
小羊迷路,卧死于树,这是第二次。
巨树被伐,装点成仪,这是第三次。
木炭源木,入囱化烟,这是第四次。
唯二的趣味来自第一次的狗取石、车破栅,和第二次的人攀树、众喧腾,两次都是仪式。
第二次或许也是,毕竟羊戴上辔头,有约束的意味。
最后一次,算是最为静而隐晦的仪式了,所有生命都变为焦黑。
所以,以“仪式”的端庄耗尽“生灵”,四次。
A travers quatre éléments principaux successifs (humain, animal, végétal, minéral), ce film, en permanente transformation, tisse, par ses plans observateurs, un cycle qui relie l'homme et la nature, l'antiquité et la modernité ainsi que l'image et le son dans leur pure durée continuelle et état d'être pour affirmer une communication entre les êtres par-delà leur existence. Précieux et unique.
这就是平时经常看的场景,每天都是静止的.静止的人静止的狗静止的房子静止的山静止的草静止的树,静止的阳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悄无声息的离开,甚至是年届衰老时,会有人悄悄说你应该离开.尘土沙砾灰土轻尘泥泞,每一种都是阳光轻轻一晒,就衬托的无影无形了.不过上了饭桌的山羊或者是绵羊,可是没见过.牛羊是不可以居住在人类的房间里的,最多给些舍弃的棉花被褥旧衣服,尤其是新生的小羊仔,可以象婴儿一样跟人类一起居住,每日每夜的嗷嗷待哺.人类睡死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张着嘴巴的,但肯定会长眠的,清真或者是穆斯林风格的袍子也是没见过得.棺木也不是乳白色的米黄色的,黑漆红油的棺木.人类的文字是图形的而不是符号的.黑屏的时候,就是睡觉的时间,白白勒.羊咩咩的牛哞哞从初生到长大太奇怪了.要是我肯定不喜欢跟同类圈养在一起的,应该是跳跃在山间林木里面的.就象天空的云彩,自由来去,变幻形状.一定不要初生就关在屋子里面.见到胖嘟嘟肉乎乎的人类.也一定不喜欢挂上铃铛.就算是放牧,也只要放一只,二只,最多是三只.而且只带着初生的小羊和小牛.成年的牛羊不需要人类.需要狗需要猎枪.需要野花和树木,需要森林和青草.如果拥有牛蹄和羊蹄,就不需要公路,不需要汽车,也不要三轮车自行车电动车.可以象鱼一样长满鳞片,高兴的时候,就从山岭飞跃入深海.没有人类,牛羊们早就飞勒.树木为什么要变成碳和草木灰呢.就算是供热和取暖,人类可以自己吃自己喝自己胖,多吃点糖多喝点油多长点脂肪不就行了.实在不行,就喝汽油.也不要喝豆油茶油香油鱼油白油.就只喝汽油就可以勒.实在不行就喝海水喝阳光喝天燃气喝聚乙西喝酒精喝支付宝.白白勒,支付宝要喂小鸡了.小鸡下蛋,下蛋变食料,食料变成鸡,鸡再变成蛋.支付宝就变成养鸡场勒.动物也是这样的无目的但是"好奇"的追随着移动的个体或者是目标,而且不是以人类的视角和审美进行判断.比如动物,每天居住在羊圈草窝里,静止的事物很多,移动的物体很少.对于动物而言,动物的移动是不值得观察的,风草树木,甚至是人类都不值得被观察.一切生活中熟悉的即定的事物都不需要被观察.只有入侵者或者是类异需要被观察.而这些是用动物的"思想"来判断的,如果动物有思想有思维,对于动物而言,什么才是需要注意的,什么是稀松平常的.而对于一个老者也一样,思考思维思相都不是需要的,能静止安静,甚至是睡一觉,做好入寝前的准备,或者是起床时的功课.曾经对人类并不复杂的举止和动作,变复杂了.思维变缓慢了,知觉缓慢了.羊和狗们警惕什么,思考什么,人类就思考什么.远山,炭火.生活.失忆或者是记忆模糊,思想不那么跳跃,但是其他感官却没有停工.就象摄像镜头一样,没有知觉没有判断,骚动着动物甚至是植物,静物们的骚动.静物什么时候会骚动呢.被外力破坏的时候,被入侵的时候.没有侵略没有冲突没有紧张没有矛盾.甚至是没有思想和思考.就这样静静的观察着记录着.就象没有四肢的或者是死后回魂的亡灵一样.可以观察可以行走可以移动.但是任何判断或者是价值,都是没有作用的.就算记录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不能重复不能施加影响,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必要,更不需要传播什么观念和观点.人类主观的那些东西,被降低层次了,没有大脑,只有眼睛只有皮肤只有鼻子只有耳朵.这些感官能告诉你的一切.尤其是镜象的.但是就不包括大脑.不包括思维.睡在草地上的人,不需要张开双眼.可是摄像机可以,悄悄的打开镜头.在人类大脑休息的时候.潜意识电影,也就是这样了.漫无目的,放任自由.思想去哪里睡眠,镜头去哪里游走.感觉去哪里旅行,镜头去哪里复刻.
最近有意或无意地多次回想起这部电影。
电影呈现了一个偏僻安静的村镇上孤独的牧羊人,羊,树以及煤炭的命运。
探讨了人,动物,植物,已及矿物生命形态的转变以及灵魂的轮回。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灵魂不死,人死后灵魂可以转移到其它有生命物之中,在人和动植物之间轮转。
亚里士多德将人,动物,植物,无生命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而在弗兰马汀诺的电影中我看到的是万物皆有灵,存在皆平等。
电影没有一句台词单纯用镜头叙事,却如诗如幻,引人深思。
最近国内一部《隐入尘烟》出其不意地成为话题之作,掀起一波波观影热潮,没想到早在 10 年前,意大利就有一部类似的作品,其影片的主人公最后更化作一缕青烟,真真正正地“隐入尘烟”……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在处女作长片《礼物》后,再次回到了同一个意大利南部小村镇,继续用独特的美学角度观察这个地区的人文自然风光,造就出他令人惊叹的代表作《四次》。
这部当年入选戛纳“导演双周”的作品是导演挑战“现代默片”的又一次尝试。
同样是现实主义的记录视角,从一个年老的牧羊人开始讲述,他每天带着牧羊犬去放羊,也去教堂领取咳嗽的药方,直至某一天再也起不了床。
然后,情节奇怪地转向一头刚出生的小羊羔,眼看活泼好动的羊羔日渐长大,有一天没跟上放牧的队伍,被孤独地遗留在山林中,最终它找到一棵参天大树作为落脚处。
此后,影片再次转移视角,将这棵参天大树作为观察对象,讲述当地人如何砍伐树木作为一种节庆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将树砍伐成木材,运往偏僻的郊外;工人们用古老原始的方法烧毁木材获取木炭,最终将木炭送回到小村庄,卖给当地人作为燃料。
这表面上是四段毫不相关的纪录素材,导演客观记录下这个村落的日常生活:人的生老病死,动物牲口的成长,以及树木的各种实际用途。
当作是意大利南方小镇的纪录片来看也许乏味了些,然而细心观察的话,渐渐发现这四段素材的内在有着一种生命的延续性。
这种跨越了人、动物和植物形态的延续感,难免不叫人叹为观止。
导演运用超然锐利的眼光,捕捉到生命在四种形态里的轮回变化,不仅让人沉思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还悄然在这些思考中融入些许哲学的意味。
弗兰马汀诺暗示了生命在这个南方小村落里是生生不息的,尽管人类在老去死亡,却会以其他的不同形态“复活”,再次延续其生命力,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影片花去最多的篇幅来描写老牧羊人的生活情节,然而影片主旨显然是要打破以人为中心的论调,这也许是从导演的处女作《礼物》中延伸过来。
在处女作中,承受现代与科技的冲击,年轻人为了谋生发展逐渐离开家乡,只留下一座死气沉沉的空城。
《四次》中依然可见人口稀少的村镇,却摒弃了死气沉沉的意味,人与动植物、大自然已悄然融为一体,生命力并不因人的消亡而流逝,只不过是转换了另一种存在形式而绵延下去。
这种哲学思考给影片增添上一种玄妙的氛围,一种超脱的诗意,一种东方的思维价值观。
导演的视角引领观众去重新观看稀松平常的生活细节,在现实主义中发掘出富于象征色彩与超现实主义的高光时刻,令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全新的感悟和理解。
导演沿用《礼物》中混合纪录与虚构的方式,采用非职业演员营造朴实的生活质感,当地不少村民自然成为了剧中角色。
相比起真人演员,这部作品里动物的表演更加出色,绝对要归功于动物训导员与动物声音的捕捉,在一连串意外的的场景里炮制出忍俊不禁的幽默效果,比如小羊羔们一起玩耍,或者是牧羊犬搬走石头让车子撞坏羊圈。
不论是动物出其不意的行为,还是人与动物对视的时刻,都充分展现了动物也具有了灵性的一面。
得益于题材的关系,空镜头在此运用得行云流水而无比贴切,例如参天大树在不同季节背景的画面里矗立和轻轻摇曳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而相似镜头画面的反复重现更是凸显生命轮回的意味,比如一开头工人们在烧木材的情景,牧羊人家中装满蜗牛的小锅,货车经过小村镇路口售卖木炭给村民的镜头。
这些充满暗示的镜头实则具有叙事上的深思熟虑,由此,立刻与传统的纪录片拉开了距离,大大提升了这个题材的表现力。
不论你是从地方人物志的角度,还是当作超现实的科幻故事来看,这部作品都能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满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
” 《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灵魂的四段旅程》是2010年的一部意大利电影,是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法尔马提诺的第二部剧情长片。
不过,“剧情长片”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太精准,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没有剧情、也没有对白,单纯由四组看似独立的观察影片组成,更像是一部短片集或是纪录片。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片子又剧情丰满、对白丰富,讲述一段生机盎然的生命故事--这种矛盾的理解结果,其实正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出色的地方。
有人将《灵魂的四段旅程》称为意大利版的《生命之树》,但我个人觉得,《灵魂的四段旅程》透过更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更为朴素和更为开阔的生命观,无论是在意境上还是手法上,都比《生命之树》这部获得戛纳影展金棕奖的作品更显出色。
■内容与视角《灵魂的四段旅程》的内容很简单,先是一个住在乡村的老先生每日靠放羊和出售羊奶为生,老先生在死去后,一只小白羊哇哇坠地、来到人间。
这只小白羊在一次放牧的过程中从羊群中走失,开始在森林里独自徘徊。
春去冬来之间,小白羊栖息到一棵大树底下并终结生命于此。
这棵大树后来被村里的人砍下,运到村里作为祭典活动之用。
祭典之后,大树就被人们砍成木头运到木头堆积场。
这些木头后来又被拿去熏烧成为木炭,烧成的木炭则被分送到村里的各家各户。
如果从人的视角、从一般剧情片的角度来观看这部影片,可能既看不到完整的剧情、也看不到可以感动或思考的故事。
但是如果从“生命”的角度切入,便立即能产生非常具体的体悟。
有人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是基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论。
毕达哥拉斯派主张,人是有灵魂的,而且灵魂会轮回转世,在人、动物、植物、矿物这四种生命形态中循环重生。
但我认为,《灵魂的四段旅程》虽然以这一灵魂论为基础,以生命的四种形态来看待万物,但在理解和诠释上则不限制在简单的灵魂转世上头,内容中所涉及的四段旅程,更可以看做各自独立的生命历程,从天地的视角来感受万物生命的消长。
■镜头语言与叙事方式虽然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是以“天地万物”如此宏观的视角来观察生命的起灭,但这部影片完全没有落入宗教式崇高、但却又狭隘的精神感召与呐喊。
这部完全不依托语言对白来表达创作者想法和观点的作品,完全借由宏观与微观镜头的切换,借由叙事主线与支线的隐微交错,让生命本身来感动生命。
影片画面主要是由中远距离镜头和近距离镜头两类组成,其中远镜头主要呈现的是一种疏远、不带感情的观察视角,但这样的视角却又透过细微的镜头移动和转动,传递出一种好奇和关心的态度,仿佛天与地正静静地看着老先生、小白羊、大树、木炭在时间长河里的变迁。
而这四个生命、四种生命形态的消长与变迁过程,便构成影片的叙事主线。
沿着这条叙事主线,由于四个生命主体都置身在简单重复的场景和作息之中,隐隐间给人一种无趣、卑微且不由自主的生命状态。
例如老先生年岁已大且身体虚弱,独自过着简单甚至贫困生活。
老先生每日早晨起来便去放羊,回来后会去村里送羊奶,顺便去附近的人家领取一种草药粉。
再次返家之后,他会将捡拾来的浆果放在锅子里。
到了夜晚,他脱去层层外衣、饮下草药粉后便就寝。
影片透过固定的场景、固定的镜头位置和角度,呈现出老先生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
直到有一天,老先生在放羊的时候到草丛中排便,不慎将草药粉给掉落。
夜晚就寝时,老先生四处找不着这草药粉,只好急忙忙地出门去索要新的药粉,但因为所有人都已经入睡、无人应门,老先生最终只能颓然回家。
结果隔天早晨,老先生没能准时起身,不久竟然就在床上断气死去。
与此相似的是,小白羊的突然走失、大树在茂密森林中被看中并砍伐、木头被人们送去熏烧成为木炭,都给人一种天地无情、生命无常的伤感。
这便如同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然而在叙事主线之间,是那些不断岔出的近镜头,当这些镜头扫向这四个叙事主体之外,看进不为人知的世界时,却突然给人一种生命的感动。
就像老先生在草丛中排便后匆忙离去,镜头突然带向那个草丛,画面中出现了那个被老先生掉落的草药粉纸袋,但除了这纸袋外,还有一大群忙碌地赶来搬运纸袋的虫蚁。
而当老先生隔夜卧病在床、未能起身时,牧羊狗儿跑到路上朝着村里办活动的人群吠叫,害得他们在匆忙间忘记拉上货车的手刹,结果货车撞破羊群的围篱,羊儿四处乱跑,其中更有些羊儿跑到老先生家里,将他盛放浆果、悉心捆绑以防虫蚁偷吃的锅子给撞下桌子。
这一切一切来回切换和延伸的微观视角,呈现出的是天地间的生生不息与福祸相依,是超脱个体与短暂生命的宽阔胸襟,是“佛纳须弥于芥子、于芥子中现大千世界”的世界万象。
从个别生命的角度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此生成就了些什么、在于此生得到了些什么,而这一切往往必须待到盖棺时方能论定。
如果在即将离去之时,人生总体是丰衣足食且幸福安乐,并且,或是积攒了财富、或是成就了功名、或是子孙绵延,则可说生命有所意义,否则便是虚度生命的人。
然而,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悠悠的岁月长河里,生命意义无差别地存在于每一个瞬间和每一个事物里头。
■生命的意义在人们眼中看来,老先生的生命卑微且无意义,而他掉落草药粉更是不幸,造成他的生命嘎然终止、荒诞而逝,然而在天地岁月的眼中,因为老先生牧羊,村人们才得以获得羊奶滋养身体,老先生掉落的草药粉和浆果,则生养了更多生命。
至于之后小白羊的走失,虽然没能因此安养天年、产乳给予,但牠的身体却又生养了大树和无数寄生在树上的生命,而大树的被砍伐和熏烧却也成就不同的生养。
这正如《新约圣经》上所说的: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
自古以来,“生命的意义”便是人们汲汲营营、不懈探讨的议题,无数哲学家都想找出人生在世、生来死去的目的所在,想由此总结出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更由此衍生出种种神学,提出来生和灵魂的概念,以解脱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虚无。
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各种神学思想,《灵魂的四段灵魂》采取老庄式的宏观生命观,跳出以“个人”、乃至于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从天地的角度、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观察和体现生命的意义。
《灵魂的四段旅程》全片都在自然光下拍摄、没有任何对白和配乐,时时回荡耳边的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老先生身上的铃铛声、牧羊狗儿的汪汪叫和小白羊的咩咩叫,整体色彩和调性是自然、美好且祥和,有人用“诗意的镜头”来描述,不过因为这几个字不仅概念模糊且已经被用滥,不如就简单地说是影片里头人事物的宁静与不做作、森林田野的开阔、各式景致里头饱和且自然的明艳色彩、以及镜头与画面那不疾不徐的推进和切换速度,给人一种内心澄净和放松的感受,完美地呼应影片的宽宏主旨和超然氛围。
在这样一部没有语言对白、没有配乐、没有灯光操作的作品中,镜头是导演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唯一语言形式。
影片中,除了老先生和小白羊这种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生命形式外,还涉及大树和木炭这种不为人熟悉的生命状态,因此,如何形成顺畅的叙事节奏、如何以有形的事物来传递无形的生死概念,需要非常出色的镜头语言功力才能达成。
影片中,充分利用重复和联想手法来进行表述,让人从具象中理解抽象、从“可理解”中理解“不可理解”。
例如透过众多虫蚁在大树上积极忙碌的单一近镜头,便传递出小白羊的死去和大树的生机勃发。
例如用盖棺动作及其后的黑屏来呈现老先生的死去,而当同样的手法出现在木头被送进去熏烧时,大树的生命终结便赋予了联想后的理解。
这种透过相似性来理解万事万物的方式,除了是一种镜头语言、一种叙事手法外,恰恰也是一种推己及人、同情和包容的处世态度。
其实,《灵魂的四段旅程》并没有为“生命的意义”这一永恒命题给出答案,但它却给出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和态度。
相比于《生命之树》里头那种基督教式、有偏向性的“信我者、得永生”,《灵魂的四段旅程》予人的是更为开阔的胸襟,如同老庄思想一般地提示着,人们眼中看到的幸与不幸、生与死,都只是天地运行的一部分,幸与生有其意义,不幸与死也有其意义,而这样的意义却又只是一种短暂的和相对的概念,既不是永恒不变、更不是颠扑不破。
若要深究,个体的生命或许没有绝对性的意义,但“生命的意义”又何尝不是一个无意义的提问?
豁达和超然,用心感受生命,或许比苦苦追求生命的意义更有意义。
生而为人,很幸福。
①小虫在老人沟壑般的皱纹上窜行②夜幕下,老人独自叩门教堂,画面由小变大,黑暗下的村庄,微光③罗马士兵逐狗④狗用卡车撞破栅栏,羊群四散⑤老人过世,棺入,暗,亮,小羊新生⑥迷失的幼羊,栖息于大树⑦众人拾木,耸,倒⑧木头树枝包,燃烧,烟⑨焦木,炊烟。意义非凡的一部佳作!
无聊的人,狗,羊,木头还有那无聊的烟火。
过于哲学,看完会有种“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的哲思。
我承认我文化水平不够,欣赏不来,只有部分镜头有感触
羊村摆噱,不适合下里巴人看
村落遗失在时间长河里,老牧羊人过着日子热爱着生命、小山羊孤独的眼神望着前方、杉树烧成木炭,木炭燃成青烟...我知道时间,冷冷经过;我知道万物,有生孤独。
静。
哇,好无情啊。果然佛祖说的对啊,植物是无情界啊。人和动物等有情掺杂在植物和矿物中循环,果真变得不值一文生如草芥啊。看老爷爷半夜扑倒在教堂门口求救命香火那种绝望,还有小羊羔迷路了哭天喊地没人应,玻璃心碎一地啊。那些烧木炭的工人也不带个口罩么,这不得马上尘肺的节奏啊。
洞跟这片相比还是要有点恶趣味的,这片看似轻盈,实则是一场关于自然规律的严肃讨论。
开头极其让我想到《阿仆大的守候》,不过导演没有无节制地滥用长镜头就是了,其实这个片子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电影的范本的,一看就会是各类影评人的菜啊!!
千万别拿以往的观影经验来判断这部电影,关于老人、小羊、杉树和木炭四次叙事主题的转化架空了自然和时间的概念,关于生命形式的探讨在细节上很出彩,不同时间相同的摄影机位,不同主题相似的构图和画面,比如老人脸上的蚂蚁和小山羊脸上的苍蝇,构图和环境就预示了相同的死亡结果。★★★★
静默中有自持的脉络与节奏,还是万物有灵且美生命循转倏忽,却不同流于万花筒式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纪录片,这是最难得之处。不俯视,不妄嗟。
七十多分钟,时间不长,没有对白,大自然很美,喜欢小山羊和树的两段。也知道了木炭是怎么制作的,算是收获之一。
小白羊怎么从沟里出来的?
美,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蔡明亮。
【2020桃花岛影展】生命的四度轮回。构思极巧、画面极美、调度极神。影展个人最佳
真适合无所事事的周日夜。小山羊超搞笑超萌~
12.10.15.虽然闷。还是好看的。。
生活的真谛一定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吗?我实在附会不来,这不是电影。我只想说一句,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