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在龙虾刚上映的第二天,一个周末,伦敦东区最大的购物中心顶楼影院,这部片子即被发配到一间小放映室里,要搭直升电梯才能到达,而我习惯的一个人走进影厅时,颇为欣喜的发现人们大多单独而来。
如果45天没有找到伴侣,那你将会变成动物。
而如果你在丛林追逐中跑的慢了一点,那你将被射杀用来换取射杀者多一天的期限。
这个将丛林法则与繁殖至上论极端化的世界看起来并无不妥,似乎只是放大了社会现状,而故事里的人顺从的配合着这一荒谬的规定,安静的选择自己想变的动物,穿一模一样的衣服去结识可能与自己配对的人。
Morning,44 days left.男主角神情忧郁,牵着一只他的哥哥变成的狗,沉默着接受着一切。
直到他寻找到的那位孤傲的伴侣杀了他哥哥变成的狗。
旅馆中成功在一起的哪一对是因为爱情呢?
或者他们当中有的人以为这是爱情,但也不过是单方面的错觉,或者一场自我欺骗。
人人自危的时候自保才是第一需求,当必须有一个人生伴侣成为一条法律,“合适”与“赶时间”才是最大的驱动力。
这个故事还真是似曾相识啊。
被逼婚被推着去相亲的你们。
如果说在旅馆里的故事虽然可笑诡谲但起码还在情理之中的话,那叛逃后的故事的确是意料之外了。
Loner group力图成为旅馆法则的完全对立面,却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同样强硬的措施和手段,它可笑的成为了另一个困住人的旅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关于爱与不爱的故事,而是一个完全反乌托邦的假象,一个完全没有自由、哪怕在叛逃之处也没有自由的社会。
Loner Leader的强硬形象与旅馆管理者别无二致甚至更甚,人们对孤独的禁止衍生出的对不孤独的禁止同样可笑。
孤独或不孤独都是可耻的。
尽管如此,我最喜欢的还是在这个荒谬的故事之下最赤裸裸的一个现实,那即是:爱情只是一瞬,那之后便只是幻觉与惯性。
我愿意过度解读的隐喻是,女人最后被loner leader刺瞎双眼,虽有一瞬间的怨恨但后来还是因为leader的强大而接受自己瞎掉的事实。
这不正如在孤独里与自己相处太久的人,因为遇到久久不来的爱情而变得盲目,当她的理智告诉自己这种盲目是有害的,她却只会因为惧怕再次的孤独而接受。
为了一点点转瞬即逝的温暖而甘心忍受所有的狼狈与琐碎,这正是人的可悲之处。
片尾两人终于逃出丛林,像一对正常情侣一样来到城市里。
当男主角提出要和她一样变成盲人时,却在洗手间久久久久的迟疑。
女人等在桌旁,不知所措。
正如每一个爱情故事一样,The End。
【我是专门来研究结局的】这部电影刷了两遍后,从头看到尾,字幕都看完,得出来的结局是这样的:1.单身领袖没有弄瞎女主。
2.男主是爱着女主的。
3.男主最后还是变成了龙虾。
1.单身领袖没有弄瞎女主。
相反的,单身首领真的带她去治好了近视,为的只是要证明“这世上并没有真爱”一言论。
看她带队去游艇拆散情侣用空枪就知道,她享受的是让情侣们心死而不是人死。
显然,情侣们经历从15天酒店共住,再到15天游轮结束,就可以去大城市生活了。
这游轮15天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结婚仪式,前15天只是恋爱的缩影,一般为求生存而组队的大约在前15天不用单身领袖出手就已经散了(可参照男主与冷血女),那么一定是双方有一方发生了爱慕或者说产生了好感才走到第二个15天。
单身领袖是一个不相信真爱存在的人,她热衷于让相爱的人直面考验,让产生好感的一方看到另一方的自私而死心。
在爱情当中,最让人绝望的不过是你最爱的他爱自己多于爱你,这比杀掉你更难过不是吗?
单身领袖就是制造了这么一个谎言,让女主相信她真瞎了。
所以这和在游艇上绑住那个妇人,置她于危难之中,让那大叔考虑选自己活还是大妈活是一样的。
女主瞎了让男主考虑还要不要一起逃出去,还要陪着瞎,就是还要不要爱下去这个问题。
女主以为自己瞎的时候还说,为什么弄瞎我,你本可以弄瞎他的。
(这一句非常关键,这说明女主还是更爱她自己,也或者说她宁可对方收到伤害也不要自己被伤害)。
其实单身领袖只是给她一次看清结果的机会好吗……于是女主开始还以为自己真瞎了,告诉男主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了吧唧吧唧吧唧吧唧,还抱怨了你都越来越少找我玩了吧啦吧啦……男主一开始还安慰着别哭,眼睛更痛,然后发现自己还是爱她的,在一直想找共同点,心里还想着初见她的情景,一直想办法在一起。
其实女主摘下墨镜的时候就能看到东西了,她继续演下去也是为了看男主真心,也就是说肯付出到什么程度。
在小餐馆她两次看侍应眼神就可以看出,第一次是假装的是瞎的,看的只是一个方向。
第二次侍应倒水她是看着侍应眼睛说谢谢,准确地目送侍应离开的,然后还看了一下外面的风景。
这告诉了观众,她是假瞎!!!
2.男主是爱着女主的。
男主看到其他男人给女主打野兔那个激动啊,简直就差问一句:你让别人给你打野兔,是不是不爱我了??
你要什么你和我说啊,我弄给你!!
然后激动地去检查人家无辜男眼睛是不是近视,因为如果近视就可能是情敌了啊。
看他那个激动,人家说不近视都不信,简直就差把人家眼珠挖下来了!
(吐槽一下设定,难道不能有其他相同之处吗,比如大家有有头发啊有手脚啊不行吗😂)然后前面第一部分我也说了他是爱女主的。
虽然开始他是为了活下去而急着找人配对,不过后面也真是爱上了女主,他也是个有感情的人。
还要提一下的是,女主也是有点心机的啊,明明和男主有点意思还要无辜男打难打的野兔给她(里面说了野兔很难打)。
还有一句:你为什么弄瞎我,你本可以弄瞎他的。
这么一句话,怎么也看出她并不是那种爱他胜过爱自己的人啊。
可是男主好歹也愿意为了她而自戳双眼。
3.男主最后还是变成了龙虾。
大家都以为是开放式结局,其实不是的,音乐完了有一段鼓掌。
男主是爱着女主的,并且真的自戳了双眼,这段鼓掌正是男主瞎了后,回到了酒店大家恭喜他们的祝福。
而黑色的屏幕正是瞎了后视觉的变化,黑漆漆什么也看不到。
那么为什么说男主最后还是变成了龙虾,是因为掌声过后,就是插播上无尽的海浪声。
显然,女主假瞎被揭穿了,她的谎言被男主知道了。
而且两人的共同点没有了。
按照规则,他们会被变成动物。
还记得要变成特征相像的动物吗?
据说龙虾的视力不好,再结合他会游泳等等特征,所以他瞎了后变成了龙虾。
不说了,我要赶着找对象了,单身真成狗了好可怕。
(以上为本人的观后感,不喜勿喷。
)
UGC Les halles ,下午一点半场,就像所有的下午场,老年伴侣总是很多,不知道他们看完此片有何感想呢。
开场前另一部电影预告里出现了Monogamie est pire que tout这种有预示性的句子。
电影节奏很好,细节和隐喻非常多,演员表演非常细腻:冷酷女和科林结婚后在床上欲言又止的模样。
森林里慢镜头捕捉Loner的场景很过瘾,工作人员抽烟也很过瘾,背景音乐放的俄罗斯音乐,画面色彩单调阴暗,似乎永远在下雨似的。
荒诞又冷漠。
非常自然得荒诞着,乃至看完后,即使作为一个情节癖,也没有”男主(配)为什么要...呢?
” 的提问。
Bah...荒诞电影嘛,细节都是其次。
我不关心什么中产阶级的矫情情节我也无意把电影和对现代社会种种方面的批判联系 一起。
Did we ever see love?Hotel是一个翻版的美丽新世界,没有什么生物本能需求是物理疗法治疗不了的,更不用提道德。
婴儿热爱鲜花和故事都可以用电击进行矫治,Jerk off当然也可以用热面包机治疗。
不过hotel里打怪升级的条件是爱情。
我没有见过爱情,因为我很难证实这是一场个人的幻觉,还是注视下集体的意淫。
最近在读波伏娃,伴侣关系的本质是保证物种延续,那么是不是只要match,跟谁凑合着过都一样。
Heartless woman装死结束后说的一句话就是”we are a match“。
大家没有在谈爱情哦,我们在谈配对。
要成为一个配对,总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流鼻血或者冷酷无情或者干脆是近视眼。
一切都可以成为和对方match的一个契机,证明双人份独一无二的证据。
然而你最终会发现,给她送兔子逗她开心的人,也可以不是近视的。
所以爱是什么?
爱人是不可取代的吗?
伴侣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种套路,可以对待所有人。
就像”夫妻有问题了,就养个孩子,问题就解决了,这招总是有用“一样。
这部电影我挺喜欢,还有一点:剥掉一切只剩下本质的我们,跟龙虾或者别的啥没有区别。
特别是最后,瑞秋瞎了之后质问leader”你们怎么不把他弄瞎?
“ 又或者 男经理对着老婆开枪,又或者,最后科林法瑞尔未归,瑞秋在卡车休息站的餐厅,点了一杯水,惴惴不安得等待他为了她,弄瞎自己。
我就是喜欢所有人都那么自私自利,卑鄙孤独又可怜。
(以下可能含剧透)1. 希腊导演导演Yorgos Lanthimos来自希腊。
曾拍过希腊语电影《狗牙》(Dogtooth, 2009)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狗牙》和《龙虾》一样黑色荒诞,也有一个虚构的反乌托邦背景设定。
本片的编剧仍是老搭档Efthymis Filippou,与导演合作了前两部《Dogtooth》《Alps》;导演的妻子Ariane Labed,也就是本片中的女佣,还出演了《Alps》。
Lanthimos和另一位来自希腊的女导演Athina Rachel Tsangari被归类为“希腊新怪浪潮”(New Weird Greek Wave)一代。
这两位导演的电影都很另类。
Tsangari表示整个希腊就是像一个大家庭那样运作的,年青一代受不了这种机制,想要反抗,所以他们会在电影中阐述这样的情绪、表达与家庭相关的主题。
不过Lanthimos觉得并没有太多共同之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剧组穷,缺经费,所以都是低成本小制作,这也是受希腊崩溃的经济环境影响。
他表示在希腊根本没有成熟的电影工业,没有专业学校,他通过拍商业广告学到相关技能;没有真正的制片人,他和Tsangari只能互为制片,有时甚至互相客串。
他之前的几部电影都是这样靠朋友帮忙拍出来的,《Dogtooth》就是Tsangari负责制作的,他也没办法给朋友支付报酬。
在《Dogtooth》成功后,他搬到伦敦,终于有机会执导更大的制作。
本片是在爱尔兰拍摄的,The Hotel取景Parknasilla Hotel和Eccles Hotel,The City取景首都都柏林,男主科林法瑞尔也是爱尔兰人;在英国剪辑;在荷兰做声画;在法国做视效;而且片中也请来了国际影星。
除了之前拍过的一部短片Necktie,本片是导演的第一部英语长片。
不过,本片拍摄时尽量使用自然光(除了夜间),演员也都尽量不上妆。
可能因为以前剧组穷,而且导演更专注于剧情和人物塑造,场景也不是太夸张。
2. 主题导演表示本片并非直接抨击现实中那些令人心烦的社会现象,比如单身者承担的来自周遭的压力(就像片中The Hotel)、成为couple承担的来自FFF团的质疑(片中The Woods)、找伴侣时用“相同点”来确定对象等等。
他希望制造一个极端环境,让人们能够透过荒诞,重新思考早已习惯的日常:荒谬的社会规则是如何慢慢形成的?
我们应该直接推翻现有规则吗?
真爱存在吗?
如何找到真爱、确定真爱?
我们究竟是怎样对待“孤独”这个重要的话题的?
电影旨在发问,而非提供解答或评价。
所以导演的态度并不是明确的,就像本片开放式的结尾一样......3. 原创导演非常重视原创性,虽然他认为不可能完全原创,总会受到其他电影的影响。
不少人反映本片设定有点像《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 1966),讲的是一个禁止读书的未来。
但导演表示未参考,倒是在伦敦时看的英国Channel 4的纪录片《The Hotel》和一些真人秀节目给了他启发。
4. 科林法瑞尔片中唯一一个有名字的角色——男主David扮演者科林法瑞尔(Colin Farrell),现在似乎喜欢上手有些扭曲的角色,无论是在《恶老板》(Horrible Bosses)出演的“地中海”老板,还是在《真探》(True Detective)第二季,都与他年轻时的荧幕形象大为不同。
5. 音乐片中,“只听电子乐”的Loners在晚上戴耳机默默起舞的乐曲是Nick Cave的《Where The Wild Roses Grow》。
由Loner Leader(蕾雅·赛杜饰)的父母演奏、男女主听了忍不住kiss的曲子是经典的《爱的罗曼史》,是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耶佩斯为《禁忌的游戏》(Jeux interdits, 1952)制作的主题曲。
SourceIMDB: The LobstertheGuardian.com InterviewCineuropa.org Interviewft.com Interview
文/曼佳 北京电影节看到有部电影《龙虾》,顿生兴趣,不仅仅因为狂爱吃小龙虾,更因为介绍里说的它与众不同的气质,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电影。
这种类型的电影在电影总数中相当少见,所以还是蛮好奇的。
《龙虾》里反应的是一个相当特别的社会,这里的城市里成年人只能允许有配偶的存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配偶,失恋或者对方死亡之类,便没有资格在呆在这个幸福的美丽新世界里,他/她必须被强制送到城郊区的一个度假酒店里去,在这里有45天的时间,你可以尽量找到一个人和你配对,性别不限,但是配对的原则是一定需要找到共同点,比如都心狠手辣,或者都是瘸子,或者都爱无缘无故流鼻血之类,如果在这个时间内找不到配偶,就会变成你入宾馆时自己指定的某种动物。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正是选择了龙虾这种水生动物,认为它的寿命有100年,且交配能力也很强之类。
这就是这部看似黑色又荒诞电影名称的由来。
当然你想逃跑,那是不可能的,到处都有监视和守卫。
再说你想逃到哪里去?
城市里容不下单身者,荒野里?
可能吧。
如果你和某人假装有共同点而配成了对,被发现了有更残酷的惩罚,会马上变成动物,被其他动物蹂躏或者杀死。
这个城市和这个宾馆是拒绝单身的,那么其实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单身,不想将就,不想变成动物,怎么办?
城市里自然不能去了,只能逃到莽莽大森林里去游荡。
但是森林里也是危险的,首先宾馆里配对的人每天都组织带着猎枪出来狩猎,每杀死一个森林里的单身者你就可以得到多一天不变成动物的时间喘息,杀死的人越多当然就越没有危机感。
除了这一点以外,森林里也有它严密的法律,单身者不能恋爱,不能暧昧,只能保持独立个体的关系,如果被发现,会被处以残酷的极刑。
所以森林里是另外一个可怕的世界。
故事就从失偶的中年男主人公开始,宾馆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有行将就木的老年人,也有花儿年龄的人,有些人拼命找人配对,有些人死也不愿意将就,宾馆里每天都有看似度假胜地的鲜花美酒音乐陪伴,但每个人的内心,都被压抑得时刻要爆发。
男主人公在某件事故后逃出了宾馆,奔向独身者的森林,在这里遇到一个女主角(雷切尔薇姿主演),产生了一段感情,然后等待他们的命运会是什么呢?
这部电影看的时候虽然表现形式是黑色幽默的,里面有很多细节荒诞不经,但是看了让人一阵一阵地发冷。
这种类型的社会读过反乌托邦的著名小说《美丽新世界》和《1984》就不陌生了。
《美丽新世界》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构建了一个在2050年左右依靠现代化的基因技术和科技技术打造的完美世界,从工厂化批量生产的多生子的胎儿便开始了各种类型的技术操控,将人分级打造成服务于社会的各种类别,由高到底分为五级: α 阿尔法 β 贝塔 γ 伽玛 δ 德尔塔 ε 伊普西隆,最上面的是统治者,最下面的是低等行业服务者。
社会提供相应的各种资源,恋爱和性也是自由的,但是生育是非自由的,因为可以工业化量产且同时进行规格和个性控制。
最重要的这美丽世界每天按时按量提供一个重要的东西“梭麻”,只要吃下或者被强制注射这种东西,任何烦恼暴躁痛苦悲伤抑郁等等负面的情绪统统消失不见,就像去了极乐世界度假,所以人们均生活在幸福美满和平安宁的环境中。
虽然人的级别不同,但是没有不平,因为你什么都不需要想,你认为理所当然,所以什么你也想不出来,因为你在胎儿和幼儿的过程中就已经经过数百上千次的训练成为一个工厂线上下来的标准化的“人”。
当然偶尔也有有一些意外,比如某个线上的胎儿在生产线上可能由于操作者个人原因注射多了量,比如酒精,会造成个别胎儿发育后的稍不同,性格略微暴躁一点儿,于是就带来了冲突的故事。
《1984》是英国作者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想象的在1984年的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是按照政治权力划分的,比如内党成员,外党成员,无产者之类,第一种人是专制集权的统治者,第二种人为党做各种配合服务,第三种是被统治的主要人群。
这个政权主要的任务就是时刻修改历史符合今天现状,毁灭所有的错误;同时每个人遵守双重思想:一面不断说各种谎,一面相信自己说的谎;然后政府还发明一种简化的新语系消灭存在的文化。
在无孔不入的监制体系下,主要是电幕科技监视系统和无处不在的“思想警察”,他们混迹在普通人中你不知道会是谁,甚至可能是被培养中的屁事不懂的小孩,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全部都被以“老大哥”为首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所控制,到处是电眼和密探,每个人都谨小慎微,因为不小心哪天就突然消失了,你的资料被全部清空,就像你从来没有在世界上存在过。
而且这里面最可怕的是,政权它有各种恐怖的方法让你消失任何思想和信仰。
里面写的东西非常之可怕,看完以后毛骨悚然。
里面当然还有永远不愿意臣服于这个体系的特别的有思想有意志的反抗者,也就是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不过。。。
那么说回来《龙虾》就是这么一部集中以上两者集权的反乌托邦电影,它只是以有无配偶这样的选择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叙述故事而已,那个城市看起来很幸福祥和,在街道上的成年男女必须出示证明表明自己真的是有配偶的,你有幸福人生才能配呆在这个城市,否则会被警察强制执行送走。
在城市的延伸区配对宾馆里也是一派莺歌燕舞的祥和气氛,虽然表面下是要压抑得爆炸的恐惧——没有配偶就没资格做人。
假如逃到森林里,有做单身的自由,但是也只有做单身的自由,也完全没有相亲相爱的自由,否则一样地被制度所残害或者剿杀,其恐怖的程度完全不亚于被变成一个动物。
所以无论你在哪一个区,你都没有资格做你想要的自己,你只能做这个制度下被要求的那一种类别。
虽然里面女主居雷切尔薇姿笑容很迷人但是在这个制度下也不可能真正美起来,里面的女配角那个森林头目是演《阿黛尔的生活》中蓝头发的那个女演员,其眼神看起来依然还是有些神秘诡异相当配合这部电影的调调。。
所以这是一部看起来蛮恐怖的电影,恐怖不是因为场景的血腥造成的视觉恐怖,这里面基本算是没有,恐怖是心理感觉上的压抑恐怖,就像那两本反乌托邦小说带给人人的感觉一样,有一种东西像幽灵一样地控制着这个社会,让你逃无可逃,你无法选择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个性,自由心灵,自由行动,自由选择,甚至你无法选择做一个人,只是看上去像一个人,而失去了作为自由人的个体的一切特性,如果你有超乎于制度以外的思想,不遵守制度的限制,甚至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一个非人的动物,甚至是一具尸体。
在这部电影,和与之相关的两部著名的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受不了制度所强制给予自己的,无论是看起来丰富但是你不能有情绪有思想的美好世界,还是看起来平静祥和但是你没有其他路可以走的专权世界,他们和这个表现不同的专权世界斗争,结果都是以卵击石。
或者真正懂得了,没有自由毋宁死啊。
人被禁锢最可怕的并不是身体,而是思想。
在上述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人只成为一部按照时间遵守制度运作的机器。
真正的自由啊,不是你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啊,而是你不想要什么,你可以不要什么。
当然这是部寓意电影和警示小说,也许我们可以庆幸这样的社会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并不存在,但是在某种范围内,其实这种现状并不少见,比如我是为你好,给了你我认为最好的东西为什么你还不买账不觉得幸福不感恩涕零?
我定这样的规则是为了让你们少走弯路少犯错培养你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其实未必只是社会的统治者,普通人无论只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或者是某种制度的编制者,其实这都是可以让人若有所思的参考的。
一个群体,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如果只反映极少人的意志,诛杀他人异同的思想和意志,这想想就够恐怖的了。
记得在早十几年前,那个对传统进行深刻反思,并兴起的一股反传统浪潮中,单身人士曾被称为单身贵族,他们自豪于无拘无束的生活,鄙夷婚姻的种种束缚,但近十年,传统的价值观迅速回归,婚姻又变成了人生不可或缺的标配,单身人士的地位也随之骤降,直到近年,已然降到了畜生道,被称为狗!
单身狗!
也许,在西方世界里,狗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宠物,并不那么令人感到屈辱,但在中国的文化里,狗是用来骂人的,比如狗东西、狗日的、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除了地位的低下,在这个以撒狗粮为乐,以虐狗为荣的时代里,如果意志力不够坚强,还会走上绝路......为这个绵阳的单身汉默哀。
(见下图)
不幸的是,我恰恰就是单身汉,而庆幸的是,除了精神的折磨和舆论的攻击,我并不需要为单身付出更大的代价,只要意志够坚强。
但《龙虾》这部影片,着实让我吓出一身冷汗。
影片描述了一个有着严格婚恋制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单身是有罪的,某个人一旦进入单身状态,就会被捕,关进一家特定的酒店里,寻求配偶,如若45天内,无法找到匹配的伴侣,那么他就会变成一只动物被放生。
这是一个足以让所有单身汉都瑟瑟发抖的惊悚故事,想想看吧,我们会因为单身,从名义上的畜生,变成肉体上的畜生。
影片的主角大卫是一只不幸失婚的单身汉,于是他被关进了酒店,开始了一段奇葩的经历。
为了宣扬单身有罪,入住酒店的新人都要被拷住一只手,来生活一天,以体会万事都要成双成对的“真理”,然后接受证明婚姻种种好处的课程,这种对婚姻的强行推销手段,也许只是令人稍感不适,但随后,用烤面包机电烤自慰的单身人士,以及由女佣以臀部按摩单身人士的生殖器直至勃起,又不允许射精的举动,则已经构成了对人权的严重侵犯,而酒店对单身人士的终极惩罚——将单身汉变成动物,剥夺其做人的权利,则是这种罪行的升华版本。
入住第一天要被拷住一只手整个酒店名义上是让单身人士摆脱孤独,享受婚姻的天堂,内核是一个没有自由的反乌托邦社会。
强行每个人都接受崇尚婚姻的价值观,实质是一种独裁行为,婚姻再美好,人也有选择单身的自由,这是基本人权。
同时,即便是一个崇尚婚姻的人,也有自由选择何时进入婚姻,毕竟缘分是不可期的,45天短暂的强制性时限,是一种对感情的蹂躏和人性的摧残,毫无人权可言,这也最终扭曲了婚姻的初衷,酒店的单身汉纷纷制造谎言,进入一段段没有感情基石的虚假婚姻,以逃避最终的惩罚。
自慰的人接受惩罚一番波折与挣扎后,大卫逃离了酒店,来到了单身人士藏身的森林,原本以为获得自由的他,发现这里不过是另一套规则下的反乌托邦体系,在这里信奉独身主义,凡是恋爱的人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领头人还常常窜入结婚人士的家里,破坏他们的感情,而大卫偏偏在这时,找到了情投意合的姑娘,于是乎,事情就尴尬了。
显然,影片并无意去探讨婚姻与独身,孰是孰非,而是告诉我们,对于感情这种私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不论结局好坏,尊重个人意愿的选择,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强制性的婚姻和强制性的独身,都对自由的践踏和人权的伤害。
大卫与恋人整部影片,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塑造了两个有关婚恋的反乌托邦系统,期间充斥着荒诞的黑色幽默,虽多有夸张的成分,却是对现实的犀利讽刺。
中国当下的社会,何尝不是处于婚恋、独身这两种价值观的对抗之中,互不相让?
非单身人士,讥讽单身人士为狗,单身人士则搞出去死去死团,诅咒非单身人士,难道就不能互相尊重各自的价值观吗?
亦或者,大多数人都是潜在的独裁者。
如今,婚恋价值的重新回归,让单身人士的日子相当难过,不少青年不得不租借伴侣,回老家过年,以应付一众长辈的夺命催婚,这和影片里为避免变成动物而谎称相爱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
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出现反乌托邦的政治制度,但整体文化氛围,却弥漫着缺乏包容多元化价值观的自由气息,而我们的邻国韩国,甚至已经将矛头对准了单身人士。
大卫的恋人被独身主义领导人惩罚弄瞎双眼去年,韩国政府推出新的税改方案,年薪2000万韩元到3000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需要多缴纳20万韩元(约合1100元人民币)左右的税金。
对此,未婚职场人士叫苦连天,这种税收也被调侃为“单身税”。
韩国政府推出这个政策,旨在解决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等问题,然而感情的事岂可勉强?
尽管《龙虾》对强制性的婚姻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可它对单身人士面临的社会困境,所进行的夸张却深刻的描摹,还是让身为单身狗的我感受到了一万吨的伤害,在越来越推崇婚恋的当下,谁能保证单身人士的地位会不会进一步沦丧?
大卫和恋人逃离森林故事的结尾,大卫带着眼瞎的恋人逃出森林,回到城市,但问题又来了,在这个反乌托邦社会里,竟然连恋爱的理由都是由官方规定的!
恋爱双方必须具有共同点才能结为夫妇,大卫的恋人也认同了这种荒谬的体系,于是大卫面临着戳瞎自己的双眼,还是离开爱人的艰难抉择。
大卫企图戳瞎自己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字幕出现后,传来的阵阵海浪声,还是让昭示了一切。
大卫曾说,如果要变成动物,他将选择变成龙虾,因为他喜欢大海,而看完整个故事后,我也终于领悟为什么大卫喜欢大海,因为大海象征着自由,这也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展开逃亡的理由,因此即便是以真爱的名义,也不能剥夺他的人权。
龙虾是对单身人士的惩罚,也是对自由和人权的捍卫!
而我想说是,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才能不再以狗来称呼单身人士?
这难道不是一种价值观的霸凌吗?
首发 百度电影吧 微信平台
给我推荐这部片子的是一个老朋友。
我们初中同学。
从认识他开始,我就觉得他身上所带的一股特殊的气质-不食人间烟火。
后来一起学画画,后来他回到青岛以及去法国留学了。
我总感觉他和我们说话都是训练过的那样有礼貌,而且说的话也似乎不是那么单纯的含义。
他推荐这部片给我的时候,发出的感叹是无比赞同里面所表达的一切。
我看过这部电影才知道这是讽刺社会上逼年轻人结婚的。
而后来我又知道他自己则面临马上要结婚的事实了。
呵呵。
这部《龙虾》无疑是对现今社会的极大讽刺嘛,那些认为单偶是可耻的,一对一对才是完美的人最后还是被自己的恩爱伴侣所背叛;那些极力支持单身禁欲的人,最后也还是被不满于她所作所为的曾经的拥护者所杀害。
但是······最最后,当产生了情愫的两人从这个单调冷酷的世界走出去的时候,眼见着或许会幸福的时候,一个与另一个能不能共同面对未来的难关--男主因为女朋友失明而考虑自己也要不要弄瞎自己······成为影片戛然而止的最后一个画面·······说实话,这部电影我只看懂了前半部。
如今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结婚的年龄也都越来越大,三十大几的未婚成年人越来越常见。
在硕大的城市,找到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实在不容易,而人们更加追求自我,在衣食无忧的现在,谁还会为了结婚为了另一半而委屈自己?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想的明白,但是更多的人却只是在过好自己的日子,却没有想过,为什么社会会是这样一个主流价值观,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鄙视这样的价值观?
《龙虾》导演显然狠狠地对这些世俗竖起了中指。
电影则是他艺术的表达方式。
后来,我惊讶于我那朋友的婚讯。
他则依旧充满涵义的回复了我:这件事比较复杂,不是我愿的。
你要坚持住······好吧,我尽量······^-^
真爱就是相似性吗?
差不多一致的三观,差不多接近的兴趣爱好,有共同话题。
这就是现在找对象的标准。。
剧中的夫妻都是这样,队长的爹妈都弹得一手好吉他,酒店的管理员两个人都有一把好嗓子,配对成功的两人都流鼻血,或者都冷血。
只要你不冷血了,那就没必要在一起了。
主角两个人都是近视眼, 直到另一个人瞎了,突然发现两个人没有共同点了,于是男主角开始找共同点,问她会德语么,她说不会。
问她喜欢吃莓子吗,不喜欢。
问她会弹钢琴吗,她也不会。
好吧,找不到共同点了…… 怎么办。
有了, 弄瞎自己。
两人都是瞎子就又有共同点了。
这是讽刺现在的爱情观么?
难道现在的爱情观就是找个和自己相似的人?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特例。
一。
酒店管理员两夫妻,一人为了活命,向另一个就差1分满分的爱人开枪。
二。
船上一家子明明已经知道丈夫不流鼻血了,但他们一家出奇地一致排外,决定不打破这种平衡,他们还是要继续一家子的生活下去。
这两个例子导演想说明什么呢?
说爱情都是虚假的,在困难面前一击即破。
还是 时间久了的感情可以不再需要共同点了?
不懂……------------------------这部电影确实应该由中国人来拍。
中国现在的网络文化充斥了太多的诸如“单身狗”这样的词汇。
中国的现实社会也充斥着诸如“剩女”,“逼婚”这样的词汇。
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单身焦虑。
都害怕单身,到了27,28岁还没结婚,无论男女,都开始着急起来,社会替他们着急,家庭着急,自己也开始着急。
片中的45天找不到对象就要变动物。
现在生活中,好像女的30岁,男的40岁还找不着对象,超过了配对的时间,也要变得让社会排斥,被当作异类来看待了。
现在中国社会就容不得单身族,觉得不结婚就不正常。
其实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东西真的太符合现在的中国国情了。
影片风格从《狗牙》萌芽,到《龙虾》生根。
片子的讲述方法是把男和女、人和人之间,打了无数比方。
用傻到实验戏剧的表演和表现方式,来刺激观众回忆自己身边的虚情假意。
爱情,那么普世;婚姻,如此僵固。
造物主当初使了个绊子,让人类迷茫感情,迷恋感觉。
眼神骗不了对方,遂抠掉得了。
最后一场,配个解说词其实就是“爱情是盲目的”,导演口吃,安排成两人都瞎了,处理得当,实为劣作。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龙虾》,下面请看前线找到了或找不到爱侣的男男女女们风格迥异的评价了!
George:好无聊。
Prometheus:概念给劲儿,但感觉后半段差口气。
心是孤独的猎手:世界观很可以,但是仅仅有世界观不可以。
莫扎特仑苏:这个寓言式电影的象征性在不完整的模型构想中失去了意义。
RIVER:围城式的男女关系探讨,旁白没了以后便觉无聊,结尾失控。
RyanRyqn:怪诞黑色荒诞喜剧把当代单身问题带入反乌托邦探讨,后期在冷酷中溢出一丝导演的浪漫,最后一个长镜头回甘很久。
法罗岛帝国皇后:逼婚催孕集团VS反婚反孕大军,兰斯莫斯来中国取过经吧。
神奇的设定,奇幻的分外优雅,工整严肃的画面展现了荒诞不经剧情,风格比《宠儿》更突出,不得不佩服兰斯莫斯的才华。
苍山古井空对月:前半部分在酒店的设定有点意思,男主角逃出酒店后就很无趣,好像不知道要怎么讲下去,很多情节比较莫名其妙,比如孤游者潜入酒店这一幕,既不敢杀人,挑拨离间后带来什么影响也不知道。
总的来说就是设定先行,至于为什么这个社会一定要有配偶,本片也没有解释。
盆满钵满赵+:单身有罪的乌托邦设定太有趣了。
病态的世界让人产生绝望,要么崇尚单身到极端,要么崇尚伴侣到极端。
可笑的只有类似的共同点才让大家觉得对方是真爱,甚至是都经常留鼻血,都是近视眼。
最后阻止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是任何组织,是可笑的共同点的消失,婚姻爱情太可悲了。
给艾德林的诗:反乌托邦的概念先行,这套预设搭配古典乐降格视听,呈现应该本来挺有戏剧化趋向的未来搬演,也是为了适应这样的设定,前半段旁白加前后两段别扭的规则和全篇机械化的冰冷表演都在试图离间陌生化,形成一种别当真开个玩笑的效果。
典型的“风格不错,没啥深度”的电影节陪跑电影。
Hethang:尽管存在一些意味不明与无法自洽的地方,但整部电影的剧作真的高光到令人赞叹。
从熙熙攘攘的酒店到郁郁青青的森林,从将所有单身者视为低贱的人到视伴侣们为祸害的人,从男性到女性,从人类到动物,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确实一颗就算有着无数装饰却不改自私本性的心。
在欧格斯·兰斯莫斯独具个人特色的诡异画风下,这样的人性弱点被刻画得更为犀利,那些冠冕堂皇的、自恃清高的、艰难求生的、自由自在的每一个个体却都在为自己铺满鲜花的路上耗尽了精力,可结果都是你看着自己只有一时的“丰功伟绩”,最终却都像龙虾那般,被别人烧红了躯壳、剥去了外壳、贪婪地吸去每一寸鲜肉和每一滴汁液,成为了别人道路上的一块砖。
最后那把刀是否贯穿眼球依然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最终我们都是要唯我独尊地活下去。
至于感情,只字不提。
#FIFF16#主竞赛单元第5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