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非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个叫索斯的青年,混迹黑社会,以抢劫偷盗为生。
他的脸整天都是阴沉的,为了抢钱,他和同伴们捅死一个中年男人,为了抢一部汽车,他毫不犹豫地向一个妇女开了枪,甚至对同伴,下手毒打也决不手软。
这一切,都和电影名字“黑帮暴徒”十分匹配。
然而,就在索斯正要离开抢到并已经撞坏的汽车时,他发现车里原来还有一个婴儿。
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了?
没错,你今年应该还看过一个港产的搞笑电影《宝贝计划》,可能还不只是似曾相识——你甚至还可以顺那里一直把情节猜下去:那还不就是那样啦?
又是孩子唤醒了暴徒内心的良心,然后人性开始苏醒,最后这个暴徒弃恶从善!
对,你也猜对了,的确就是这么简单的情节,这么简单的故事。
甚至,电影里的婴孩也没有港片《宝贝计划》里那个婴孩那么神通广大:可以在该哭的时候哭,在该笑的时候笑。
整个电影只是在表现,这个没有笑容只有阴霾的人,面对一个孩子,他的心是怎么软下来的。
一开始,他弃车要走的时候,并没有想带走孩子,只是孩子的哭声太大,他的心一乱,便把他给带回了家。
次日早上醒来,他在迷糊中记得床底下袋子里还有个什么:他的屋子里一下多了一个孩子!
此刻木已成舟,尽管是个累赘,他却得想办法养活这个小东西——即便索斯是黑帮暴徒,面对一个婴孩,他也没有将其一下丢掉,甚至这样的念头都没动过。
就这样,孩子的哭声触碰到了索斯心里那一块柔软的地方,接着,那块柔软还继续温柔地蔓延着。
有了孩子的拖累和牵绊,他不能像过去那样,偷盗和抢劫不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不再像机器一样地在偷鸡摸狗中纠缠、沦陷。
渐渐地,在电影里看到了另一个索斯,他不再眼神冷漠,每天戴着帽子疾步穿索着了,他的眼神开始柔和起来,步子也慢了,想起自己的童年会流泪,他甚至还会向同伴道歉!
他在慢慢地与过去生活进行痛苦决裂。
接下来,他把被自己打伤的同伴接到家里来照顾,去赚钱给那个喂养那个孩子的、被他逼迫的妇女,他还阻止同伴屠夫再次杀人……把孩子送回去的时候,他被警察发现了。
在惊恐之中,他举起了双手。
大陆在引进这个电影的时候,把电影名字改为了“救赎”,虽然避免了直观上类似黑帮题材电影,却也显得并不那么合适。
孩子的啼哭,只是触动索斯心里的那个柔软,引起他与过去生活的决裂的,还是他心里本身的善的驱使。
心里的那块柔软开始蔓延的时候,索斯想到了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还要活着?
瘫痪的乞讨者说出来的原因是:“我喜欢在街上晒太阳,我可以用双手去感受阳光的热。
”索斯重去新寻找生命里的那些“阳光”了。
大概,这样的问题,只有人心软了下来才会问——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块柔软的,如索斯那样的黑帮暴徒都如此!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家看的《City Of God》,一个巴西,一个南非,让我对那两片神秘的大陆更进一步的产生了困惑:他们的生活真的很混乱,像动物一样,所遵循的法则就是暴力之上,能活到20岁就已经算走运了。
为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那么的难以接受?
或者说难以忍受,我想原因应该与这两片土地都很年轻有关系。
从电影的角度看,我更喜欢《天使之城》,充满了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混沌之美,暴力之美,野蛮之美。
导演是我认为是那种有灵气的,有艺术家气质的人。
能够把很多杂乱的情节,让人抗拒的东西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气质统一,能够感染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的杰作。
而《黑帮暴徒》虽然也是杰作,但就相对平庸,因为它所做的只是规规矩矩的讲了一个人性救赎的故事,故事还是好故事,讲的也不赖。
还要在重点说一下的是他们的音乐,我一直以来救比较偏爱黑人音乐,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族群体内流淌着音乐的基因,他们做的音乐植根于自己的本能需要,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大部分,音乐是他们的语言,所以我每每被深深的打动。
黑人的音乐从不讲究流派,从不拘泥于技巧。
两部电影的原声音乐都极出色,在电影高潮是总是起到点睛的作用,为剧情推波助澜。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2006.6.18看完被所有媒体都惯名“火爆动作大片”的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帮暴徒》,心里触发了好久以来没有过的震撼。
说实话,这个片名翻译得够恶俗,而反观其原名《Tsotsi》(《塔提斯》)来得更见名知义,而Tsotsi一词是南非街头俚语,意指城市中黑人罪犯、暴徒或帮派成员。
影片的主人公正是Tsotsi,一个游荡在城市中的黑帮小头目,和另外几个同伙以抢劫与谋杀为生,导演在电影一开场就抖出了一宗车上令人血迅速凝固的抢劫与谋杀,在观众还没反映过来,当时让我马上想到的是南非版的《上帝之城》。
可之后,也由于这场谋杀让他的一个同伙痛苦不堪并发生决裂。
故事的情绪开始转变,大部分时间留个了塔提斯如何在6天时间里由一名毫无人性残暴青年转变。
他一次劫车时,无意中发现车上的一名女婴并带回了家,于是第一次学照顾这个女婴的过程中,善良的本性逐渐被唤醒,最终放下屠刀。
该片的主演表演相当精彩,让我想起去年的金棕榈大奖的《孩子》的男主角,而整个与自己的过去决裂的痛苦过程并伴随童年的回忆在电影里也得到很有说服力的展现。
和其他直接平实的展现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的区别在于《塔提斯》对于自我拯救的过程。
似乎这两年奥斯卡都流行提出问题的电影,而《塔提斯》的高明在于它不仅提出了问题,更解决而问题,虽然这个过程看到最后似乎有点讨好,但毕竟是向上的,相比《上帝之城》对整个残酷显示失真而赤裸裸的展露,导演在直接呈现暴力的同时,更多了一份一股内在的动力控制着电影,演员以及观众的情绪,这种对人性本善的本质的挖掘与自我拯救确实是当今电影少有,也难怪该片击败众多电影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是实至名归。
对于国内引进的第二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一部是《钢琴师》),也是唯一引进的一部2006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而且这种灰色题材一直更是国内的禁区,据说这次却送审过程非常顺利,而且一刀未剪,影片中的行凶杀人、住宅区暴力抢劫的镜头竟然没被删也让人颇感意外。
而题目改成《救赎》也比《黑帮暴徒》来得更实在,如此改头换面闪亮登陆国内市场也值得人期待,对于这样一部描写社会底层的人物命运,救赎与自我救赎的命题永远是电影里可以推呈出新的话题,而本片的引进,不论在当今好赖物商业片狂轰烂炸的空隙里,让国内观众呼吸一口难得的空气外,也为国内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第三世界电影如何以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途径。
电影原名叫《Tsotsi》,意为贫民区的流氓,这即是男主角Tsotsi的名字,也暗示了他的出身。
看完整部电影,内心受到的震撼也来源于此。
导演让Tsotsi在不借由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仅靠剧中三个人物神谕似的启发,层层递进,完成自我觉醒。
正如王尔德所说: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片头四人出场,通过机位顺序表现四人组的主次关系,通过台词表达四个人的性格。
转场时用俯拍贫民区紧接着火车进入城市时的大全景,来预示四人组要进城干票大的。
地铁中四人抢劫时的特写镜头堪称经典,每个人物的表情都代表了其内心世界,Tsotsi是愧疚,预示着后面的自我救赎,Smit阴狠的表情代表的是恶,预示其施暴于他人也必会被他人施暴的结局;Aap是茫然,不好不坏,预示其墙头草的性格最终会孤独一人;Boston则是震惊,他拥有基本的善良,虽然可以接受抢劫,那是为了活命,但是杀人突破了他的底线,接下来的镜头也证明了这一点,四人中只有他为所做的脏事懊悔到呕吐。
Boston在此是一个功能型的人物,他负责引导Tsotsi走上觉醒之路,他提出问题但不能解决问题,求解的方法需要Tsotsi自己去寻找。
酒吧的戏份中,Boston提到了一个词:尊严,这个词至关重要,它不是后面那场戏中黑帮老大说的活得体面就是有尊严,它实际的意义是内心的体面——良善。
正是这个词启发了Tsotsi去寻找救赎之路。
酒吧这场戏还有一个非常精妙的设计,Boston提出尊严这个词,继而用碎玻璃划伤了自己,用身体流血来指代内心流血,并预言式的提到了母亲,父亲,狗,这几个意象正是Tsotsi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他堕落的真因。
Tsotsi看似狠狠教训了Boston,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是胜利者,只能落荒而逃。
此时镜头在他和童年之间反复切换,表达了Tsotsi内心极度不稳定,预示着一件大事将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Tsotsi在极度愤怒和恐慌中抢了一辆车并误伤一位母亲,驾车逃离时促使他觉醒的第一个人物出现了——一个被遗忘在后座中的婴儿。
这个婴儿的出现让主角不知所措,他本想弃车逃跑,但走出几步又返身将婴儿带走。
老实说看到这里我是有点困惑的,如果Tsotsi将婴儿视为累赘,完全可以将其留在车里,即使他于心不忍也当知道不久警察就会找到这个婴儿,但是他仍然带走了他,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把他看成了自己,也即这个婴儿象征着Tsotsi的新生。
他照顾他,不遗余力,同伙来找他,他也敷衍了事。
直到四人约好在地铁站再次犯案时,代表救赎的第二个人物出现了——一个残疾乞丐。
Tsotsi看着这个可怜的乞讨者,失魂落魄一样把所有事抛之脑后,他跟着他,像稚童一样不解,为什么要像狗一样苟且的活着?
直到乞丐说出,我喜欢阳光,即使只剩这双手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Tsotsi难以置信又若有所思。
我认为这是导演安排的第二场神谕。
此时镜头远景依然是开场时的城市,不同的是Tsotsi背对城市踏着铁轨回家了,他的救赎仍然在那片贫民区。
Tsotsi回到家里,为了婴儿的食物,他不得不寻求帮助,此时第三个救赎人物出现了——温柔善良的女邻居Miriam。
导演在这里安排了两场戏,同样的场景布局,不同的人物状态。
第一次Miriam惊慌失措,Tsotsi色厉内荏,第二次则正好相反,Miriam看上去平静许多,Tsotsi慌张之余甚至带点乞求的眼神,他再不是那个凶狠的黑帮大少,只是一个希望得到帮助的人。
两次出现的风铃道具,直到第二次导演才通过台词道出,邪恶之人看到的是破玻璃,善良之人看到的则是光明铺洒在身。
有意思的是,如果将这部电影视为一部宗教电影,那么Tsotsi从Miriam处回到自己家,紧接着Aap就出现了,他希望以兄弟情让主角回归,就在主角有些动摇之际,婴儿天使般的哭声将其拉了回来。
这里人畜无害的Aap就像撒旦的化身,最终Tsotsi抵住了他的诱惑。
下一个镜头Tsotsi带着婴儿来到了他小时候的家,荒野上的水泥管道,这正暗示了他向过去的自己告别。
导演安排这三个人物依次出现,设计的非常巧妙。
婴儿暗示了童年时的Tsotsi;乞丐暗示了被他父亲打断腿的老狗;而Miriam则又暗示了温柔善良的母亲,这三个人物与Tsotsi童年时的生活环境一一对应,于是他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婴儿同时是西方宗教里天使的化身,他的哭声一次次唤醒主角的良知;而乞丐则是上帝的化身,由他之口说出心向阳光,善良的种子才破土而出;Miriam是圣母,她的温柔善良给与主角坚定的力量。
然而导演很清楚,外人的三言两语无法让一个人彻底改变本性,如果影片就此打住,根本不能让观众信服。
但这正是导演高明之处,他设计了一场极具力量和反差感的戏份。
为了奶水钱,Tsotsi跟他的同伙再次来到婴儿的父亲家里,这位父亲被绑架后设法报警,此时Smit找到一把枪,在千钧一发的时候,Tsotsi率先开枪了。
一场表面上极其暴力血腥的戏份,但是反衬的却是Tsotsi在那一瞬间被唤醒的人性,不受外力影响的,不容丝毫迟疑的,人之本性中爆发出来的善良和正义。
那一瞬间,Tsotsi彻底的弃恶从善,人性得到了升华。
影片结尾处,在Tsotsi与Miriam离别时,强烈的明暗光线打在他的脸上,此时的眼神再也不是开场时的目空一切,而是慈悲与坚定,他转身向光明走去。
Tsotsi换上干净的衣衫,带着婴儿再次来到熟悉的城市,导演特意安排了一张城市大远景的镜头,前景是Tsotsi与他怀里的婴儿。
贫民区和城市远景在这部影片中反复出现,正是暗示了地狱和天堂的距离。
之前的镜头中Tsotsi带着婴儿与自己悲惨的童年告别,这个镜头中,他怀抱婴儿,展望天堂。
最后一场戏,Tsotsi将婴儿归还给了父母,面对警察的包围,他一身白衣高举双手,如之前老乞丐所说,此刻他仿佛沐浴阳光,内外明澈,一如神祇。
昨天晚上看了这部电影,觉得这小子不是渐渐的回复到人性的真善,而是内心深处就保留着人性,才能在偶得一小BABY的情况下,被唤醒了那份感觉,哪个人愿意做刀头舔血的人,如果能过安逸的生活,没有人会放弃,今天杀了一个人,明天就变好了吗?
那也是有条件的,有些人照样手段残忍的对待任何人和物。
本质不同而已。
渡可渡之人。
和断腿乞丐发生对话之前都很好,随后开始无聊,当然无可否认演员的表演都非常精彩,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可整部电影的感觉就像是抹着黑还以为是情人来访,腰一动方知是老夫老妻...
“阿飞”(普雷斯利•奎文亚吉 Presley Chweneyagae 饰)是约翰内斯堡19岁青年,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当地一名黑帮成员。
从小的不良成长环境使他逐渐形成了残酷暴戾的性格。
他在当地无恶不作,然而却遇上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情。
这天他刚刚差点打死一个小伙子,然后前去劫车,把车内的女主人杀死。
他飞车狂奔,车后却隐约传来了婴儿哭声。
阿飞心中有了恻隐,想到刚刚杀了孩子的母亲,他决定把婴儿带回家中照料。
照料起婴孩毛手毛脚的他,威迫隔壁有经验的母亲照顾婴儿,慢慢的,他心中善良的意识也在婴儿的哭声中苏醒过来。
這部戲觸動了我的神經, 是它所說的人性。
有時候, 我們常為了錢或是工作, 令自己的眼中沒有了某一些的東西, 如對人的憐憫、關懷、生命的意義或是你存在的目的。
當你什麼也沒有, 是否真的什麼也沒有呢。
世界, 不會為你一個而轉, 而是你如何去幫助這個世界去轉, 或是盡你所能去令事情變好而不是變壞。
"只要我的手感受到溫暖, 對於我的人生已經很足夠"
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每次良心发现的时候,都是,对关键大结局“无能为力”,只能“力所能及”做点小事。
改变别人命运,我没辙。
我只能改变别人的心情,说点儿逻辑正确的人生指南,等时间给命运一个新的安排。
如果,别人真的改变了命运,那100%是他自己的功劳。
我的贡献,顶多是,事先,给他的电影猜了一个结局,力争圆满。
“放下屠刀,都能,立地成佛”你这点事儿,算个屁啊。
《黑帮暴徒》这部电影,是拍给“良心”看的,让“良心”明白,良心的价值,说大,能大到佛法无边,感化暴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说中,能以暴制暴,把无辜者从另一个暴徒的枪口下,救活。
说小,只能影响一次选择,这次,我选对别人有利,而让自己损失。
但是,这个世界,不是靠“良心”运行的。
如果,你把自己的命运,指望别人的良心,那你就是电影里那个被绑架的婴儿。
如果不是“导演+编剧”非要一个人性光辉必胜的结局,饿死,都是他最美好的结局了。
真正,让这个婴儿活下来的是:1.枪口下的母乳。
2.美元买的奶粉。
3.亲爹亲妈还活着。
而这个婴儿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一个残酷的、至今没有改变的环境。
10年前,9岁的David变成流浪儿,躲避风雨的水泥管道,如今成了其他儿童的新房。
10年,David变成杀人如麻的黑帮暴徒Tsotsi之后,又良心发现,变身立地成佛的David。
10年,水泥管道的角色一直没变,永远是城市边缘废弃儿童的风雨故园,黑帮暴徒的孵化器。
这个世界,不是靠“良心”运行的。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
良心从来都不是被编剧吃了,是被自己吃了。
备注:南非导演, 加文·胡德,编剧+导演作品,《黑帮暴徒》 Tsotsi (2005)
《黑帮暴徒》。
7分。
加文·胡德编剧、导演,普雷斯利·奎文亚吉、特里·费托主演作品。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那一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格外闪耀。
凭心而论,就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情感渲染上而言,它还远远不够,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片。
普雷斯利饰演的南非黑人小青年阿飞19岁就加入了黑帮,带着几个小弟整天在外面游荡,看到有钱人就上去抢劫,其中有个叫布彻的小弟更是二话不说就动手杀人。
一个大雨夜,阿飞独自一人来到富人区,抢劫了一个黑人富太,在对着富太开了一枪后,他抢了车扬长而去,然后被车后座的婴儿啼哭声惊醒。
从此生活多了一个累赘。
用婴儿的纯净来唤醒恶人的魔性,是许多文艺创作者惯用的套路,这正是本片救赎的主题。
它之所以没有经典到让人痛彻心扉,是因为救赎还有另一种更惨痛的方式——死亡。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多年前被硬拉进电影院看的垃圾片。。。
还行,大约是真是的故事,一个人的心灵才是美德的所在
太平庸了吧~
太搞了
没看完睡着鸟。黑人想法很奇怪昂。
严重拉低了最佳外语片的平均分
故事单薄,表现力弱。这片子是怎么拿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救赎,羁绊等词汇其实并不适合我...单单就喜欢电影的基调和色彩...南非离我很远,但画面就铺在我面前。一路抒情配上主人公暴徒身份,有让我感到强烈反差。或许结局正是他最好的归宿~也许吧...
如果我可以抚养自己长大
好...好难看啊 男主想干嘛干嘛 想打你打你 想哄你哄你 杀人不害怕 莫名其妙就流泪 跟他做朋友好惨啊
嬰兒是虛妄的希望 這是個令人氣餒的困境
20090203 @ office
精神病黑帮
南非电影,05最佳奥斯卡外语片。其实剧情算老套,关键看故事怎么说,导得好的话也可把救赎的故事拍得打动人。
2.5
一个黑帮暴徒带着婴儿本身就有惊悚色彩
不觉得一个婴儿有这么大能力改变一个恶徒。
典型的教育片。感觉不算坏。婴儿的力量是无穷。看完发现,小婴儿,不管是什么肤色,胖点,皮肤嫩嫩的都很可爱。
挺烂的片。演员群丑,故事转折突兀,俗不可方物。要深度没深度,要剧情没剧情。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里估计算烂的翘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