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沙漠之旅
Ingeborg Bachmann – Reise in die Wüste,女诗人情忘沙漠(港),英格博格·巴赫曼:沙漠之旅,巴赫曼的沙漠之旅,Bachmann & Frisch,Ingeborg Bachmann – Journey into the Desert
导演: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主演:薇姬·克里普斯,罗纳尔德·策尔费尔德,巴兹尔·伊登贝茨,卢娜·韦德勒,雷纳托·卡朋特理,马克·林帕赫,托拜厄斯·雷施,凯瑟琳娜`施马伦贝格,尼克尔·博森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卢森堡,瑞士,德国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23
简介:奥地利诗人英格褒·巴赫曼与瑞士文豪马克斯·弗里施坠入爱河而又分手,为情所伤的她开启了前往沙漠的避世之旅。本片通过对巴赫曼与弗里施、德国作曲家汉斯·亨策、奥地利剧作家阿道夫·欧佩尔之间故事的交叉叙述,刻画了这位诗人从“为情所伤”到“追求意志独立”的女性自我觉醒过程。曾以《德国姐妹》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导演玛加蕾..详细 >
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特罗塔把题材的历史深度、情感浓度,当然还有叙述难度全部捐弃,只将其扁平化为一般中产女性的男权反抗反婚反育,讨巧无错,但平庸媚俗,一如她的镜头语言以至古典音乐的品味
#73rd Berlin#主竞赛 觉醒历程 挣扎与游走
全世界的直男癌都是一个逼样 看得我窝火 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 有思想 有主见的女士
5.0。用過時的語調和老舊的故事重複講述著「女人想要寫小說,她就必須有錢,還得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siff25 “有时候爱上一头猪,并不是你的错。”有些失望。
关于我们需要怎样的爱和亲密关系,女性对爱情中不对等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自身认知的重构。爱男人太痛苦,太消耗了,名气能力性格美貌全面碾压烂人的女主也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被拖进“委屈自己满足对方来维系爱”的泥潭想抽身都脱层皮。
#SIFF-15 双线叙事不错,但根本就是伪女性主义。通过性魅力这种方式来彰显女性的价值真的大可不必,充满着男权的表达。一个长的美丽、思想成熟、工作能力高超的女性周围全都是仰慕她的男性,她所谓的个人意识的觉醒是跟三个年轻男孩一起4P以达到对小资产阶级男性的“报复”。OMG,如果全世界女性正在追求的女性主义是这种,那真的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30428#北影节#关于独立女性与亲密关系的思考,但人物表现得不够有魅力,故事还可以,但拍摄手法平平,单看开头和结尾可以说是学生作品的程度。高强度的文本堆砌和蒙太奇,太过平淡。
女诗人巴赫曼的数段情史,看着挺无聊。印象最深的是巴赫曼不允许男主在日记里记录他们之间的生活,以此避免自己成为他写作的素材……
自由的身躯,不屈的灵魂。
3.5
23BJIFF08,当女主角说“婚姻制度不适合工作女性”的时候全场响起了掌声
别看
#SIFF 关于女性的心理刻画是蛮真实的,但是满满的厌男心理、过于讨好女性的影像目的,我不是很喜欢。
女演员好美啊啊啊啊
2023上影节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婚姻制度不适合有工作、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此句一出,现场响起点点掌声。将过去与当下用平行蒙太奇交织在一起,沙漠之旅,其实就是回溯不幸感情的历程。开头便是超现实段落,女性在黑暗中接起电话,电话那头响起的却是男性的冷笑。“每个人都喜欢你,是不是因为你打扮得像个明星”之类的话语无任何戏剧化的冲突,却又有刀刃的锋芒,揭示了男权社会无意识的对女性的压迫。女性需要通过写作,重新夺得主动权与话语权,第一要务是打破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像《小城之春》中的周玉纹与《她》中的米歇尔那样,夺回对性的掌控。烧掉日记,同时也是烧掉男性对女性的审视,男性缺少女性作为对象,便丧失了写作的动力。对话多以正反打为主,有几处镜头缓缓拉进深入人物内心,结尾打破第四堵墙,给予女性以力量。
主要部分是沙漠疗伤和马克斯•弗里施失败恋情的交替蒙太奇,巴赫曼因为种种身份的叠加带来的矛盾,不是选择了某个立场就能调和得了的,她的生命是一张草图,她对弗里施的愤怒是被定义的愤怒,而不是对囿于日常生活的愤怒。遗憾的是这段经历完全没有提及策兰。
罗马,马勒第五交响曲。i live for that shit
没看的朋友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