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温柔壳🌈观影日期:2023年8月8日🌈简介;在觉晓(王子文 饰)人生最艰难的低潮点,戴春(尹昉 饰)的出现像一抹阳光冲破了黑暗。
封闭的环境里,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用爱情编织幸福的可能,也将对方从沉重的迷雾中拯救出来。
随着美好生活的继续,现实的考验也向他们的爱情暗袭而来,他们还能成为彼此眼中最好的那个人吗?
🌈观后:🌸首先,我们应该关爱和包容精神类疾病的人,生病不是他们希望的,社会多包容多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才是康复的关键,这些是本质的问题,我支持🌸但我要说的,别拍这些误导人的所谓文艺片了,明明两个精神类疾病患者,自己都无法完全自理,随时都可能病发,怎么就敢去生孩子,就算是两个人惺惺相惜,什么爱情的结晶,什么唯一能够拥有的,什么不忍心伤害小生命,这些规划真的会让那些脑子不好的人找到借口。
🌸男女主角都是来自不健全原生家庭的人,更是造成他们精神不健康的主因,那为什么要在已知未来父母都不健康的情况下,去生育一个注定不幸的孩子???
而旁人的劝阻却被描绘的无情冷血,别说什么,剥夺了他们做父母的权利,别忘了国家都规定精神病不适合结婚。
🌸世界不是有爱饮水饱,那些精神类疾病人的家属和身边的亲人,他们的痛苦和折磨呢?
假设男女主角生下了孩子,悲情有了,忧郁有了 ,孩子成为了负担,折磨的依然是身边的亲人。
🌸这样的电影,真的是拿着道德沦陷当做噱头,拿着不幸当情调,很不得男女主角八百辈子都痛苦不堪一样。
这样的电影,我真的没法喜欢,电影可以不是都积极向上的,可以不是育人的,但是别去传递畸形的社会观。
温柔壳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王沐 / 王子文 尹昉
看的时候挺难过的,不知道怎么打一个我心中的分。
尹昉怎么会这么有少年感,这身材就是青春期的那种样子啊。
有很多文艺桥段,从手心飞出的鸟(不知道是什么鸟),树影婆娑,那个飞出的鸟太喜欢了。
不过论演自闭症小李子真是无人超越,忘不了不一样的天空。
不管是爸爸还是戴春,总感觉给人一层隔膜,当然我演戏也有这样的问题,能量的问题。
无法接受戴河推卸照顾父亲的责任,很难认同白客这个角色,很没担当。
母亲和父亲都是自杀的,太可怜了,真的看不得别人自己了断生命,看得我很难过,也会回忆起自己的爸爸,所以后半段总是看着看着有点抵触。
很喜欢电影中一些接地气的画面,拆掉的楼房,还有一开始真实的病人,感觉非常棒,不过一对比立马能看出来两位主演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哈哈哈哈。
觉晓抑郁症没有复发挺牛逼的,还记得我玉玉那段时间走路都是低着头。
至于生不生的问题,我觉得一对精神病人生出来的孩子,其实和极差的原生家庭生出来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更何况电影中夫妻是很有爱的,也一定会给予自己的孩子,这又是电影诡异奇怪牛逼的一点,两个主角都是那么善良的人,对他们的描写,两个人都是本性上没有一点缺点的人。
觉晓挺坚韧的,一个强大女性,什么善后都能做。
戴春像个小孩,也有担当比他弟强,但是太正了,精神也很正常,只有外化行为奇怪,但是各种理解共情居然没有一点问题。
尹昉在浴室的一滴泪和电击前的眼神真让人难忘。
总结,还是喜欢看尹昉演魔鬼。
还有就是他的肢体真是太棒了,最后跳广场舞和阿姨跳,看着真舒服呀。
还有一个场景,王子文坐在外面的矮大理石上,树一直被风吹动,太美了,太美了。
我也要去享受一下美丽的风景了。
大!
失!
所!
望!
鄙人才疏学浅,到最后也没看出来尹昉到底得的是自闭还是躁郁还是精分还是制杖王子文更是让人怀疑她其实并不是抑郁症,而是装emo来打入精神病患内部的卧底抑郁的少言语少行为少睡眠、晨重暮轻、活力丧失她是一个也没演出来呀求大家不要再吹这是“中国版《绿洲》”了(如果你真的看过《绿洲》原片的话),你完全可以换个方式凌辱李沧东如果说《保你平安》是对“网络谣言”这个题材的浪费,那么这部《温柔壳》就是又一次对“心理疾病”主题的廉价消费这个题材我们本可以融入很多的社会议题:心理疾病污名化、心理病患的社会适应、康复患者的生育问题、病患家属的心理建设……但是导演并不care这些,他只想借这个自带话题的“猎奇”外壳来讲那一套苦哈哈的俗套爱情当然俗套爱情也可以,毕竟每年这样的垃圾也不少但如果消费抑郁症,加剧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那我就直接给你判死刑不谢
只要不抱着看一部温情、纯爱、治愈、小清新文艺片的心态走进影院,《温柔壳》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也许是前期物料给了我错误的期待,于我而言,这部影片是残酷现实的写照,实际观看过程也是比较痛苦和揪心的。
这种痛苦不是说影片质量有什么大问题,而是因为它选择聚焦在躁郁症、抑郁症等严重精神疾病,在这样的题材背景之下,观众会看到角色们饱受折磨,他们不仅遭受着各种命运的不公,还接连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银幕内外,对觉晓的两次遗弃】王子文饰演重度抑郁的觉晓,影片前半程陆续交待和暗示了她的成长环境:母亲出于某种原因而离开,但这种遗弃又不是彻彻底底的,小姨将她一手带大,还为她找了很多工作。
对这个人物来说,观众自然会认为她的主要目标为“寻找”。
有了这一目标,角色身上便带着强烈的、天然的主观能动性。
她需要向母亲求一个答案,又或者她需要一个了结,不然她就无法从过去走出来,永远无法开启下一段人生。
遗憾的是,创作者在银幕之外对“觉晓”进行了第二次遗弃:影片后半段,她沦为戴春身边彻底的配角,先前的种种伤痛消失殆尽,没了一丝踪迹。
这样的处理容易让观众觉得割裂,也不太能够使我信服。
为了戴春,觉晓化作一个极其理想化的人生伴侣,为他做出种种付出。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爱的力量治愈了她。
在故事最开始,真诚善良的戴春主动向觉晓靠近,也逐渐获得了她的信任、爱慕,从一个苹果开始结缘,两人一路相伴,到电影结局,也迎来了下一代。
但作为观众,我也不得不发出和弟弟戴河一样的质问,父亲的精神疾病使他不敢要孩子,这个阻碍在觉晓和戴春身上却没有任何体现。
在角色戴春的成长中,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仿佛世间所有惨绝人寰的痛苦都降临到了两位主角身上。
失去母亲的惨痛经历本就已经需要一生去治愈了,又有一个那样残暴的父亲。
任何一个普通人,遇到这些事情,都恨不得调动生命里所有的爱与正能量,来化解创伤、仇恨。
可是即便如此,戴春依旧勇敢去爱。
为什么呢?
我想不明白,影片也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
导演应该是有一些戏剧导演经历的,迷雾之中,戴春抱着觉晓,像极了舞台上才会出现的场景。
在好几场戏当中,演员的走位都给人强烈的刻意感。
这种处理往往会给观众一种疏离感,让我们很难去和主人公共情。
两个角色的名字连起来,组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影片的英文名“awakeing spring”也点明了这一主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影片对精神健康、养老院现状的社会关注值得肯定,但这场春雨过去之后,又能留下些什么呢?
它只关注个体,极度重视情绪的表达与传递,而非对社会提出控诉与问题。
电影中,壳是束缚,负担,是链接,是抵抗外界的保护罩,是摆脱不去的回忆,是梦寐以求的未来,是关于家的大量隐喻。
蜕下壳,我们无处可去,套上壳,我们无路可退。
我们既想成为蜕壳远走的螃蟹,又想为离开的螃蟹建起沙堡,对壳逃避与依恋的情结不仅出现在这对同受到家庭创伤而相互救赎的精神病患之间,更在所有人的心中——总有一刻想逃离责任,总有一刻需要一个避风港,能够含纳与治疗那些无法暴露在公共视野,舆论风暴中的伤口。
结局是他们进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像是壳最初的样子,总是柔软,引人起温柔的遐想。
可未来呢?
梦境里的溺水,装满籽而肚皮朝天的金鱼,医生对未来的警告,无不是在提醒着观众,再柔软的壳是也会慢慢变硬,它不是一戳即破,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越发窒息。
短评没说清再补充两句。
这个片子试图以一种很写实的风格展现两位病人的生活,但是很多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厘清,就导致这个片子看起来仿佛真实又不真实。
女主生了病,按电影里给出的信息,不跟人交流(有人搭讪就尖叫),有自杀行为,整个人都比较消沉,应当是抑郁。
片子试图给出一个病因,是为了找妈(实话说重症抑郁患者一般没能量满世界跑,下床都费劲),并在片尾彩蛋让女主对此释然。
实话说,太表面化也太单薄。
而女主(病愈?
)出院的原因,片子里给出的答案是爱,因为男主帮她找家,给她爱,帮她把身体里的鸟(疾病)放了出来。
这么一来就更单薄了好吗,抑郁症很复杂,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爱和支持都是对病人非常重要的助力但不是说有了爱就可以得救了那不然还要医院干啥,要医生干啥,吃药干啥??
说到吃药就忍不住要提一嘴,片中那个康复中心发药的段落真的就,任何住过院的病人都会觉得很可笑。
首先,如果病人是自主要求住院的,那她/他一定会配合医生的用药要求,绝对不需要护士看着你吃没吃药。
如果,病人不是自主入院,那多半是情况已经不足以支持他/她独立自主正常行动,那在医院肯定是有陪护的,不可能任由他自己到处跑还排队领药。
这种完全不顾现实情理的段落导致这部电影仿佛不是想要去写实地展现病患的生活,而成为了一种满足正常人想象的猎奇,一如不上麻醉就做电休克的片段。
好像是为了说:看,精神病人就会这么痛苦。
而这种廉价的,不真实的展示正是真正的病人最厌恶也最不齿的。
再说男主,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影片中,协助护士护工做各种事,还能假装藏药逗大家开心,明显是处在躁狂期,结合他后来发病时的表现,是可能发生暴力行为的,这种状况的患者放任他自己到处跑?
这就是电影里那个你完全不知道是个什么机构的康复中心里发生的事。
即便,我们假定,这就是一个特别不专业特别私人的机构(但是地方上却还有领导来视察。。
),几次三番让住院的病患跑掉却没什么作为,甚至把病患搞去一大片开阔的空间去采茶,真的是,我白眼都不够翻的。
但到正规医院就好了吗?
并没有,可以不上麻醉就电休克,这个就不再说了,最后男主在的那个医院,那个空间里的病患,那个给他煲鸡汤的医生,完全就是打着医院幌子的另一个三无康复中心好吗?
医院的医生这么闲的?
也不是挂了号做心理治疗就跟你随便找个窗边答疑解惑?
我住院的时候除非查房除非医生找我我都很难找到我管床医生的好吗?
还聊闲天。。
片中想表达男主有童年阴影,爸爸家暴,妈妈自杀,这些确实可以构成男主患病的因由,但遗传的因素更大吧,从他弟的描述中可见他从小就病。
这种复杂的病因,注定了不可能简单地治愈,但导演脑洞很大的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让他那人都不认识了老年痴呆的老爸自杀了。
自杀了?!
无缘无故的而且,简直要给他在脑门上贴一行“我罪孽深重不想再拖累你了”,拜托你戏里安排自杀的不是抑郁的锅吗?
怎么老年痴呆也接这个活啊?
真的就是强行被治愈,强行大团圆。
但是导演我还是想提醒你一句,服用精神类药物的同时医生都绝对不会建议怀孕,甚至会建议停药半年以上,我觉得,有的功课,你是真的一点没做。
导演无疑是温柔且善良的。
他让两个饱受家庭困扰的破碎的人在彼此那里获得了温柔、获得了肯定、获得了救赎。
抑郁症患者最无力的感受就是,自己被抛弃、自己是多余的、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不存在可能会更好。
有一个愿意帮助自己、肯定自己、坚定地选择自己的人,恰是一剂良药。
但导演的温柔和善良也是理想化的。
影片最后戴春父亲说出了和他自身人格、状态都非常不符合的话,“一切都过去了,会好的”,并以自杀结束这一切伤痛。
但现实中残暴的父亲是绝不可能变得温柔的。
我理解导演想要在电影最后解决男女主内心的症结,但现实可能是,犯下错、造下暴业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认错。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仍然带有鲜明的男性视角。
虽然导演想要去拍的是互相救赎,但未免让人觉得戴春对觉晓的救赎太过简单了,仅仅去寻找她过去的家就能抹平创伤吗?
在戴春释放了觉晓内心的鸟之后,影片更是直接将叙事重心倾向了戴春,觉晓成为了一个给予怀抱的女性抚慰者,她承受着来自戴春的痛苦,她自己呢?
她自己的创伤不会被再次引发吗?
如果说得过分一点,影片最后像是变成了一场男性精神疯癫的幻想记录。
原本是写短评,但无奈字数超了,发了长评。
可惜豆瓣只能打双数分,我比较想打7分,但在如今的电影市场,用心的创作者需要鼓励,暂打四星。
《温柔壳》所讲的故事可概括为七个字,边缘人群的爱情。
什么是边缘人群?
被社会忽视或极少关注的人群。
说白了,“边缘”是区别于“主流”的,他们遇到的问题,很多情况下主流人群并不能感同身受,于是会造成很多新的问题,所以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在主流社会中“边缘化”。
《温柔壳》里的边缘人群,是精神疾病患者。
王子文饰演的女主角觉晓,患有重度抑郁症,已经有自杀行为出现;尹昉饰演的男主角戴春服用的药物是卡马西平,应该是患有严重的躁郁症。
和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相关的电影,国外有很多,日本有堺雅人主演的《丈夫得了抑郁症》,美国有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超脱》,丹麦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也拍过一部《忧郁症》,在戛纳拿过大奖。
但国产片对于类似题材,拍得太少。
拍得少,原因很简单,一是不好拍,二是不赚钱,但这不意味着拍这样的故事没有意义。
有人愿意拍这个题材,本就已经值得肯定。
更何况,导演王沐作为新人导演,拍片并不功利,他没有去消费这样的题材,消费这样的人群,他只是温柔而平静地讲述了一个有些残酷但又足够浪漫的故事而已。
平视,不带任何猎奇视角的平视,是这部电影的优点之一。
我们能看到的是,在导演的镜头下,不管是觉晓还是戴春还是影片中出现的其他精神病患者,他们都只是病人,而非怪人。
边缘人群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说白了是因为主流人群认为他们和自己不一样。
很多人对待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有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精神疾病无药可救,得了之后就不再是“正常人”了,就成了“异类”,成了所谓的“疯子”。
《温柔壳》好就好在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病患者“人”的一面。
他们也是正常人,只不过是精神上得了病的正常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他们面临的问题或许要更会特殊一些,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
展现“人”的一面,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爱情。
导演对觉晓和戴春这两个人之间爱情的处理,非常唯美,也非常细腻。
我很喜欢戴春在天台上偷吃觉晓苹果的那场戏,戴春身上阳光而又单纯的大男孩气质和觉晓身上的疲惫与脆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通过苹果这个带有几分荷尔蒙暗示的道具,也让两人之间迅速形成了张力。
要拍出令人信服的爱情,得编剧会写,也得导演会拍,但最重要的是演员的颜值和气质得相衬。
《温柔壳》选角做得极好。
王子文虽然乍一看挺少女的,但她身上有成熟知性的气质,眉宇间也能释放出强烈的脆弱感,而尹昉则是国内最有少年感的男演员之一,纯净得发光,像是山间清泉成了精。
这两个人搭在一起,很适配。
这里也要多夸几句二位主演。
王子文在《温柔壳》里贡献出了自己的生涯最佳表演。
她无疑是很有潜质的演员,只演曲筱绡那种角色,太单一化了,很浪费她的天赋,要感谢《三体》和《温柔壳》这样的作品,给了她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得到古灵精怪,也看得到成熟知性,看得到青春感,也看得到破碎感。
换句话说,她长了一张可塑性极强的电影脸,而这样的脸,越来越少了。
尹昉更是惊艳,他是那种会吓到你的好演员,极具性张力的颜值和气质已经是难得可贵了,他的表演更是兼具爆发力和分寸感,总能在关键时刻让观众动情,这样的演员,配得上更好的资源。
觉晓和戴春之间爱情的关键词,是“保护”。
影片片名叫“温柔壳”,我们可解释为“一层温暖却脆弱的保护壳”,这个保护壳,是双方给予各自的。
对于觉晓来说,戴春的出现像是一道光,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火焰。
而对于戴春来说,觉晓让他得到了治愈,也得到了救赎。
影片中有一个关键情节,戴春给觉晓买了块表,这块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觉晓之前自杀割腕,有伤疤,导致她夏天也只愿意穿长袖,戴春察觉到了这个细节,于是给觉晓买了表遮盖伤痕。
这样的爱情,不是抱团取暖,而是知心真爱,你知道我需要什么,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我们都有病,但我们互相成全。
看到戴春拿出那块表戴在觉晓手上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两人之间的爱意,更是导演王沐的善意,他知道两人用爱打造的这个“温柔壳”是无比脆弱的,但他还是愿意让我们相信,有这个壳子,就比没有好,再脆弱的保护壳,也有强大的一面。
但导演同时也没有忽略影片的现实性。
突出影片真实感的,是两个重要配角。
一个是咏梅饰演的觉晓小姨,一个是白客饰演的戴春弟弟戴河。
这两个角色的塑造都是真实而立体的。
小姨和觉晓有一场戏份很重的对话,对话里说明了觉晓抑郁症的成因以及她这些年来的经历,我们能猜想到小姨为了觉晓付出过多少,她一定也被觉晓的病折磨得够呛,而她展现出的状态,一定有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会感同身受。
戴河也是一样,这一定是个会被诟病的角色,在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和哥哥面前,戴河最终选择了逃避,但他的选择也是真实的,作为家庭中唯一没有精神疾病的人,这些年来他遭遇过什么只有自己知道,逃避可耻,但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有用的。
加入了这两个角色,《温柔壳》这个故事才不再是空中楼阁,变得有了现实依托。
但这也说到了影片的缺点,或许是因为导演的视角太过温柔太过善意,这个故事也就显得太过提纯了。
虽然小姨和弟弟这两个角色已经给了整部电影一些具有现实感的底色,但显然还是不够的。
整部电影最大的槽点,在我看来,是两次“机械降神”。
救赎两个人的关键,是新生儿的出现,这是第一次“机械降神”。
“新生”这一设计,虽然老套,但算是有效,用这个桥段推进两人感情的发展,非常自然。
但我们如果深究,问题就出现了,两个曾被原生家庭深深伤害的人,为什么从未想到孩子将会面临的处境呢?
其实,导演如果拍了怀孕之后再对两人面对怀孕这一事实所产生的焦虑与不安进行细致刻画,这个故事就会变得完成度更高了。
与第一次“机械降神”相伴的槽点,还有女主角觉晓的病情。
严重到要自杀的重度抑郁症,在遇到多次刺激之后竟然从未复发,这也并不合理。
第二次“机械降神”,则降低了剧本的写作难度,即戴春父亲戴国平的自杀。
戴国平这个曾给戴春带来过严重伤害并已经因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角色,是影片中戴春和觉晓幸福生活的最大阻碍,当戴河选择逃避,照顾戴国平,就成了摆在戴春和觉晓面前的难题,而他们显然是自顾不暇的。
解决这一问题,导演选择了让戴国平自杀,这个处理显得较为草率了,说好听点,导演还是太过善意了。
导演自己说痖弦的诗句给了他灵感,温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
他忽略了,那首诗的后面还写了,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现实总是更残酷。
现实中如果有戴春和觉晓这样的恋人,他们要想获得幸福生活,一定要比影片中更加艰难。
光是不用愁房子这件事,就是导演给戴春觉晓开的外挂了。
比方说,那场戴春和觉晓的床戏,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其他精神病患者的身上,很可能就真的是“强奸”或被误解成一场“强奸”了,在没有提纯过的社会环境下,边缘人群的故事,往往会有更残酷的细节。
更残酷的影片,可能就是《绿洲》了。
但年轻导演毕竟是年轻导演,要成为像李沧东那样更厉害的导演,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无论如何,在院线能看到《温柔壳》这样的电影,我已经非常惊喜了,国产片需要多元化,多元题材,多元视角,电影,理应多元。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映后导演王沐这样揭示片中非常重要的“椋鸟”的意象。
而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只自由翱翔在海边的鸟。
因为我希望这部现实题材爱情故事拥有这样自由温暖的底色~
每天吃药,做操,劳作,集体活动,这群特殊群体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节律,似乎一切都停滞住了。
而戴春是个异数,他注意到了沉静的觉晓,喜欢看她落寞却孤清的背影,想为她寻觅一个港湾,更想天天这样痴痴得看着她~
爱情的发生是悄无声息的。
没有人能预见到爱情会在哪一个时刻降临,但每个人都会真切感受到它的醇美。
爱情也没有任何分别心,每个个体都可能会收获弥足珍贵的真挚情感~而爱情的模样也各不相同,为她买一只能遮掉疤痕的手表,为他做好每一顿可口的饭菜,亦或是携手在泥泞的路上欣赏绚烂的烟花~爱情千变万化,不变的是它的坦诚,醇美和历久弥新!
片中张琪老师的表演更是为本片增色不少,无论是什么样的境遇,都有人记着你的名字,都会记得你的偏好,也会一直爱你宠你,亲情也是可贵的温柔壳啊!
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她的孩子确诊自闭症,那时候朋友们问她,打算要二胎吗?
有的人话里话外,都说生一个吧,老来还有个依靠。
我心里想着,应该不要了吧,毕竟照顾一个自闭症孩子,需要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匀出时间照顾二胎。
但是朋友的回答确实让我意想不到:不要二胎了,不想老二从出生开始就背负老大这个责任。
我想,这可能是母亲独有的无私与爱——我的决定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孩子好!
那老二是怎么想的呢?
《温柔壳》给了我答案。
看完影片,大部分观众都为两颗伤痕累累的灵魂互相救赎而感动,而我却因为弟弟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一番深情剖白而动容:我去她哥的茶园上班了,是不是挺丢人的。
总觉得自己能干成大事,结果什么也干不成。
有时候我觉得,你比我幸福多了呀,看上去是我幸运一点,可咱们俩的痛苦是一样的呀。
你看你活得多洒脱呀,而我呢,只能每天假装没事。
你记得吗,小时候别人欺负我,我老拿你说事,我说,我哥是个疯子,杀了你们也不犯法呀,他们就被吓跑了。
我能做的就这么多了,哥,你能不能,就当没有我这个弟弟,能吗?
我真的什么事也干不成,戴国平我也是在管不了了。
要是能再来一次,咱俩换换。
这个社会的规则之一,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这个能力,往往是相对的。
一个家庭里,妈妈已去世,爸爸和哥哥都患有精神疾病,唯一健存的弟弟,承担了这个家庭的所有压力:他要经济上照顾患病的爸爸,支付他治疗的所有费用,还要负责他出院之后,安顿他养老;他也是哥哥的监护人,哥哥带女主离开医院后,被女主家属找麻烦,他要第一时间找到哥哥并安抚家属;哥哥需要赚钱和女主生活时,他有百般张罗给哥哥找工作。
其实弟弟的生活也不如意,他自己没有过人的能力,当了上门女婿,被岳父岳母瞧不起,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伤害,是从里到外的。
当哥哥跟他说,女主怀孕的时候,弟弟爆发了,他也想要孩子,谁不想要孩子呢?
但是他们家有遗传精神疾病,两个病人还不够吗?
当哥哥发病送院需要家属签字时,医生问谁是家属?
弟弟沉默了,此刻,也许他在等待谁能把这个包袱接走。
弟弟的自我剖白,就是发生在哥哥住院之后的,哥哥出院后,把父亲接回家照顾,而弟弟也许真的从他们的生活里面退出了。
一个健全的普通人,生活也不见得容易,如果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生活将更加困难,希望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抵御这病态的生活!
3.5 虽然新导演在部分情节处理上仍有顺拐/生涩感,但那种卯着一股劲想做出一部能留得住的「电影」(而非赚票钱就走的「项目」)的心气,能让人切身感受到,非常实在。从情节到表演,全程情绪激烈饱满,但并不过分,没有对精神病患者的“消费感”,整体的情绪沉浸感染力很强。不少时刻就像屏蔽了整个世界,两人“只能看到彼此”的“小世界”,彻底压倒了现实。尤其是电休克/天桥崩溃这两场戏,出影院后回想,还是忍不住会含泪。尹昉和王子文在片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两位从影以来的高光。
拼凑感强烈,爱情也不知道怎么就爱上了,写实呢聊胜于无,对所谓的边缘群体几乎没有深入的表达,周边的人物环境都退缩为模糊的背景。男女主刻意的镜头太多,而且台词也不讲人话,显得白客的part自然多了,但是又与主题其实没什么关系。
0524首映礼✔ 黑夜里互相取暖的俩人,还是熟悉的“Just we two against the world”模式,还是会被感动。近年国产爱情片里罕见的少数族群的爱情,比糖水片耐看好多。PS:王子文终于回大银幕了😭好美😭现场看本人也好美😭
这是对另一个精神世界人们的写照,他们以及他们周围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尹昉演得特别好,王子文也不错,只可惜剧中的角色觉晓后半段没有深入刻画,重点放在了戴春的生活上。两个人的名字非常有趣,戴春、觉晓,春眠不觉晓,awakening spring。
7分。本片的英文名awaking spring,让我想到那句“春眠不觉晓”,戴春遇到觉晓以后,他的春天才真正到来了。戴春拉着觉晓在树林里奔跑那段、戴春和幻想中的女儿在海边那段、戴春和觉晓放飞心中的小鸟那段,都拍得超有感觉。但我还有一些疑问和略感不适,虽然本片设定男主女都有精神疾病,但感觉对于觉晓抑郁症的刻画并不多,叙事重心基本都放在了戴春和他的原生家庭上面。全片看下来,女主来自母亲的创伤,靠男主的爱和怀孕成为一个母亲这件事治愈了,男主来自父亲的创伤,则是由他的父亲向他忏悔并自杀达成了和解,这种设定就很男性本位。
感觉没惨对地方
总感觉我们遗传学老师要是看了这电影里俩不做遗传咨询就为爱产子的重型精神病患者估计得直接给气死在电影院。
想要表达这种故事当然可以,但是一不要混淆概念,病就是病,不要和温情掺杂在一起。二是结构失衡,女性逐渐沦为工具人。三是结尾轻飘无力,其实应该是后半段就开始崩坏了。还是不具备讲好这种故事的力量。王子文和尹昉表现都可以,可惜完全救不了场。
3.5 虽然有新导演在煽情上的不够节制,但尹眆真的太太太好了,贡献了一个完全沉浸于角色内心世界的入魂表演。笨拙的眼神里写满了直勾勾的爱意,蜷缩颤抖的肩臂透露着深深的无助,太动人也太迷人了。
…尹老师什么片子我没看过,这应该是我看过最痛苦的…不知道是导演还是编剧的问题,还是这俩都有问题,什么勾8,第一次在影院里面看到想润走………
浓浓的忧伤,淡淡的幸福。
画面很美,故事很痛。
【8】不是《绿洲》,而是现代化的《隐入尘烟》。可爱,温柔,血腥,浪漫的电影。落落郭敬明之流的反面,落落的《如果声音不记得》消费了抑郁症,挖了个坑,吐了口水,踩了两脚就走了,那这部就是在这个坑挖栽了一颗种子,填了土,浇了水,不求开花结果。声音总是若有若无,情感总是忽强忽弱,用一个残缺的灵魂去拥抱另一个破烂的身体,螺蛳壳里做道场,枯木逢春又一遭。以温柔冷静的镜头推进苦难的生根发芽,但总能找到舒服的视角瓦解。没在华语电影语境看过这样的电影,不会再去质疑他们的虚实与否,他们的快乐很简单,它们只需要一支舞曲。
屡次被观众诟病拍摄的人物像精神病的年轻导演们把创作的目光锁定在了精神病院
王子文真是被欢乐颂耽误的好演员。她有一种敢于自毁的决绝和全心全意牺牲的壮烈,但又将其倾注于柔弱的外在,只有在对手将要奔溃时才会释放,在房间和医院里尹昉的近身戏中尤其突出,这和在之前在访谈综艺里看到的她如出一辙。这一分是之前对她误解所赔的不是。好的演员总归要回到大银幕。尹昉和白客发挥依旧出色,白客甚至在有限的戏份中用“能吗”两字就能交代和诠释矛盾的核心。影片基调整体一致,但笔触过多强调两人的爱情场面,有对精神疾病过度美丽渲染之嫌。其次细节铺垫不足,人物挖掘不深,苦情的“苦”字略显单一。
【8.5】1.华语年度十佳预定,难得上半年在大银幕上两次见到有关抑郁症题材的杰作,主创没有陷入对该群体病症和治疗方法的臆想,而是真实展现了患者及原生家庭的不堪与挣扎,片中的飞鸟就如同丘吉尔所说的黑狗,它会一直盘旋在你心里,如影随形,每你以为熬过了黎明时最浓重的黑暗,看见了希望的曙光,实则只是虚幻。每个人都有资格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带来新的生命,但是只要有压迫和剥削,善良无辜的人就会被社会放逐,被逼疯,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甚至要让手足无法相认,我们本该是好人,为什么会这样?2.虽然是处女作,但王沐在视听的把控上已非常老道,梦境中预示未来的黑白海,象征心病的大雾,超现实化的手中飞鸟,解开心结的大雨,都频频让我潸然泪下。尹昉和王子文的演技一如既往地稳,发病时眼睛和嘴唇的症状太真实了。
近年难得的内地佳作,不矫情不做作,配乐加分,难得看到已成名演员出演文艺片不出戏,男女主都好评。
其实不是爱情片,爱情线占比很小,更多的是精神患者这个少数群体怎么融入社会的缩影,是两个孤独灵魂的彼此慰藉,演得特别好!
有点失望,女主后期彻底工具人,沦为照顾老人、生孩子的工具,那前面为女主所做的各种铺垫有什么用?镜头混乱,强行的剪辑拼接成所谓的“文艺”镜头,这拍摄能力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剧情不想多说,如果没有这些演员超水平演技的发挥,估计很难拿奖,选角的成功救了这部电影。
“正常人”的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