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篇影评,甚至对电影本身完全没有什么描述。
这只是来自一个半吊子乐迷的致敬,致那个已逝的年代,那些已故的歌手,和永不停歇的音乐。
重要的不是喜欢什么音乐,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种旋律,古典也好,流行也罢,能够让人在听到时触动。
而能够有那么一种旋律和感知存在,无疑是幸运的。
有那么多的选择真是幸运,不过是复古还是新潮,能够接受的就全情投入好好欣赏,不能理解的,至少,保留一颗敬畏的心。
电影作为一个连接故事和音乐的契机,用带音乐的画面冲击了内心深处,每当音乐响起都情不自禁用脚打拍子,尽管只对马赛曲熟悉……无论是祥和还是堕落,安宁或是暴戾,那些对于音乐解读的心境绝对是充满力量的……所以说“音乐绝不该是无害的”。
看哭(´;︵;`)1.之前一直困惑儿子治疗初期,他爸爸别扭神情,那是爸爸的固执,直到他妈妈生气啦!
2.听卡车之歌,老爸说并不理解,而儿子理解的人生与死亡,意义更深远。
孩子只是通过父母了解世界,最终还是要自己去理解这个世界,也许思想更超前。
3.老爸为了与孩子沟通,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跟孩子听音乐会,因为那是一条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每个人都偏差万别,而了解他的所好才能沟通情感。
聊什么重要吗,其实并不重要,只是找到一条通道,通往他的心。
人靠记忆活着,记忆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
于是当一个人的记忆停留在二十年前,是否意味着这二十年他从未活过。
最终化作一缕幽魂为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父亲在生命的终点与孩子达成了和解,那是他最大的执念。
the dead grew up on the road, traveling from place to place, taking one road after another. And the thing is, on the road, you never really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or what's gonna happen when you arrive, so you just experience the ride. And then every single day is a different adventure. You know, the journey is the destination.最近正好在看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好像背景联系上了
人生是多么残忍,它让曾经热血叛逆的男孩变得邋遢木讷,让强壮专制的父亲突然倒下。
音乐从来就不是什么解药,在三灾六病的无常里,在最深刻的痛苦面前,它也是无力的。
但当你的人生崩塌,它是那个重建的线索。
“知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什么时候吗”。
每每听到那个年代的摇滚乐,贾尔伯的眼睛就亮起来了,他兴奋地滔滔不绝。
每一首歌都有它的独家记忆。
小时候在家里唱卡拉ok,爸爸妈妈喜欢听我唱的那首卓依婷的歌,我记得。
中学时候,我在随身听里放刚买的周杰伦的磁带,爸爸在看电视,我把随身听放到他耳边,他说挺好听的,那首给爸爸听的歌,我记得。
后来和朋友弹吉他,120的bpm,两个人的脚一起踩节拍,随着律动晃动身体,那首曲子,我也会记得。
这些时刻,不是所谓人生的高光时刻,只是在后来遭遇到困境,失意,痛苦,不断陷入无意义感时,这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时刻,却闪闪发光起来。
那些是让你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快乐”的时刻,那么珍贵。
记忆有时是负担,过去的美好会让你对未来心灰意冷,但有时又治愈你。
电影《一一》里吴念真和日本朋友坐在车里聊天。
日本朋友说“music make me believe life is beautiful"。
吴念真说以前爸爸每天都在听音乐,但他很讨厌他爸听的音乐,直到十五岁初恋时突然间那些音乐全都懂了。
“Then she left,the music stay with me”。
后来她离开了我,音乐却留了下来。
好多人都离开了啊,相爱过的恋人,最深爱的亲人,有一天,勇气,热情,甚至健康的身体,都会离开。
时间就是这样疯狂,就像被偷走了十几年时间的贾尔伯,他不明白,爸爸不是还不到五十岁吗,怎么说他老了。
他是那么强势,而我一直在反抗,我追求的他从来不赞同,他摔毁了我的海报和唱片,我愤怒地对他吼出“Go to the hell!
”,我们从来不理解彼此。
但他怎么突然就老了。
他不是每天十点会来吗,怎么突然就永远不来了。
电影的最后,贾尔伯终于有了新的记忆,在那首“the dead”的歌里,他记起了爸爸带他看的这场演唱会,他们一起大声地唱着这首歌。
他注视着舞台上的偶像,而爸爸注视着他。
那些对抗都不重要了,他深爱着爸爸,爸爸更深爱着他。
那是贾尔伯,也是爸爸,生命中最愉快的时光。
有一年在巴黎过白夜(就是市政府举办的一个大家通宵逛博物馆和各种免费展览的活动),从夏佑宫走出来已经大半夜了,我大概心情很好就在马路上开始哼唱起来,结果后面的同学笑嘻嘻地说:” 你这样就好像在中国大街上看到有个外国人在唱义勇军进行曲哦... ...“。
真是天晓得,我压根儿忘记了这是马赛曲的前奏,我想哼哼的只是那首 Beatles 的 All you need is love ... ... blah blah blah... ... 所以当电影里的Gabriel精神抖擞地吹起长号兴奋地问:“猜猜这是哪首曲子!
”,我忍不住笑,我知道你老兄必定不是问法国国歌。
6,70年代的美国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性解放,嬉皮士,摇滚乐,大麻,反战,LSD,迷幻艺术,披头士,迪伦,伍德斯托克,吉米亨得里克斯... ...这些腐朽的玩意儿70末才诞生的我浑然不知,那年头的中国刚从文革中头破血流地醒过来,接下来则是改革开放,南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89年电视上广场血流成河,我却为毕业考试的成绩忧虑... ...96年在大学,有个男生借给我一盘打口磁带翻录的磁带,白色标签儿上手写的歌名。
那是 the Beatles one。
我在图书馆做四级模拟题可却用我的小破Walkman一遍又一遍地听Yesterday简直听得入了谜,保罗麦卡特尼变成了世界上最会唱歌的男人,怎么能这么好听,好听得让人痴痴呆呆忘记了考试和背单词,好听得想让人掉眼泪。
... ...慢慢地佩柏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里穿过了黄色潜水艇,迷墙后飞出了齐柏林飞艇,Alice in chains和the kinks抱团儿堕落... ...那时候没有网络,我根本分不清谁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活过,除了打口碟中有个洞的小册子上四个人围一条围巾的看不清脸的小伙子和红色玻璃罐子中的苍蝇,我不知道他们都长什么样,过什么样生活,他们的歌儿听上去一点也不像80年代后的狂躁的金属音乐,而总是有种没心没肺的喜悦和天真,一点也不“摇滚”。
一直到我自己慢慢地长大,70年代美国的种种变成了记忆中一个奇异的点。
嬉皮士的自由自在,五颜六色花的孩子,要做爱不要作战,听起来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显得过于幼稚的幻想,音乐能够改变世界,曾经几乎一度成为现实。
再后来,好像烟花放完落下火药和彩色的碎纸屑,这些孩子纷纷脱下彩色的斗篷穿上他们中产阶级的父母留下的西装回到银行,办公楼和工厂。
剩下的一些至死不愿悔改的人流落到尼泊尔去,在喜马拉雅山下种大麻,看孟加拉虎穿梭在酒馆旁边,老成一个酗酒的废物。
Gabriel若不是得了脑瘤,又会过着怎样的人生?
一场口角之后便甩门而出竟然20年不再同父母联系,放弃了大学,放弃了女友,一心一意地追求着他的音乐和他的终极理想,用音乐制止战争和一切不义。
看看我们如今这个世界,他到底还是失败了不是吗?
看冥顽不灵的父亲为了重症失忆的儿子抛弃了大半辈子的成见,开始去听那些“吵”得要命的他认为是毒害了儿子的东西,好玩儿的是当他走进唱片店想要换一些儿子懂得的乐队唱片的时候,接待他的是一位朋克。
时间如白驹过隙, Gabriel若有自己的孩子,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冲突,他是否也会觉得朋克和金属是一些 “吵” 得无法忍受的音乐,而儿子却再也听不进天空中戴着钻石的露西。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就知道最后父子一定会在音乐中取得谅解,但导演努力避免了刻意煽情,使得这片终究走上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父子两之间巨大的间隙借着时间,疾病,柔顺的母亲和音乐终于一点一滴被填平,不复存在的记忆如同一个温柔的空洞,容纳着所有的怨恨,憎恶和反目成仇。
Gabriel是幸运的,甚至他的脑瘤看起来也是慈悲的,爱他的父亲和母亲仍然健在,为他手术,风雨无阻地照料他,就算是面对逆子,父母之心仍旧保留着一丝不忍和宽恕。
这样的父母不光有爱,还有着难以企及的智慧和勇气。
父亲放下20年的隔阂想要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和他的价值观无比冲突,堕落邪恶,他仍然敞开心胸去接纳了他。
这真让我感叹,美国文化无论如何是如此盛赞青春的文化,你总是能看到父母向孩子妥协,新一代摆脱桎楛获得人格和精神力量的成长,他们可能和父辈的价值观截然不同,却更强壮更有力量,在道德上更“对”。
(或许into the wild是个例外)。
反观我们自己的影视剧,一切的年轻的叛逆,自由的思想和生命的力量统统被抹杀。
你能看到的只有向权威致敬,利用父母亲情进行道德绑架(我真的我真是受够了各种令人作呕打亲情牌的广告。
)“常回家看看” “父母心在儿女,儿女心在石头”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些口头禅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国家里变成一道又一道恐怖的符咒落在年轻的生命头上,更别提充满着不安全感的父母对子女的各种感情勒索和人格绑架。
从这个意义上说,All you need is not only love, 你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爱,还有勇气。
非常好的一部影片人很多时候总想改变别人,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如妻子或是丈夫,或是儿子或是女儿,或是父母。
可是到最后发现,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如果你真爱自己的妻子或是丈夫或是子女或是父母,那 不是要改变对方,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行为(爱的行为)去感受对方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所得,也是我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悟到的影片中的父亲,因为固执,固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尊重儿子、妻子的感觉,想改变儿子天生爱好音乐的兴趣,让其沿着他所制定的读大学,娶娇妻,找好工作,买好房子等等的人生轨迹,最终让儿子离家出走二十年,二十年后,儿子成为一个重症失忆患者,只有音乐才能唤起他的记忆,父亲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开始改变自己,开始蜕变,去感受儿子所喜欢的音乐,最终父子终于一体。
可是却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去爱,或许我们就要学会用心去体会对方,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http://www.xunleiboy.com这个网址可以下载或是在线看
我喜欢和音乐有关的影片,始终坚信,无论何时何地,音乐永不停止。
只是没想到这部片子的题材和侧重点,是这样的沉重。
20年的光阴,双亲是怎样度过,儿子又是怎样度过,只因沟通的少?
用通俗易懂的话说双亲与儿子之间就是在——制气但,这——气,一制就是20年。
65岁的父亲,把儿子喜欢的乐队的每首歌的旋律和歌词烂熟于心、和儿子去看这个乐队的演唱会,做一切能使儿子恢复全部记忆的事情,只因他和儿子均年轻时的冲动导致20年双方互动的空白。
一旦为人父、为人母,就会理解父母希望我们过他们认为对的生活的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看着片中65岁的父亲几次流泪,我泪眼婆娑 。
泪流满面...看The Dead的晚上,父亲和儿子紧紧拥抱,互道Good Night,父亲离开,给了一个父亲走去门口的长长的镜头,我一直在担心,担心那个外形壮伟的背影会突然倒下来。
没有。
但我在那时突然意识到这个不同寻常的长镜头和之前用力的拥抱的意蕴。
那个背影是释然,没有遗憾,轻松,心满意足,别无所求...“他不会要死了吧。
”果然,下一个镜头便切换到穿着黑衣的母亲垂头抚摸白色的空空的床,一脸哀恸。
“Dad come every day at 10 a.m.”可是他cant come any more。
pro把父亲的贴纸撕下来,这个男人为儿子做过的一切都戛然而止。
发自心底地哭了好几次,真的感到心痛。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表达了我对音乐和父子关系甚至对下一代教育的很多期待与幻想,把我想象中的未来描绘的很逼真,而且让我想到了珍惜现在,珍惜还能疯狂的岁月。
《音乐永不停歇》影评很庆幸这样一部片子没有好为人师地普及摇滚常识,也没有煌煌巨论流派纷争,每一首柔情抑或愤怒的曲子架构起断断续续的回忆,它关乎二十年前两代人的政治分歧和音乐隔阂,关乎二十年后父亲的救赎和儿子的“重生”,关乎爱和理解。
父子俩一起去看加里年轻时的梦:死之华乐队摘除脑瘤之后的儿子仅有“金鱼记忆”,唯一能唤醒封存片段的只有那些往日熟悉的旋律。
一如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那个威严而不可忤逆的父亲,老亨利起初始终坚持自己灌输给小加里的主流音乐才是也该是他所爱的。
所以在复健计划初始,加里闻乐兴起,精神抖擞地吹奏长号,然后一脸无辜地扭问父亲曲子的名字,老亨利以为是马赛曲,其实是拥有相同前奏的《All You Need Is Love》,那是六十年代的披头士,是加里的摇滚启蒙。
鲍勃迪伦:61号公路我时常在想,音乐连同其他喜好,比如颜色和气味,究竟是以怎样一种机制溶入偏好它的血液。
有人喜欢金属,有人喜欢民谣,有人喜欢爵士,有人喜欢蓝调,而我喜欢某种高而不亢低而不靡的气质。
最初的动容在那个“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年代,那个宣扬“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年代。
电影中Buffalo Springfield的《For What It's Worth》低吟浅唱,歌词里一直向孩子追问枪声的究竟,这让我想起同样一首反战经典,The Cranberries的《Zombie》,画面里有一颗被缓缓吊起的头颅以及慢慢被带走的孩子。
Children,what's that sound?摇滚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有大而化之的格局,也有具体而微的情怀,共性是有直抒胸臆的真实,不会矫揉造作也容不得委曲求全。
它是一把衡量理想和现实的尺子,只要差距存在,我们就永远需要它。
音乐不止,摇滚不灭。
bd-hdc
父亲在音乐中与儿子和解
音乐承载着记忆。音乐永不歇,记忆永不止。父子情令人动容。
1080720
精神上,音乐能溶解父与子的爱物质上,音乐能能治愈一切病症......即使开过脑,记忆没了.....
只能说,看不懂。
ber棒!
略失望,说白就是理解万岁。
有时候父母总是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我们身上,总是向我们灌输他们的思想是对的,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思想,两种碰撞的时候总会擦出花火,我想这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抛开这片中其他元素不说,对于我这种一直最喜欢6、70年代节奏布鲁斯以及迷幻摇滚的人来说片中的音乐让我high死了
最后的嬉皮,那些存在音乐里的爱。
not only to remove the generation gap,but also to know each other sincerely.
故事略显狭小了,对情感的挖掘还不够深。
看睡着了。失踪的嬉皮士儿子被父母找到,然而他因脑瘤导致记忆停留在60年代,故事主线肯定是暴躁父亲与儿子弥合关系的过程,如果剧本合格的话,还能带出创作者在自己立场下回望60年代的感觉,但这里是看不到的。剧本的问题是写人很空,比如儿子失踪这么多年是干了什么?这是他父母应该关注的,也是观众关注的,但电影没任何设计,不是说你非要写出来,但一个角色的厚度不就是这些过往的累积吗?包括父亲也是,他对儿子的爱好和三观全持否定,而改变的契机只是母亲情绪的爆发,接着是一组父亲听儿子喜欢的歌的镜头,只是拍演员在那儿听歌,这么苍白的手段怎么去表达角色内心的转变(全片演员演得还特敷衍)?儿子的角色也毫无魅力,看见姑娘知道搭讪,然后跟老爹就是各种冗长对话,更可怕的是,他们对话的内容完全是没意义的琐事,他除了爱听歌还有什么?
真是好听~~~
不把音乐当做生命的都不是好歌迷!
用心听歌
歌都不错
所有音乐都很给力 还有太催泪了……!!
题材很好,导演有点刹不住车了
多么多么温馨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