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看完以后觉得很无聊,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老套的剧情。
但后知后觉的发现,我还在冒虚汗。
发展很缓慢,镜头也很慢,虽然是简单到能猜到的结局,但是确实很有代入感。
不禁在想,我要是她,我能做的更好吗,我会更勇敢吗,敢不敢冲上去打开那个像是装了好友人头的袋子,然后揭发他。
这部电影探讨了女性的处境问题,在被凝视的时候,全剧没一个人信她,男朋友还会嘲讽她。
她感觉受到性命威胁的时候男朋友选择对她漠视,忙于自己的工作。
死掉的女邻居是唯一一个相信她,帮了她的人。
还提供了最后反杀的重要道具。
最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部分是,他明明知道女主看见他了,也知道她猜到什么了,所以一直害怕的跟随他又躲着他,在地铁里女主还一直看向装人头的袋子。
可是他还是心安理得的看着女主说,他需要一个道歉。
当他说到他谋杀女邻居,躲在女邻居家的衣柜里,差点被发现的时候,他说被发现就仅仅是尴尬。
这是一个多么高高在上、冷漠又冷酷的杀人恶魔。
所以最后结尾时我想“都什么年代了,女主的男朋友什么时候能相信女主的话”。
可是正因为剧情是这么的简单,凶手策划谋杀的过程是这么的简陋。
才能让人反思,那个所谓的男朋友,到底在干什么。
结尾溅了他一脸血,才够真的耐人寻味。
并不是很好的商业片,但是够好,够细节。
图1:郭楠自画像本来两三星的电影,看见一些无聊评论,决定打四星。
没别的,能气一个算一个。
我们需要更多,不管是刻板还是不刻板的恐男作品。
因为男的,有其独特的值得恐的地方,尚未被表现。
而女的一直被塑造成莫名其妙的、神经兮兮的一种——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失败处。
本可以用更强有力的姿态恐男,它却用了最庸俗、最不合理、最弱小的方式来恐男,这是值得指出的。
嗯就说这么多。
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和北约十几年了,算是高收入的准西方国家吧,还是如2005年恐怖经典《人皮客栈》一般,成为影人创作假想中的东欧罪恶之地吗?
电影进化是一个缓慢的大轮回,相同的故事可以讲100年。
本片大概是1987年生女编导第一部独立长片,善用经典之力:采用和希区柯克1954《后窗》类似的结构;影院戏中戏1963年多南的惊悚经典《谜中谜》强化了心理暗示;女主曾主演2015年的小成本恐怖佳作《It Follows 》,本片几乎成为《It Follows 》的翻拍。
电影制作如同手工艺品,心手相传是必然规律。
选角导演功底深厚,摄影和调度也可以做到如教科书般骇人,窗帘后举起手的黑影,下降的电梯中仰视无脸男。
以为是最难把握的完全的心理惊悚,最后一刻破局反转,可能是为观众设定。
本片中爱情的悲伤某种程度削弱了恐惧,如同女性主义电影必须模糊男性,必须清除爱情清除动作清除正邪之分才能实现无望的恐惧。
评论区很难找到逻辑和水准,包括部分男性本来没啥好评论的,中规中矩的电影,但看到一些短评、影评之后,发现很难按捺住。
包括部分男性反驳的点也不怪别人攻击你,老想在“人生自由”上做论断干嘛?
你管人家愿意不愿意拉窗帘?
你管别人啥作风、习性、生活态度?
这评论得不就像RZ一样?
本片叙事最败笔的地方在于,“当你没有证据时,你到底该怎么办?
”,或者说你还想“男友、老公,甚至警察怎么办”?
几个反智评论别光急着骂呀,说说呗,要怎么做才能防止“潜在犯罪”?
电影里监控、报警、上门,哪样没做?
还是只靠直觉、猜测就能给人定罪了?
那女性何止顶半边天呢,想定谁罪就定,完全可以无法无天了嘛。
说到底,如果有人执意要杀你,不管是谁,你要怎么逃?
对方都想好一换一了,或者都想好就是要干掉你了,你要怎么办?
你要警察、家人怎么办?
就凭你脑中的臆想、凭你的“预知未来”单独为你抓人?
你可以说警察能力差,抓不住连续杀人犯,你也可以说男友在态度上不到位,不够关心你,但你能说“因为他们没有按着我的猜想来,所以他们就是不对的”吗?
现实中,“我感觉对方可能是个罪犯,我可能会被宰”,凭这句话能为你立案吗?
所以才说用这种电影逻辑来呼吁“重视女性”,啥用啊?
贴合生活常识吗?
因为“女性的第六感”所以“可以想抓谁抓谁”,什么玩意儿,宣扬唯心主义吗?
以结局推导过程是很愚蠢的电影里,女主的经历是绝对的、确定的,但现实中,大部分人的结局是未知的,我们只能看到“确定的受害者”,但根本无法因为受害者的经历而阻止下一次悲剧,因为这是法律存在的意义,即通过立法来威慑犯罪分子的犯罪行径,而若连法律都威慑不了他们,你要普通的老百姓(家人、警察)怎么办?
就呼吁大家重视,不断聚焦女性受害者就行啦?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呼吁不但没能阻止“必然会犯罪的人”,相反将某些莫名其妙的群体的地位莫名其妙地提高了呢?
那是不是与其这样毫无作用的呼应,不如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更为重要呢?
还是说这样又算是受害者有罪论了?
又可以贴上标签了?
又找到反驳的突破口了?
现实中你要是只以“电影结局”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处世态度,甚至改变对男性的态度,那你就只能老老实实在家里呆着了,因为电影不单单有《监视者》,还有《死神来了》,还有《致命弯道》,还有《隔山有眼》,还有《人皮客栈》,这些都是“意外”和“男性变态杀人”,而除了恐怖片外,还有大量的“印度电影”,你要怎么办?
这就好比有人注定要被车子撞死了,你去呼吁禁止买卖汽车吗?
那是不是只有告诫“小心过马路”才是唯一的方法呢?
当然,消极点想,即使这么告诫了,很多人还是会被撞死,那是不是得这么告诫呢?
是不是也只有这么告诫呢?
否则你拍再多电影、骂得再难听,能干嘛呢?
有任何作用吗?
如此趋势下,你们在指望啥呢对立趋势越来越严重,有些评论有没有想过,你们呼吁的对象是谁?
怎么?
纯粹指望女性救女性?
你们有没有想过,很多言辞只会适得其反?
以后不止在电影里男性是漠视、残酷的,生活中也一样会变得如此,到时候你们能承受得住?
有些人拿唐山事件举例了,长此以往,当这样的事件再现,而没有任何男性站在你们的立场为你们考虑时,你们要怎么办?
因为都不顾最基本的逻辑、情理和事态嘛,都只会强调性别立场嘛。
很多男性本来会站在“人和人的角度”考虑社会道德、社会治安问题,就因为一些XX的电影和言论,逼着很多人将立场放在道德之上,真要把对立放大,女性能有任何优势?
不知道很多人在想啥,翻了几个人的主页,除了“别有用心”的群体外,几位女性同志们在干嘛呢?
看看自己打的字像读过书的吗?
看看现在的风向,很多男性不再像过去那样沉默了,很多人情愿以文害辞、穿凿附会,也要反驳一二,最可怕的结果是,哪怕一点道理、一点水准也没有,这些男性还是会团结一致,因为“立场”二字,他们就是要歪曲、就是要报复、就是要强词夺理,到时怎么办?
到你的生活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这种现象时,你要怎么办?
真到了大部分男性开始不讲道理,你的弱势就真成弱势了。
小心谨慎一定是对的不要去管“他人”能怎么帮你,你自己小心谨慎一定是对的,再者,在他人的角度,他们能干嘛?
24小时守着你?
那万一没人要杀你呢?
大家就都饿死算了?
生活还要不要继续?
日子还过不过?
还是通过这么部电影和几句评论,女性的地位就又能更上一层楼了?
就很滑稽。
最后说一句,有些人,你要喜欢把自己代入到“女主的身份和立场”,那你就自己代着玩,别光在文字上振振有词,说不定哪天就如你所愿。
其他有脑子的,该将自己脱离出这种“立场趋势”。
至于怎么避害,“尽人事,听天命”,这不管对啥性别来说都一样。
看过一些关于此作的评论!
多能看到女主身在异国语言不通,长期孤独状态下产生了神经质!
或是批判男主在很多场合无视女主,甚至用家乡的语言非常无理的开侮辱性玩笑!
警察的不作为等等…… 但就我个人认为,不被理解和不被信任是更无助和痛苦的!
该做的都做了,但女主所说的就是无法让人相信!
其实这种剧情氛围让人的心里很不舒服,很压抑!
像四面八方围起来透明的墙,尽管你有工具,就是找不到出口!
事实存在无法证明,其实很痛苦!
在某种程度上说男主的确太不负责任,其实只要哪一天悄悄突然回来,我想看到对面窗户的场景,那么整个事态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结局!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象!
也着实有点可惜,女主身在异国沟通障碍,让她失去了很多提前自救的机会!
这个剧情和节奏并不像很多类似的影片那样紧张,张扬激烈!
看到片尾,凶手洗手,潇洒的穿上外套,自如的离开时!
我的内心是愤怒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结局!
表面平静的我,内心怒涛翻涌!
还好,几声枪响,让我长舒一口气,如果这可恶的家伙不死,那么下一条鲜活的生命,将是对面全程目睹杀人过程的小女孩!
其实我真的希望导演能在往后拍一点!
最后交代一下女主和男主!
这个男人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最起码的一点,关系再好的朋友,我也不会拿老婆来开玩笑!
这和在众人面前脱光了衣服抽自己耳光没两样!
无法理解!
我总觉得这种片子手法氛围看起来高级,但是我觉得力度还是不够!
所以我很抱歉的,给了三颗星!
不是说这部影片不好,只是对我而言少了点什么!
为什么还没有提高警觉?
没有随身带点防身的?
种种疑点的隔壁房间响起音乐,门也没关,就这么毫无警惕的走了进去??
这是侮辱智商你不死谁死的逻辑,女主有多次直接且安全面对嫌疑人的机会,但是影片表现出来的女主太懦弱,活脱脱砧板上待宰的母鸡,老公也像白痴一般无脑,最后凶手的收手也实在太敷衍,房间摆好无头尸,放音乐吸引女主过来,这样计划缜密却忘了拉窗帘,全片智商捉急,女主演技一流,可惜了,本可以更好的
男友固然愚蠢,警察也确实不作为,男友同事也可以谈笑风生的讨论女性被害事件,这些都反映出漠视弱势群体的象征。
当你处于一个谁都不相信你的社会环境,谁都把你当做神经病一样的社会群体,你自然能了解女主心里面那种无力感。
新的环境,语言不通已经很难受了,面对骚扰没有解决的渠道,因为本质上他们所有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潜意识认为你在胡闹,当然没有办法解决。
随着最后的枪响,故事达到了高潮,这场谁也不理解你,谁也不相信你的剧情,社会环境,终究还是需要靠自己来解决,依靠他人,依靠社会,依靠警察,是那么的无力。
结局有点理想化,但是挺过瘾的,估计观影者都能感觉到这种结局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上演,但是也是一种希望,希望前面怀疑她的人都打脸,希望她活下来。。
如果电影演到她开枪的前一刻,这部电影也可以是完整的。
但那样我应该会有一种无比的失落感。
至少在电影里,让她活下来吧,至少这一次,让她胜利吧。。
1 男反派演技非常好,冷漠的脸上蕴藏着令人畏惧的杀机2 整部剧很多镜头是女主一个人,非常考验女主演技,女主也较好的完成了3 情节其实还可以扩充一下,片子看完后总感觉意犹未尽,如果能拍成两个小时以上的片子,估计情节会更丰富4 结局女主反杀反派这样的设定,应该是为了让情节新颖,虽然略微有点不合理,即使是演员能装,感觉超越人体极限了,好在反派被射了两枪确实解气5 有些地方其实可以拍的更吓人一点6 女主其实挺耐看的,越看越有韵味7,反派后来和女主一起趴在地板上,让我想起了巴黎圣母院里后来那个小丑人和大美女一起死的场景,我还以为反派要往自己脖子上也划一刀呢,没想到后来反派走了8 反派住的楼道,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整体色调很阴沉,如果在反派楼道里能设计点更多的剧情,会更好9 第六感是非常准确的,女主的丈夫非常不称职,也没有责任心,女主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每天面对这样一个丈夫,也是挺无奈的10 要是愿意,估计会出续集,因为总感觉没拍完,看完后意犹未尽,并没有交代女主最后怎么样,也许能在医院里抢救过来,之后女主和男主离婚……11,一般这种片子套路就是主角的家人肯定不相信主角的话,这个片子的剧情有一定新颖之处,要是能跳出不信主角的情节,评分会更高
惊悚片《监视者》用平常心看了此片,结果居然还不错!
故事虽然简单…但拍摄的还是挺出色的,整体的惊悚氛围营造的十分到位,很有感觉!
这点是此片的成功之处!
我们的女主跟着男友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确实挺为难女主的!
结果对面还有个一直监视自己的变态?
到底是自己的疑神疑鬼?
还是真的遇到坏人?
女主到底该怎么办!
女主的新邻居是全片的关键要素!
最后的结尾反转还可以,可能这是想给观众两个不同的结局吧!
所以…这种小成本惊悚片有的时候,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我个人还是十分推荐的哦!
个人评分7分(主观影评、不喜勿喷)
有个评论说什么厌男呵呵,男的基本盘就这样,拍出来就只敢说厌男也不敢说这是假的吧。哈哈哈
竟然把这种题材拍的如此温吞无聊……如果女主死了,凶手淡定离开,那种细思极恐的张力更大,结尾有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
还不错,虽然女主一如既往得不到男主人公的理解,最后的反杀也是一种力量的体现。整体属于女性视角关怀电影。
去首变抹脖子了
豆瓣的地区分类有待完善,有阿联酋的公司投资也不能算阿联酋电影啊。
反映女性困境(被性骚扰、跟踪、偷窥)近年来也比较多。这部值得一看
女性直觉真的准,片子的气氛很好,让人害怕,也很疑惑
其实浓缩一下,是个短片的体量。
平平无奇的一部“偷窥”惊悚片。女主的第六感有人在跟踪她,其他人都不信,女主和男友因此产生矛盾,就在女主决定远走之际,坏人抓住了她,最后女主坚强反杀。过于套路了,没啥惊喜与看点。我想的是,如何把这个故事编得更有意思。比如,男主才是那个坏人,每天假装去工作,其实是悄悄跟踪女主,女主越害怕,他越开心,满足一种心理扭曲的需求。或者,女主精分,她的另一个人格在跟踪她自己,最后她自己杀了自己。
女主角的主线分分钟正确的前提下安排一条完全不正确的支线来打岔,主创们自己信么?
2022年7月5日凌晨於禮崗荷花閣。
可以看
东欧没有连环杀手。shudder原创剧,全程布加勒斯特取景,语言屏障也为空气中的恐男因子增加了几分浓度。拳法越精进,杀伤力越大,就越草木皆兵,人人自危,到最后也只能接受与“不确定性共存”了。
没有反转,中规中矩。
最后反转太牵强了,明明被割喉流那么多血还能反杀
细思恐极,不被信任,没有安全感,保命靠自己和运气,这很惊悚,
很不错!国内也可以多一点这种套路的恐怖片,建国后不许成精,所以拍更吓人的偷窥跟踪男和连环男杀手吧。
剧情稍显普通,异国风情的画面还是值得看的。
非常喜欢,建议每一个女生都让男朋友看看这部!虽然时长拉的长了显得有些拖沓,女主和摄影非常出众,氛围营造的也不错,惊悚元素没有类型片化每次都有吓到我,语言不通的设定带来的不安定感效果十分出色。但最吸引我的点还是,太有现实意义了!关注女性困境比近期《最后的决斗》更具体易感的多,展现girl's power比看过的所有大女主电影都要强大有力。反思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也像电影里的丈夫一样呢?#Sundance 22 full stars voted
跟踪狂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