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漏⏳是母亲👩🏻给女儿的承诺,“等它漏完,我就回来”。
《沙漏》是两个女孩儿的青春故事,同命相连的是从小就失去妈妈的陪伴,不同的是生在天壤之别的两个家庭。
拥有的和缺失的相差太多。
米砾想要追寻母亲的足迹来到醒醒的学校,刚刚踏入校园就目睹了醒醒被同班女生校园霸凌,她拍下照片,来到班上她选择坐到醒醒旁边成为同桌,并成为她的好朋友。
路理是高她们一届的学长,也是话剧社的主理人,邀请米砾参与话剧表演,成为她俩的好朋友兼醒醒的守护者,青春的故事在三人的成长中展开并延续……故事很悲伤,青春在暴力、家庭不幸和相互扶持中相伴,青春已逝,最后米砾带着醒醒的骨灰盒回到校园,寻觅当年的回忆逐步打开未解的心结。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青春疼痛电影了,这次真的是因为小时候对沙漏这一本书的热爱让我重新走进了电影院,走进了青春疼痛文学。
片头黄明昊喊出“米砂、醒醒”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真的能够清晰的感知到此刻的黄明昊不再是综艺上被我们熟知的黄明昊,而是一个阳光帅气的路理学长。
在公交车上面,路理,米砂,醒醒三人坐在一起,路理低头望着米砂,然后又给醒醒披上了衣服,这里大家或许都觉得路理是“中央空调”吧,的确,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看完整部片子之后,我其实能理解路理这样做的原因,一个是自己喜欢的人,另一个是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其中或许还有那不可言说的原因,总之,这份责任感推动着他。
这部剧比较好的一个地方是它并没有一味的刻画伤痛,反而更多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救赎,成长与陪伴。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电影《沙漏》的影评:《沙漏》:时光的流淌与青春的记忆《沙漏》以其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青春期少年少女们的成长历程和情感世界。
影片通过沙漏这一象征时间流逝的道具,巧妙地串联起了主角们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珍贵。
在演员的精彩演绎下,角色们的情感变得真实可感。
他们在面对友情、爱情和家庭问题时的挣扎与困惑,让观众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同时,电影的画面优美,配乐恰到好处,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然而,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情节的处理可能过于理想化,使得故事在现实感上有所欠缺。
此外,一些角色的塑造也显得相对单薄,缺乏更深入的挖掘。
总的来说,《沙漏》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能让观众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也能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希望导演和演员们能在未来的作品中,继续保持这样的创作水准,为观众带来更多的精彩。
从影院出来后,庆幸自己最终没有错过这部电影,但是纵观院线寥寥无几的排片量,让人遗憾。
原著作者饶雪漫编剧,金像金马最佳摄影余静萍掌镜,尤其是本片的导演温婧,完全看不出新人导演的捉襟与犹豫,反而是那么的决绝,草蛇灰线,行云流水。
把世道浇漓,把身不由己,展现的寸寸入骨。
让故事摆脱了善恶对立的窠臼,完善了每个角色的人物弧光。
的确,《沙漏》有着青春电影普遍的符号,但如果仅以土方法炮制,往往很容易熬成煽情、悲催、造作的心灵鸡汤,但是《沙漏》却不贩卖伤口、不故作悲壮,以极尽克制的镜头语言,真实呈现了正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少男少女们,那种特有的无力与坚韧。
使得《沙漏》在“青春必烂片”的尴尬背景下,体现出难能可贵的尊严,和对观众足够的诚意。
当然,也有人指摘《沙漏》剧情老套,恶人没有恶报,批评者自有一套论调,置喙发出这种评估的人,并改变不了它为青春电影带来破局能力的真相。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沙漏》能够让人引起共鸣,让人揪心于两代人的挣扎与救赎。
至于“恶人”蒋蓝,她设计米砂也并没有让她出演女主的计划得逞,而导演更是巧妙的通过现在时空,蒋蓝性格上的变化,来侧面表现她成长中所经历的阵痛。
对于一个缺乏大卡司的中小成本电影,被特效大片喂肥的中国观众急于嗤之以鼻,批评家上纲上线的指摘。
或许,青春电影的道路实在太艰涩,即便那些开道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伤痕累累的使命。
于我而言,《匆匆那年》是诗篇,《左耳》是情书,但它们没有《沙漏》那么彻底、遗憾和义无反顾,织成一匹写给过去的回文锦、尺素绢。
一定会有许多大导演来看这部毫无意义、无可救药的片子,纯为考察邱天的表现,然后大失所望,反而(有可能)记住包上恩。
一张几乎全亚洲没有对手的电影脸,演技被一张网红脸碾压... 所以说这片子恐怕对于邱天来说算是一次极其失败的试镜。
哭戏完成的还说得过去,但演技≠哭戏。
我猜邱天也许借鉴了Kristen Srewart在《不在沉默》中的表演(但没有学到精髓),因为如果我是导演,会让她去向那个片子学习。
哦不,如果我是导演,我应该会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手里剧本几斤几两,干活拿钱走人得了,绝不会cast邱天,毁人家的大好前途...电影如何无关紧要,不值一提,懒得评价。
简言之,第三幕稍微正常一点,好好感谢dp吧,凭一己之力可能会给片子往上拉拉分,涨到5分(5分不是5星),但我观影的厅,只有我坚持到了第三幕还没有离场(那场为数不多的几位观众感觉应该都是导演)。。。
导演、编剧是无药可救的,退圈之作,从此查无此人。
摄影的镜头调度很不错,以后一定找机会合作下!
这片子估计导演全程被DP牵着走,谢天谢地,否则更烂。
dp唯一需要改进的就是,应该把黑柔滤镜偷偷撤掉,或者藏起来,千万不要让导演找到。
美术剪辑声音都是拿钱走人的行活。
邱天接下来的电影事业恐怕需要一位懂表演的导演来抢救,否则以后只能当模特拍广告了。
台词是致命的,含在嘴里咽不下去,沉不下去。
台词说不好如何带出情绪?
adr更是一塌糊涂。。。
建议找声乐老师练气息,而不是找北电中戏的台词老师,都是割韭菜的混子。
最重要的是观影量要提上去,多看好莱坞和欧洲的当代高分电影,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剧作的审美,也有必要多看看b站或者YouTube的编剧课,培养挑剧本的能力,会非常管用!
挑剧本的能力对于演员来说无比重要!
不推荐《救猫咪》,对演员没用,对编剧也过时了,“俗套大乱炖”的反面教材。
推荐看《对白》《我写的故事胜过你写的》《21天搞定电影剧本》,对于演员来说差不多够了,别看多了,看多了编剧书真的容易“误入歧途”,开始自己写剧本了😂在表演上,希望能向Kristen Stewart学习,咱亚洲第一无敌天生电影脸应该去看看人家好莱坞第一无敌天生电影脸,学学人家是如何不用表情把戏演到位的。
(小k的剧本顾问极强!
太会挑剧本!
)(写到这里,自我反省了一下,邱天的表演并不算差,可以说远超国内绝大部分演员。
如此失望,可能只是因为期望值太高了吧,一直期望看到"A super star is born"... 其实还是蛮有前途的,一开窍便打遍天下无敌手。
实在不行去好莱坞发展吧!
内娱专业毁人才。
)反观包上恩的表演就很细腻,成熟。
没听说过的演员,记住了。
她的表演是有情绪,走心的。
邱天的表演更像是在强迫自己走心,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心,但没有入进去。
当你想着要演好的时候,就已经出戏了。
加油!
nail it!
青春这件事,是不能坐下来认真回忆的。
就像,如果你走进电影院,看一场关于青春的电影,看的是电影,脑子里过的却是自己。
那段说不清楚,满是情感,容易受伤,又最天真灿烂的时光,终究如流沙,随风散了。
莫醒醒再也没有见过米砂,曾经以为永远会是好朋友的人,没有好好道别,就再也不会见到了。
那种浓烈到可以缝补人生,拯救对方的感情,突然,就结束了。
电影从米砂的视角铺开,用成年的米砂视角讲述这个故事,对于我来说,代入感太强了。
一个已经再也不会轻易展露情绪的成年人,怎样看待青春期的自己和故事呢。
莫醒醒酗酒的父亲,被孤立霸凌的处境,如果没有遇到米砂,她又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路理如果没有遇到米砂,会和莫醒醒在一起吗?
米砂呢?
如果没有来过天一中学,她的人生会有变化吗?
但幸好她们的人生有这场相遇,幸好她们一起走过一段时光,幸好在她们那么年轻那么勇敢的时候,她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彼此最坚韧的支撑。
米砂看到了莫醒醒最脆弱的时刻,莫醒醒也看到了米砂心底最深的伤。
这些大人们只会说是孩子太矫情的事儿,在青春期里,是一个人多么难过去的坎儿。
曾经在住宿学校被整个班级女生孤立过的我,真的很像抱一抱醒醒,像米砂一样,告诉她,一起被孤立,就不算被孤立。
只要有一个人愿意站在自己的身边,人生就会有希望。
所以那场雨中决裂的戏,看得我好心疼。
心疼莫醒醒,她明明受伤了,却被爸爸拉着去道歉。
心疼米砂,她明明不想走,却被父亲安排着转学。
心疼曾经淋过雨的朋友,也心疼再也回不去的自己。
都说青春疼痛电影,青春疼痛文学,有没有一种可能,青春期真的蛮疼的,只是我们都忘了。
我一直在想,那个青春期的我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我还是我,她也还是她,可是我们却再也不是我们。
这种岁月不再,物是人非的割裂感,就像在一个人的青春期和中年时期砌了一堵高墙。
路理变成了路老师,米砂也不再是活泼开朗的米砂,他们的人生都变得沉静,波澜不惊。
唯一露馅儿的是米砂抽烟的手。
电影里的莫醒醒走了,她要求米砂送她回家,她人生的最后时刻还在怀念那段最浓烈也最真诚的友谊。
而活下来的人呢?
还有很长的人生要走,还有很多时光需要经历。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忘吧。
导演用暖黄的主色调讲述了米砂主观回忆里的故事,最后又用找回来的DV来证明回忆原来真的发生过,真的很美好。
这个视角转换非常妙。
邱天和包上恩两位女演员也找得很好,她们从外形和气质上都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但是海边互换服装的那场戏又看到了演员的可塑性。
这个桥段是我想给导演和作者点赞的地方,真的很懂青春期啊!
青春是这样一座花园,远远看,那里鲜花盛放,灿烂无比。
但是走在花园里的人,才知道,那里遍地荆棘。
没有人能毫发无损的走过那座花园,如果有人很你一起走过,请一定不要忘记。
也谢谢你,L,谢谢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很可惜,我们没有一起看这部电影,但这就是人生对吧,我们都在远方,好好活着,这样也很好。
剧情过时就不提了。
想起初中时常到校阅览室看《少年文艺》,也没有对饶着迷过。
好像这个时代,再不会有剧中演员如陈都灵马思纯那般红了。
她们算红吧。
演戏剧社,话剧的演技也不够澎湃,还是接近电影的演法。
就剧中人设来说,米砂追寻母亲的脚步,当女主角,精进演技,是为了肯定母亲的理想。
出于对母亲的爱和尊重,她最终原谅了母亲的抛弃。
另一方面,醒醒看了母亲的日记,发现她不是真心见义勇为,而是找理由寻死,于是无法原谅母亲;出于对母亲的爱又想理解她的痛苦,是否真的不可承受而抛下自己,造成过度共情病情恶化。
或许人们都应该勇敢挖掘自己原生家庭的创伤,如同沙漏上刻的be brave。
救赎的光只会落在,站在光照得到地方的人身上。
完成精神弑母,找到独立的自我,放下上一辈的命运。
一、青春的无力与伤痛年少时,我们以为能够掌控一切,却不知道一直靠得是父母。
那时的我们忍受着恶劣环境,受人制约,想摆脱却无力摆脱。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如“我的命从来就没有属于我自己”,“我觉得我们已经很乖了,为什么不喜欢我们呢”的感慨。
蒋蓝欺负莫醒醒,是因为蒋蓝看不起她,莫醒醒进入重点高中靠得不是自己,靠的是母亲见义勇为;米砾也被势利的蒋蓝嫌弃,因为他只会花父亲的钱,还吹嘘自己的父亲,最后被打的很惨;米砂和莫醒醒想要向蒋蓝代表的恶势力讨公道,一直没成功,只能由长辈出面解决问题,摆脱不了家长和权威的制约。
二、成年的沉默与隐忍青春是鲜明热烈的,而成年是沉默隐忍的。
莫醒醒的母亲和父亲吵了一架,随后出事儿了,父亲以为是自己的错,酗酒度日;米砂的母亲因为追求梦想离婚,想把孩子们接过来,中途意外去世了,父亲接受不了事实,欺骗孩子。
成年人尔虞我诈,没有什么感同身受。
相比之下,莫醒醒和米砂是非常幸运的,莫醒醒填补了米砂母亲的角色,让她解下了紧扣的扣子,她演出的肖像总算靠近了母亲;米砂使莫醒醒理解母亲获得重生,发掘了莫醒醒心灵手巧的优势,使她成为设计师。
朋友是“一起被孤立就不算被孤立”和沙漏上的“Please Be Brave”,最大的意义在于缝补过彼此的人生。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校园环境,伤害已经发生,就没有原谅的必要了。
人们往往会选择沉默与隐忍,而不是忘却与原谅。
父亲重提母亲时,蒋蓝请求原谅后,换来的只是米砾的“别原谅她”和米砂的“我不稀罕”。
三、三个人的关系路理帮助米砂将晕倒的莫醒醒抬到了医务室,米砂本来想感谢他,但他悄悄的走了。
米砂出事后,父亲带她找上了办公室,莫醒醒在门口落寞的看着,路理气喘吁吁地赶到楼梯的拐角,阳光照在身上,他落寞的看着她们。
一起玩耍时,路理主动拉起米砂的手,米砂拉起莫醒醒的手。
米砂和莫醒醒在台上玩耍,路理在底下摄影,米砂一不小心掉了下去,衣服撕坏了。
路理轻轻的接住了她,莫醒醒细致的为她缝补。
米砂主动的体验莫醒醒的痛苦,路理接她回去。
米砂请求路理背她一程,乖乖的依偎在路理的背上,走了一会儿便对路理说到此为止吧,停了一下,自己走了回去,心中对路理说“醒醒以后就拜托你了"。
米砂和路理拥抱在了一起,路理在后面默默的跟着看着。
米砂回忆海边玩耍,三个人开始一起跑,随后分开了,最后跑在了一起,画出了沙漏的形状。
米砂和莫醒醒关系好时,路理只是远远的陪伴。
两人关系破裂后,路理接住了风光无限的米砂,也照顾了一蹶不振的莫醒醒。
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停留在高中,高中后分道扬镳,直到成年后再次相见。
四、米莫友谊的破裂最主要的原因是莫醒醒的不配得感。
开学被欺负时,她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反抗。
米砂第一次到访,她因为父亲跑了出来,沮丧地说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这为友谊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莫醒醒父亲向米砂父亲道歉后,她的不配得感爆发,直言一无所有的人配不上什么都有的人。
其实米砂一直惦念着莫醒醒的好,曾大方地表白莫醒醒,只是莫醒醒太不自信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环境和阶级的差异,米砂第一天坐车上学,她从南京来天中是为了寻找母亲,可能不久后会回去。
而莫醒醒第一天得面对繁杂的家务和酗酒的父亲,她属于小镇。
两个差异巨大的人,哪怕不会闹矛盾,也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分开。
更重要的是,米砂每次为朋友打抱不平,父亲总要把错误推在莫醒醒身上,而莫醒醒的父亲觉得是他们自己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家长心理地位的不平等破坏了友谊的平等。
另一个微妙的原因是路理的加入,三个人的友谊注定是拥挤的。
他为了回报母亲的救命之恩一直照顾莫醒醒,比米砂来得更早且更了解她,这让米砂产生了嫉妒心理。
父亲去世后,路理怕莫醒醒想不开,紧紧抱着她。
恰好被米砂看到了,看到这一幕后她更加失落伤心,失落在自己不被需要,伤心在自己的位置被路理取代,感觉自己是多余的。
她认为自己不在莫醒醒会更幸福,扔下花默默的走了。
五、埃索拉比和影片结局“艾索拉比死了”“沉默着的悲伤更悲伤”“有些人终须告别才会成长”“如果你不介意丑陋的我,给我一次挣脱牢笼的机会,我们是否可以重新来过”话剧中,女主哭诉着负心的埃索拉比,只期盼埃索拉比归来。
女主是米砂,埃索拉比象征着莫醒醒。
埃索拉比戴着面具狠心离开,因为他怕女主不能接受自己的伤疤,这正是莫醒醒内心真实的写照。
米砂有两次告别,第一次是刚开始演戏看到的门后的母亲,母亲给她沙漏温柔道别。
最后一次是米砂幻想穿着莫醒醒的衣服表演,看到了台下曾经缺席的莫醒醒,她们握紧了彼此的手,相视而笑。
虽然米砂与母亲,莫醒醒再也没见面,但她们在米砂心中依然重要。
埃索拉比的扮演者是路理,他暗恋着米砂。
他坚持用DV记录米砂,排练时深情望向米砂;米砂第一次见路理小鹿乱撞。
笑意盈盈地回应着他。
雨夜他看到了到访的米砂,最终搂紧了莫醒醒选择了责任,没有奔向朦胧的爱情。
他不肯摘下面具,不敢表达爱意。
他是隐忍的压抑的。
相比于米莫炙热的友情,米路晦涩的爱情终为遗憾。
米砂和莫醒醒离开了故地,唯有路理留在了再见米砂的教室。
电影的第一视角是米砂替莫醒醒送终,重游故地回忆过往。
她还回了莫醒醒的车,搭上了路理的车。
此时此刻,她已对过去释然,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感情和接下来的生活。
六、电影主题电影又名“Reversed Destiny”,米砂和莫醒醒彼此逆转了不幸的命运。
一个沙漏99秒,虽然友谊会在99秒后结束,但倒转沙漏后,事情就会发生转机,人生因此重启,我们可以重新面对一百分的人生。
人生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普通,往前走,不回头。
再回首,我们会发现曾经拥有便是最大的幸运,住在心底的人永不分离。
或许我们不再重逢,但沙漏会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
电影包含了友情/爱情/亲情,很真挚。
电影还包含了校园霸凌,被孤立真的很难受!
希望每个父母都,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他们入歧途。
成年的路理,像好久没修毛的泰迪,眼睛都遮没了,一点也没了当年的阳光帅气。
年轻时候的路理,黄明昊饰,演戏爆发力还是有点弱。
另外电影插曲好听。!!!
希望黄明昊的粉丝不要满互联网咬人,让你的流量爱豆磨炼好演技才是真!
纵观历史,但凡是粉丝作4的明星都走不常远,例如某爽某颖某一凡。
要想火的长远要虚心接受大众的意见,不要等到老百姓人人厌你
对这本书,可以说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深刻复杂的情感。
沙漏是我看的饶雪漫的第一本书,在新华书店二楼,彼时我还在读杨红樱,但是被书模美丽的侧脸所吸引,背景是黑板,第一感觉就是优美带着一丝神秘,没错就是现在的我一直迷恋的幽玄感。
似乎很惊讶于记性这么好,我记得翻开的第一部分就是阁楼上的莫醒醒,厌食暴食交替,火腿肠加一锅米饭的吃法,那种冷静疏离脆弱厌世,仿佛贴合到了心脏某个角落,那样的文笔和一行行文字后的黑白背景,我是喜欢的。
慢慢读下去,就是我的五六年级,那是一本描写十七岁故事的书,饶雪漫的所有故事都是。
“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
”十二岁的我看了很多十七岁的故事,那时候五年还不是一晃而过的事,于是早早成为了“关于青春的知识与青春无法共存”中的青春的知识的人。
她的代表作是左耳,可是无论读几遍还是没什么太多共鸣,我的最爱还是沙漏,是第一本也是最喜欢的一本。
她描写了醒醒和米砂的友谊,她们的美好与分离,她们是彼此生命的光,刻进了彼此的生命里,能够照亮一辈子。
关于每个人为第一视角的故事,都是那么鲜活灵动。
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又像醒醒,又像米砂,但鉴于我大大咧咧的性格,还是偏向米砂多一点,事实上前段时间测出来也确实是ne fi 为主要功能的enfp,实在是很符合,醒醒则很像fi ne的infp,黛玉。
题外话一下宝玉是enfp,黛玉infp也确实天作之合了。
我认为这整体是一个很温和柔软细腻,如同柔软河水一样流淌的故事,她没有实质性的太多伤害,没有太多男人介入,更多是由女孩子的灵性灵魂为主导,或许这也正是我喜欢的原因。
像鹿又像猫,她们都是坚强坚韧勇敢的,也都是明媚而忧伤的。
沙漏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
事实是看完电影我才看懂这句话,也才更清晰地了解了这个故事,其实明明这三部曲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是我都游荡在整体氛围中,却并没有仔细跟着每一步的情绪体会其中,似乎每一部她的书我都是如此,一是因为没有相似经历所以无法轻易就感同身受,二是因为如果太投入进去我恐怕会沉陷其中走不出来,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我不会将感同身受感性度拉太高,搞不好会抑郁,毕竟是青春疼痛文学。
然后我发现这样的习惯伴随了我所有往后,所有感情中我都会开启这样的机制和习惯,以及我选择理科而不是文科的理由是我要是再文一点恐怕会深陷感性走不出来,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ti为fi的保护色,也就是我的表层人格为ntp的原因。
但这本书的底色到底是温暖的,暖洋洋的,就像电影最后的场景一样,夕阳下两个笑得很明媚的女孩,因为只要她们在一起,就是照亮彼此的明媚的。
soulmate,心底的太阳,这就是沙漏的故事。
电影里有一句说到了我心上,曾经以为人与人就是走散了,不会再回头,或者说有过美好的回忆就是幸运,但更多的是住在心底的人永远不会分离。
我一直认同挪威的森林里经典的“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但是这里我还想再加一句,就是,“住在心底的人会在彼此心中再相逢,这何尝不是一种重逢与永远在一起呢?”所以关于爱,到底还是向内的故事吧,我的亲人,相爱的朋友,或是无法相见但彼此牵挂的伴侣。
那种感情是一种力量,是“缘”,或许它会让我们在现实中再度触碰彼此,又或许它让我们在梦中,在意识中继续触碰,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也就是亦舒所描述的“生命只需要好,无需长”。
在很久以后,这个世界变成了自然再度摧毁包围的景象的时候,人类文明逝亡的时候,我与我爱的人都是尘埃或者更消散的东西。
而在那些之前,如今的当下,拥抱过,亲吻过,看着过彼此,以及文字手机或脑子记录下这一切,反复被拾起,被遗忘的时光,存在着的当下,一秒一秒地度过、感受、流逝,这就是生命。
假
救命🆘我竟然没看懂😅
没想到我竟然整个看完了,没想到我竟然是青春片的受众群体,电影的前半段真的感受到了醒醒和米砂,米砂和路理,路理和醒醒的三向奔赴。至于蒋蓝和阿布,我祝福他们永远在一起,千万别分开。
饒雪漫的小說真太青春疼痛文學了,劇版更擴大了一萬倍,能用的梗基本一個不落,人物卻都像是npc,根本不管自己設定站不站得住腳,活像一鍋大燉菜,放在早些年或許還吃這一套。
面对黄金场的小银幕和夜场的巨幕,果断选择了巨幕,酣畅淋漓,大为满足。影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没有刻意渲染家庭的不幸和别离的痛苦,通过甜美的时光和互换的视角回味过去,慢慢治愈,给人温暖。朋友是被孤立后的坚定选择,是被欺凌后的舍身相救。我喜欢你对抗校霸的勇敢,你喜欢我缝制衣服的细腻。共处一室,和衣相拥,保留着玩耍的影像,存留着缝好的衣服。手被划伤,可以恢复;摔碎沙漏,不能修复。昔日发誓不会吵架永不分离,却成了哭诉道别的埃拉比索。帽子弄丢了,可以重新挂在墙上;剧院破败了,可以重新映入脑海。一个沙漏99秒,99秒后人生可以重启,我们可以面对一百分的人生。或许我们不再重逢,但沙漏会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曾经拥有便是最大的幸运,住在心底的人永不分离。
事实证明内地一样可以拍出如此质感的片,类似的题材换成日本的就能至少8分以上,凭什么内地拍的就要给低分?虽然有些情节稍显刻意,但瑕不掩瑜,五星鼓励
被年轻时的回旋镖刺中了,当年就是被这种剧情深深吸引。现在再看真的烂俗又套路,各种人物情绪毫无道理,演员演技也很灾难,救不回来。只能说饶雪漫的作品真的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吧。画面还是很美的,邱天气质太独特了。
差点看哭了我
剧情很紧凑,且异常虐心
很差。很失望。这种拍法好矫情。可能人也无法共情年轻时候的自己吧。
应该及格吧?莫醒醒好惨应该10年前拍现在90后都被现实打败了无暇顾及青春伤痛文学
好熟悉的青春疼痛风格 仿佛都能透过这些影像看到当时印着彩页的那些小书
导演你要不练两年再。。这个邱天在戏里和黄明昊长得也太像了吧
八零后的小镇高中,黑暗而又懵懂。
一堆没交代清楚的人物关系,导致了影片剧情显得如此的别扭。可能应该是年龄最小的包上恩的表演在一众年轻演员里如此突出,不知道是其他演员的表演太拉胯,还是真的包上恩鹤立鸡群?但这种青春疼痛片确实内容已经过时了(哦,小说作者还是编剧,那自然会有很多的自以为是和难以割舍)
大学的时候看过原著,当时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但是看了这个版本的电影,其实已经记不住情节究竟讲了什么了,只是觉得自己不再是受众,理解不了这种无病呻吟的疼痛感,或许是我长大了,饶雪漫还没有。
挺好的啊。2o25.4.2于田村山南路
书看过几次,虽然是多年前。所以周一围是江爱迪生啊?气质不符,莫醒醒也是,在我心里不是这种非常硬又要强的长相,米砂是像小太阳,可可爱爱的,虽然也有自己的心事。吵架真的是硬来的,没架硬吵,面是一定见不到,遗憾是一定要有,剧情是靠蒋姓所谓的校园霸凌推进,我怀疑蒋家得罪了书里都是这种角色。小时候看书或者还有几分共鸣主人公情感,拍成电影却是几分可笑了。
双女主的形象和演技是看完全片的唯一原因。
虽然主体是两个女孩儿的友情,但是我更希望再拍一点莫醒醒后面和她爱人的故事,因为那段真的对莫醒醒来说是很治愈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