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了2012年上映的《复仇少年》,发现结局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故及时落笔写下观后感,愿与各位看客分享。
首先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无论从题材、效果、表演和叙事结构上都很不错,如果给我评分的话,可以打到9.3-9.5分,特别是结尾处有画龙点睛之笔,引人深思。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简单而清晰:主人公名叫肖恩,8岁和父母外出时遭遇意外,父亲被打晕,母亲被杀害。
但在指认凶手时他的坚持被父亲否决,导致了凶手(蔡尔兹)的逍遥法外。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被改变。
他变得沉默寡言,但勤奋好学,门门优秀,同时不忘锻炼身体,学习拳击。
在获得警长的特许而接触到犯罪分子的资料后,他便寻找机会一一将他们“狩猎”。
最后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以及身在监狱中的凶手。
本片讨论最多的地方在于:“肖恩的父亲是不是凶手的同伙?
” 我认为主观上不是,但客观上是,其主要原因如下:1. 要先讲到最后的投毒问题。
几乎所有的影评都认为是邮票的背面有毒,但又有人提到了证据回收的问题,那么我想问,无论蔡尔兹贴的是红色邮票还是黑色邮票,另一张邮票极有可能会留在他的身边。
而如果你是警察,监狱里的犯人死了,身上多出来一张刚到不久的邮票,你会不会想到去化验?
那么有理由相信(加上影片中对蔡尔兹狂舔信封使其粘合的镜头特写),毒药很有可能是被涂在信封的粘合处的,这样无论如何蔡尔兹都会死。
同时由于信被寄回来了,所以他将证据完美地回收了。
2. 假设真的是邮票背面有毒,而信封粘合处没有毒,那么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红色的邮票背面有毒,而黑色的没有。
但这绝对不是因为如果蔡尔兹使用了黑色的邮票就被“赦免”了的问题。
请想一下,即使肖恩的父亲主观上真是同伙,那么这么多年来他既戒了酒、远离了狐朋狗友,同时还对自己以前的行为和生活深深地忏悔了,那肖恩岂不是也应该原谅他?
那为什么最后还要痛下杀手呢?
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就是对于这个即没有血缘关系又冷血无情的蔡尔兹,肖恩是一定一定会把他杀掉的,所以并不存在“赦免”与“不赦免”的问题。
3.而为了保证能杀掉蔡尔兹同时不留下证据,那么肖恩就要有十足的把握肯定蔡尔兹会选择红色的邮票。
而从结尾蔡尔兹落寞的神情可以猜到他做了正确的选择,加上肖恩收到信后毫不意外的神情,可以大致肯定肖恩的父亲主观上并没有参与妻子的谋杀中肖恩也知晓这一点。
4.然而肖恩的父亲的纵容客观上成为了帮凶。
很有可能早年肖恩父亲在外面鬼混时签下了一大笔钱,而帮派头目给他出的主意是杀死他妻子以获取巨额的赔偿金来偿付债务。
当时肖恩的父亲肯定不会同意,但在帮派的威逼之下动摇了,提出给出一段考虑的时间。
而谋杀当晚凶手说了一句“time's up”应该指的是给你考虑的时间结束了,随即动手杀了他的妻子。
而在事情发生之后肖恩的父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事情压了下去,一方面妻子已经死了,可以拿到许多钱;另一方面如果惩治了凶手那会招来帮会的麻烦,所以说默许了事情的发生,客观上成为了帮凶。
另外在一片过程中反复出现了肖恩家庭中的暴力,这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出肖恩父亲是杀人凶手之一,但从导演的整体思路上看肯定不会让答案这么显而易见,故也是我判断其不是凶手之一的一个原因。
但这样大篇幅的家庭暴力镜头,可以为肖恩父亲对帮派头目的建议产生动摇而埋下伏笔。
1、少年母亲的死亡,最大的受益者是少年的父亲。
2、一个杀手你会不会没有好处去杀自己好朋友的妻子?
而别人杀了自己的妻子,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你会不会冷静的原谅他,注意在警察局少年的父亲情绪相当冷静(说明是有预谋的谋杀),而从他常常去墓地看出他对少年的母亲还是有一定的感情,所以,他应该是穷困潦倒杀妻骗保。
黑人老警察也看出其中的问题,但影片不断的强调“正常程序”,突出黑人老警察的无奈,知道事情的真相去无法主持正义所以对少年很内疚,所以才让他自由出入警察局(那么多受害者为何老警察独独处处为少年说话,1、是减轻自己内疚;2、还是希望少年自己能找到证据定罪犯的罪,不然换任何一个警察会9年让一个小孩出入警察局)。
3、女警察看到照片,以她多年能力肯定立刻知道这是个“正常程序”无法替受害者讨回公道的案子,而且她小孩被威胁而杀手只被关2年让她潜意识想除掉杀手,你想片中她只和少年接触过几面就直觉知道他有问题。
黑人老警察和她的醉酒对话“一个个能力很强的警探调来我们这里”,话没说完,但下一句应该是“你应该看出9年前案子的真相,对少年多多帮助”。
酒醒后,不想惹麻烦缺矢口否认。
其中深意很明显,就是,“我要退休了,我帮这个孩子也到头了,我毕竟只是个普通人只想过安稳日子,知道真相却无能为力”,但酒后吐真言!
4、当女警察明白真相后,立刻意识到少年会有更大动作,作为一个母亲会激发母爱(影片中女警察因为“正常程序”失去孩子的抚养权,是个非常完美的身份,为最后替少年销毁证据做出了合理解释)完成后面一系列和前面行为相悖的行为。
按少年的以前的行为潜意识知道他会有更大的动作,所以才会开车跟着少年,甚至不排除有想掩护少年完成杀掉杀手,保护自己孩子的想法,不然她和搭档通话时会说“自己一定是疯了”并流泪,流泪原因很简单,最为一个优秀的执法者最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得已违法杀掉法律不能制裁的人渣,其内心纠结和痛苦可想而知。
影片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少年在公园找到了女警察和她的孩子,并想和她谈谈,而女警察见到他靠近自己的孩子非常慌张,表现出一个母亲知道一个有危险行为的人接近自己孩子的神情,女警察潜意识也知道少年能找到,杀手也能找到这来,估计少年已经知道杀手只判2年,他是想和女警察达成协议配合自己去杀掉杀手,因为老警察退休了,只有女警察能帮自己,而自己先接近女警察的孩子能促进她妥协配合自己,所以少年找她的谈话内容可想而知,所以影片中女警察和自己搭档通话时,得知杀手只判2年后立刻流泪下定决心配合少年。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当女警察在少年家中,对少年说自己父亲被杀后,一句话没说,只把凶器收起来并没揭穿,其后面两人一定完成了先前的对话达成某种协议共同完成干掉杀手,不然以女警察的能力即使少年干掉杀手,其作案手法也会被女警察识破并绳之以法。
5、至于邮票的毒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也不用纠结,即使不投毒,两人也会用其他方法干掉这个杀手,只不过这个手法能更加突出少年的谋略,起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但2个人这件事老警察一定是知道的,否者不会坐在少年的身边。
有人说是完美结局,但我想应该是最大的悲剧的开始,少年这么小就能利用人性的弱点(女警察应该是警察里的佼佼者也不能避免和他配合)完成一系列杀人,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人长大后难免会产生法律无法制裁自己,自己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神的思想,从而更大的危害社会。
其实这个少年心态已经发生了扭曲,不管什么原因一个能亲手杀死自己父亲的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
如果说他早就认清父亲是有罪的,那么根本无需再和父亲对质直接杀了不更好,让他不相信父亲的原因主要是父亲说他小时候指认的人弄错了,现在又弄错了,他相信自己小时候没指认错,而父亲居然到现在还想糊弄他,这让他觉得父亲不可相信。
如果父亲确实有参与杀害母亲的行为,那么他肯定不会选择当着儿子的面来进行。
但为何父亲就是不肯让儿子指认凶手呢?
原因是不是仅仅因为凶手在当时是他的朋友呢?
但对于儿子来说,无论父亲有没有策划谋杀母亲,但母亲的死就是由父亲间接导致的,退一万步说,他没有指认凶手让凶手逍遥法外就是该死。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在考虑为何凶手会寄红色邮票,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事实,至于是不是只有红色邮票才有毒,严格来说我觉得不是,如果为了不被发现邮票有毒,当然是用红色比较有利,但我觉得少年不会这样的,为了万无一失他应该是在黑色邮票、红色邮票、信封都用了毒。
这样做被发现的几率很少,因为这不算是个公认的毒药。
否则,万一信件不是立刻被寄回来(凶手完全可以先把信封号,邮票贴好,等着人来收),那么就算你只用了红色邮票,一样会被发现。
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使人容易出离对主要人物的感觉,突显老套的情节和冲突感并没有拍出新意;摄影构图的处理还是有点散,某些场景的段落比如地铁上的隐忍、爆发和逃逸都没有找到“焦点”;但整部影片的情绪勾勒稍有节奏感,毕竟这个偏执的男孩的境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满能引起同情。
错没错、杀不杀、正义与否,男孩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极端,这些看似热血,实则冷酷。
个人评分:6.6分开始时广角与微距的交错处理结尾高潮剪辑的处理满值得加分
一个好的剧本,可以给影片增彩,即使没有大牌演员,比如这部。
虽然整片有一些没有交待清楚的情节,但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交给观众去回味去猜测,但不能出现逻辑错误。
我也蠢蠢欲动,对观影之后的感想一吐为快,涉及严重剧透:1、片中,少年碰见一个恶霸学生将新生的书籍扔掉,没有采取行为;在地铁第一次碰见恶汉在发飙,也扭头就走;但第二次,恶霸学生和恶汉,都被他揍得鼻青眼肿,这说明:少年在武力上可以制裁他们,但内心里面不愿意打架,有点懦弱。
只有被外界因素刺激到才会出手,是一个心理被扭曲的以复仇为生存动力的黑暗少年。
2、退休的警探知道少年遭受的冤屈,知道父亲阻止儿子指认,也清楚杀母凶手近期将被判刑,他在纵容少年,导致少年偏激杀人(一个毒品贩、一个老鸨)。
少年还找到了女警探的儿子,威胁警探别插手他的事情。
3、父亲是杀害母亲的主谋吗?
当然是!
原因(1)在蛋糕店听到店老板说后面墙上有以前朋友的合影之后,惊慌离开,是怕儿子知道自己和罪犯熟悉;(2)母亲死后,父亲性情大变,化身好父亲,努力照顾儿子,这是一个人犯错之后内疚并寻求宽恕的表现;(3)以前的杀妻罪犯被抓了起来,父亲有点坐不住了(退休警探也曾说错这句话),在生日这一天将儿子带到事故现场,告诉他忘记这件事情,重新开始好好生活。
父亲开始担心真相出来后,对自己不利,所以劝儿子尽快忘记;(4)父亲不让儿子指认罪犯,并在儿子嘴边说话,应该是威胁的话,这也符合罪犯的特征。
4、少年本来在父亲的解释下,心情不错,相信父亲不是凶手,所以才有了去PARTY的美好心情。
但在给新生丢失的画纸时,新生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的,少年瞬间明白了!
新生不承认那张画有PARTY女猪脚的纸是自己的,是怕被女猪脚的暴力男朋友殴打(之前的扔书、聚会上的恶语相向皆有渲染),而父亲不承认,是怕遭受惩罚。
少年疯了一样的开车来到蛋糕店,从后面的照片墙看见父亲和罪犯亲密的合影,真相大白,虽然回家后父亲继续解释,但少年还是开枪!
5、对于真正的杀人凶手,少年必然杀之,这是复仇的重头戏,也不可能和女警探联手(哪有警察和罪犯联手杀人的?
)。
我倾向于只有红色邮票有毒,原因如下:(1)罪犯杀友之妻之事,定然在心中生根,不会忘怀,心存恐惧害怕东窗事发。
而少年在心中表示已经原谅了罪犯,这让罪犯放松了警惕;(2)少年希望罪犯回信,让少年减轻痛苦,有了第一点,罪犯有点小爽,开始上套,按照少年旨意回信;(3)少年已经知道真相,经历了新生、父亲的撒谎,也清楚这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当然会撒谎,所以在红色邮票上下毒。
如果罪犯贴了黑色发票,间接承认自己有罪,罪犯不傻;而贴了红色邮票,对罪犯是最有利的,即可以让少年放过自己,又掩盖了自己的罪行;(4)这封信的内容和回信方式,都是编剧和少年精心策划的。
6、女警探扔了那把枪,黑暗少年逍遥法外,剩下的主题就是法律和正义的纠缠,美国人爱这个。
很简单的剧情。
首先主角并没有精神疾病,几次幻觉是表现手法。
第一次是在杀人后回家的厕所,这个极可能是梦境。
第二是在派对,所谓的幻听其实是主角的记忆复苏。
他父亲我觉得有罪。
电影的前半段都塑造了一个痛改前非的好男人形象,但有两个不自然的地方。
一是他父亲全片没有提过要找出凶手神张正义或者愤慨,跟这样一个10年还坚持去亡妻坟前倾诉的深情男人不符,跟一个拳击时露出狰狞曾经被称作岩石的男人不符。
第二是他与儿子的尴尬关系,10年的单亲生活,要说是因为当年的酗酒家暴造成的不理解10年的时间也足够去修补,更不可能是什么青春期逆反。
父亲对亡妻的深情完全没有在男主的回忆中体现,这两点都可以解释为父亲的负罪感,因为负罪感所以久久不能忘怀亡妻,但却无心复仇;因为负罪感老是跟儿子关系尴尬,儿子当年知道一些细节这点一直是他的疙瘩。
这是暗线,再来看看逻辑线索。
男主从片头就开始研究化学和毒药,加上与女警在街头长椅上的对话,暗示了他早已知道凶手是谁。
他的复仇计划是从看报纸再次看到凶手时开始的,这点退休的老黑人警探有所暗示,同时这个警探也暗示了他父亲也同样知道了新闻。
他父亲并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想缓解父子关系,并且向把男主的注意力从母亲的死上转移。
表面上看来是正常的,但生日这个明明是开心的日子,而且在看完比赛后父子关系很融洽的时候偏偏带儿子去案发现场,这是一个想让孩子忘记的父亲该做的?
一个有着痛苦遭遇的男人能在这时候这种愉悦的气氛下去面对过去的伤痛?
正常来说要去也是去墓地。
但是如果驱动力是愧疚和忏悔就不同了,父亲是想让自己去直面自己的过去,他是在忏悔。
当然男主当时并没有想到父亲忏悔的真正原因,而接纳了父亲的忏悔,才有了之后与女警的对话表明自己已经走出来准备过新的人生。
去派对和醉酒都不是计划内,而是真就打算过普通青少年的生活了。
醉酒和一些外部刺激导致了线索串联起来,凶手和父亲认识,并叫出了外号这个关键回忆复苏(后面父亲回复的FXXK OFF也可以解释为熟人之间的对话,比如:"死开,干正事!
“之类的)。
正确的逻辑是他父亲顾老友杀人,故意开车到事发地,假装迷路,配合杀手演戏,所以独独死了母亲,父子没事。
(要说是真迷路了遇上歹徒恰好是朋友,恰好互相认出来了,恰好又放过了看见罪犯脸的父子两,父亲还不顾亡妻之恨包庇罪犯,我反正是吞不下这么多恰好!
)加上之前父亲在蛋糕店看到相片后的反常,案发后在警局父亲的暗示包庇罪犯种种线索,终于经由照片串联在了一起。
至此男主就下了自己的判决,而且在这之前男主是没有怀疑到自己父亲的,所以才会情绪失控。
到这里逻辑上并没有矛盾,所以最终看到红色邮票时男主没有情绪浮动。
红色邮票是造成观众纠结父亲有罪与否的关键问题,我觉得这个情节导演的目的不是混淆观众的视听以制造罗生门,与影片整体主旨也不符(如果是男主误杀父亲,那么整体主旨会180度大反转,由批判司法和社会逼人以极端手段来维护正义变成了批判这种违法主持正义行为,这种片尾反转太突兀生硬,抖机灵的悬疑片经常玩但是对于正经的剧情片是下下策)。
我认为导演安排这个剧情还是和他影片的整体基调一致,既是反应了社会黑暗逼人以极端手段维护正义的主旨。
父亲是杀母亲的主使是男主后来发现的,杀死父亲后,复仇也就结束了。
当然站在主角的立场上来考虑杀手也是需要复仇的对象,肯定会动手,不过导演故意安排了这个插曲来突出影片的主旨,这是导演的私货而不是主角的合理意愿。
我觉得剧情安排就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男主决定给杀手一次自己选择的机会,承认他和父亲的罪行就活,隐瞒就死,毒就在红色邮票上。
所以男主收到红色邮票的感情不是后悔而是意料之中的感觉。
如果父亲真的是无辜的,那杀手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丢掉信根本不回。
就是因为有关系,所以才隐瞒,他不知男主已经杀了父亲,所以隐瞒是保护朋友也是保护自己。
这也是社会人性之黑暗面,他父亲不管如何忏悔也还是选择隐瞒,在聚会上也有个小情节,男生为了勾眼前的女生隐瞒了自己曾经喜欢别的女生的事实否认了男主还他的画,这个情节可不是无意义的。
隐瞒来自于自保心理,源自自私的原罪,也是至父亲与杀手被主角亲手“主持正义”的原因,主体思想统一。
关于女警为什么要帮男主,其实很简单,就是影片的主旨:社会逼人以极端手段来维护正义。
这个片子简单的双线并行,一条是男主的主线,另一条就是女警的副线。
女警经由司法的维护者,变为司法的牺牲品,在跟男主的接触中心境逐渐变化,集合她的经历和关键时刻接到杀手获取污点证人的电话最终经由同一个杀手与男主线并线。
如果说男主是影片主旨坚定的执行者,那女主就是一个对主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解释者。
由司法维护者-司法牺牲者-不信任司法程序正义-自己动手主持正义,这是一个完整的阐述过程。
所以她选择帮男主是两者的共识,最后丢枪的情节除了必要的情节补完外还是体现女主与司法程序正义的决裂的心境。
至于女主儿子被威胁这点,只是外因之一,社会黑暗的一个表象体现,并不是女主帮助男主的主因。
导演并没有尝试去批判男主,反而是女主的沦陷再次对男主思想的肯定,这也是全片主旨。
总体来说这个影片并不深,不难懂,主旨也很简单,并且带有导演的主观思想,而不是给观众来评判。
但是人物塑造相当立体,演员演技十分精湛,整体结构严密紧凑。
算是难得一见的精彩剧情犯罪片。
刚刚看完了2012年上映的《复仇少年》,发现结局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故及时落笔写下观后感,愿与各位看客分享。
首先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无论从题材、效果、表演和叙事结构上都很不错,如果给我评分的话,可以打到9.3-9.5分,特别是结尾处有画龙点睛之笔,引人深思。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简单而清晰:主人公名叫肖恩,8岁和父母外出时遭遇意外,父亲被打晕,母亲被杀害。
但在指认凶手时他的坚持被父亲否决,导致了凶手(蔡尔兹)的逍遥法外。
从此他的人生轨迹被改变。
他变得沉默寡言,但勤奋好学,门门优秀,同时不忘锻炼身体,学习拳击。
在获得警长的特许而接触到犯罪分子的资料后,他便寻找机会一一将他们“狩猎”。
最后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以及身在监狱中的凶手。
本片讨论最多的地方在于:“肖恩的父亲是不是凶手的同伙?
” 我认为主观上不是,但客观上是,其主要原因如下:1. 要先讲到最后的投毒问题。
几乎所有的影评都认为是邮票的背面有毒,但又有人提到了证据回收的问题,那么我想问,无论蔡尔兹贴的是红色邮票还是黑色邮票,另一张邮票极有可能会留在他的身边。
而如果你是警察,监狱里的犯人死了,身上多出来一张刚到不久的邮票,你会不会想到去化验?
那么有理由相信(加上影片中对蔡尔兹狂舔信封使其粘合的镜头特写),毒药很有可能是被涂在信封的粘合处的,这样无论如何蔡尔兹都会死。
同时由于信被寄回来了,所以他将证据完美地回收了。
2. 假设真的是邮票背面有毒,而信封粘合处没有毒,那么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红色的邮票背面有毒,而黑色的没有。
但这绝对不是因为如果蔡尔兹使用了黑色的邮票就被“赦免”了的问题。
请想一下,即使肖恩的父亲主观上真是同伙,那么这么多年来他既戒了酒、远离了狐朋狗友,同时还对自己以前的行为和生活深深地忏悔了,那肖恩岂不是也应该原谅他?
那为什么最后还要痛下杀手呢?
唯一可以解释得通的就是对于这个即没有血缘关系又冷血无情的蔡尔兹,肖恩是一定一定会把他杀掉的,所以并不存在“赦免”与“不赦免”的问题。
3.而为了保证能杀掉蔡尔兹同时不留下证据,那么肖恩就要有十足的把握肯定蔡尔兹会选择红色的邮票。
而从结尾蔡尔兹落寞的神情可以猜到他做了正确的选择,加上肖恩收到信后毫不意外的神情,可以大致肯定肖恩的父亲主观上并没有参与妻子的谋杀中肖恩也知晓这一点。
4.然而肖恩的父亲的纵容客观上成为了帮凶。
很有可能早年肖恩父亲在外面鬼混时签下了一大笔钱,而帮派头目给他出的主意是杀死他妻子以获取巨额的赔偿金来偿付债务。
当时肖恩的父亲肯定不会同意,但在帮派的威逼之下动摇了,提出给出一段考虑的时间。
而谋杀当晚凶手说了一句“time's up”应该指的是给你考虑的时间结束了,随即动手杀了他的妻子。
而在事情发生之后肖恩的父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事情压了下去,一方面妻子已经死了,可以拿到许多钱;另一方面如果惩治了凶手那会招来帮会的麻烦,所以说默许了事情的发生,客观上成为了帮凶。
另外在一片过程中反复出现了肖恩家庭中的暴力,这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出肖恩父亲是杀人凶手之一,但从导演的整体思路上看肯定不会让答案这么显而易见,故也是我判断其不是凶手之一的一个原因。
但这样大篇幅的家庭暴力镜头,可以为肖恩父亲对帮派头目的建议产生动摇而埋下伏笔。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成本电影,虽然我不是太精通电影的成本,就是感觉,并没有什么花大钱的地方。
当然,如果你想看一部,充满感官刺激的、非常狗血的、迎合市场的快节奏快餐片,那就不要看这部片子了。
你会觉得很闷。
虽然名为复仇,但是没有任何,血腥残杀、赤条条美女被虐、汽车追逐、或者是结尾FBI的围攻。
=========================一下轻微剧透=========主角是一名好学生,长得呆萌,也很爱学习。
主角童年非常不幸,有一个酒鬼父亲,经常对自己妻儿诉诸暴力;然而所幸的是,妈妈很爱她,然而这样唯一的妈妈,就在他面前被杀。
从此少年走上一条畸路,虽然他看上去又瘦弱又老实,但是心中对于暴力的憎恨从来没有因为时间的流失而改变。
他默默地做大量运动,打拳击,跑步,对街上任何暴力事件都看不下去(尤其是针对妇孺的暴力事件)。
在地铁上带着指虎揍流浪汉的样子真是帅爆了,关节上的指虎有效为他的拳头增加了力量……虽说是替天行道,难道少年所做的一切就不是暴力行为吗?
可以说,在童年阴影中,少年已经被其父同化成了同样的人。
只不过少年是站在保护弱者的角度上。
影片结尾,并没有落入俗套,这非常赞。
如果说女警再主旋律一把,来一个法不容情,那真的是。。。。。
狗血了。
剧中有大量对于due process的讨论。
很多时候,正当程序并不能保护所有人,所以以暴制暴的理想愿景,就在电影中实现吧。
电影人物塑造非常饱满,尤其是男主角少年,体现一人心理有问题,并没有靠主角的眼神,或者戳死小兔子洋娃娃之类的(日本中二电影专门喜欢这样),用了很多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童年阴影对于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比如主角走在街上,看情侣吵架、看妈妈训斥孩子,也许是正常的争执,在他心中无疑被扩大化,成为了恐怖的嘶吼、争吵。
之余的还有少年做梦惊醒,对于任何暴力行为的反感。
这是非常精妙绝伦的,真正优秀的电影,是运用镜头、画面、情节来塑造一个人物的性格。
描写一个事件的残暴,也不仅仅是花样拷问,可以说这部电影真的死了不少人,全都是少年做的,但是观众也绝不会同情死者,全都是人渣而已。
少年父,演技不错,非常符合一些人的特征。
自己年轻犯的事,老了,一句i'm so sorry就一笔带过,妄图一笔勾销了。
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
自私自利,任意妄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少年父有想过做出补偿,然而也是片面的,满足于自己个人愧疚前提下的自我安慰(真的觉得错了就自首啊)。
其余的女警性格转变单薄了点,结尾出彩,音乐很赞,还有!
里面英语很简单哟!!
可以多看几遍练习口语以及品鉴一下语法(^U^)ノYO
内心投射的世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看完影片的第一反应是Sean错杀了老爸;可看完评论,我却凌乱了。
到底是相信童年的记忆,还是相信一个犯罪者贴的邮票?
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体会到后悔、歉意、自责等等,可是生活是每一天新的开始,每个人都说Sean不正常,可是这个在其他人看来不正常的孩子却把自己当成惩治罪恶的“正义”化身,在这个逻辑下,行为本身就难以用对错来界定。
所有的潜台词都指向老爸,回忆交错的那些酗酒暴力的场景都像是一种催眠,make mistake和criminal的差别在于前者会忏悔,后者全无歉意。
Sean的心理问题在于他将母亲的死,部分归咎于自己的胆怯,他只是个孩子,本能在躲避伤害,但是失去母亲的痛苦,以及亲眼目睹死亡过程对他的刺激造成了难以恢复的伤害。
那些看不见的伤痕不看得见的伤痕更痛苦更残忍。
move on对Sean来说,就是完成复仇。
那些积蓄力量的练习,无论是搏击还是枪杀恶人,对他来说都是过程,而女警官的出现,两桩案子的相同部分,让他们联手起来。。。
看完小有压抑,等待复仇的隐忍和谋划,这些镜头没有完全展现的剧情让我心有戚戚。
首先电影意外的精彩,差点被电影的名字误会,以为会是中二少年飞车枪战之类的复仇戏码。
看了之后发现很真实很精彩。
少年有缜密的复仇计划,也有细腻的心理变化。
打五星不仅是因为电影优秀,还有就是希望能拉高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
看到短评里一些奇怪的低分理由实在有点无语。。。
一部优秀的电影看完之后大家意外的关心电影中的亚裔人士,还有一些人担心会教坏“小朋友”。。。
个人觉得点赞最多的长片评论(ID:肮脏人)说的很好。
我觉得评分不太高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东方文化中的一些价值取向。
东方文明比较容易将善恶划分的很清晰,虽然对西方文化不是很了解,但我很赞同那位豆瓣朋友说的九个阵营的说法。
人性的善恶是复杂的。
关于父亲到底有没有指使拉瑞杀人争论也很多,我觉得无论有没有,少年在那天晚上被父亲阻止指认凶手时就埋下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恨,以及对自己的恨,恨自己的胆小懦弱,恨自己无能为力。
电影中很多细节很好。
少年小时候看到父亲因酗酒而对母亲的施暴行为,因为自己的弱小和懦弱眼睁睁看着母亲被打,母亲被杀害后少年指认凶手时依然被父亲威胁。
这种恨,这种愧疚感让他走上复仇之路。
长大之后,他努力让自己变强,因为他发现不仅是软弱的自己不可靠,正规的司法也不可靠!
在少年和父亲最后的对白中,少年对父亲歇斯底里的指控,把这么多年压抑在心里的愤恨统统吼了出来,父亲“真诚的”努力的解释了那么多,而少年平静的说,你知道吗,我还是不相信你说的话。
平静的开了那一枪。。。
我发现,少年真的是很狡猾,他是故意让女警关注到自己,因为他需要女警的帮助。
首先从情感上让女警关心自己同情自己,当女警渐渐了解到他的一些行为时,他所作的案让目击者都为他开脱,用旁人的话告诉女警,虽然他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他是实在的维护正义,保护了他人。
当这层铺垫做好后,他便对女警直言了利弊,同时女警也看到自己付出了两年努力,还葬送了自己的婚姻和孩子的抚养权的案子,却因坏人钻法律空子依然逍遥法外。
女警信念的崩塌,对于女警在之后会帮少年销毁证据有很关键的作用。
(有些评论中说女警帮助少年是因为坏人拉瑞之前威胁到她的孩子,我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
因为从女警的处事风格办案态度看来,她不是一个会被轻易威胁的人,她耗在拉瑞的案子里两年,不可能到法庭那天才被威胁才会害怕,我认为她接到拉瑞只会判刑两年这个消息更多的难过在于发现她一直坚信的司法正义,按正规司法惩治罪犯的信念崩塌了)。
虽然导演让少年用他混乱的善良圆满的复仇成功,观影的我看得畅快,也为他的狡猾和聪明惊叹。
可冷静下来想,少年不可能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展开新的生活了,这个仇虽然报的痛快,可是少年的心早已坠向黑暗的深渊了吧……
不能不说非常好看~
少年的内心世界真的承载了过多的东西。父亲也曾经年少过,不过只是一个混混而已。少年多年的努力,包括学习看书和拳击,都是为了将来的复仇。不过父亲最后改变了,死得有点遗憾,不过对他也算是一种救赎。而少年呢,对仇人的复仇方法确实美妙,只是对父亲那一枪我不敢认可,过于黑暗的内心。
基调拍得太沉闷了~
男孩可以随意翻看警长电脑资料的理由充分吗?前面杀的两个人是复仇还是替天行道?毒杀狱中仇人男孩还能脱去嫌疑?他将面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女警一招一式骚里骚气好像野鸡卧底,不可推敲的叙事逻辑。不可否认摄影很出色使影片有了唯一吸引人的气质。
红色的邮票有毒。
真的,主演和镜头都没有海报酷。而且确实沉闷。
活在报复的生活中,
想不通这分为什么这么高?浪费我时间。故事性在哪?就一个精分少年的故事。
扭曲的复仇故事,编排混乱且不合理。★★☆
故事清晰完整~~很主流的电影,各种技术手法都是成熟自然。演员很普通,演技还可以。
有点阴暗。
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受母亲死的影响,走上了为民除害,以暴制暴,惩恶扬善的道路,我建议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向肖恩·多诺万学习的活动
l内容很细腻,结局很残暴
非常黑暗压抑的片子 前面会觉得略闷 但后面有twisted ending! Bravo!
结尾棒
剧情编排层次感很好,结局已经明了,但抽丝剥茧的剧情仍然可以让电影充满悬念
非常非常好看
很好
看了影评才知道这片子原来这么高深…
我本命,本片已经打败守法公民和非法制裁,荣登我心目中以暴制暴题材电影的No.1。各种细节,铺垫,伏笔,沉稳略带黑暗的基调,饱满的人物形象,到位的情感渲染,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无不让我惊艳。结尾的处理堪称神来一笔,这个开放式的结局让我纠结死啊!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