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个6点多G的版本,本想这是一部很大场面,打得很激烈的电影。
谁知道,这样的战争片又一次让我失望了。
现在很多的战争片,已经不再关注于战争本身,背后的爱情故事,往往成为故事的主线。
真的很不能想象电影中的爱情。
才认识那么一段时间,就愿意为她而奔赴那个原本极度厌倦的战场吗?
在别人激战中,两人也能在旁边“激战”吗?
明知道这样会死去,还冲上去救她的弟弟吗?
我对这样的爱情很迷惑,有可能吗?
现实很残酷,至少这样的爱情不会发生在现在的社会里面。
是现在的人自私,还是当年的人伟大呢?
女主角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一次心动就能让她堕入爱河。
因为心动了,所以为之付出,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里面有很多不逻辑的地方,战场前期的描绘也还欠缺。
不过,我对这部电影评价还是推荐。
1、人性的渲染。
战场上渲染人性,最大的鲜明对比。
当双方指挥官点头示意的那一刻,停火的那一刻,人性受到了最大的渲染。
原来战场上还能讲人性,很难得。
就如在非自由的国度里坚持讲求自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2、片尾的那一片碑,不仅让人再度感叹战争的无情。
一战本身就不光彩,但是当中有多少人无辜受害,又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战争离我们的生活可能很遥远,然而正是这样,我们更加需要好好地珍惜现在难能可贵的日子。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故事的开头很让喜欢看战争片的观众提神,一阵狂打之后,一幕让人震撼的镜头上演了,故事的主人公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德国小孩士兵的前额。
靠,这让人不爽的镜头。
接着拖沓的生活场面开始了,一直拖沓了三分之二的片长,我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要不是觉得花钱买的盘可惜,我真不想继续再看下去。
昏昏欲睡中看到了结尾战斗,一边倒的描写的德国兵都是白痴,疯狂地冲上来一个个被撂倒。
一会儿,又可笑的一幕出现了,主人公看见自己未来的小舅子被挂在对方阵地的十字架上,居然一个人在两阵地间踉跄前进,要不是对方指挥官命令停止射击,他早归西了。
最后,在互相的理解中,他和对方指挥官四目相对,露出了默契的点头,最后竟把十字架上的小舅子背了回来。
靠,我只想说,我真不知道这片子在说什么。。。
大战场 小爱情 一次医疗床上的探索 一次战火线边的激情 两个年龄段的爱情 引出了一场战役 为了爱可以回到地狱般的战场 爱情的伟大胜过了战争的摧毁 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 想起来西游记 唐僧去西天取的就是这个么 那不应该让个和尚去啊
“经典反战战争片”这个题目本身就很吊诡——企图通过拍战争片来表达反战的主题,往往不是矫情就是失败。
作为商业类型片,其所吸引的观众往往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暴力和血腥镜头刺激肾上腺素与雄性荷尔蒙分泌的快感而来的,所以不论是有意无意,最终都是助长人们的攻击性倾向。
那如何才能达到反战的目的呢?
(1)先知圣人型反战片(Prophet):《现代启示录》用的是科茨上校救助越南儿童后越南人亲自把儿童的手都砍了,结果他精神受到重创,再加上对美国官方的谎言大失所望,于是成了叛逃者。
这里面的前提在于,科茨很有教养,所以才会对越南儿童抱有同情心,才会对美国官方保持怀疑的审视。
但是,这种前提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成立,真正带兵上阵的军人往往要么是立场坚定的被洗脑者或利益共同者,要么压根就是啥事也不想只会放炮的粗人。
(2)兄弟情谊型反战片(Brotherhood):《拯救大兵瑞恩》用的是某个老妈的一群孩子死到只剩最后一个了,这事传到军队里,于是军方为了作秀,战友为了兄弟情谊,把这个人救出来撤回去,让他别打了,回去孝敬母亲去。
但是就像在南联盟使馆被炸当年北大学生质问美国总统所说的,就你们的母亲是母亲?
就你们的儿子是儿子?
所以其实这个反战是不彻底的,更多的人不是那最后一个儿子的,你们还得乖乖继续打下去,更别说敌人家的儿子了。
兄弟情谊可以是撤退的借口,更可以是怀着仇恨打得更猛的借口,这个可以看《黑鹰计划》最后的独白。
(3)小人苟活型反战片(Dog-living):《伪钞制造者》用的是犹太人为了在集中营活下来,运用自己的看家绝活,帮助德国制造伪钞,从而实现了个人生命权高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尽管影片本身已经露窃,不断用原本就是卑鄙小人的内心莫名其妙生出的矛盾挣扎来遮掩其底气之不足。
有人引用帕斯卡《思想录》里的话“一个人仅因为他住在河那边,仅因为他的统治者与我的统治者发生争吵,即便这和我毫无关系,他就有权杀死我,世上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来论证老百姓非战的合理性。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两个高度民主的国家在打仗,双方全体国民都在理性地争夺某个无法妥协的利益冲突时,这个故事就不再是统治者拿人民生命当儿戏那么简单了,也许打仗恰恰就是小人苟活的最佳手段,这个可以看看《华氏911》里面美国雇用坦克兵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
所以,其实以往的反战战争片中,没有几个是切中要害的。
值得一提的是《燃情岁月》里霍普金斯老爹和他的三个儿子参加一战的故事,这个老爹自己以前就是军官,被派去杀印第安人,结果不干了,从此变成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布拉德·皮特演的二儿子Tristan完美的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反种族隔离和反禁酒法令中一直贯彻老爹的思路,按自己的准则行事,压根不把政府的号召当回事。
无奈大儿子是个正统的绅士,三儿子是个头脑发热的爱国知识青年,这哥俩死其掰咧去了前线,无奈搭上了Tristan,结果他还是救不了傻冒的老三,还因自责而颓废了多年。
从情节上来看,与《帕斯尚尔战役》最为相似的,就是《燃情岁月》。
但《帕斯尚尔战役》却并不是就此躲进了消极自由主义的巢穴,无视集体利益的存在。
在《帕斯尚尔战役》里面有信仰、有国家、有荣誉、有社群、有感情。
男主角Michael作为战斗英雄回乡,既不是遁世,也不是耀武扬威,而只是低调的工作,尽职做一个预备役军官,在征兵过程中他对那些与被他杀死的德国青年一样的加拿大青年也充满关爱和同情。
而且该片全篇都围绕的是战争而不是政府:战争的前方,战争的后方,战争的敌方,战争的策动者,战争的参与者,战争的旁观者。
这样一来,就排除了一小撮政府官员的“阴谋论”这一惯用借口,而将战争的本质动因扩大到整个社群乃至全人类,从而也将反战理由的反思引向更深广的思维空间。
《帕斯尚尔战役》里的反战主题切中要害的地方在于,身为加拿大人的女护士Sarah和他的弟弟David,却有一个为敌国战死的德国老爹。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它不同于《南京大屠杀》里面的秦汉找了个日本老婆,这个自找的矛盾太过矫情,而这里Sarah的老爹和出生地是与生俱来、无从选择的,所以当事人如何自处的窘境就显得真实而自然:如果是你,你会逃离社区舆论暗自苟活?
还是上战场去一表爱国衷心?
抑或索性逃回德国去?
会不会又被德国人说成是奸细?
男主角Michael面对Sarah的德加双重身份也远比同情越南人的科茨上校来的自然而真实得多,他是一步一步接受这个信息的,之前有了很多铺垫:从自己亲手杀了德国青年而愧疚,到昏迷中醒来见到女护士Sarah就已经一再躲让说“我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与你不同”,从知道她爹死于同一战争她饱经心痛之苦,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她爹是德方的……这个知道敌对身份的过程恰恰是他们的爱生长的过程,从保护她不受报复,帮她戒毒,到劝导和保护她的弟弟,一直到为爱而死……这就合理了很多。
而且,它不矫情的地方在于Sarah也并不是什么敌国的女间谍,没有上演另一场《色戒》的天人交战情欲戏,她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罢了,她做一名护士尽自己的本分,从未曾想过自己的职业是在支持同盟国还是协约国这种大命题,她既没有梅兰芳那么伟大,也没有程蝶衣那么歇斯底里,她的这一普通,恰恰成就了《帕斯尚尔战役》的经典。
在战争的背景下,Michael对Sarah的情感,穿越了邻里社群对她的敌视和她自己对父亲战死敌国的挣扎,连情话都凝练成珍贵的一句:别死!
但Michael极具象征意义的背着十字架为爱赴死,却完成了他对自己的救赎。
弟弟David的偷情和招兵演讲的交叉蒙太奇,实在是有创意,更绝的是Michael和Sarah在前线顶着炮声的那场偷情戏,虽然很雷人,也很商业,但是内在人性未泯的着墨用意,仍然是不错的。
David最后冲进德国战壕的一幕,实在是太让人意外,又太合情合理,这一绝妙的设计,把他积蓄已久的企图消除自我否定的欲望和人性的怯懦展现得淋漓尽致,尊严和荣誉感,一直倔强的不要Michael帮助,但直到死的关头,人性才胜利,他终于喊出了“我是德国人”,这一喊,不是让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叛徒,反倒是让这个人物真正站立了起来,他终于能面对没有“界限”的自我人格了。
正是德国军官同样没有“界限”的允许未武装的Michael上来抬伤员,才救了David一条小命,军人之间互相尊重又惺惺相惜的那一个点头默许,这一点睛之笔,就把一个巨大的灰色角色群体“德国人”描摹成了“人”。
全片最大的亮点,是战争后方民众心理的全景式描绘,这比多大场面的机枪、坦克、飞机、尸体,都来得到位、细腻和充满智慧。
征兵大会现场老百姓的众生百态,有的热情澎湃,有的胆怯龟缩,有的符合条件装伤病,有的不符合条件却呈能。
借Michael和独臂战友的对话,把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展现出来,而真正知情的军队军官们,却又善恶混杂,有的对Michael寄予同情,有的却始终怀疑他是个逃兵……个人觉得唯一的缺憾,是反派招兵军官的意外死忘过于潦草,他的人格也过于脸谱化,如果能加进其人格背后的成因或后来的变化让他立体化,就要好得多。
战争片中穿插如此大段的社会历史风情画,真是感佩如此自如的运笔,形随意走,这些情节无疑是必须的且是灵魂的,也让我们难得见到了音乐和画面如此写意的战争片。
身兼该片编剧、导演、男主演和制片人的加拿大人Paul Gross当是让人刮目相看,其身上总有《慕尼黑事件》中的艾瑞克·巴纳和《刺杀希特勒》中汤姆·克鲁斯一般坚毅而忧郁的气质。
为什么要战争?
在这里,不要提什么主义,也不要提什么利益。
Paul Gross只是简简单单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理想图景,就回答了我们以什么理由来反战的终极追问——在山脚下的河边,一位牛仔被一个女子的吻所俘获。
为了爱,这就是最好的理由。
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根据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在震惊世界的帕斯尚尔战役期间,一对恋人的不幸遭遇。
历史上的帕斯尚尔战役,于1917年7月31日爆发,一直持续到11月6日,交战双方英国和德国经历了长达四个多月的拉锯战。
英军期望攻占比利时的帕斯尚尔,以摧毁德军设在该地的潜水艇基地,结果在攻守之间,万众将士毙命——盟军32.5万人伤亡,德军26万人伤亡,这场惨烈无比的战争,最后以英军攻占帕斯尚尔宣告结束。
影片拍摄周期长达两年。
老实说,最先吸引我的是海报让我情愿相信这是一部纯粹的战争影片但还是成为了战争大背景下的一部卓绝爱恋抑或,还有关于战争并由之引发的道德上的思考终于还是落了俗套但这是我喜欢的俗套,让人感动的俗套背景是一战的帕斯尚尔战役双方的主力是英国和德国,当然还有加拿大用持续时间4个月,双方共伤亡近60万士兵的数据足够说明战役的残酷主角迈克尔,就是一名饱受战争摧残并为之困扰不能自拔的士兵幸运地是,他在医院遇上了莎拉,一位在他心目中纯洁如天使的女子就算她来自不同的国度,就算她深受吗啡的折磨本来,他可以远离战场,可以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偶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奔赴前线虽然,他们会发现,战争远非想象的那样而仅仅是一个剥夺生命和理想的巨大泥淖小时候看电影,总把是非对错,孰好孰坏分的过于明晰也许,战争仅仅是用最直白的方式定义着死亡死亡,绝望,无助的哀嚎痛苦,悔恨,期待着救赎承诺让他义无反顾那一刻,战场上罕见的安宁,上空万里无云哪怕是以命相搏的双方,也报以颔首肩负十字架,他走完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一再描述着记忆中的那张照片,他忘记了疼痛,死在爱人怀中是的,他说过,不管以什么方式,都会回到她身边有趣的是,身为该片的导演格罗斯亲自担纲主演迈克尔这个角色也许,他和我一样,对这个角色,喜欢得不行,哈哈还有,片尾曲我很喜欢,是能让人静静地等待字幕放完的那种Sarah Slean 《After The War》
http://axinlove.com/2009/01/passchendaele/《Passchendaele[帕斯尚尔战役]》小故事、大场面by @xinl.ve 090129开篇明意:本片可看可不看。
喜欢战争场景,希望作为观影中的调剂,可以一看,但是在战争故事的方面,叙说的并不完全,电影主题也并不完整,称不上佳作,因此可以不看。
开头和结束时的字幕交待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作为英联邦国家之一参加战争,在只有极小的人口基数的情况,牺牲了大批的加拿大人。
电影宏观的主题:探求战争对国家和家庭带来的伤害,也简单带到了外族移民(以德国移民后裔为例)在战争的确定身份的问题。
微观,或者说具体的故事:因伤已经从战场退下来的士兵Michael Dunne(导演、编剧Paul Gross的亲自出演),为了保护心上人的弟弟,不得不重灰战场的经过。
在没有可以快速推进的机械化武器的情况下,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成堑壕战和绞肉机的战争,实属正常。
导演对于这种人头堆砌的铁血场景,花了不菲的成本,电影序曲时的废墟里数人之间的枪击场面还算简单。
影片临近结束时的场景:广袤的平原上,无数的弹坑,积水的堑壕,数量纵多的散兵坑等可以预计的大量制作经费,都在航拍镜头之下呈现。
大雨磅礴,冰冷但的确容易引起嗜血的氛围,战争的场景不错。
Michael,护士Sarah Mann及她的弟弟David等人物的精神、情感和性格等问题,导演有意设定的非常复杂,Michael和Sarah都不能平安入睡的困难,David渴望独立,并证明自己能做一名合格的女婿的愿望。
这些在世界大战面前小小的个人故事,都有足够的腾挪解读的空间,有些味道。
但是,相对于Michael对于Sarah的爱恋,以及他自身的问题,还有David的前途和爱情等纵多问题的探求与解答而言,战场上过于虚无的象征实在无法让人明白。
不太理解为什么David会冲锋到德军军营,然后被炮弹轰成十字架上受难的耶酥模样,并且当Michael扛回滚绑住David的巨型十字架时,天空突然雨过天晴,莫名出现鹰。
这些明显而造作的暗示,无法直接明了的归到战争创伤的主题上,导演想有的寓意,只是利用了形象,但没有说的明白。
需要专门提出来的是Paul Gross的构图,非常漂亮,那些取自加拿大自然风光不用说了,截图两张:因为主题的无所意义,所以连片尾曲都没有心思再去折腾……Passchendaele.2008.DVDSCR.XviD-VoMiT
顶着一个大名字来拍这部电影,真是让人觉得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大学时候看的什么“燃情岁月”之类的,当然,它比燃情岁月还不如呢。
里面的情节非常的无新意:1、再次描述了这样的感觉:一战的时候,北美很多人要爱国参战,然后少部分人显得睿智反战。
2、德国裔的人,站在祖先的敌对方的复杂感情(其实也不复杂),看多了。
3、拍几段表现战争残酷的场景。
可惜太短了,不讨好战争片的喜爱者们,而且整个战斗场面,挺莫名其妙的,那60个人怎么守住的?
不可思议其他更多,不一一叙述了。
不过,当我来写这个简短的记录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这就是加拿大人对参加一战的复杂情结。
首先,他们不断的抨击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以及那种无谓的爱国主义精神,整个情节的基调就是对那时候社会的拥战情绪的厌恶。
其次,在字幕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加拿大人参加一战时洋洋自得的乐趣,比如加拿大人赢了,英国人没守住,加拿大人守住了,加拿大人走了,阵地很快就丢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小对话,小字幕。
比较适合在以前中央台正大剧场播出。
主旋律,呵呵。
回到正题,电影没大亮点。
但是想找出明显的硬伤也不是那么容易。
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战争的残酷,还是不要战争了,太吓人了……再就是加拿大美丽的风光,不是取的景色是不是洛基山脉。
但是很美,有点像中国天山那的风光,我喜欢,呵呵。
再就是最后的主题曲很好听《after the war》,同时要说的就是这个电影应该取自真人真事,因为最后片子写着,in memory dunne
我得承认,当战争与爱情这两个词交织到一起的时候,我就会失去自持,心生向往。
对于《帕斯尚尔战役》这样的片子,我是不愿错过的,至少在看之前,肯定是如此的。
但是我还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每一个关于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就一定可以说得精彩。
不幸,《帕斯尚尔战役》就又是这样一部无功无过,不算差劲,可也有些乏善可陈的电影。
帕斯尚尔战役,又称第三次伊珀尔战役,是1917年发生在一战战场的一场著名战役,主要是英德两方,当时加拿大军队与英军协同作战。
在这场伤亡人数惊人的残酷拉锯战中,盟军共有32.5万人伤亡,德军则有26万人伤亡,战争最后以英军和加拿大军队攻占帕斯尚尔而宣告结束。
这本来是一场无所谓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影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反战色彩。
绞肉机一样的战场成为人间的修罗场,与此对比的是故乡的天高云淡,小河蜿延。
震耳欲聋的炮火和恋人心中彼此坚守相随的誓言,倒底哪一个声音更强烈。
影片一开始,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将迈克尔的精神摧毁到崩溃边缘,受伤之后他回到了地球另一端的家乡,暂时喘息。
然而他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所持的怀疑和冰冷态度却与家乡狂热的战争情绪格格不入。
可是,最终为了爱人,为了保护爱人年幼而冲动的弟弟他再次返回前线……故事无甚新意,好在画面的确漂亮,油画一般的质感,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时,并没有太多的全景镜头,而是一直以战士的视角为主,显得尤其真实。
片尾那首《After thd War》也很动听,可惜我在百度上却没有搜到。
再有就是电影的这张海报了,寂寥的天空下,一队跋涉的士兵,像一幅剪影,美的悄无声息。
看不下去
难得看一部加拿大电影
海报很美
1.他们在大雨中缠绵,而战火就在他们身畔被黑夜笼罩着的广阔原野上蔓延和绽放开。2.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镜头讲究,导演超帅,就是故事上有些硬凹...不过英联邦貌似都对一战各种回忆,大概是二战战绩实在难看...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及加拿大联军与德军的一场战役为背景,用一个爱情故事为线索,探讨了战争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由于故事的局限性,片名有些牵强,虽然战争场景宏大也很残酷,但毕竟不是战役的全貌,只是一段故事,没有展现真正的战役。
英雄气概,浪漫情怀!爱情开场的战争片。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半文艺,一半战争。
莫名其妙的剪辑。So fucking crazy.
这么说德国鬼子比日本鬼子有人性?不太喜欢加拿大的电影。
摄影很美。
画面很有质感,唯一的缺点是不知道那个小孩为啥要跑到德国战壕里去。。背十字架那地很脸谱化,高尚,但是有点过头
别披着战争外衣,用这样的琼瑶故事恶心我~
拍的像一坨....老套的战争片剧情,俗套的剧本。还不如去战地一打两局帕斯尚尔。最大的问题是电影文不对题,用这么大的标题拍小家子气。
After the war ,still have love~
拯救小舅子!
一半电影用的谈恋爱了
主旋律片子已经不讨人喜欢,比这更糟糕的是一部不知所云主旋律片。
姐弟俩的剧情真难看
诺言重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