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竟然没有差评,实在叫人吃惊,于是先生——也即本人——觉得还是应该写点什么。
如果我再实事求是一点,不受电影中那些明媚风光和动人配乐的影响,暂时抛却对Whishaw的先期好感,再扣除个一两星绝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大概是我见过的传记/言情片当中最差的剧本之一。
首先就是本片的视角非常奇怪,大概是导演Campion的女性主义强迫症又发作了。
如果影片用诗人的作品命名,而故事简介中又抬出Keats的大名,那观众自然会期待这是一部围绕这位诗人而展开的作品,带我们去领略诗人的世界,让我们了解所谓“浪漫派”究竟是怎么回事,教我们欣赏Keats对于英语诗歌所做出的贡献何在——即使不是一本正经的传记,但也摆明了不是一部以plot为导向的电影,观众等待的不是认可与融入主角,而是了解主角的内心,围观其成长。
然则Keats并没有成长。
我甚至怀疑有多少观众能在本片结束之后用一到两个形容词来准确地形容片中展现出的诗人形象,有多少人知道他对Fanny究竟是何种样的钟情。
因为当Keats离居伦敦,当他亦饱受思念之苦时,当他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时,镜头却执着地留在了那位衣食无忧喜欢时尚的小姐身上,在他们鸿雁传书的过程中,我们甚至连诗人的一眼半瞥也不得。
通过这种隔绝,导演强迫观众与Fanny站在同一边,只能通过她的眼光来解读Keats和他的诗歌,而解读的结果,正如前文所述,乃是一片混沌模糊。
观众所期待近距离接触的诗人,最后成了衬托女主角成长的一枚绿叶,成为了她悲痛与欢喜的装饰。
甚至连Keats所热爱的自然,那些光与影,色彩与滋味,都未及表现。
如果是先前只闻其名的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对于浪漫派也好,Keats诗作的伟大处也好,仍旧一头雾水。
也不是说男女之间的爱情非要以男性为主角,假如是肖邦和乔治·桑,是罗丹和卡蜜尔,是萨特和波伏娃,自然可以自在选择任一边的阵地,而假如是简·奥斯丁,是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撒切尔夫人维多利亚女王,自当应该由女性的角度切入。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第一,观众更想看谁,第二,谁更有故事。
观众更想看Keats这是肯定的,浪漫派最著名的诗人比一个成天在家研究衣服褶子的比他还要小六七岁的闺门小姐更有故事那也是肯定的。
于是舍弃诗人的角度,而强从一个小姑娘的角度入手,就会导致情节上的苍白与单薄——爱情虽然是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结束这个一般爱情片的三部曲仍然需要情节使之顺理成章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否则离别时的痛苦分隔时的相思永诀时的悲绝,就变成无病呻吟,为拍电影强说愁了。
而Keats和Fanny之间只能说一句“莫名的吸引”。
本来我是期待在Fanny学诗的过程当中,至少能有一点心灵上的契合——毕竟这姑娘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虚荣浮华,咄咄逼人,然而可能是编导本人对诗之类的东西缺少研究和感受,也只能说两句类似“用心感受”之流放诸任何艺术欣赏上皆准的废话。
这些废话直接导致了剧本上的另一个致命伤——台词无趣。
台词,应该符合各人的年龄身份和学养,应该穿针引线地引导或者暗示情节的走向。
但是本片的台词,作为一部讲述诗人的爱情的电影,除了大段引用keats的诗歌及信件之外,味如嚼蜡,乏善可陈(当然考虑Fanny小姐的年龄,这也是正常的)说着如此没有表现性的台词,角色又被剧本当成绿叶处理掉,我很喜欢的Whishaw完全呈现出一种游离状态,看他眨眼的频率和对台词时眼珠子左右乱瞟的样子就知道了。
换成我,给我这样一个角色,我也很难演出什么精气神来。
至于女主角,身材倒是很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不知道是否刻意增肥之),模样也算可人,不过局限于自身角色的限制,总归不入味。
唯一叫人印象深刻的,倒是Charles和他那些极暧昧的台词(搞得好像他和Keats有基情)。
我倒是觉得以他们为主线拍一部电影都会比较好看。
按照宇宙惯例,假如故事苍白无力,台词又单调无趣,那么在画面上至少要下足功夫煽足情才行。
不过Campion冷凋惯了,似乎不大适应热烈明艳的春夏两季——实际上这是男女主角感情萌发的季节,景色也象征着双方初初恋爱时的美好,一到了室外,极少有空镜头,总是把两位主角摆在中间,然后远景之,显得冷落,更是叫人难以靠近。
这一段本应另人悲凄的无缘之爱,最后假如能打动观众,只怕亦只是那“无缘之爱”,而非电影之功。
这根本是占了诗人悲惨生命的便宜啊!
看这个电影,打四颗星,完完全全是因为济慈。
想起不久前在罗马济慈故居以及墓园的种种,感动得更难以名状。
only because of John Keats.
1818年的英国看起来是个弗拉戈纳尔花园,处于田园牧歌社会的高度文明。
人物交谈风趣幽默,夏日气息美好而永恒。
——J. Hoberman(《村声》) 《明亮的星》 Bright Star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主演:本·威士肖(Ben Whishaw)这部传记片讲述了诗人济慈的短暂一生,它的角度有些奇特,更多站在了爱侣方妮的位置上来看待济慈。
济慈充当了一个被观望和凝视的对象,正因如此,恰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里少见济慈提笔作诗挑灯夜战,却更多借由画外音旁白念道出来。
由于种种原因,济慈几次离开了那座美丽庄园,直至一去不复还。
《明亮的星》主场景一直停留在今天被称为“济慈的家”的地方,连同周围树林花草鸟兽,一起组成了适合诗歌诞生的天然环境。
作诗是灵感和冲动的积累,电影就强调无数个碰撞的瞬间,有伤感也有甜蜜。
有人质疑方妮表现得过于活跃主动,事实上在坠入情网前,除了必要的交际走动,方妮极少远行。
她和济慈会因距离相隔而产生内心变化,出现小冲突。
方妮热情而大方,济慈安静而敏感,在前几次会面交谈中,影片就交代了人物性格。
方妮穿针引线,能养家糊口。
相反济慈四处漂泊,受人救济,从未有过一个真正的家。
哪怕从外形来看,方妮的个头都要比瘦弱的济慈大上一些。
济慈命运多舛,写诗更是入不敷出,他需要爱情但爱情亦会有现实一面。
诗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忧愁痛苦,希望时间能解决这一切。
遗憾的是济慈不仅要跟时间赛跑,更要跟病魔争斗。
这段爱情不会有好结局,开头和结尾用了男女和声来咏叹赞颂。
相比他的浪漫诗歌,他的爱情平淡至真,没什么大起大落。
生前寂寞无人识,两心之外无人知。
《明亮的星》有冷暖色调的段落交替,弟弟之死、情书误会、不告而别、济慈染病到只身独行,区分明显。
室内对话以中景别为主,包括那些门框和窗框的场景,不断在强调人物间的距离和视角。
两人距离在片中有多种表现,甜蜜的吻、顽皮的拉手到一窗一墙之隔,再有是无可触及更无法看见的人走异乡。
切换到外景时,影片就会出现一些风光大全景和空镜头,再就是带有抒发人物情感的段落,像方妮坐在一大片蓝铃草上读信。
电影平铺直叙,轻描淡写,除了几次读信时的切换,没有在结构上做任何动作。
对比《玫瑰人生》那样的,《明亮的星》特点明显,诗歌迷人、服装精致、画面唯美,然而特定文化背景让它显得过于高雅,爱情宿命也很难煽动观众,不容易在今时今日流行走俏。
坎皮恩在《钢琴课》时正式确立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事关女性的爱情与生命。
她在《裸体切割》里失去了一切,现在又在《明亮的星》里找了回来。
坎皮恩还是那位坎皮恩,可惜这一去一回,时间已经过去了快二十年。
今天的观众未必能将这段古典爱情完好消化,英语文化圈的积极评论也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因为就连英国学院奖也装聋作哑,这部影片怕是会湮没在颁奖季的声浪中。
【南都】坎皮恩没有炫耀那个时代,她成功地表现了人们如何依靠已有东西,活得最好。
——David Denby(《纽约客》) 充满文学色彩又不凡欢愉情感的爱情故事,形同出产于往昔好莱坞时代,令我如坠梦中。
——Peter Travers(《滚石》) 又一篇: http://www.douban.com/review/3070578/
这是一年以前写的一篇博文,突然翻到,截取记录。
题目是来自济慈的一首诗,电影里是当时他在被邀请在范妮家过圣诞的时候所作。
pure love,poetic love。
Keats去世的时候年仅25。
是否也是天妒英才?
电影《明亮的星》的尾声,范妮剪了头发,穿着一身黑衣,走在露重的荒地,满面悲伤地背着济慈曾说献给她的《bright star》,结尾有这样一段话:Fanny Brawne walked the Heath for many years,often far into the night. She never forget John Keats or removed the ring.Keats died at twenty five,believing himself a failure. Today he is recognis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of the Romantic Poets.想起今天写读书笔记提到简奥斯汀的终生未嫁,难受的很。
从前我总是分不清济慈,雪莱和拜伦。
想起之前借的一本学英语看的《Forget the Old and Bring on the New York》(纽约不怀旧),里面有一篇《British Writers in Switzerland》提到了拜伦与雪莱,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好朋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关于拜伦最后的光辉,百度是这样给出的:拜伦在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袋和心灵都破了产 ,他离去了,永不再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隆的囚徒》(The Prisner of Chillon1816)、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823)等。
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
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
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
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
”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
《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页。
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
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我对拜伦的概念大约只停留在《唐璜》。
之前我连《普罗米修斯》都不知道。
而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
William Wordsworth曾称其为 "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 "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 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我个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他与其第二任妻子Mary Shelley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纯洁理想。
令人欣赏艳羡。
去图书馆借了《拜伦 雪莱 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上面有这样一段话:G.G.拜伦(1788-1824)、P.B.雪莱(1792-1822)、J.济慈(1795-1821),三位年轻的精灵,以短暂的生命催开了浪漫主义之花。
而英国诗坛的浪漫主义运动是英国诗歌史上继莎士比亚时期之后的又一影响深远的黄金时期,对世界文坛有着举足的影响。
王佐良先生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
”最后,献上Keats的这首诗: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Before high piled books,in charactry,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d grain;When I behold,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Ande when I feel,fair creature of an hour,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iry powr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and think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开始吸引我的是电影的海报,女主恬静地坐在开满紫色野花的草地上,然后是关于济慈的故事,再然后是Ben Whishaw的出演。
在冬天逐渐走远的时候,窗外阳光明媚,我终于翻出了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
Bright star,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让人觉得平静、温暖而又明亮。
相识然后到相爱的过程那么自然而又美好,伴随着轻柔的大提琴声,在一个个春日里,爱情好像满山遍野的野花一样开在眼里开在心上,最炽热的时候就像是满屋翻飞的蝴蝶,关在小小的屋子里,完全不问世事。
可惜美好的故事都有遗憾,就算有真心相待的朋友,有愿意抛开世俗允诺婚约的母亲,有时刻相随看着故事发生的小不点儿,有温热日光照耀下的美好春景,可惜仍然逃不过爱别离的光景。
故事的最后济慈客死异乡,留在故土的只剩下那座大的空洞的房子里难以压抑的痛哭。
————————————————————————————当年看Becoming Jane的时候,会为那些擦肩而过被现实所迫害的缘分哭泣扼腕,随着年岁渐长,逐渐明白了好多事情并不能由着自己向着最美好的方向发展。
可能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刻,可能以惨淡难堪的结局收尾,甚至有的故事连开始的机会都没有。
前段时间最触动的是和一个被爱人背叛伤害的姑娘见面,她开始了新生活,过去的一切好像经过了一整个昏暗的冬日永远尘封在了过去。
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对好多苛求释怀了许多,正是因为过去经历的一切才有了现在的我们。
济慈生前困顿潦倒,历经磨难,终于在很久的以后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芳妮就算在12年后嫁作他人妇,内心的某一个角落却永远会停留在那个暖暖的春日,然后带着美好的回忆安详终老。
于是我也慢慢明白,昨天今天甚至明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造就一个独一无二的我。
人生短短数十载,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活着去经历去体验吧。
p.s. 经此一役,小Ben俨然成为了我的最爱,没有之一。
又p.s. OST怎么能好听成这样,还有最后小Ben低沉的嗓音默默吟诵的的夜莺颂,实在是深得我心啊。
我是很期待这部片子的。
毕竟济慈(John Keats)英年早逝,在影视作品中少有描画。
25年短暂生命里昙花一现的爱情,无疑是喜欢济慈的人都想了解的。
济慈的光芒不必我强调,英国浪漫派诗歌三杰之一的名头不是浪得,有诗为证。
济慈的苦难身世也不必我多说,四分之一世纪的颠沛流离毫不夸张,最终客死他乡。
如果说,流星划过夜空般稍纵即逝的人生里,还有什么最能让诗人刻骨铭心的,会不会是爱情?
关于这点,向来众说纷纭。
从可以查找的史料中,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诗人济慈爱邻家女儿梵妮(Fanny Brawne)多过梵妮爱诗人济慈。
这段始于梵妮主动示好,继而济慈坠入情网,最终与诗人生命一同(也许更早?
)夭折的短暂(三年)爱情,非但没有得到世人朋友们的祝福,甚至让诗人最后的生命在病痛之外多了一层煎熬。
从家境上看,梵妮明显占上风:虽说和寡居的母亲及年幼的弟弟妹妹租房而居,梵妮家还不至于入不敷出,还能雇得起帮佣,并且,按梵妮的话说:即便我穿针引线、缝个一衣半衫,总还有的钱挣。
言下之意,写诗算个啥?
穷得叮当响。
这样的话,让诗人听到不免胸闷气短,却又理屈词穷。
从个性上看,梵妮还是占上风:诗人和梵妮家比邻而居同一屋檐下的Hampstead,彼时附近有座兵营,营中多有适龄拿皇饷壮男,因而隔三差五办舞会,邀请乡里一众单身女联谊(该处可参考《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中五丫头莉迪亚情事一桩)。
梵妮生性大方有余以至豪迈,加上巧手擅妆,总能把自己料理得风头无两,追随者众。
在济慈之前,梵妮尚没有遭遇到样貌俊秀、气质忧郁、身体羸弱的秀才男,与兵哥哥相比,诗人对梵妮而言是异类,太容易激发好奇。
成为诗人之前的济慈,曾经在医家学徒,地位相当于在《锦绣佳人》Wives & Daughters中鼓足勇气向茉莉(Molly)表白却被师傅一顿严斥的小学徒,自卑心理不说很严重也不能说不严重,加上身体虚弱(简直是胎带的病根),于男女情事可以说是比较悲观。
这样一对男女碰到一起,谁主谁从,不言自明。
的确,花蝴蝶般停驻在诗人窗前的梵妮,初始并未让气质浪漫的诗人一时惊艳,奉为天仙。
所谓日久生情,每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见到的不是浓妆艳抹便是奇装异服(与同时代同年龄同地方的人相比),怕是深山里静修无情的小和尚,也要向师父告假下山去化斋了。
在犹豫、自卑、气恼、醋意恣意涂抹的暗夜中徘徊彷徨的诗人济慈,早就向梵妮投降了。
梵妮说到底在好奇之外也是喜欢诗人的,否则不会找来大本大本的前人诗集、当代诗抄临时抱佛脚,为的便是找到与诗人共处时可以展开的话题。
从相遇的秋天到第二年春天,爱情,排除万难在济慈和梵妮中间悄悄萌芽、慢慢蕴苞。
只是,爱情从来不是恋爱男女两个人的事。
济慈的朋友们不看好梵妮,理由很充分:一来梵妮喜欢招惹男士,恐怕不是大部分时间活在浪漫意向中的济慈可以驾驭;二来这段很可能有始无终的爱情,消耗的不光是济慈原本风烛的身体,还有宝贵的黄金创作期。
损失不能说不严重。
那边厢,梵妮妈妈也不大同意这桩看似没有根基的爱情:嫁女儿的,总归要掂一掂男家的分量,不说家产万贯(比如钻石男达西Darcy),至少得有养家糊口的本事,女儿嫁过去才不至于吃苦受穷。
可是写诗的跟画画的是一路的,非但不能挣钱,还常常负债累累,生时默默无闻的多,死后成名成家的少。
如此一思量,梵妮妈妈好不气恼,怎奈女大不由娘,除了以不赞成态度明告女儿最好紧急刹车,梵妮她妈一时也想不出啥好招,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每一段真正的爱情都有美好的时光。
两个势不均力不敌的年轻人,在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中时而快乐时而忧伤,诗人的身体,在贫病交加中每况愈下。
终于,在相识的第三个秋天来临之前,诗人的身体似乎已不再能抵御又一场严寒,在朋友们的筹划资助下,诗人拖着病体在朋友陪伴下走上南行不归路。
这一次的计划旨在希冀诗人的身体可以在相对温暖的意大利捱过秋冬,而地中海的热情却将诗人永远地留在了罗马。
不知道诗人临终前是否还抚摩着梵妮赠送的那块椭圆大理石:曾经在极擅女红的梵妮手中日日把玩的圆石,是不是也在诗人掌心被高烧的身体慢慢捂热过呢?
一段有疾而终的爱情,一个流星划过的夜空,星光一时黯淡了月华……故事说完再说说电影:1、基本上买票去看的话多少会有点失望大于期望,虽然俺是免费看的,依然是失望。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
食材好未必能做成名菜,师傅手艺很关键。
编剧兼导演Jane Campion一如既往地张扬女权主义,在这部由济慈和梵妮的爱情而来的电影中,喧宾夺主,将梵妮的主导地位发扬光大,戏份多到戏中所有其他角色(包括济慈)都生生沦为配角。
2、女主角Abbie Cornish扮相气质都很现代,台词也是。
服装和《庐山恋》里的张瑜有一比,基本每一次出场就是不同的服装,并且以比较华丽、不养眼的服装为主。
从台词来看,女主角梵妮出言不逊,十分不像那个时代(十九世纪初)的女子,倒是很像澳洲猎人谷长大的演员真身。
3、节奏快慢不均,但快慢都不是地方,比较失望。
台词快的少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从容,电影节奏又慢得让人坐立不安。
这是第二次在电影院里看到有人中途离场,第一次是看侯孝贤的《红气球之旅》。
4、音乐算是比较雷的。
电影里用的音乐本身很少,总让人感觉少了浪漫元素。
用得多的是片头部分,女声、男声都有些瘆人。
5、俺打了三星,算是同类片子中个人打分记录上比较低的。
三星分别给男主角Ben Whishaw(《香水》里的杀人狂)、拍出明信片般美丽风光的摄影师,还有片中微妙和谐的色彩搭配(无数次的蓝棕撞色撞得美轮美奂)。
6、要是有人跟我一样看到海报上的蓝玲(Bluebell flowers)花就欲罢不能,还是悠着点:片中出现蓝玲花的镜头估计不超过10秒,有点忽悠。
7、12月26号该片开始澳洲上映。
到时候再看看有多少人像我一样高兴而去、扫兴而归。
记得09年澳大利亚导演简坎皮恩带着《明亮的星》来到戛纳时,她说到:“我不是来拿奖的,我只是把芬尼守望济慈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首诗,朗诵给全世界听。
”在2010年初,我看到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它的静溢在纷闹的09年银幕如同电影中那一抹蓝紫的蓝玲,美好的让人心醉。
我认识了一位姑娘,她容貌美丽、举止优雅,就是有一点执拗的傻气,我想我坠入爱河了。
——济慈1818年写给美国友人乔治的信熟悉诗歌,以及济慈的人都知道,他英年早逝,25岁离世的他生前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
他与生前唯一的爱人芬尼那短暂的爱情,也早已在这琐碎庸常的时光中被世人遗忘。
然而就像人艺术史中所有的伟大的艺术家一样,灵感的闪光就在爱情降临的一瞬间。
《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以及那首即兴写在莎士比亚著作衬页上的《明亮的星》都是在济慈生前短暂而美好的爱情中孕育出了这些传世的诗歌。
所以才有了今天这部《明亮的星》,在200年后用女性导演特有的女性情怀,缅怀一段遗忘在时光里的爱情。
虽然《明亮的星》的男主角是济慈,但它绝对不是一部普通的传记片。
在拍摄过《钢琴课》女性导演简坎皮恩执导下,《明亮的星》更像是芬尼的爱情小品文,爱情故事使得大诗人也退居二线。
从电影开篇芬尼的细致的针脚,到这个女人在爱情面前的主动与大胆,以后最后得到噩耗后那将要窒息的哭泣,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执拗偏执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一切勇气与执著,依然没有脱离简坎皮恩一以贯之的女性意识。
而这个爱情故事在200年后,在镜头的流转中依然鲜活和生动。
观影的时候,恍惚中总有被英伦那萧瑟的清风拂过面颊的瞬间,清冷中透着哀婉。
济慈与芬尼用敲打墙壁感受对方;初春他们在花园里闻便花香,寻找最美的芬芳;济慈用昨夜的小梦向芬尼求吻;沐浴在爱河中的芬尼采集来满房间的蝴蝶;还有在济慈病中芬尼塞入门缝仅有“goodnight”字样的纸条……所有的小细节,让这对19世纪的恋人照亮了正在观影的人,那是我们一直忽略的真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济慈与芬尼订婚那天,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芬尼与济慈、家人在花园起舞。
芬尼拥着依然病中的济慈,家人闲适的躺在花园的草地上。
尽管初春的英格兰依旧清冷,但或许芬尼爱情中最可回味的瞬间就融化在这春日的拥抱里。
只是美好的东西都稍纵即逝,就如同英格兰短暂的春天,送走济慈南下治病的芬尼,最终只迎来了诗人客死罗马的噩耗,以及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首诗《至芬尼》……芬尼为济慈素服十二年才另嫁他人,她从未脱下济慈送的戒指,终其一生守护这份爱情,并且从未向第三个人透露,直到临终才将济慈的情书托付给后人,苦守了五十年的秘密方为世人所知,于是也有了今天的《明亮的星》。
电影的最后,穿着黑色寡妇服的芬尼行走在荒野,口中默诵着《明亮的星》:“明亮的星,我祈求像你一样坚定”……然后,黑屏,沉郁的大提琴声第一次在影片中响起,伴着女高音的吟唱,诗人济慈朗诵起了《夜莺颂》,电影就在这样的诗歌中渐渐结束,轻柔的如同抚摸爱人的脸庞,昨晚睡去的时候,我耳边萦绕的一直是济慈的诗歌,“是幻觉?
还是梦魇?
那歌声去了,我是睡还是醒?
”
简·坎皮恩曾说,电影圈是个排斥女导演的地方。
说来也对,在戛纳威尼斯,美女会跟阳光沙滩、香槟雪茄组成一道风景线,然而优秀的女导演总是珍稀物种,难觅其踪。
不过身为“戛纳之女”,从短片获奖到入围竞赛,坎皮恩可谓受尽了照顾,故而当上了女导演的形象代言人。
她的《钢琴课》本无法跟《霸王别姬》并列摘得金棕榈,赶巧她当时身怀六甲,更有其他几个评委暗中相助,同情分加上人情分,得以领到了至今还食用不尽的老本。
那之后过去快二十年,坎皮恩跟陈凯歌大同小异,屡次失手,乏善可陈。
还好,她在去年戛纳奉献了擅长的文艺爱情题材,多少还能看到当年风采,替女导演正名。
《明亮的星》就讲一对才子佳人,诗人济慈和爱人方妮,他们私定终身,无缘终老,爱得好生苦命。
济慈一生短暂,留下许多浪漫诗篇,无奈就是不能拥有一份完美爱情,在异国他乡悲剧地死去。
虽不至于像梵高等那样潦倒不堪,然而济慈终归是寄人篱下、一生受穷。
他会小心翼翼劝告爱人,自己需要很多钱,方能光明正大娶她。
济慈多愁善感,他有满腹的诗情才气,却敌不过人生玩笑。
打小时候父母早亡,后来弟弟病逝,济慈始终被人生阴影所纠缠。
等到爱情悄悄到来,他人生所剩时间已经太少太少。
坎皮恩果然发挥了女导演的细腻情感和考究功力:济慈会因为爱情的误会心生愤怒,在别人看来是小题大做,只因他内心敏感。
他会跟爱情试探较劲,忍受折磨又乖乖地举手投降。
电影耗费了很大精力在实地取景和服装设计上,四时风光各不同,娇媚花儿朵朵开。
这对年轻人就那样漫步在林间小径,躺卧于河边草坪,当真是“与你在一起的三天,胜过凡间五十年”。
后乔治时代的英伦格调,有刺绣有舞会有诗歌有合唱团。
电影里几乎是清一色好人,不见险恶。
在方妮的弟弟和妹妹身上,依稀能看到再往后十来年,大不列颠会迎来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
纵然生命如此美好,可惜你已不能留恋。
济慈的爱情没有人们想像中的浪漫,只有平平淡淡至善至真。
坎皮恩的女性思维决定了她能把济慈的爱情还原到九成模样,然而你要想收获惊喜倒是件难事,不会有想当然更没有意料之外。
《明亮的星》可能无限接近济慈的诗作,但在浮躁的今天,恐怕不大入得了人们双眼——它太恬静了,美到会产生相悖的疲劳。
影片干净到无以复加,也没打算往通俗爱情的路线上靠拢,否则大可搞得叫人泪下。
《明亮的星》音乐不煽情,表演也不过火。
坎皮恩似乎希望保持这份爱情的原始味道,有突如其来的冲动、渴望和激情,最后化为了不舍、无奈跟伤痛。
她用摄影来捕捉一个个美好瞬间,放大那些一墙之隔和鸿雁传书的细节,全然女性直觉感受的复制。
这些白描细致入微,传达一种古典和浪漫之美。
电影文学性极强,里头还至少用上了济慈的一二十首诗,从诗集《恩底弥翁》到代表作《夜莺颂》,应有尽有。
同是浪漫派诗人的雪莱隔年去世,他献给济慈一首挽歌,名为《阿多尼斯》,他用古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阿多尼斯来悼念友人之死。
里面有这么一句:纯净的精神必归于它所来自的光辉的源泉。
【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又一篇:http://www.douban.com/review/2953162/
I have been astonished that men could die martyrs for religion—I have shuddered at it. I shudder no more—I could be martyred for my religion—Love is my religion—I could die for tha... John Keats (1795-1821). letter, Oct. 13, 1819, to his fiancée Fanny Brawne 才华满溢却不得志,浪漫专情却为世俗羁绊,锋芒初现却又早殇。
这些似乎是贴在许多文人身上的标签,约翰济慈就是其中之一。
在看电影之前,我对济慈的了解仅限于英国文学书上白开水般一板一眼的介绍,在我头脑中济慈,拜伦,雪莱似乎是孙悟空拔下的三根毫毛——何其相似。
背专八人文知识的时候,还在为云雀颂和夜莺颂这两首诗到底哪个是济慈写的这样的问题纠结不已。
《Bright Star》描述了约翰济慈短暂而浪漫的一生。
出身平凡而才华横溢的济慈邂逅了红颜知己Fanny,无奈两人家境背景相差悬殊,然而没有什么能够阻碍两人的真心,当他们终于冲破阻碍即将走到一起的时候,济慈却身染沉疴,去世时年仅25岁。
影片的配乐跟画面都很美,真正地营造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济慈跟Fanny在一起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的两人时常吟诵济慈的新诗,作为观影者的我,竟也不觉得矫揉造作。
因为在影片所营造的那样美好的氛围里,你会觉得吟诵诗歌并非附庸风雅,何况主人公又恰恰是个诗人。
跟诗人谈恋爱必定是美好的,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诗情画意,温婉动人。
济慈说,When you are in the room my thoughts never fly out of window: you always concentrate my whole senses.王小波说,爱你就像爱生命。
古代某位不知名,但在我看来是最最浪漫的一位诗人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是,跟诗人谈恋爱似乎也是件叫人迷惑的事,因为你会分不清他哪句是真心,哪句是假意。
噢,莎士比亚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他说,你可以怀疑星星是火焰, 怀疑太阳会移动, 怀疑真理是谎言, 但绝对不要怀疑我爱你。
当初对这部电影抱着很大的期望,结果是整部电影,从头至尾我依然是个局外人,始终无法进入状况,造成了我的失望。
我没有看过《钢琴课》,不知道这位导演的叙事风格,但以《明亮的星》来看过于淡而无味了,应该具有戏剧冲突的地方都被一笔带过、缺少必要的渲染、导致了整部片子都没有波澜。
女主角芬妮的并没有丰满的形象,但是她的存在像衬托星星的夜空——衬托出了济慈。
这部片子完整而动人地塑造了济慈,作为传记电影,《明亮的星》可以说成功了。
印象最深的是济慈大声对挚友布朗先生说,“内心的爱慕是很神圣的!
”、他为布朗先生开玩笑地给芬妮送了情人节礼物格外认真严肃地大发醋意、他住在爱人的隔壁,把床拉到二人房间公用的墙边,以手紧贴墙壁来感知爱人的呼吸、他为芬妮写的诗作《bright star》,然后我看到了一个年轻执拗的诗人青年,有着纯真深情的眼睛和瘦削贫弱的身躯,因为年轻而格外严肃较真。
他在与芬妮相爱后诗歌的创作进入高峰……然后从生命的最辉煌处跌落死亡的深谷。
可是仿佛就是在几分钟前,他还是个充满生命活力与爱情的青年,爬到开满花的树冠上晒太阳,一切都还是美好的。
我知道会有人说,男人如此专情是因为贫穷,若是富有则会成为布朗先生的样子——“你为什么不睡了她呢?
这样她什么都听你的了。
”但那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吗?
很喜欢济慈在芬妮的怀里吟诵的一段《bright star》。
之后我找到了原诗:灿烂的星!
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像自然间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 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呵,不,——我只愿坚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昏迷地死去。
因为《bright star》、因为济慈、因为“内心的爱慕是很神圣的”,再加一星。
整体叙事构架乏善可陈 个中铺垫略有平常之意 只是Keats的诗太美
如果只用语言来展现爱,那就单薄了~
喜欢女主和济慈在后面牵手,妹妹在前面走,妹妹一回头,两个人就停住。这个片段一直记着好多年。每每回想起来,都觉得很美好
明亮的星从你笔下流转出的是一池清辉我愿做那怀抱中的月光在枕边亲吻你的脸颊星辰也被你照亮五十载余烬燃烧换来三日沉醉因你是夏日的风因你是秋池清雨因你是大雪纷飞也掩盖不了的皎洁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奥林匹斯山他们的生之旅途常常瞬息却热烈恰如你二十五载的光阴你是刺杀恶龙的骑士你是逐日的神明你是远古遗梦在今夕的投影是写作之人 说书之人 造梦之人你是你笔下无尽的浪漫 瑰丽的想象
我的爱人 你是明亮的星。
闷 印象不深
闷
女主角让一切毁于一旦。
除了那些镜头那些旋律那些伤感的诗句,实在很难into it。
感觉一般般啊。。有点看不进去
很乏味,看到Ben Whishaw就想起了香水里的杀人狂
★★★☆
失望啊
酸腐的bbc
济慈
I will never be adored . ever again. by you. or by anyone
求实意味太浓了。济慈那么美的诗,电影却不够。
画面很诗意,女主角穿的很美,小本演的很迷人,看完直接有读济慈的冲动
英式虐恋,伟大诗人济慈短暂的半生
攝影與女主角Abbie Cornish極好,其他則中規中矩